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劍芬
(嘉應學院 梅州師范分院,廣東 梅州 514721)
?
因特網的應用語言學未來
——基于網絡語言的網絡教學優劣勢探析
麥劍芬
(嘉應學院 梅州師范分院,廣東 梅州 514721)
摘要:網絡語言是網絡教育教學活動賴以進行的物質載體及教育主體呈現自我的主要表達形式。文章概述了基于網絡語言的主要網絡教學情境的特征,指出了基于網絡語言的網絡教學的優劣勢及解決問題的路徑,強調了網絡教學中掌握網絡語言的必要性和運用教學組織技巧的重要性,展望了因特網的應用語言學未來。
關鍵詞:網絡語言;網絡教學;教育優勢;教學問題
語言使人成為人,使社會成為社會。當網絡技術觸到了人們交流的語言時,便產生了不少的語言學命題。如著名的語言學家David Crystals所言,“如果互聯網的發明是一場革命,那么它更像是一場語言革命”*[英]戴維·克里斯特爾:《語言與因特網》,郭貴春、劉全明譯,上海:上??萍冀逃霭嫔? 2006年,第4頁。。針對不同的因特網情況,各語言專業領域已經開始有了不同程度的相應的調整變化。變化發生得最早、變化程度最大的莫過于應用語言學領域的語言教學,特別是外語教學方面。這個領域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普及了計算機輔助教學,而因特網的滲透使計算機的教學工具性質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單純作為一種靜態的信息處理和顯示的工具轉變為一種動態的基于通信基礎的信息處理和顯示的教學工具。于是便產生了教學領域的網絡語言應用研究命題。
于根元指出:“網絡語言起初多指網絡的計算機語言,也指網絡上使用的有自己特點的自然語言?,F在一般指后者。”*于根元:《網絡語言概說》,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第18頁。劉海燕認為:“網絡語言是指計算機網絡上常用的及與計算機網絡有關的語言,包括網頁上的圖像、符號、文字等網絡傳播的一切手段、言論、話語、網絡技術語言及網絡聊天室和電子公告牌里的對話。”*劉海燕:《網絡語言》,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年,第37頁。在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中,網絡語言除了指師生在交流表達過程中所使用的有別于日常生活語言的話語外,還包括網絡空間呈現的各種文本、超文本、圖像、多媒體。“網絡語言是網絡教育的基本存在方式,是網絡教育活動得以進行的物質基礎與載體,它不僅是網絡教育時空中主體交往行為的主要表達形式,而且也是網絡教育中主體存在并呈現自我的基本方式。”*孟威:《網絡互動:意義的詮釋與規則探討》,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年,第101頁。網絡語言形成了一種極具后現代特征的獨特語言場域。在這個場域中,缺少了面對面的教學語言情境,缺少了非語言手段的表達溝通,交際媒介變為了獨特的網絡語言,教育主體的很多“社會人”的屬性被弱化乃至隱藏,教師在傳統教學情境中的權威角色、中心角色、管理者角色以及學生的被管理者角色、弱勢角色都在某種程度上被解構,一個日益接近現實語言交際的立體交互模式取而代之。
目前創設應用得比較成熟的網絡教學情境有同步聊天組與非同步聊天組、電子郵件系統、萬維網。聊天組中的同步與非同步的兩種主要交互形式都已經被廣泛應用到了網絡教學中。同步交互往往以直接聊天組的方式來使用,呈現出虛擬課堂的特點。如QQ群組、微信群組這些聊天程序使用了分屏技術,一個學習參與者或指導者把自己要發送的信息通過屏幕的下半部分輸入,學習群組里的其他成員將在屏幕的上半部分觀看到這些以接受時間為排序的學習信息。非同步的交互形式則更加豐富和多樣化,現階段包括各種討論列表、電子公告板和留言板。非同步的交互情形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閱讀、理解、反饋的時間,大大減少了現實交互和同步交互所特有的即時反饋的壓力。除了直接鍵入文本外,亦可上傳采訪錄音、小組現場同步討論等音頻和視頻文件進行有聲討論和視像互動。這些互動包括了學習者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習者與指導者之間的互動。教師的任務是創設討論主題以及適時作出評價引導調控討論進程。
電子郵件系統在網絡教學中用途非常廣泛,“郵件系統是學習者和教師之間、學習者之間最直接、最及時的互動渠道”*孟威:《網絡互動:意義的詮釋與規則探討》,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年,第101頁。。電子郵件的互動時效可以即時,也可以延時;互動形式可以是個體對個體,也可以是個體對群體,基本能滿足教學進程中不同層次的需求。在使用電子郵件進行聯絡的過程中還可以啟用對文本的自動語法檢查和糾錯功能。郵件的附件發送功能也可以方便地將圖表資料、獨立文檔等重要資料完整地傳送給對方。因為電子郵件的撰寫、發送、接收存在著延時性,為了保證郵件互動系統的教學時效性,往往會對反饋作一個時間界限上的設定,比方網絡教師一般會被要求在若干小時內回答學生的各類咨詢和疑問。相較于聊天組而言,郵件系統能提供更個性化的互動和學習支持。
對萬維網而言,最明顯的用處和優勢莫過于以一種快速簡易便捷的手段給學生和教師提供海量的教育信息資源。并且可以通過在線查詢、搜索引擎等的使用讓學習者接觸到最新、最前沿的當代資源信息。這在當今知識更新非??斓男畔r代,是一種尤為實用的教育輔助手段。在這個縱橫交錯的巨大豐富的網絡信息庫里,每一個知識節點背后都可以輕點鼠標系聯拓展至一個教育知識和信息的海洋。作為一種公開的媒體,萬維網給學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單獨和協作學習的機會,也涌現了海量的各種致力于提供有關學習的活動資源和材料的網站。
但是,萬維網情境固有的一些局限需要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這些固有局限是:第一,信息資源材料的龐雜性。學習者用搜索引擎等手段可以快速獲取,但是缺乏篩選,所以呈現的很可能是魚龍混雜的甚至包括某些基于商業目的的有負面誘導作用的信息的資源海洋。第二,萬維網的動態性和快速更新性是一把雙刃劍,在提供最新、最前沿的信息資料的同時意味著某些資源網站可以突然消失,成為無效或失效的死鏈接。第三,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情境會產生龜速和延時的風險,威脅學習的時效性。教師克服這些萬維網情境局限的路徑是,使教師學會評估萬維網的系統標準和方法,全面解讀掌握搜索引擎技術,以便能將教學預設里的其他內容與萬維網活動結合起來,進而學會使用并編寫自己的萬維網資料的技術。而熟悉應用程序和各種專用術語至關重要的一步便是學習、理解和使用網絡語言。
網絡教學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有其天然的教育優勢。
(一)有助于學生克服敬畏退縮的學習心理
在網絡語言主導的網絡教學環境下,缺少了面對面的非語言溝通手段,教學活動高度符號化,網絡語言的符號性特征使交流者都以符號代碼的形式存在于對方面前,人們不能很快地確定屏幕的另一端是什么人,不能確定對方的年齡、真實姓名、性別、身份、社會背景等,網絡中主體的社會屬性完全被網絡語言與符號掩蓋。由于符號的作用,人消失于無形。網絡語言所具有的不受傳統語言規范約束的自由特點能使學生在某種程度上從師生倫理關系的壓力中解放出來。教師可以通過公告欄、留言板、網絡會議、視頻音頻通話、電子郵件互動等多元形式鼓勵學習者參與并表明需求,使之樹立個性化的學習目標。師生單方或雙方匿名地進行提問、質疑的教學活動能在極大程度上避免角色壓力。在這種平等的對話場中,學生不再像在傳統的教學場景中那樣仰視和拘謹,教師亦更容易以學習者的角色參與到教育活動中,與學生形成平等、民主的伙伴關系,一種基于網絡教學手段的新型師生關系將得以創建。而這種基于網絡語言的自由平等的學習交流氛圍對性格內向的學生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和現實意義,特別是那些面授課中難以克服負面心理走到前臺、全方位展現自我的學習者將參與更多的互動,利用更多的課程資源,更容易達到課程整體目標和個性化學習目標,從而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有助于學生獲得均等的學習機會以及較大的學習靈活度、自主性
網絡語言的超文本、超鏈接性使網絡中的信息傳遞不再表現為一種垂直等級模式,而是表現為一種非線性的網絡互聯模式。這種平行的溝通渠道有助于成員取得平等的話語權和信息權,打破了信息控制的權力中心,解構了完全中心化的主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28頁。學習者在網絡教育平臺上獲得教育資源的機會和話語權都是均等的,并且只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和獲得恰當的契機,每一個人都有成為生產和傳播信息資源的中心的潛質。因此他們很容易熱衷于學習活動并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學習進度主動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過程,這樣就實現了對每位學生的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在個人原有基礎上得到進步。
由于教育信息源的開放以及跨平臺資源共享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資源,極大地擴充了選擇范圍和豐富了選擇元素,學習者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選擇比起傳統教學都有了更大的余地,并且可以和各種課程元素進行個性化的互動。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網絡教學方式能在較大程度上包容學生的學習偏好,降低學習偏好對學生參與課程的水平的影響。除了能為學生創設個性化的學習情境,提供針對性的學習資料外,還能使學生充分表達各種個性化的意見,最大程度地展現創新意識。
(三)有助于減少教育偏見
在網絡教學中,網絡語言將日常語言交際中的“社會人”的豐富元素都過濾了,只突出教與學本身。傳統教學中固有的一些干擾因素,如學生的外貌特征、家庭背景等被隱藏起來,學習評價聚焦于學生的語言表達、學習思維、發言參與表現等;同樣,教師的外貌特征、社會地位、教育權威等亦很難成為學生的關注點,對教學水平的評判標準集中到了教師對網絡語言的使用上。網絡語言的運用情況決定著教師的教學效能和受歡迎程度。由于網絡語言本身極強的傳播性和模因性,使其語言風格容易趨同,而很難根據語言風格推斷出表達者的各種“社會人”特征。傳統教學中教師固有的意見領袖地位被大大地弱化了,迷信權威、以貌取人等教育偏見亦能得到非常有效的遏制。
(四)突破了教學的時空局限
網絡環境教學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遠程點播教育平臺上的資源課程和發表自己的學習心得。這對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幫助也非常大。小組成員可以通過在線討論,確定各自的階段性學習任務,然后將自己完成的部分在組群內上傳,發送給對方相互修改,進行一種立體的互動,直到完成總的任務。教師同樣可以在家中、課室或辦公室批改作業,對學習者的參與作出各種指引,充分發揮數字化網絡教學高效、準確、資源共享的優點,進行同步或非同步的及時反饋,調控教學進程。
網絡教學不可避免地有其自身的劣勢,需要教師積極尋求其解決問題的路徑。
(一)教師掌握運用網絡語言的必要性
傳統的面對面教學中,各種非語言手段對于塑造教師的權威形象以及構建師生的親密關系都有很大幫助。教師抑揚頓挫的語流音變、洋洋灑灑的演講口才和生動多變的各種體態語言散發出來的氣質素養和人格魅力,都會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但在網絡教學環境下,各種非語言手段缺失,教學活動高度符號化,很大程度上依靠適當運用網絡語言來維系教學。比如在聊天組情境下的交談有著話題中心容易漂移、主題衰亡速度很快的特點,使學習研討圍繞創設好的主題持續進行有一定的難度。又因為網絡語言有著便捷性、簡約性的特點,符號、圖片等語義補充手段與文本語言的混合體容易導致上下語境不明朗或者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現知識而引起誤解和歧義。所以教育者在網絡教學的進程中根據學習者的基礎水平、學習進度、個性特點和語言習慣適切地運用網絡語言教學,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在預設課程時事先幫助學生準備好與主題相關的詞匯、語法和表達方式,使網絡聊天的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另外適當地補充運用網絡會議系統中的視頻工具,提供充足的網絡視頻交流機會,可以削減虛擬環境下的網絡教學非語言交際手段缺失帶來的符號抽象感和距離感。網絡教學環境下,如果成功運用網絡語言展現自我,就能得到眾多學習參與者的追捧,成為網絡學習共同體中的 “意見領袖”角色。
(二)教師掌握組織教學的技巧的重要性
網絡教學的基本組織技巧包括調控網絡教學的基本內容,使學習討論不偏離主題,在預設和過程中提供相關的資源信息及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有效參與學習并能在某種程度上自我反思;注重分別針對個別學生和學習群體的及時反饋,適當利用同步或異步聊天軟件、電子郵件等方式對討論結論及時總結分析,糾正升華,強化亮點等。為了保證有效的高度的參與與交互,可以設計一些協作性強的需要師生共同參與的學習項目,以發揮教師以身作則的模范帶頭作用。
除了運用信息技術構筑教學環境外,還應注重學習策略和方式的指導,指導學生學會用智能軟件來調控、監測、評價管理自己的學習過程,把記憶學習策略運用到圖像、聲音、文本等多媒體資料上幫助強化記憶,把社交學習策略運用到積極參與預設主題聊天、情境在線討論等學習活動中去,這樣逐步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教育教學領域對因特網的運用已經逐漸進入一個成熟的階段,可以看到因特網的應用語言學未來的美好前景,也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深A見的是,網絡語言將改變人們的學習方式甚至是思維方式,建立一種新的教育產業。在未來數字化的高速寬帶環境中,基于計算機的語言將成為某種社會語言的標準,而網絡語言正是基于計算機媒體語言的一部分,在網絡教學領域成為教育語言的標準。目前在教育教學領域,面對面的交流仍是最主要的,但未來也許更多是通過計算機通信來發揮和豐富人的語言潛能。不管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產生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的關鍵都在于對網絡語言的地位、特點、應用的把握。如何發揮網絡教學的優勢及解決網絡教學問題的路徑,將是需要應用網絡語言學聯手教育學、心理學和計算機信息技術科學探索解決的重大課題。
(責任編輯:袁宇)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科“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學科共建項目“網絡自主學習與面授學習的對比研究——基于混合學習模式的調查”(項目編號:GD14XWW05)、廣東省梅州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項目“對中學生網絡語言生活的調查與研究——兼反思基礎語文教育”(項目編號:2012SKB01)
收稿日期:2016-03-17
作者簡介:麥劍芬(1979-),女,廣東梅縣人,嘉應學院梅州師范分院講師,文學碩士,主要從事網絡語言及方言研究。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310(2016)-06-0129-04
The Futur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the Internet
——An Analysis of Web-based Instruction with Internet Language
MAI Jian-fen
(MeizhouNormalCollege(Branch),JiayingUniversity,Meizhou514721,China)
Abstract:Internet language is a material carrier for Web-based instruction to reach its targeted audience as well as a main platform for educational subjects to present themselves.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language is analyzed, and based on which, an outline is made of teaching interactions in Web-based instruction through chat-group, emails and world wide web. Moreover, a discussion is made on the advantages of network teaching,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is method, and possibl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 emphasis is made on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for educators to learn how to use internet language and apply it to their teaching, and an outlook is also proposed on the futur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the internet.
Key words:internet language; web-based teaching; education advantage; problems in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