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天人合一思想及其與《周易》和傳統命理學之關系

2016-03-16 05:00:21馮志安
文化學刊 2016年3期
關鍵詞:思想

馮志安

(廣寧中學,廣東 肇慶 526000)

?

【傳統文化】

論天人合一思想及其與《周易》和傳統命理學之關系

馮志安

(廣寧中學,廣東 肇慶 526000)

“天人合一”思想作為貫穿整個中國古代哲學史的底層理論基礎,孕育于遠古先民的實踐和生產,代表了中國哲學的萌芽。這種“將人與天地萬物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天道’即‘人道’”的天人觀念,也為《周易》中樸素唯物論因素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并為中國傳統命理學天命論的“合理性”提供理論支持。以“天人合一”思想為基礎的思維方式,是破除中國哲學中的神秘因素,對中國哲學的產生形成進行更深層論述的新思路。

天人合一;《周易》;命理學;八卦;樸素唯物主義;中國哲學史

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是一個非文字的歷史起源,從上古時期已萌發出最早的天人觀念。現今對這時期的哲學思維研究較少,然中國哲學的發展史和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史大徑相同,即從一開始就躍上了最高的境界,以后的歷朝歷代都是對這個境界的完善和擴展。受傳統農耕文明影響,先民于自然界中進行哲學抽象,得出具有形而上的一般本質和普遍規律,繼而萌發出“天人合一”的整體自然觀,形成一個獨特的熱衷探究“天人之際”宇宙觀,促進中國哲學的萌芽和發展。“天人合一”思想作為中國哲學發展史的總基調,將其作為研究中國哲學的根本指導思想之一,可以尋出研究中國哲學的新思路,開拓新境界,讓中國哲學中的神秘主義走向大眾。

一、“天人合一”思想

(一)天人觀念的萌芽

中國哲學思想是隨著階級社會的形成而產生[1],但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中國哲學的萌芽卻產生在史前文明。任何哲學都產生于人類對實踐的追問和思考。中國作為農耕文明古國,農耕社會很早就出現,由此引發上古先民對自然界、“天人之際”、宇宙本質的思考。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人對世界存在與運動方式的基本理解”。[2]先民從生產基礎上,發現一些自然界的運行規律和生產知識,從自然界中抽象出世界的一般本質(形上之道),鑒于生產力水平底下,還不足以正確解釋世界。經歷了對“天”的敬畏而產生的“萬物有靈”的思想,從而促使先民萌發“天人合一”的整體自然觀和天命論來解釋宇宙。由此可見,天人觀念作為中國農業文明的產物,萌芽于遠古時代,主要體現在上古創世神話中,也代表了中國哲學的萌芽。

(二)“天人合一”觀念的含義與演變

關于“天人合一”觀的概念,解釋紛紜,且歷朝歷代的文人學者又附會新義。其大致內涵很早已出現:原始社會末期的伏羲八卦,先秦時期夏商周的天命觀,《周易大傳》、孔子(人道觀)、老子(天道觀)、莊子(《莊子》:“萬物與我為一”“天與人不相勝”)等的天人觀,北宋思想家張載在其《正蒙》中提出“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首現完整的詞語。對于“天”這一基本內涵,在不同階段的認識和解釋亦不同,“大致說來,所謂天有三種涵義: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廣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由于不同的哲學家所謂天的意義不同,他們所講的天人合一也就具有不同的涵義。”[3]所以,探究“天人合一”思想的含義也需要從它的發展史中尋找。

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上古神話(夸父創世)可以充分體現當時的思維方式和哲學觀念。

“天氣蒙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為星辰;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繹史》 卷一引三國吳人徐整《五運歷年記》)”

“這神話雖然形諸文字較晚,也不見與先秦文獻,但由于遠古時期還沒有文字,靠先民口口相傳。[4]”依據呂勉所說的:“蓋其說甚舊,故傳之甚廣”[5],可見“夸父創世”的神話應出現在上古時期。將盤古于天地萬物聯系起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將人和天聯系起來。透過先民關于萬物生產的猜想,我們看到這一神話傳說蘊含著人和萬物是一個有機整體的觀念。盤古以自己的身體化生天地萬物的觀念為后來中國哲學“天人合一”思想的產生提供了思想資源。[6]正如《呂氏春秋·有始覽》中“天地萬物,一人之身,此之謂大同”一樣。

這種將人與天地萬物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天道”即“人道”的天命觀(認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體現,天意能支配人事、“天”有一定的運行法則,且人事發展與其相似)的整體天人觀念,就是最原始樸素的含義和根本的思想精髓,是將“天”作為最高原理的側面反映,為以后中國哲學中所特有的天人宇宙觀和中國哲學的形成發展奠定基礎。在對其他經典的解讀中,天人合一的概念也不斷出現,“到今天,天人合一似乎又成為中國古代所有思想的核心,并在相當大的范圍內被賦予了它從來不曾有過的人與自然和諧、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等等意義。然而這些意義都是今人附加的,不是天人合一的本義。”[7]然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在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的古代,不可能形成與大工業時代所造成的嚴重環境危機,便也不會有強烈的環保意識。所以,現今從道家的自然天道觀中引申出來的“天人合一”思維不是人與環境和諧的環保意識,它在一定意義上是運用傳統陰陽相生的辯證法的產物。

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再到新舊石器時代的歷程中,伏羲氏創“八卦”,是對“天”(自然界)基本運動規律的概括,是對原始的天人觀念的完善和充分體現。伴隨階級社會的形成,中國哲學開始系統化、理論化。周朝周文王將先天八卦演變為后天八卦,再推算六十四卦,再結合當時的社會產物、“五行”學說等而產生《周易》。在這個新的理論基礎上,不斷拓展形成新思想,這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文化各個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工具的變革,促使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井田制”,生產力得到較大發展。同時,“周革殷命,周人援‘敬德’說解‘天命’,建立了‘天命靡常’‘唯德是輔’的天人關系,較之夏商給傳統天命觀增添了濃厚的道德屬性;西周末期因周統治者失德引發的‘疑天’思潮,使‘敬德保民’為基本內容的人文天命觀轉向東周以‘天事恒象’的自然天道觀”[8],“諸家諸派各自的哲學思想體系賴以構建的最為基本的理論基礎,便是天人關系學說。”[9]所以,《周易》完善的哲學觀與“天人合一”思想共同為諸子百家的形成提供理論資源。孔子從人道觀的側面奠定了哲學天人合一觀的人生論基調,由“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論語·泰伯》),“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篇》)這兩句話可以看出,孔子認為天是包括四時運行、萬物生長在內的自然界,人與萬物都是自然界的產物,肯定天(命)是至高無上的價值理想。并在此基礎上將“仁”貫通于天人,即把“天命思想轉化為主觀觀念的‘仁’”[10],強調通過修身以達“天道”,從而說明遵循“仁”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達到了規范道德的目的。老子從天道觀的正面奠定了哲學天人合一觀的宇宙論基礎,提出“道法自然”,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將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生命規律精辟涵括,發現萬事萬物的運行都遵守自然規律。孔、老兩家奠定的天人觀,后經過儒家孟子和道家莊子的闡發,成為先秦哲學中的兩大思潮,同時夏商周以來宗教天命觀開始向自然天道觀轉變。

西漢的《淮南子》進一步整合先秦各家思想,更完整地構建了一個天人宇宙體系。在天人關系上,以人為中心,在自然界中尋找人的一切依據。認為天和人事之間存在一定關系,將人作為天的子系統,把天、地、人(三才者)統一起來,也將人的身體構造與天的內容相對應,正如《淮南子·本經訓》記載:“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內,一人之制也。”提出“天人相應”“天人相類”的思想,達到天人整合的目的。且在融匯當時的社會意識與生產基礎,繼承先秦的自然整體觀和天人統一觀,融入“陰陽五行”學說的理論基礎上,首先配合《呂氏春秋》的“十二紀”,將天地萬物分界拆御為諸多上下四方相對應的類別,即方位、時節與人事一一感應,星宿與地域相對應的關聯關系,形成一個天地相類的獨特空間關聯(在《淮南子·天文訓》和《淮南子·地形訓》中有體現);而《淮南子·時則訓》則是通過時間聯系來分析事物,又推動了以四時、五方、五行相統一的“四時五方”的整體關聯的宇宙論形成,由此構建了一個天人相應同構、架構宏大的天人學說理論。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在改造和重新闡述儒學的基礎上,積極吸收戰國以來流行的陰陽五行思想和民間信仰,建立神學化的儒學體系。并重點提出“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的天人學說,將陰陽、五行學說合流并用(《漢書》:“始推陰陽,為儒者宗”),且將天人觀念發展為天人感應論,以“同類相召”為理論表明人和天的相互關系,用自然變化來對應人事,使陰陽五行具有神學色彩,這種天人關系給以陰陽五行論為基礎的傳統命理學披上合理的外衣。至此,“天人合一”觀念在漢代發展成熟,并伴隨董仲舒所改造的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唐儒釋道合流、宋明理學、明清哲學、近代新儒學,由此構建了中國哲學的基本內容。

二、《周易》與“天人合一”思想

(一)“天人合一”思想與《易經》中的樸素唯物論因素

《易經》中的樸素唯物論因素主要體現在它的基本要素“八卦”、陰陽觀念和樸素辯證法思維中。

“八卦”的產生先于《易經》,但它的形成卻是《易經》的有機組成部分。關于起源,在《周易·系辭·下》中已有伏羲氏“始作八卦”的記述: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其實,不能認為八卦是伏羲氏一人所創造,從原始人類的智力發展水平看,“我們不能將‘伏羲’當作一個具體的人,只能作為原始氏族社會已發展到漁獵時期的標志來認識,才是科學態度。”[11]受原始天人觀念的引導,自然整體觀的確立,促使“伏羲”遵循從自然界中高度概括的原理(正如《周易·說卦傳》中記載:“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八卦的八種符號分別代表著天地中不同的物質現像,代表八種物質現象,是八卦的原始卦象)和“二進制”的數學思維(在《古易新編》中可以找到依據),創造出“八卦”,用“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系辭·下》),推測事理,而《周易》的原始性質也是一部占卜的書。所以,“八卦”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是從哲學高度對宇宙本質的概括。按照原始天人觀念的思路:“八卦”作為對“天(最高原理)”的概括,只需遵循其蘊含的規律,便可推測事物發展(包括個人命運),這種“合理性”使它奠定“神化”色彩,且具有“神秘性”,成為眾多預測學等理論的依據,并由此確立了崇高的地位,成為命理預測學及其他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基石。

也有學者認為:伏羲根據“河圖洛書”中所包含的哲學思維創造出“先天八卦”。雖然早在《尚書·洪范》中就可以找到依據,《易·系辭上》又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伏羲)則之。”但在宋代朱熹的《周易本義》中才第一次現身,千古年來,真偽難辨。正如《古易新編》中說:我們現在看來最簡單的東西,在初創時也是一場大變革。母系氏族社會的大酋長們,為使全氏族的人統一認識、統一行動,往往宣布說這是神的意志,也就是最原始的“神道設教”。“八卦”符號源于“龍馬負圖”之類的神話,就是這樣形成的。[12]

八卦中每兩卦(乾與坤、震與巽、坎與離、艮與兌)都相互對立,周文王又將其重疊推演出六十四卦,每兩個卦象中存在聯結和對立的屬性,并且卦辭含有物極必反的思想,如泰卦九三爻“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說明矛盾雙方的對立矛盾運動推動事物的變化發展。而作為構成每一卦的陰(--)、陽(—)兩種符號,也是《易經》中陰陽觀念最基本的組成要素,具有對立統一的矛盾性質,是《周易》中辯證觀點的初步體現。

正是原始的“天人合一”思維誘發先民造就了這“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的原始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促進“八卦”學說的產生,繼而影響陰陽觀念、辯證觀點等理論的形成,構成《易經》中樸素唯物論因素的重要部分。因此,“《易經》的基本要素都是對世界客觀存在的反映,就其本質來講,是我們祖先對他們生活方式和實踐經驗的記錄和總結”,[13]“是中國人認識和把握世界的第一個樸素唯物主義的思維模式”。[14]

(二)天人思想與《易傳》

“天人合一”思想對《易傳》哲學觀的影響是間接的。《論語·子路》中,孔子說“五十而學《易》”,而“現在學者認為《十翼》非一人一時所作,應該在戰國晚期成書。”[15]由于以天人合一學說和《易經》的哲學理論為基礎的諸子百家,學術立場、研究側重點等不同,導致在這焦點問題“天”的內涵與天人關系的論證上存在分歧。而《易傳》作者又以各家理論為基礎,特別是繼承了孔子的人道觀及解《易》思想和老子的天道觀(自然)哲學,在合理整合的基礎上,繼續對自然界進行深度的哲學抽象,構建起比較完善的天人觀和宇宙生成論,使《周易》從一部“占卜的書”改造為哲學人文著作,影響深遠。

宇宙生成論是《易傳》的核心部分。將太極之“氣”作為世界本原,運用陰陽學說進一步說明太極之氣生陰陽(兩儀),陰陽兩氣相互聯結交感而產生天地萬物(《易傳·系辭上傳》:“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的宇宙生成論,助推《周易》中唯物辯證法的形成。

吸收老子的天道觀哲學,善于從自然中探究。正如《老子》中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彖·豫》:“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四時不忒”。又結合陰陽辯證思維,在自然界中發現物極必反、變易消長的法則,正如《系辭·上》記載:“易與天地準,故能彌論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彖·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周易》因此成為以“一陰一陽之謂道(《系辭·上》)”“生生謂之易(《系辭》)”的具有豐富運動變化和唯物辯證法思想的典籍。

繼承了孔子的人道觀及解《易》思想,形成“三才之道”的系統觀。把自然與社會、天與人的主體與客體聯結在一起,探究人“天”與人的內在關系規律,實現天、地、人的統一,從這個整體思維入手,“推天道以明人事”,通過天時、地利、人和實現國泰民安,從而提出“繼善成性”的道德論和“嵩業廣德”的社會觀。上述是“天人合一”思想對“人道”的具體表現。

《易傳》從原有的天人關系基礎上構成了的宇宙生成論和本體論,其以太極之“氣”作為基礎來演化萬物,確立了《周易》中樸素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陰陽辯證法),又反作用于“天人合一”觀念內涵的延續,從側面使“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從太極之“氣”的生成論上得到了邏輯上的證明,從此形成了一個天地人三才整體統一的、“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大大促進了天人觀念的完善和發展。其產生也符合當時的社會經濟基礎,同時又折射了人們追求統一的思想觀念。

三、“天人合一”思想與傳統命理學

傳統命理學,是統治者編造的一套有神論天命思想的一部分。以“四柱”作為媒介,將天與人聯系起來,以“天人合一”思想作為最根本的原理,特別是以漢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和《淮南子》中提出的“天人相應”“四時五方”等為理論基礎,并結合傳統的陰陽五行辯證法思想,達到預測的效果。其大致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陰陽五行家,完善于兩漢,宋明成熟并發展。《淵海子平》和《紫微斗數》作為當前的主流典籍,分別代表“四柱預測學”和“星占術”這兩個基本流派,其他相關的著作和支流派別所運用的預測理論依據基本一致,只在推演方式上略有不同。

《淵海子平》主要以“五行”“天干地支”為依據,其中“五行(金、木、水、火、土)”最早出現在《尚書》中,先民認為這五種元素是構成天地的基礎。“天干地支”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組成的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組成的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重疊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六十花甲),形成一套干支紀法。“天干地支”主要是運用戰國以來盛行的陰陽、五行、八卦理論,將天、地、人事互相聯系起來,而在《淮南子》中闡述天地陰陽交合的“空間”關聯的獨特天人理論,把時間和天地萬物系聯在一起,又是一重要思想基礎。天干地支屬于一定物象的反映,術士通過天干地支將人的出生時間(年、月、日、時)轉化為四組干支(四柱),這是將人和“天”聯系起來的第一步。然后,以干支陰陽五行的生克相化、刑沖合害為基調,推演出不同的預測組系,如從日干與其他干支的關系推定十神(比肩、劫財、食神、傷官、偏財、正財、七殺、正官、偏印、正印),也是對干支更深一層的升華概括,從而得出一個蘊含五行屬性和干支組合的表(命盤),成為人與天聯系的一個介質。但是,還要尋找“天”的運行法則,為人事發展提供參考。繼續從可以“概括”宇宙萬物的八卦和《周易》中尋找方法,并吸收其豐富的辯證法思維,論述事物發展規律,即宇宙萬物這個整體性的變化發展是物極而反、流年復始、生生不息的,滲進了可行的唯物基礎,依據五行、干支的相生相克原理或統計方式(即使經過實踐,但也是不科學的,多數是概率上的巧合),從而創造出一個可以代表“天”的推測結果的“參照系”(如神煞表例)。根據天人理論基礎,用“命盤”的五行屬性和與之對應的干支對照“參照系”而得出預測結果,便不會再感覺到其具有神秘性。

《紫微斗數》中最突出的是將干支與“星象”掛鉤,依據“四柱”運算出一個星盤(性質同上)。在創造預測結果“參照系”中,主要運用星象性質而不是五行屬性,依據《淮南子?天文訓》中天象與地象相對應的理論支撐,把星象作為一個完整的“天”系統,與人事互相關聯,互相感應。

可見,“天人合一”思想為傳統命理學的天命論、先驗論的“合理性”提供理論支持,讓它得以延續。雖然傳統命理學蘊含辯證法思想、唯物主義性質,但其根本理論的性質是唯心主義的有神論、天命論,在一定意義上是唯物論與有神論統一,其出發點(以出生日期來與“天”取得聯系)本就是錯誤的、不科學的,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維方式,以及封建專制統治對人們思想的麻痹,從側面體現了天人觀的念普遍性。

四、結語

“天人合一”觀念,在中國哲學的每個環節都暴露出其蹤跡,構成了包含“八卦”學說、《周易》思想在內的中國哲學體系,為《周易》中的樸素唯物論因素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并為傳統命理學的天命論、先驗論的“合理性”提供理論支持,形成一個中國人熱愛探究“天人之際”的獨特宇宙觀。以全新觀點從底層闡述了中國哲學史的形成之路,為中國哲學的研究提出一條以天人關系為基礎的新思路。

[1][10]楊榮國.簡明中國哲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3.

[2]杜貴晨.“天人合一”與中國古代小說結構的若干模式[J].齊魯學刊,1999,(1):50-57.

[3]張岱年.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1):3-10.

[4]呂思勉.盤古考[A].呂思勉,童書業.古史考(第七冊)[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55.

[5][6][13][14][15]《中國哲學史》編寫組.中國哲學史(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25.31.31.127.

[7]李申.“天人合一”不是人與自然合一[J].歷史教學,2005,(5):55.

[8]劉剛.“天命”與“天道”:東周“天人”觀的嬗變與分化[J].中華文化論壇,2011,(4):153-156.

[9]劉玉建.《易傳》宇宙生成論的建構——《易傳》天人合一哲學體系的基本理論前提[J].周易研究,2009,(5):69-78.

[11][12]李王贛.古易新編[M].濟南:黃河出版社,1988.43.45.

【責任編輯:王 崇】

B21

A

1673-7725(2016)03-0106-06

2015-12-15

馮志安(1997-),男,廣東廣寧人,主要從事《周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中國傳統命理學的學術化研究。

猜你喜歡
思想
轉化思想的應用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聚焦補集思想的應用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遞推思想及其應用
中等數學(2018年3期)2018-08-01 06:42:02
學思想 悟思想 用思想
中國鹽業(2018年21期)2018-03-05 08:06:10
把握轉化三要素 有效滲透轉化思想
聚焦補集思想的應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无码黄色|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亚洲婷婷丁香| 广东一级毛片| 亚洲成年人网|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99ri国产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色综合日本| 韩国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日本91在线| av色爱 天堂网|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最新国产精品鲁鲁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式|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色网站在线视频| 免费高清毛片| 丁香婷婷久久|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亚洲视频三级| 亚洲色图狠狠干| 99国产精品国产| 高清视频一区|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97久久免费视频|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夜夜拍夜夜爽|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视频| 啪啪啪亚洲无码|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色偷偷一区|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四虎亚洲精品|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亚欧乱色视频网站大全| 国产精品偷伦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www.狠狠| 成人在线天堂| 中文字幕第4页|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91丝袜在线观看|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男女精品视频|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久久特级毛片|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网图区|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丝袜|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