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菊 杜 娟
(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12)
?
【大學文化】
高等中醫藥院校人文教育探究
徐金菊 杜 娟
(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12)
人類的健康是醫學追求的目標,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技術上的突破,為人類健康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但同時也導致越來越多的道德詰問。醫學人文是對現代醫學的反思亦是對現代醫學遭遇的道德困惑的化解。以“精誠濟世”為行為準則的中醫藥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資源,其發展貫穿著“醫乃仁術”的思想。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能指導中醫藥高校學生尤其是醫學生確立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道德取向,兩種教育的融合能夠互為補充、平衡發展。
高等教育;中醫藥;醫學人文;醫學模式
人文學科孕育了近代大學,構成了高等教育的底蘊。“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現代高等教育正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普及化”教育,在這種趨勢下高等教育的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現代高等教育需要以科學教育為基礎和手段,以人文教育為方向,強調通才教育而非僅僅專才教育,使學生醫學與醫德、學識與學業協調發展。
人文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人文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的精神世界的狀況取決于人文的陶冶。現代教育語境下人文教育應擴展為四個方面:人文知識,人文思維,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是歷史、思維、方法、途徑的綜合。
醫學人文教育主要圍繞醫學生未來開展醫務活動所具有的的認識思維、方法論、價值觀、等方面展開培養,讓學生感知醫學與社會相互關系,旨在提高醫學生的從業素質。醫學人文教育具有明確的教育目的與教育范圍,避免了抽象模糊的概念教育,促進人文教育與醫學實踐的雙向互動,增強教育實效性的同時形成理論與實踐的邏輯閉環。[1]
樸素唯物主義與樸素辯證法指導中國古代中醫藥發展,在此基礎上結合經驗開展相應的診斷、治療與預防,進而初步奠定了中醫藥的理論基礎。中醫藥教育自古就傳承了“仁術”思想,教育理念在醫學知識上汲取了其它人文科學的精華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信奉天人合一,主張辨證治療。中醫藥傳統教育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重視人,認為“天、地、人”為三材,其中,人是“得天地之精華”而成。正因為人是世間整體不可或缺的且最為高貴的,所以有了“醫乃仁術”的界定,“濟世”“仁愛”是一切醫療活動的最高精神追求與價值體現。古代中醫名家都闡述過此類思想,例如晉代楊泉在《論醫》中寫道,“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提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中國也是醫院萌芽產生最早的國家之一,從早期簡陋的醫療組織到后期完善的醫教機構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古代醫院除了有宮廷醫療組織外,也相應建立有救濟性質的平民醫院,如春秋時代設立的傳染病隔離院,東漢時期建立的軍醫院“庵蘆”,唐宋時期的“病坊”等。中醫藥技術在萌芽時期的中醫藥教育中發揮著救濟蒼生的重要作用。中醫藥教育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始終散發著濃郁的人文精神。[2]
醫學模式是在醫學理論與實踐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處理醫學領域相關問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又叫醫學觀。現代醫學從片面的“生物醫學模式”逐漸演變為“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強調心理和社會因素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無論是醫學認知模式還是醫學行為模式,學界在更大視域內關注生理、精神與社會適應上完好狀態的綜合表現,拓展了醫學職能與醫學目的,強調從整體醫學出發的綜合醫療模式,既重視人的自然屬性又重視人的社會屬性,從職業化服務轉向社會化服務。
20世紀80年代以后,知識界對于醫學的復雜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認為醫學屬于生產力范疇,而不是純粹的消費性服務,醫學功能由醫療型轉變為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型,進而使醫學成為既有自然科學屬性又具有人文社會科學屬性的綜合性學科體系。人文學科知識對現代醫療實踐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引導與制約作用,醫學生運用人文思維多角度觀察與解決醫學問題。因此,醫學人文背景下人才培養框架為知識——能力——素質。
扎實的專業基礎、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多方面知識與能力的積淀,使得醫學生在醫學職業實踐中客觀理性地應對諸多社會問題,例如近年來越發尖銳而復雜的醫患沖突等。醫學人文教育對人心理的和社會的要素給予了高度關注,重視培養醫學生的職業操守、社會責任感。[3]
我國20世紀80年代后期亦開始在各醫學院校陸續開設醫學人文課程,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人文素質教育未得到足夠重視
中醫藥院校開展醫學人文教育可以提高學生人文意識與素養,在未來的醫療職業生涯中自然而然地對患者實現人文關懷。然而,在市場經濟社會背景下,許多高校存在教育功利化傾向,教育迎合市場需求,人文教育嚴重滯后于醫學教育,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缺失導致無法掌握中醫理論的精髓和真諦,高校這種急功近利的教學模式只能培養缺乏人文關懷的“經濟人”。
(二)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
雖然醫學院校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體系建設已有多年,但實際成就非常有限。部分醫藥高校開設的醫學課程占課程總數的一大半,在有限的學習周期內,人文課程所占比重較小,甚至連中醫的經典著作的教學時數也非常有限。重知識傳授、輕思想靈魂培養的教學思路,導致課程之間的條塊分割。當前的人文教育教學內容偏重于理論講授,忽視了人文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缺乏實用性和引導性。醫學院校的人文課程應該注重對學生人文知識的補充和延伸,同時應設置相關的應用性人文課程如醫學心理學、醫院管理學、醫學職業素養等,提升學生醫學思辨能力。
(三)相關配套教育資源有限
與醫學人文的發展要求相比,高校中醫學人文教育高素質人才缺乏,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有的中醫藥院校講授人文課程的教師是醫學科班出身,僅從醫學技術的角度講授,人文與科技的脫節,既無法闡釋課程中的人文內涵也不能豐富授課內容,導致學生對中醫缺乏深刻理解,領悟和接收知識的能力較低,文化底蘊過弱。在部分醫學高校,與醫學人文建設配套的圖書、網絡資源在學校教學資源投入中所占比例非常有限。這些因素從根本上制約了醫學人文的發展。[4]
(一)倡導大學精神,突出醫學人文教育的導向性
大學精神展現高等學府的獨特氣韻與高雅品位,以當代大學精神塑造校園文化形象,為師生提供進步的牽引力,體現高校的教育魅力。高等中醫院校應立足于當今時代背景和中國高等教育現狀,始終強調弘揚先進的時代文化和主流的價值觀念,按照中醫藥教育的內在規律,在貫徹教育方針政策基礎之上凸顯專業特性與校園文化,引導學生學思結合、知行統一。[5]
(二)注重過程教育,體現醫學人文教育的實效性
醫學院校應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匯于專業課程教學之中,探索教學方法改革,綜合考慮專業要求、社會需求、人才培養目標,在常態的教學中灌輸人文精神,進而內化為學生的精神力量。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加強人文課程建設,合理設置課程體系,確保教學時數,充分發揮人文教育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方面的作用。
在醫學教育的過程中,要采取階梯漸進方式,保證正確的教學邏輯,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方向細化各類教育目標,采取階段式考核方法,保證醫學人文教育貫穿于高等教育全過程。
(三)加強配套資源建設,營造醫學人文學習氛圍
以人本主義教育哲學為指導,加強師資力量,陶冶學生情操,構建學生健康人格,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以硬性資源為依托、以軟性管理為保障,加強配套教學資源建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醫學人文學習氛圍和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觀氛圍,加強校園識別體系構建,達到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諧統一。[6]
以規模化、標準化的方式培養人才的中醫藥院校成為現代社會培養中醫藥人才的主渠道,也是現代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融入工具與精神雙重教育功能的現代醫學人文教育不是一次性的終結教育,需要貫穿整個醫學教育的全方面、全過程。結合中醫學科特色,繼承傳統教育精神,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對我國的人文醫學教育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采用多種形式加強教育,提高醫學生的競爭能力,順應社會的需要,適應現代醫學教育發展的潮流,更好地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1]秦銀河.醫學人文論壇[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王英姿.關于高等醫學院校實施人文教育的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0,(2):182.
[3]何倫.醫學人文學概論——醫學人文社會科學系列叢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4]王一方.醫學人文十五講——名家通識講座書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戎華剛.論新時期醫學院校人文教育的地位與作用[J].新鄉醫學院學報,2006,(3):319-321.
[6]張大慶.中國醫學人文評論[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王 崇】
G64
A
1673-7725(2016)03-0167-03
2016-01-25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廳高校省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基于情感事件理論的中醫院組織印象管理研究”(項目編號:sk2014A285);安徽中醫藥大學2015年教學研究重點項目“階段式考核法在《行政管理學》中的應用”(項目編號:2015xjjy013)。
徐金菊(1981-),女,安徽肥西人,講師,主要從事行政管理學研究。通訊作者:杜娟(1974-),女,安徽中醫藥大學人力資源教研室主任,講師,主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