王阿麗
蘭州市五十三中學
初中語文教學淺析
王阿麗
蘭州市五十三中學
語文就是用文字記錄人們的言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以及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語文的影子,我們每天看的新聞,電視節目,以及鄰里間的問候,都可以算作語文的一部分,可以說,從我們出生以后,每天都在學習語文,語文是一門覆蓋面非常廣泛的學科,同時它也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對于語文的教學,并不是幾千字就能說完的,初中的語文課,是對小學語文的強化,同時也為學生高中的語文學習作鋪墊,在這里,我對初中語文的教學進行簡單的探討,望己之拙作能起到拋磚引玉之用。
初中;語文;教學
語文是最基本的交際工具,只有孜孜不倦的學習及培養,方能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這才體現了語文在教學培養中得重要性,語文學習應該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尊重個性的健康發展,尊重個體的獨特體驗,弘揚人文精神,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性,研究、發展、培養、發展學生的個性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開展語文教學呢?本文就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簡單的分析與闡述。
學習只有在人的全部心理活動積極參與下進行,才能形成意識能動活動.促使思維對知識的迅速理解和吸收,學習思想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在教學和日常活動中要克服學生的心理障礙.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思想,一是通過班隊話動引發學生學習動機。中學生雖然有一定的個性,但可塑性也是很強的,我抓住初一學生剛從小學升人中學這一時機對學生進行革命理想、前途教育.召開了第一次主題班會--"長大了做什么",我再引導他們說,中學階段是人生的關鍵時期,我們作為跨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入.首先應當為民族的昌盛樹立遠大的理想.把自己匯入時代的洪流中.才會真正顯示出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而實現這一切的基礎就是扎實地學好知識和技能;二是通過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了興趣便能產生積極的情感和主動性.學習效率自然高.但興趣的培養應根據學生的實際.通過多種形式進行;三是通過培養自覺性培養堅毅的學習意志。意志是人們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支配自己的行動.通過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學習是人們的意志行為。必須以堅定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去實現預期的目標,在這方面,教師對學生必須從嚴要。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在組織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應善于抓裝憤”、“悱”之時,巧妙點撥,使學生思路豁然開朗,頓開茅塞,常見的點撥有:一是直觀性點撥,即教師提供與學生思考的問題在某點上有近似或間接聯系的直觀演示,促使學生思維暢通;二是情境性點撥。即教師利用一切條件,為學生創造出一種有新感的境界,讓學生張開智慧的雙翅,去探求解決問題;三是聯想式點撥,即從學生已知的問題,引導他們向縱深發展,連續考慮,由此及彼,探本求源,就像牛頓因蘋果落地而發現萬有引力,弗來明從葡萄菌突然死亡而發明青霉素那樣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四是遷移式點撥。這是啟發學生從已知問題去思考與之相關的新問題的一種方式,卻所謂“舉一隅而以三隅反”,經常引導學生求同或求異。
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課前五分鐘說話訓練,我沿襲了本校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特點。在這五分鐘里,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讓他們說自己最喜歡或最想說的話題,這極大地激發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想說了,不敢在眾人面前說話的學生敢說了,并且發揮出了應有的語言表達能力,在上新課之前,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學生可利用這個時間,個人或小組共同學習,疏通文字,整理生字詞;將不懂的詞語或語句用筆勾畫,以便在課堂上注意誦讀和理解,課堂上,師生互動,共同確立目標,一起探討解決問題,如果確實有難點,則再由老師講解。
課堂教學,并不是教師的單一傳授知識,更應是師生及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使他們在探究與合作中動手動腦、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應創造性地把握與運用教材,設計具有價值的問題,指導他們通過實踐體驗學習,設置的問題不但要緊扣課本、具有探究性,還應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而交流方式應多樣化,如:師生間、生生間或分組合作或分組辯論等,同時教師應以鼓勵、肯定的評價為主,對學生的進步與努力進行激勵,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
蘇聯學者列德涅夫在《普通中等教育內容的結構問題》一書中正面提出過這個問題,交往能力是社會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交往教育是教育系統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課是“天生”的交往教育課程,人只能在交往中學交往,在運用語言工具的言語活動中學語言,在言語交際活動中獲得言語交往能力,有了言語能力才能獲得人文、科學知識,因此,列德涅夫將語文課歸位于交往教育的核心課程,而語文教育作為一種過程性、開放性和生成性的存在,需要在人們運用實踐、理解欣賞、交流對話中不斷發展完善,語文學科自身的特性便決定了進行合理的初中語文教學交往的必要性。因此,語文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即運用語言與外界交流的能力,“教給他怎樣把自己的思想、感受、情緒等,借助于語言這個載體傳達給對方”,在新課標的背景下,語文課程集人文性與工具性為一體,其中,工具性即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與實踐能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并將語文知識的學習應用到其他學科中,這就要求教師構建一個輕松、開放的課堂,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激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啟發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實現從課內至課外、從學習至實踐的延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提升他們的人文修養。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基于教學實際與學生自身特點對教學設計進行不斷的探索與總結,讓學生紛紛參與到語文學習中去,進而提高其語文素養,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1]閻立欽.語文教育學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