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維維
(北京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 北京 100875)
?
抗戰時期宋慶齡在中美民間外交中的地位和貢獻
葉維維
(北京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 北京 100875)
摘要:抗戰期間,宋慶齡領導保衛中國同盟開展國際性民間救濟活動,她通過對美發出呼聲、結交美國友人、組織中美民間救濟活動,一方面對美宣傳中國抗戰的意義,另一方面爭取廣泛的物質援助與道義支持,實現了中美民間的友好互動。宋慶齡在中美民間互動中堅持維護中國內部的團結,具有鮮明而堅定的政治立場,鞏固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向世界人民展現了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頑強精神,為中美民間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關鍵詞:抗戰時期;宋慶齡;民間救濟;中美民間外交
抗日戰爭時期,宋慶齡領導保衛中國同盟(以下簡稱“保盟”)向世界人民宣傳中國在戰爭中的需要和成就,廣泛爭取海外的物質和精神援助。她積極努力地對美宣傳中國抗戰,給當時的美國民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修德筆下的宋慶齡“經歷了幾次革命,使她的意志極為堅強”*[美]白修德:《探索歷史:白修德筆下的中國抗日戰爭》,馬清槐、方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第120頁。;史迪威則贊揚她“非常敏捷可愛、文靜自信、細致周到”*[美]史迪威:《史迪威日記》,黃加林等譯,北京:世界出版社,1992年,第120頁。;海倫·斯諾認為她“一直是中國的關鍵人物”,“能夠體現孫逸仙開創的長期的傳統”*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編譯:《海倫·福斯特·斯諾致宋慶齡》(1946年6月28日),《宋慶齡來往書信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67頁。;一些美國刊物評價她“不僅有青春與美麗,并有機智,教育,堅毅的基督教的道德訓練,良知與獨立精神自幼即以發展”*Wales N:《偉大的中國婦女領袖:孫夫人》,世亮譯,《時代文摘》1947年第2 卷第3期,第33頁。。正是因為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宋慶齡作為非官方人士代表,在爭取美國民間援助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中美人民架起了一座友誼之橋。*宋慶齡作為非官方人士,所從事的國際性民間救濟活動屬于民間外交活動的一部分?,F有研究成果肯定抗戰時期宋慶齡在民間外交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但側重考察其領導保盟的對外宣傳情況,而較少涉及中外民間往來的互動過程。這說明這一議題已引起學者興趣,有待深入探析。本文在梳理抗戰時期宋慶齡開展的中美民間救濟活動基礎上,深入分析她為中美民間外交所作貢獻及其特點,展現這位偉大女性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937年8月宋慶齡撰寫的《中國是不可征服的》,發表在美國《論壇與世紀》雜志上。這篇文章旨在回應國際上有關中日戰爭的激烈討論,反駁了諸如“中國太弱,抵抗不了日本”*宋慶齡基金會編:《中國是不可征服的》(1937年8月),《宋慶齡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94頁。的荒謬論斷,肯定中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她從中日兩國國情出發客觀分析,指出“日本的武力已不過成為一只紙老虎”*宋慶齡基金會編:《中國是不可征服的》(1937年8月),《宋慶齡選集》上卷,第198頁。,認為“中國不但能夠抵抗日本的任何侵略,并且能夠而且必須準備收復失地”,因為“中國最大的力量在于中國人民大眾已經覺醒起來了”*宋慶齡基金會編:《中國是不可征服的》(1937年8月),《宋慶齡選集》上卷,第194頁。。她預見中國人民在抗戰中能夠發揮相當重要的力量:“單靠裝備寙陋的常備軍,中國是不能建立足以抵抗侵略的國防的。但是在這常備軍的背后卻屹立著廣大的人民,他們準備為衛國保家淌盡最后的一滴血。他們打起游擊戰來,將成為一種不可征服的力量?!?宋慶齡基金會編:《中國是不可征服的》(1937年8月),《宋慶齡選集》上卷,第195頁。宋慶齡在抗戰爆發之初,利用美國發達的傳媒體系介紹中國抗戰的實際情況,宣揚中國必勝的信念,在鼓舞全民抗戰的同時,試圖盡早爭取國際輿論對中國的道義支持。兩個月后,宋慶齡通過廣播對美發表英文演講《中國走向民主的途中》。演講以宋慶齡美國留學經歷為開篇,與美國普通民眾拉近了距離,從情感上喚起其援華共鳴。她認為擁有“民主精神的美國”對中國人民的呼吁一定可以給予他們的“了解和響應”*宋慶齡基金會編:《中國走向民主的途中》(1937年10月20日),《宋慶齡選集》上卷,第208頁。,因為正義的美國人民“看到了中國人民每天遭遇恐怖的消息,誰能不為之駭絕呢?目睹忍心轟炸無辜婦孺的野蠻行動,誰能不立誓撲滅這萬惡的罪犯呢?……對于這種不僅威脅中國,并且威脅全世界文明的公敵,誰還能保持消極的態度呢?”*宋慶齡基金會編:《中國走向民主的途中》(1937年10月20日),《宋慶齡選集》上卷,第208-209頁。宋慶齡的演講將中美兩國人民的利益相連,指出“日本這種防御的宣傳中,也包含著對于美國本身的威脅?!壳叭毡镜耐{,雖僅加于中國,但誰能保證到了某種時候,這樣奇特的態度不會從行動上危害其他民族呢?”*宋慶齡基金會編:《中國走向民主的途中》(1937年10月20日),《宋慶齡選集》上卷,第209頁。
隨著抗戰形勢的變化,宋慶齡又開始為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發出呼聲。1939年抗戰兩周年之際,宋慶齡特地對美發表《展望戰后》一文,介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認為“如果沒有全中國人民的統一抗戰,沒有我們的兩大政黨的合作,沒有我們的軍隊與民眾抗日運動的結合,以及對日本侵略的堅決抵抗,我們的民族革命的發展是不可能的”*宋慶齡基金會編:《展望戰后——抗戰紀念日致美國友人》(1939年7月7日),《宋慶齡選集》上卷,第279頁。。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后,宋慶齡撰寫《中國需要更多的民主》一文,再次對美宣傳中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就其“性質和前途、它所面臨的危機以及危機是否仍然存在和今后是否還會存在”*宋慶齡基金會編:《中國需要更多的民主》(1941年10月),《宋慶齡選集》上卷,第341頁。等問題展開探討。宋慶齡將中國的抗戰納入世界范圍,指出“中國的戰爭是遠東局勢的關鍵,并且不僅限于遠東”*宋慶齡基金會編:《中國需要更多的民主》(1941年10月),《宋慶齡選集》上卷,第340頁。,要使中國抗戰獲得勝利“則在于內部團結”*宋慶齡基金會編:《中國需要更多的民主》(1941年10月),《宋慶齡選集》上卷,第341頁。。當中國內部的團結力量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相結合之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不僅僅是中國內部團結的有力象征,更是中國民主的重要體現。宋慶齡的呼聲提醒英美國家要繼續“支持中國的民主的要求”*宋慶齡基金會編:《中國需要更多的民主》(1941年10月),《宋慶齡選集》上卷,第345頁。,它們對中國的一切同情與援助就是在加強中國的民主。
宋慶齡在抗戰時期對美發出的呼聲,結合了中國的抗戰局勢與美國對華政策兩個方面。第一,她強調中國抗戰是人民的抗戰,使美國民眾了解中國抗戰的全民性質。她贊揚中國戰士是如何“以勇武的決心和血肉之軀,抵抗侵略者的巨艦、大炮、飛機和機械化部隊”,中國社會各階層的群眾是如何“在救亡團體中聯合起來,組織全國的抗戰”*宋慶齡基金會編:《中國走向民主的途中》(1937年10月20日),《宋慶齡選集》上卷,第210-211頁。,中國人民是如何“抵御了沿海地區日本強大的現代戰爭機器將近五個月之久,阻止了任何對內地的大舉入侵”*宋慶齡基金會編:《展望戰后——抗戰紀念日致美國友人》(1939年7月7日),《宋慶齡選集》上卷,第275頁。。正因為對全民抗戰力量的深刻理解,宋慶齡認為“只有在占人類五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完全贏得了民族獨立和民主之后,中國巨大的生產力才會解放出來,使整個世界受惠”*宋慶齡基金會編:《展望戰后——抗戰紀念日致美國友人》(1939年7月7日),《宋慶齡選集》上卷,第284頁。。第二,連通中美兩國人民的利益,引起美國民眾的情感共鳴。宋慶齡認為中美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既有“當下利益”,又有“長遠利益”。就當下的利益來說,“中國的戰爭是遠東局勢的關鍵,并且不僅限于遠東”*宋慶齡基金會編:《中國需要更多的民主》(1941年10月),《宋慶齡選集》上卷,第340頁。,中國抗戰的國際重要性在于“使日本在南方不能攫取英美的屬地,在北方不能進攻蘇聯”*宋慶齡基金會編:《中國需要更多的民主》(1941年10月),《宋慶齡選集》上卷,第341頁。。這樣就把中美兩國在世界大戰中的利益聯系在一起。就長遠的利益來說,宋慶齡認為“民主”價值觀是中美兩國的共同追求,而在中國,此時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就是中國民主的具體表現。當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后,中國的“民主”遭到了破壞。宋慶齡在對美發表的文章中反復提到“自由中國之缺乏民主”、“中國缺乏民主”、“海外的我國同胞們和外國朋友們應該支持我們的要求——加強民主”*宋慶齡基金會編:《中國需要更多的民主》(1941年10月),《宋慶齡選集》上卷,第343、344頁。,實際上就是在情感上引起愛好民主自由的美國人民的共鳴,在明確中美兩國人民擁有共同利益的基礎上,使他們能夠自發地支持一個追求民主、自由的中國。
在戰爭背景下,雖然宋慶齡對美發出的呼吁傳遞方式和受眾面都相對有限,但是她利用個人威望及社會影響力與美國重要人士建立起了緊密聯系,使中國單向的聲音發展為中美雙向的交流。宋慶齡領導保盟將中國抗戰軍民的需要傳送到大洋彼岸,收到了美國友人對中國抗戰在輿論、物資方面的支援,在拓寬民間援華渠道的同時,實現中美民間的互動往來。
宋慶齡與美國民間人士的交往,主要通過保盟的救濟活動展開。在領導保盟與美國民間援華團體建立關系的過程中,宋慶齡與許多工作人員保持著長期有效的聯系。他們不僅可以反饋保盟在美宣傳成效,還可以通過民調有效地為保盟爭取到穩定的物資來源。例如,保盟成立初期,美國援華會的工作人員曾反饋“在為中國征集捐款時遇到的困難”*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福利會主編:《致哈斯克爾》(1938年8月5日),《宋慶齡書信集》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3頁。,宋慶齡認為這是保盟“海外運動獲得成功所必需的”*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福利會主編:《致哈斯克爾》(1938年9月8日),《宋慶齡書信集》上冊,第115頁。重要信息,有助于保盟及時調整對美宣傳策略。美國救濟中國戰災難童委員會的主席曾告訴宋慶齡歐戰爆發對美國民間援華工作可能產生一定影響*宋慶齡致函伯樸:“我們急切想知道:歐戰對您的為中國的工作的可能影響。”參見《致伯樸》(1939年),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福利會主編:《宋慶齡書信集》上冊,第167頁。。與美國援華會的密切關系,使保盟獲得來自美國不斷增加的捐贈物資*據不完全統計,“1939年前后,從紐約、費城、麥迪遜、諾坦普頓等地的美國援華會得到的援助頗多”,其中募款有5000多美元。參見《致普賴斯》(1940年5月26日),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福利會主編:《宋慶齡書信集》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7頁。;與戰災難童會救助中國孤兒有效的合作,使美國人民加入到“挽救無數幼小的日本侵略的受害者”*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福利會主編:《致亞瑟·伯樸》(1940年5月24日),《宋慶齡書信集》上冊,第176頁。的行動中來。此外,一些美國民間活動家也為中國抗戰作出貢獻:埃德加·斯諾在美演講時“向美國公眾說明同盟的目標和活動”*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福利會主編:《致普賴斯》(1941年3月6日),《宋慶齡書信集》上冊,第196頁。;美國人普特律回國后籌組了“工合”美國推進委員會,旨在“在美國大力宣傳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中國募集到大量捐款”*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福利會主編:《致格雷斯》(1939年9月3日),《宋慶齡書信集》上冊,第153頁。;美國人耿麗淑受宋慶齡影響后回國積極加強“對美國友人的團結工作”*張世福主編:《宋慶齡與中國抗日戰爭》,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589頁。。這些美國友人利用個人在自己國家的社會影響力宣傳中國,使得保盟在美援華募款活動獲得廣泛認可。在保盟和美國友人的共同努力下,“美國援華會、美國醫療援華會和工合促進會聯合為保衛中國同盟募集的救濟基金”*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福利會主編:《致卡爾遜》(1941年3月7日),《宋慶齡書信集》上冊,第199頁。,極大地增強保盟在美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力,讓美國公眾盡可能了解來自中國的抗戰信息。
宋慶齡還特別重視與在美華僑群體的聯絡,通過他們的積極援助獲得切實有效的救援物資。美籍華人李兆煥收到宋慶齡的聯系后,熱情支持保盟在美事業,“捐款通過保衛中國同盟轉給八路軍、新四軍”*尚明軒主編:《宋慶齡年譜長編1893-1948(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393頁。。在紐約開辦陳李公司的李德予,在與宋慶齡取得聯絡后,慷慨捐助“第八路軍寒衣款(匯單)國幣伍佰元整”,并且“屢次匯款援助抗戰將士”*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福利會主編:《致陳其瑗、趙建生》(1939年3月15日),《宋慶齡書信集》上冊,第131頁。。紐約華昌貿易公司董事長李國欽積極援助戰爭孤兒,通過宋慶齡向中國的兩個戰爭孤兒院寄來支票*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福利會主編:《致李國欽》(1939年4月14日),《宋慶齡書信集》上冊,第136頁。。洛杉磯華僑在宋慶齡的號召下積極捐款獻物,不僅創辦了延安“洛杉磯托兒所”,還捐助了一批藥品、玩具、食品及幼兒生活用品。
此外,宋慶齡還利用戰時中美同盟關系建立后的頻繁交流活動,提升她在中美交往中的知名度*國民政府注意到宋慶齡在民間外交活動中的影響力,授予她必要頭銜:1942年8月16日,宋慶齡被選為“中國國民外交協會名譽理事長”;后又被國民黨中央常務會議增選為“國民政府委員”,方便她出席國民政府的官方活動。,爭取與美國官方建立有效聯系。為加強對美宣傳中共的敵后戰場,宋慶齡試圖與美國總統特使建立聯系?!巴钅鲜伦儭焙螅瑖顸h的高壓封鎖致使游擊區“沒有醫生、外科器械和藥品;甚至由國外友人送來的,他們也得不到”*宋慶齡基金會編:《給中國在海外的朋友們的公開信》(1943年9月18日),《宋慶齡選集》上卷,第243頁。。因此,宋慶齡希望通過與美國官方高層建立聯系而沖破國民黨的政治封鎖,保證救濟物資運送至敵后游擊區。1942年,在美國總統特使威爾基考察重慶期間,宋慶齡多次出席官方招待活動,并試圖與他建立聯系。*1942年10月2日至7日,威爾基在重慶停留的六天時間里,蔣介石夫婦分別主持了三場不同主題的歡迎宴會,宋慶齡每一場都陪同參加。然而,盡管宋慶齡在多個場合見到威爾基,但“始終沒有辦法同他單獨談話”,“在這里到處都有官方接待……日程是別人給安排的,所以他沒有時間去見他想見的人”*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福利會主編:《致格雷斯》(1942年10月6日),《宋慶齡書信集》上冊,第216頁。。與威爾基訪華時的情況不同,1944年另一位美國總統特使華萊士訪華時,在抵達重慶的第二日中午專程“拜會宋慶齡,會談約半小時許”*《華萊士昨訪問各界,和孫夫人、孫院長會談》,重慶《新華日報》1944年6月22日,第2版。。盡管這次談話時間較為短暫,交談內容也不得而知,但說明美國官方開始注意到宋慶齡在中美民間關系中可能產生的政治影響。美國駐華外交官謝偉思在一份發往美國務院的有關美國對華政策建議的報告中,專門提到了宋慶齡同國民黨內的自由分子、各小黨派和共產黨人的關系,他甚至建議美國官方“一個極為有影響的行動就是由白宮邀請孫逸仙夫人來訪”*[美]謝偉思:《中國的局勢:關于美國政策的建議》(1944年6月20日),羅清、趙仲強譯:《在中國失掉的機會》,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156頁。。
為確保美國民間援華物資順利運送至被封鎖的敵后游擊區,宋慶齡與美軍軍官也保持著友好關系。史迪威在宋慶齡的介紹下了解到中共軍隊的作戰功績,他多次利用自己控制滇緬公路和美軍空軍的職務便利,幫助宋慶齡將保盟爭取到的藥品和救援物資運送到共產黨敵后根據地。他還幫助保盟運送一臺X光機到延安,“那時能飛到延安去的只有美國軍用飛機”*唐寶林:《宋慶齡與三個美國友人的交往》,《炎黃春秋》1995年第9期。。宋慶齡高度贊揚史迪威對中國人民的幫助,“在極端艱難的環境中為中國做了那么多事情。……他是我們在這里看到的最富同情心、最講求實際的外國人之一”*《致格雷斯》(1944年10月28日),《宋慶齡與中國抗日戰爭》,第621頁。。在美軍軍方人士的幫助下,保盟將募集到的“二百磅醫療供應品”*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福利會主編:《致楊孟東》(1944年7月16日),《宋慶齡書信集》上冊,第274頁。被允許隨美國軍事觀察組一起運送進入延安。此外,保盟還“獲準用他們的飛機運輸醫藥用品”*[西德]王安娜:《中國——我的第二故鄉》,李良健、李布賢校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年,第387頁。,盡可能保證美國民間的援華物資能夠順利送達到敵后戰場上的中國人民的手中。
總而言之,宋慶齡一方面與美國民間人士保持友好往來,另一方面嘗試與美國官方人士建立聯系,以美國官方與非官方渠道共同促進中美民間救濟活動的展開。在宋慶齡的努力之下,美國官方與民間都參與到了保盟的民間救濟事業中來,對中共敵后根據地軍民給予了諸多關注與支持。宋慶齡在中美民間交往中不斷積累個人影響力,從而為爭取到他們對中國抗戰的有力聲援以及中美民間救濟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有利保障。
通過對美發表演說以及與美國友人建立聯系,宋慶齡將中國的聲音傳遞到美國,再經由中美兩國民間救濟組織的共同努力,向中國抗戰軍民提供廣泛的物資援助與精神支持。宋慶齡領導保盟多次舉辦國際性救濟活動,在中美兩國之間舉辦國際義賣、推進中國工業合作社運動,在為中國抗戰募集到大量物資善款的同時,也促進了兩國民間文化交流,增進了中美人民溝通了解,拉近了兩國距離。
1938年保盟成立之初,宋慶齡著手募集各類藝術品,準備在海外舉行義賣以籌募資金。當時,由于美國政府在抗戰初期的“中立”態度,剛剛成立的保盟在美宣傳效果并不樂觀。對此,宋慶齡為在紐約舉行義賣而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在參考運輸時間的基礎上,宋慶齡提前近三個月聯系美國承辦的民間組織進行協商。從1938年11月起至1939年3月底,宋慶齡多次聯系美國援華會的工作人員,就義賣活動的可行性、舉辦時間、義賣物品等可能面臨的具體問題進行商討。截止到1939年4月,保盟已收集到民間捐贈藝術品4,500件,先后在倫敦、巴黎舉行義賣,得到了熱烈反響。這些藝術珍品是在宋慶齡的動員下由香港五大婦女團體“向富人收集捐獻品”*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福利會主編:《復函哈斯克爾》(1938年12月2日),《宋慶齡書信集》上冊,第123頁。而得;還有一些藏品本身就是由“在香港的中國婦女捐贈”*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福利會主編:《致顧維鈞》(1938年11月21日),《宋慶齡書信集》上冊,第121頁。,富有中國特色。陳友仁的夫人喬吉特將自己的結婚禮物——一個由廣州工匠雕刻的象牙盒子——捐獻出來作為義賣物品,“希望它能感動某些外國朋友,慷慨地出資支援那些看護傷員的人,傷員們來自我們的真正的民族英雄——普通的中國士兵”*尚明軒主編:《喬吉特致宋慶齡》(1938年12月6日),《宋慶齡年譜長編1893-1948(上)》,第377頁。;何香凝將自己所繪的畫捐出義賣*尚明軒主編:《致函喬吉特》(1940年12月13日),《宋慶齡年譜長編1893-1948(上)》,第420頁。。這些運往紐約的義賣物品包括瓷器、刺繡、漆器、古玩、卷軸等,“全是中國民族工藝”*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福利會主編:《復函哈斯克爾》(1938年12月2日),《宋慶齡書信集》上冊,第123頁。。宋慶齡希望這些藝術品運至美國,“能為中國向(美國)公眾做出有影響的宣傳”,所得收益也將“捐獻給傷病、戰爭孤兒、難民,他們的總數已超過六千萬”*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福利會主編:《復函哈斯克爾》(1938年12月2日),《宋慶齡書信集》上冊,第123頁。,用于戰時中國的醫療救濟事業。當時,“有數百名有興趣的人在等著這次義賣”*轉引自楊天石:《保衛中國同盟與中國“工合”運動的珍貴文獻——讀宋慶齡英文函札之一》,《1939年3月24日索耶小姐致宋慶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3年第2期。,吸引了不少美國民眾。
宋慶齡還在美國大力推進中國工業合作運動(以下簡稱“工合”運動),不僅能夠為中國抗戰爭取到具體的物資援助,還可以使美國民眾了解中國軍民生產自救的頑強精神。1939年初,宋慶齡聯合國內外社會名流組建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國際委員會,并擔任名譽主席。她委托美國友人普律特回國邀請羅斯??偨y夫人加入“工合”美國推進委員會,擔任美方名譽主席,以提高“工合”組織的國際聲譽。宋慶齡多次在不同場合向美國民眾宣傳中國的工合運動,以爭取海外的援助資金。在工合籌備階段,宋慶齡即向在美國舉辦的世界青年大會作播音演講,就如何具體地展開援華運動給出自己的建議:一方面,通過援助中國的工業合作運動來幫助中國,因為這一運動“使我們來重建被美國碎鐵制成的炸彈所毀滅的工業”*宋慶齡基金會編:《向美國世界青年大會播音演講詞》(1938年8月23日),《宋慶齡選集》上卷,第242頁。;另一方面,通過向美國的政府、銀行、救濟機構請愿,“將機器與原料賒賣……貸款……派遣技術人員給工業合作社”*宋慶齡基金會編:《向美國世界青年大會播音演講詞》(1938年8月23日),《宋慶齡選集》上卷,第247頁。,以此來實現對戰時中國維持基本生產生存需要的支援。宋慶齡認為中國工合運動是中國與世界的重要紐帶,“這種運動不僅是有利于中國,實在是有利于全世界不淺”,因為“它的目的是人類的復興,經濟的改進和培養民主教育”*宋慶齡基金會編:《中國工業合作社之意義》(1939年12月10日),《宋慶齡選集》上卷,第304頁。。在宋慶齡和紐約工合促進委員會的共同努力下,美國許多民眾對中國工合運動產生廣泛興趣。從1938年開始,“美國私人捐獻給‘工合’的錢多達四百萬美元”*[美]格蘭姆·貝克:《一個美國人看舊中國》,朱啟明、趙叔翼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174頁。,“救濟平民美國顧問委員會,也給予相當的助力”*宋慶齡基金會編:《中國工業合作社之意義》(1939年12月10日),《宋慶齡選集》上卷,第304頁。,連美國總統羅斯福也曾對斯諾所作的有關中國工合的報告表現出相當興趣*裘克安編:《斯諾在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版,第169頁。。在了解中國工合運動的基礎上,美國人民對中國工業合作社傾囊相助,“經常有錢來自各方”*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福利會主編:《致普賴斯》(1940年7月16日),《宋慶齡書信集》上冊,第179頁。。
總之,保盟自它成立之日開始,就是一個國際性的救濟組織,其工作的首要目標是“鼓勵全世界所有愛好和平民主的人士進一步努力以醫藥、救濟物資供應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編:《保衛中國同盟成立宣言》(1938年6月),《宋慶齡選集》上卷,第231頁。。在此目標指導下,宋慶齡領導保盟所開展的中美民間救濟活動,為兩國人民提供面對面的交流機會,以更為直接的方式向美國民眾傳遞中國人民頑強抗戰的不屈精神。
結語
抗日戰爭時期,為聯合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對抗日本帝國主義,爭取各國人民對中國人民抗戰事業的同情與支持,國內社會各界紛紛舉起團結抗日的旗幟,積極發動民間力量,利用各種渠道、方式,爭取世界各國的廣泛援助。宋慶齡對爭取美國民間援助給予了較多關注,主要是因為:其一,美國官方在抗戰初期表現出“對日綏靖,對中國抗戰持消極、‘中立’態度”*張勇:《抗日戰爭前期美國對華政策述評》,《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但民間援華熱情卻相對高漲;其二,宋慶齡曾長時間在美國留學,了解其主流民意與政治環境,認為美國是可以爭取的強大援華抗日力量;其三,隨著二戰戰況白熱化,美國在國際上地位愈發重要,成為多方爭取的對象。
宋慶齡憑借特殊的身份和政治地位,在抗戰時期積極發揮其國際影響力,在中美民間外交中作出獨特貢獻,同時又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
第一,加強宣傳共產黨游擊區。宋慶齡領導的救濟組織保盟是援助共產黨敵后抗戰的一股重要力量。在抗戰初期,許多美國民眾對中國共產黨缺乏了解,或者對共產主義保持高度警惕。針對此種情況,宋慶齡采取逐步推進的策略,漸進式地向美國民眾宣傳共產黨游擊區軍民的抗戰情況,使他們在對中共敵后力量增進了解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援助游擊區軍民。起初,保盟聲明救濟的項目包括國共兩黨的抗戰軍民*宋慶齡基金會研究室編:《請購買保衛中國同盟的宣傳冊》(1939年4月1日),吳景平譯:《保衛中國同盟新聞通訊》,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9年,第10頁。;當出現民間援華物資分配不均的客觀事實時,宋慶齡力圖使救助分配更加公正,“首先援助那些不能從一般救濟工作、紅十字會及援助中國組織得益的所有前線及游擊區”*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福利會主編:《致普賴斯》(1940年12月7日),《宋慶齡書信集》上冊,第183頁。;當國民政府對中共敵后游擊區施行政治封鎖時,宋慶齡堅決沖破高壓,在美國出版專門介紹中國敵后游擊區在醫藥衛生、工業合作社、戰爭孤兒、社會重建方面的宣傳冊*這本宣傳冊是保盟1943年的年度工作報告,名為《在中國游擊區》,后成為美國政府了解中共敵后根據地的一手信息來源。美國駐華大使高斯在1944年2月18日提交給國務院的備忘中引用了這一報告的部分內容,由此可見宋慶齡及其領導保盟的救濟活動受到了美國官方的關注。見The Ambassador in China ( Gauss)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ebruary 18, 1944. FRUS, 1944, China. pp. 343-344.,以客觀事實呼吁美國民眾援助中共游擊區軍民。
第二,堅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爭取美國民間援助的過程中,宋慶齡始終保持鮮明的政治立場,堅持以中國內部的團結為奮斗目標,以“抗日統一戰線的立場”*宋慶齡基金會研究室編:《救濟工作與政治》(1941年6月15日),吳景平譯:《保衛中國同盟新聞通訊》,第365頁。來從事救濟工作。其一,她將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義之聲傳遞到世界,多次向美國民眾宣傳“中國抗戰的關鍵則在于內部團結”*宋慶齡基金會編:《中國需要更多的民主》(1941年10月),《宋慶齡選集》上卷,第341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我們民族革命最基本的條件”*宋慶齡基金會編:《展望戰后——抗戰紀念日致美國友人》(1939年7月7日),《宋慶齡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79頁。,使他們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中國抗戰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意義。其二,她對任何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行徑都加以堅決抵制:“美國的反動分子正與中國的反動分子互相勾結,狼狽為奸,……目前在中國境內的美國軍隊并不在加強中國人民的安寧。”*宋慶齡基金會編:《關于促成組織聯合政府并呼吁美國人民制止他們的政府在軍事上援助》(1946年7月23日),《宋慶齡選集》上卷,第418頁。其三,她領導的救濟工作本身即是維護團結的具體體現。宋慶齡明確主張保盟的救濟目的在于維護團結:“今天本同盟主張救濟工作應該幫助爭取最后的勝利,保持維持一切反法西斯的力量的團結,不許發生新的分裂”*宋慶齡基金會編:《給中國在海外的朋友們的公開信》(1943年9月18日),《宋慶齡選集》上卷,第377-378頁。,因此對敵后游擊區的援助是“建立在統一戰線基礎上的,……自由中國的所有地區都應有得到同等救濟待遇的權利”*宋慶齡基金會研究室編:《救濟工作與政治》(1941年6月15日),吳景平譯:《保衛中國同盟新聞通訊》,第365頁。。
綜上所述,在抗戰時期,宋慶齡憑借其人格魅力、特殊身份與堅定信念,有效地對美宣傳中國抗戰,在爭取美國民間對中國抗戰廣泛支援的同時,實現了中美人民的互動交流,促成了中美民間外交活動的展開,進一步鞏固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義。
(責任編輯:王學振)
收稿日期:2016-03-15
作者簡介:葉維維(1988-),女,重慶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K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310(2016)-06-0109-07
Soong Ching-ling’s Role and Contribution in the Non-governmental
Diplomacy between China and U.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YE Wei-wei
(SchoolofHistor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Soong Ching-ling organized the China Defense League (CDL) and carried out civil relief activities while promoting the Sino-US non-governmental communication. By delivering the call, winning over American friends, and organizing relief activities, Soong Ching-ling publiciz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on one hand and tried to obtain material and spiritual support publicly. Meanwhile, she stuck to a distinctive and firm political stance in consolidating the international anti-fascist united front, thus displaying the indomitabl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its unified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invaders and contributing much to the non-governmental diplomacy between China and US.
Key words:the perio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Soong Ching-ling; folk relief; Sino-US non-governmental diplom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