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瑩
湖北省恩施州城鄉規劃設計院
從城市內澇災害頻發看排水規劃的發展趨勢
朱 瑩
湖北省恩施州城鄉規劃設計院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在推動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其中表現較為明顯的是城市交通擁擠以及內澇問題。據統計,在近五年每逢夏季,全國近60%的地方發生過內澇,造成城市交通系統陷入癱瘓、道路被淹的現象,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目前如何有效的對雨水進行綜合利用,減少旱澇災害對城鎮造成的影響,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內澇災害;排水規劃;發展
1.1極端天氣不斷增加
我國的氣候特征是一年中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雨季一般集中在6-8月份,暴雨天氣多且分布集中。短時間內,市區就會形成很深的積水。我國南方地區還經常受到臺風的影響,臺風引起降雨的特點是降水量大且時間短促。降水量越大,需要排放的雨水就越多,對城市的雨水排放系統形成的壓力也就越大,就越容易形成城市內澇。加之人類對自然界進行的不合理的、過度的開發,導致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不斷增加,給我國城市的排水系統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1.2城市規劃存在問題
城市規劃實質上是城市發展過程中控制目標偏離的一種作用機制,其技術核心是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其變化,并以此來調整或建立城市空間系統秩序,使之符合社會的利益選擇和價值導向。應當看到,城市規劃只是整個社會計劃中的一部分,它有自己的作用、性質和活動范圍,所以,城市發展的結果無論理想與否,都不應當是城市規劃所能包攬的;也就是說,城市規劃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以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負面問題來判斷城市規劃的失敗是不妥當的。
當前,發生城市內澇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的防洪排澇系統不完善,既有設計標準過低的問題,又存在管理方式落后和政府監管不到位等一系列問題。從城市規劃來看,城市建設大致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和商業用地,還有市政用地、綠地用地、水域用地等,城市規劃相關部門應該統籌規劃、科學布局。但全國多數地區還不能科學、準確地預測城市的發展變化,城市規劃設計缺乏前瞻性。一些地方官員為了突出“政績”大搞形象工程,嚴重破壞了城市的生態系統。最終結果是城市原有的湖泊和池塘等天然蓄水場所嚴重萎縮,其對城市暴雨的調蓄能力明顯下降。
1.3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城市的排水基礎設施建設相較于城市的高速發展嚴重滯后。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城市建設也步入了高速發展時期,但城市地下管網建設沒有跟上城市發展的步伐。伴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硬地面積不斷增多,暴雨天氣帶來的強降水有很大一部分滯留在城市的地表。城市地表積聚了大量降水,而城市地下排水不暢,導致城市內澇災害日趨嚴重。換言之,雖然城市基礎建設投資較大,但經濟回報并不明顯,并且往往涉及到城市道路、原有建筑、土地規劃和使用等問題,這也正是城市排水、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關鍵所在。
1.4城市垃圾處理不夠科學、合理
城市生活雖然給居民帶來了很多便利,但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垃圾傾倒和污水排放。很多日常生活和餐飲業的污水中摻雜著的大量固體沒有得到過濾就被排放到排水管網當中,這些物質與排放的油脂混合,經長期堆積,就會形成極為黏稠、發酵膨脹的物質,嚴重堵塞了管道。然而,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統都是“雨污合流”的排水設計。在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排序的全球十大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我國也有城市名列其中。許多城市被垃圾所包圍,城市垃圾堆放場所不符合標準,滲濾液污染地下水,許多城市的有機類垃圾分解所產生的沼氣無法排出。目前,我國城市污水治理設施建設落后于污水排放量的增加,所以,污水不斷增加,幾乎所有的大江大河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1做好排水規劃
城市內澇防治是系統工程,不可能孤立的、光靠“工程配合”來解決,關鍵要和規劃用地相結合;工程不再是配合,內澇問題也不可能全靠管道泵站來解決,而要在總體規劃階段合理確定排水系統的布局,優先解決排水去向和大通道;多專業協調聯動,使規劃能夠順應原有的自然水體,適應原有的自然蓄水和排水條件,符合千百年來自然界水循環的機理。因此,城市規劃是內澇防治的頂層設計,做好排水規劃是內澇防治的關鍵環節。
2.2構建大排水系統
內澇防治體系模式的選擇要因地制宜。要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氣候特征、受納水體、氣象水文等資料,根據地形條件和規劃布局,綜合確定系統構建方式,靠近大江大河大海的可以直排,缺水地區應采取蓄排結合的方式。例如澳大利亞采用的是防洪、大排水系統和小排水相對獨立的模式,香港則采取的是防洪、大排水系統和小排水系統一體化的模式。
2.3樹立新的設計理念
低沖擊開發(又稱低影響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理念起源于1990年代的美國,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系統的開發建設活動中,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沖擊和破壞。低沖擊開發理念、可持續發展排水系統和水敏感性設計都強調城鎮開發應減少對環境的沖擊,其核心是基于源頭控制和延緩沖擊負荷的理念,構建與自然相適應的城鎮排水系統,合理利用景觀空間和采取相應措施對暴雨徑流進行控制,減少城鎮面源污染,使區域開發建設后盡量接近于開發建設前的自然水文狀態。
2.4逐步建立雨水影響評價與內澇風險評價制度
雨水影響評價與內澇風險評價制度是進行雨洪管理的依據,為了有效地進行洪澇風險管理,需要了解洪澇災害的影響范圍和程度,了解洪澇水災的類型和成因、發生概率、發生范圍、持續時間、深度和速度等方面的特征;同樣重要的是,還要了解洪澇災害可能發生的地點和方式,以及洪澇災害發生后可能受到影響的人員和財產損失,以有效制定應對措施和確定措施的優先級別。
綜上所述,城市內澇是阻礙城市發展的首要問題,解決內澇是一項十分艱巨的項目工程,內澇的發生不僅有自然因素的影響也有人為因素的影響。因此,要想有效的解決城市的內澇災害,我們既要科學合理的規劃利用降水資源,也要加大對城市原有排水系統的保護力度,定期的對排水系統進行檢查維護,促進我們的城市生活向著更加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1]劉延凱.把雨水帶回家:雨水收集利用技術和實例[J].同心出版社,2010(7).
[2]葛朝霞.薛梅.上海城區雨島效應及其變化趨勢分析[J].水電能源科學,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