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建偉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
【文化與教育】
國學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路徑
菅建偉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傳承和弘揚優秀國學傳統文化是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客觀需要。高校思政課應牢固捍衛意識形態的主陣地作用,充分發揮國學傳統文化育人作用。本文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為契機,探究當前形勢下大學生進行系統的國學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將國學傳統文化融入思想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合理路徑。
思政課;教學改革;國學傳統文化
2014年12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強調:“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教書育人結合起來。”這不僅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人才培養的總要求,更明確了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總方向和高校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實質。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教育教學改革和內涵式發展過程中,應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理念,將國學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精神。
新形勢下,為捍衛意識形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打造“95”后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建設和改革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對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隱性滲透作用。
立德樹人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教學來說,判別一所高校德育教育成敗的關鍵就是思政課教學反響如何。為努力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學生心目中抽象、枯燥性的固有形象,各大高校在探索思政課教學改革路徑中使盡渾身解數,有的在實踐教學環節下功夫,有的創新教學手段,也有的強調教學內容。以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北京現象”為例,深刻揭示了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重要性。思政課教學必須打破傳統教學思維,與重大理論現實、時事熱點、學生最關切的現實生活相結合,才能讓課堂真正“活”起來,從而引導學生透過現象,揭示問題本質。浙江湖州師范學院思政課教學改革則采取另外一種手段,通過學校與市委宣傳部共建實踐教學基地,將教材體系轉化為實踐體系,使思政課教學達到入腦、入心的良好效果。依托當地文化建設的濃厚氛圍,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教育下,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本文在此基礎上提出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將國學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通過系統的國學傳統文化教育洗禮,使學生不僅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更加具有廣闊的人文視野和現實的人文關懷,從而達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的目的。
(一)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傳統文化和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生存延續的精神命脈,是生生不息的思想文化資源。從《國學,在燕園又悄然興起》到武漢大學開設國學班,從央視《開心辭典》國學欄目的舉辦到《百家講壇》走紅,國學熱已成為當今中國時代常態。文化批評家葉匡政強調:“國學在今天的意義,不僅是為了傳承,更多是為了從中凝練一整套公眾尊重和認可的社會核心價值觀來建構一個全民共享的文化、利益、道德共同體,維護國家和社會治理秩序。”[1]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統文化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央及各省市地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題系列教育實踐活動的要求,高校不僅要從思想上做好宣傳工作,更要貫徹到各類教育教學全過程,尤其要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已故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繼承本民族傳統文化是保持民族繁榮昌盛的基礎……國學啟蒙教育好比是奠定民族文化的根和脈,冬去春來,這種文化的隱形力量在將來的某個時刻瞬時顯現,或表現為民族凝聚力,總之,國學的力量是為了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2]他還強調:“當代大學生,不管學科背景如何,應該從大學一年級開始把國學作為一門必修課,文史、理工、經管、藝術類學生都不例外。”[3]
在高校范圍內普及國學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更是適應新形勢下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客觀需要,也是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講清楚”的現實要求。
(二)國學傳統文化貫穿于“兩課”的教學內容中
國學傳統文化是貫穿高校“兩課”的一條主線,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唯物辯證法、歷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等教學內容中總能找到傳統文化的影子。因此,突顯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抓手,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隱性滲透作用,彰顯“育人”功能,也能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改變原來思想政治教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現象,運用豐富的理論源泉,充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涵。傳統文化所具有民族性、包容性和開放性往往會在潛移默化對大學生的心靈產生影響,使他們不滿足于對傳統文化精髓一知半解,更加熱愛中華民族近代以來遭受屈辱歷程所產生的傳統文化,從而引導他們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并且有責任和有擔當承擔起傳播先進文化、主流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正能量,這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題中之意。
第一,充分挖掘和闡發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教學體系中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是講好大學思想政治理論的“第一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應圍繞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三大板塊內容,強調國學傳統文化育人的過程應分為四個階段:理想信念教育—行動實踐教育—習慣養成教育—性格命運教育。此外,在課程理論教學中增設國學傳統文化。通過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儒家“仁愛”原則、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民本”思想、“誠信”美德等時代價值,大力弘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讓學生深刻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方針是如何從博大精深的國學寶庫中高度凝練出來;以歷史上愛國仁人志士為切入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主題的理想信念教育,以扶貧濟困關愛社會為抓手開展行動實踐教育,儉以修身,靜以養德,提升人格素養,積極投身于崇德向善的道德實踐;引導廣大青年學生自覺把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努力爭做新時代的優秀大學生。
課堂教學中增強文化輸入,如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章節,導入《史記》《春秋》《離騷》《國語》等國學經典,彰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引導學生應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摒棄消極錯誤的價值取向。再如,學習道德理論,注重道德實踐,充分挖掘傳統文化所倡導的人格修養、修身理論和方法,不僅為學生展示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精髓,也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從思想、道德教育層面,對內塑造學生人格,對外養成崇尚道德的行為習慣提供借鑒,從而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喜愛、守護和踐行。
第二,在實踐教學中開展“國學傳統文化”主題活動。此外,還應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滲透國學傳統文化,如組織學生參觀國學大師紀念館、國學院、革命圣地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用大師的人格魅力和言行影響每一位學子。參觀完后,可要求每一名學生撰寫規定字數的心得體會,作為社會實踐的分數計入成績單。還可以通過舉辦名家講壇的形式,用傳統國學文化浸潤學生心靈;也可以通過舉辦高端國學思想研討會、“國學”主題演講比賽、圖書展覽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濃厚的國學氛圍,讓學生深度領會“國學”智慧。
第三,樹立典型,開展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學生骨干培訓。優秀的學生干部在學生群體中傳遞著積極的正能量,通過對這一部分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能在班集體、全校范圍內起到榜樣示范作用,積極引導全校師生形成學習道德的良好風尚,從而掀起一股讀國學、學國學、用國學的熱潮,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
[1]白秀萍.傳承中華文化做有根中國人——淺談經典誦讀對孩子素養提升的影響[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25):71-72.
[2]黃昕,姚婕.文化多元背景下構建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體系的思考[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31,(8):137-139.
[3]巴曉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7):72-75.
【責任編輯:王 崇】
G410
A
1673-7725(2016)03-0145-03
2015-12-15
本文系陜西服裝工程學院教學改革研究
資助(項目編號:2015J021)的研究成果。
菅建偉(1987-),女,山西忻州人,講師,主要從事國學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