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薇 許建明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 長沙 410128)
?
【文化視點】
從食生活看日本人的健康觀
李 薇 許建明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 長沙 410128)
日本獨特的飲食是日本人的祖先世世代代廣泛流傳下來的。近年來,長壽的日本人的飲食生活備受世界矚目。基于此,研究日本食生活的歷史發展、日本人的飲食生活特征,可以發現,其健康觀是科學的、積極的,與自然協調一致。
日本料理;日常飲食特征;健康觀
眾所周知,日本多樣化的飲食文化是其作為長壽之國的主要原因之一。與多肉多油的西餐相比,以大米、魚類和蔬菜為中心的日本料理,以“健康”為關鍵詞,得到全世界范圍的關注。
約12 000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的繩文時代是依照四季交替采集不同吃食的時代。春季以采集野草、樹芽和貝類為食;夏季則以出海捕魚為生;秋季采集的主要為核桃、栗子等果實;冬季則開展捕捉鹿、兔、野豬的狩獵活動。那時,還出現了利用海水制鹽的方法。
公元前3世紀的彌生時代,稻作文化從大陸傳播至日本后,開啟了日本人以米為主食的飲食歷史。日本人學會了去除谷殼后用土器炊煮的方式,同時形成了以米為主、魚肉蔬菜堅果為副的飲食方式,并被一直保留和沿用至今。
進入7世紀的飛鳥、奈良、平安時代后,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傳播至日本并被廣泛接受。與此同時,茄子、黃瓜等食材,以及飲茶習俗也被帶到日本。
至鐮倉、室町時代,武士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武家文化的米飯佐以烤魚、芋類、梅干三類菜肴的簡單餐食搭配成為當時飲食文化的主流。而在室町時代末期,醬油開始普及,也逐漸成為日本料理中獨特的調味料并被發揚光大。
16世紀江戶鎖國時代,受西洋文化的影響,諸多食材,如土豆、西瓜、天婦羅、葡萄酒等跨海而來。同時作為此時的快餐文化,蕎麥面、烏冬面、握壽司等食品奠定了日本當代和食文化的基礎。
(一)清淡飲食
日本料理尤為注重食材的新鮮程度。普遍使用到的食材多為大米、蔬菜、豆類、水果、魚貝海產品及雞肉等,幾乎不使用乳制品,尤其以多樣化使用低脂高鹽的海產品和豆類加工品為特征。這種飲食方式與韓國、東南亞雖有共通之處,但比較而言,日本不輕易使用肉類制品和油,以及有強烈刺激的香辛料。受惠于新鮮的食材和優質的水源,日本料理得以最大限度地食用到食材的原汁原味。
(二)賞心悅目的日本料理
日本料理的一大特點便是盛裝器皿令人賞心悅目,號稱是“用眼睛觀賞、用舌頭品嘗”的日本料理,注重外形的美感、盛裝的技巧和與食器的和諧搭配。[1]用眼睛就能品嘗到的日本料理的這種美感,在世界上獲得了堪稱藝術品的極高評價。以生魚片為例,其裝盤擺放并非隨心所欲,而是基于“山水原則”。為給食客以“水從山間來”的印象,會把裝盤擺放成里高外低的感覺形狀。
(一)科學、平衡的健康觀
人體的主要能源由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這三大營養元素提供。三大元素的適當配比為蛋白質12%~13%、脂肪20%~30%、碳水化合物57%~58%。日本人的飲食搭配恰好處于此范圍,也因此被認為是其作為世界第一長壽國的秘訣。[2]日本人熱衷的蕎麥和壽司以米類為基本原料,而壽司中的金槍魚也是低脂肪且高蛋白的健康食材。
常見病中最令人恐慌的是癌癥,據流行病醫學調查結果可知,經飲食引起的癌癥占35%,吸煙引起的占30%,職業病占4%,飲酒占3%。可見飲食是致癌的最大病因,如鹽分的過度攝取。缺少鹽分,地球上的諸多生物則無法維持生命,這說明鹽分是生存的必備物質。但過度攝取鹽分又是導致高血壓、腎臟疾病、心臟疾病的間接原因。平成17年(2005年)頒布的《日本人飲食攝取標準》中明確提出,成年男性每日的鹽分攝取量應在10g以下、成年女性則應在8g以下,還說明蘊含于蔬菜和水果中的鉀能排除體內過剩的鹽分。同時,為預防高血壓,也提出了鉀的攝取標準。
(二)積極、樂觀的健康觀
在日本的飲食文化中,餐飲不單用來滿足飽腹的需要,也是能建立人與人之間相互信賴關系的基礎。愉悅的餐飲過程,不但給身體提供營養,也為心理輸出養分。如飲酒,這是日本工薪階層的一大樂事,其中的居酒屋更是同事熱衷的休閑場所。平日繁忙的工作環境中,上下級關系緊張,但在居酒屋中,“無關身份地位、樂享美酒佳肴”,成為緩解工作壓力的最佳渠道。另外,和諧的家庭關系和人際關系對人類的健康有重要影響。與他人建立溫馨的人際關系,自己和他人都會有幸福感。日本人正因為在生活中保持著這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不知不覺中他們也離健康更近了。
受惠于大自然的大和民族培育出了尊重自然的飲食文化,與其他國家的料理文化相比,日本有著尊重季節、重視當地食材、提取食材原味等諸多特點。透過日本料理,我們也可以看到日本民族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大自然饋贈之物的感恩之心。
[1]徐靜波.日本飲食文化:歴史と現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68.
[2]賈蕙萱.中日飲食文化比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328.
【責任編輯:劉亞男】
G131.3
A
1673-7725(2016)03-0014-02
2015-12-15
本文系湖南農業大學2012年青年科學
“從飲食看日本文化的特征——以健康飲食觀為中心”(項目編號:12QN56)的研究成果之一。
李薇(1983-),女,湖南長沙人,講師,主要從事日本文化、中日對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