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爽
(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重慶 400044)
?
【傳統文化】
堪輿學說的生態思想及其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王 爽
(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重慶 400044)
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正確價值觀和原則作為指導,堪輿學說包含豐富而深刻的生態思想,它們集中體現在堪輿學說天人一體的生態世界觀、藏風聚氣的自組織思想等方面,它們對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價值。應以當代最新科技知識和哲學思想革新傳統堪輿學說,建構全新的當代堪輿學說。
堪輿學說;生態危機;生態文明
堪輿學說又稱風水理論,其實質是依據天地之道,在仔細考察各種自然地理環境因素的基礎上,對建筑物或城市地址等做出或優或劣的評價或選擇,進行相應的規劃和設計,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從而達到趨吉避兇納福的目的,創造適于長期居住的良好環境。[1]傳統堪輿學說包含豐富的生態思想,對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價值。不可因為堪輿學說中部分具有迷信色彩的內容而否定堪輿學說中其他重要價值,應當代最新科技知識和哲學思想解構其具有迷信色彩的內容,建構全新的當代堪輿學說。
(一)天人一體的生態世界觀
中國文化的重要內核是天人一體思想,它是“天”與“人”的一致、合一、協調,它意味著“天”與“人”的同源、同類、相通。[2]天人一體也是堪輿學說的基本原則,“宅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發,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黃帝宅經》),建筑及其地理環境就好比生物體的不同部分,在堪輿學說看來,它是一個正在呼吸生存的生命體。堪輿學說根據這一思想,確定了“背山面水,負陰抱陽”這一中國古代住宅與城市最基本的布局形式,“凡宅,居滋潤光澤陽氣者吉,干燥無潤澤者兇”(《黃帝宅經》)。根據華夏大地所處的北半球的氣候特征,吉祥之地應是坐北朝南,背后有靠山,面前有流水,這樣能避開北半球寒流,獲得日照和水源,有利于居所處于適宜的濕度和溫度中。堪輿學說的兩個流派——形勢派和理氣派都運用整體的方法考察自然環境,形勢派注重自然的形而下方面,專注山川形勢及其構成要素的整體配合。理氣派則注重自然的形而上方面,研究天、地、人的種種感應,使建筑的方位、朝向和布局符合抽象化的命理規律。[3]“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故不可獨信命也”(《黃帝宅經》)。住宅是人類與自然環境親近交流的重要條件,而人必須采取堪輿實踐,與住宅建立起相互依存的關系,才能真正達到天人一體的境界。
堪輿學說天人一體的生態世界觀意味著整個生態系統是相互依存、全息同構的生命整體,只有運用整體的原則和方法,考察生態系統相關聯的各個部分,才能發現生態問題產生的根源,從而在根本上治理特定的生態問題。人類各世代之間也是一個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當代人類應在充分調查歷史記錄和預測未來影響的基礎上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活動,學習和實踐先代人類的生態思想,維持發展的可持續性,預防生態問題在后世出現,為后世人類預留發展空間。
(二)藏風聚氣的自組織思想
堪輿學說的形氣理論蘊含了樸素而又深刻的自組織思想,氣又稱精氣,任何物質和精神現象都由“氣”構成,而任何事物的動態發展體現了“氣”的變化,這就是“形”與“氣”的辯證關系,堪輿學說就是建立在氣的思想基礎之上。[4]“夫陰陽之氣,噶而為風,升而且為云,降而為雨。凡所以位天地、育萬物者,何莫非此氣邪!”(《葬經》)。氣能在萬物中循環流動,體現了開放性、遠離平衡態和內部漲落的特征,因此堪輿學說的形氣系統具備了自組織特征。“形礙之物,尚隨變通,陰陽虛無,豈為常定?是知宅非宅氣,由移來以變之”(《黃帝宅經》)。堪輿學說順應形氣系統的自組織特征,通過實踐把氣從自然引入人居環境,不斷為人居環境引入負熵流,使得人居環境變為理想的有序狀態。堪輿選址和建設完成后,還需要養護建筑物,并保護好周邊的生態環境,以繼續維護其有機性、整體性和可持續性,保證氣脈是一個整體生態結構。這種注重氣脈及網絡結構整體連續的做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生物圈及棲息其中的動植物、微生物所構成的生物群落都十分有益,對該區域的整體生態環境具有保全、保護的作用。[5]實踐是堪輿學說產生與發展的源泉,而堪輿實踐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活動,傳統堪輿活動在不斷的創造中保持生命力。因此,只有走“古今文化交融、中西科學薈萃”之路,使當代堪輿實踐成為人類有所擔當的,長期持續的,全方位、廣范圍的創造性活動,才能促進傳統堪輿學說的傳承與創新。
堪輿學說藏風聚氣的自組織思想揭示生態系統的運動變化是一個自組織過程,生態實踐必須順應自然的自組織特征,把握自然環境的自組織變化發展情況,在維護生態系統自在狀態的基礎上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應充分重視實踐創新的作用,把創造作為生態實踐的根本動力,激活社會個體的自主創造性,聚集整個社會的創造合力,使治理生態問題和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踐朝著社會化、智能化和自組織化發展。
合理運用堪輿學說所蘊含的生態思想,有助于解決生態危機和建設生態文明,用寬容的態度接納與發展堪輿學說中的生態思想,并在實踐中積極發揮其價值,是建設中國特色生態文明的應有之義。
[1]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第2版)[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37.
[2]李宗桂.生態文明與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J].哲學動態,2012,(6):34-37.
[3]李城志,賈慧如.中國古代堪輿[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67.
[4]于希賢.人居環境與風水[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158.
[5]陳潔群,萬凌.傳統建筑風水的生態解讀與規劃應用[J].裝飾,2010,(7):135-136.
【責任編輯:王 崇】
B82-05
A
1673-7725(2016)03-0112-02
2015-12-15
王爽(1988-),男,廣西南寧人,主要從事科學技術與社會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