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煒
(江蘇三法律師事務所,江蘇 南京 210018)
?
【法律文化】
遲延履行責任在破產程序中的法律適用問題
楊博煒
(江蘇三法律師事務所,江蘇 南京 210018)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被執行人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的,應當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被執行人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支付遲延履行金。”這是現行法律對遲延履行責任所作的規定。然而,圍繞遲延履行責任在破產程序中的適用問題理論和實踐一直存有爭議。本文結合相關文件及司法裁判案例,對遲延履行責任在破產程序中的適用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遲延履行責任;破產債權確認;確認之訴
(一)遲延履行責任的概念
本文所要探討的遲延履行責任,系指由于債務人未按生效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金錢給付義務或其他給付義務時,由人民法院裁定強制債務人繳納金錢用以彌補債權人損失的責任。我國現行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定債務人須為自己遲延履行法院生效裁判所確定的給付債務的行為承擔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或遲延履行金。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法解釋》)第五百零七條規定,只要被執行人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非金錢給付義務的,無論是否已給申請執行人造成損失,都應當支付遲延履行金。
2014年8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程序中計算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關于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的司法解釋》)將《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所規定的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分為兩個部分,該解釋第一條明確,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定加倍計算之后的“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為論述方便,下文簡稱“遲延履行利息”)是一個復合型概念,包含遲延履行期間的一般債務利息和加倍部分債務利息兩部分。
(二)遲延履行責任的法律性質
1.法定性
遲延履行責任作為一種私權的保障措施,從發生機理上說,遲延履行所導致的法律責任并非出于當事人雙方事先合意,而是基于法律的徑行規定,從這點看,其屬于法定之債行列。“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二十四條的規定,法院在執行前的準備過程中,應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書,責令被執行人承擔遲延履行利息或者遲延履行金。這也說明計付遲延履行利息或遲延履行金是法院必須采取的一項執行措施,并不以當事人申請為啟動要件。”[1]
2.強制性
責令承擔遲延履行責任是民事執行程序中一種特定的促使被執行人自覺履行判決、裁定等法律文書義務的強制執行措施,從而使債務人遭受金錢上的損失,體現出該制度具有懲罰性。另外,依據《民訴法解釋》第五百零七條的規定,遲延履行金這種不以損失是否實際發生作為給付條件的責任與拘留、罰款等其他民事間接強制措施有共通之處。[2]但需要說明的是,雖然遲延履行責任是一項強制執行措施,但仍有別于依職權采取的其他諸如罰款、拘留等強制執行措施。
3.兼具補償性和懲罰性
遲延履行責任具有雙重的功能與性質:一是制裁被執行人怠于履行生效判決或裁定確定的法律義務的行為;二是彌補申請執行人的損失。它在更大程度上屬于法律賦予申請執行人的可得利益和實體權利。就其懲罰性而言,“民事訴訟法規定雙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其本身就是對遲延履行行為的一種制裁和懲罰,并通過該方式達到懲戒違法、維護權利人合法利益的目的”。[3]遲延履行責任的補償性則體現在此部分經濟收益歸入債權人用于彌補其損失而非上繳國家。從相關國外立法情況看,對債務人怠于履行生效判決所確定的義務,以德國及我國臺灣地區為代表,“間接經濟罰的執行結果最終上繳國家而非交由債權人,故從形式上來看,更接近于我國民事間接強制執行措施中的罰款;而法國、日本、韓國的間接經濟罰則起著充抵債務和損害賠償的作用,執行結果交由債權人而非上繳國庫,與我國的遲延履行金制度更為接近。”[4]
關于遲延履行利息是否屬于破產債權,實踐中一直存在爭議,尤其是在《最高院關于稅務機關就破產企業欠繳稅款產生的滯納金提起的債權確認之訴應否受理問題的批復》將破產企業在破產案件受理前因欠繳稅款產生的滯納金列為屬于普通破產債權之后,該問題的爭論更加激烈。筆者在破產債權確認的工作中,常常遇見債權人申報時,依據法院的生效裁判文書中關于遲延履行期間加倍支付利息的判決內容而向破產企業主張債權并要求管理人予以確認,在管理人未予以確認的情況下,引發了諸多債權確認之訴。下面結合實例說明*本案來自中國裁判文書網,案號: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2013)深中法破初字第141號,根據寫作目的筆者對案情進行了相應的刪減。。
2003年9月8日,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作出(2003)深南法民二初字第697號民事判決書,判決某公司在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支付原告肖某欠款346 674元及逾期付款利息26 573元。判決生效后,該公司沒有履行付款義務,原告向南山區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南山區人民法院在2005年2月11日作出(2004)深南法執字第4333號民事裁定書,以該公司無可供執行財產且下落不明,申請執行人肖某亦不能提供可供執行的財產線索為由,中止(2003)深南法民二初字第697號民事判決書的執行。2013年4月22日,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受理該公司破產清算一案。2013年8月7日,原告向該公司管理人申報債權,其中包括逾期執行生效判決兩倍利息487 163.74元。但該公司對此部分利息未予以認可,雙方遂訴至法院。
庭審中,原告認為應以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金錢給付義務為基數,計算雙倍利息。其法律依據包括:(1)《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定,被執行人遲延判決所確定的履行給付金錢義務的,應當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2)《民訴法司法解釋》(1992)*此處的"民訴法司法解釋(1992)"是指最高人民法院于1992年7月14日發布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二百九十四條規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標準是在按銀行同期貸款最高利率計付的債務利息上增加一倍;(3)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9)6號)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9)6號規定的全稱為"《關于執行工作中如何計算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等問題的批復》"。:……具體計算方法為,法律文書確定的金錢債務×同期貸款基準利率×2×遲延履行期間……(5)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下稱《破產案件若干問題規定》)第六十一條第一款第(二)項明確了遲延利息不能計算為破產債權的開始時間是破產案件受理之后。該公司管理人則認為原告所主張的《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及《民訴法司法解釋》(1992)第二百九十四條適用于民事執行程序,而本案債權確認是在破產程序中,因此原告適用該條法律是適用法律錯誤。
法院認為破產程序是公平清償債權債務的特殊程序,有別于民事執行程序。在民事執行程序中,為維護守約方的合法權利,在債務人具有清償能力而不愿意承擔生效判決確定的債務時,法院可以判決兩倍利息的處罰。而在破產程序中,債務人全部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客觀上不具有主動清償的能力,主觀上不具有過錯,處罰不具有合理性,亦與公平保護全體債權人利益的立法宗旨相悖。原告該項主張的相關法律依據可以適用于執行程序,但不能適用于破產程序中,故對其提出的計算雙倍利息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上述案例的主要裁判要旨在于,遲延履行法院生效法律文書而產生的雙倍計算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只適用于法院的強制執行程序,并不適用于破產清算程序。筆者基本認同上述裁判思路。但上述判決限于篇幅,未將其中法理闡述清楚,且該判決于《關于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的司法解釋》之前作出,所以筆者試對其中法理進行剖析。
第一,遲延履行期間的加倍部分債務利息及非金錢之債的遲延履行金不應屬于破產債權。其法理依據主要有以下幾點。
(1)遲延履行所產生的責任系由民事訴訟法直接規定,屬法定責任。從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定看,其責任主體明確為“被執行人”,前提是未“履行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義務”,而上述情形只存在于執行程序中。
(2)破產程序獨立于執行程序,且在時間向度上不能并存。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以下簡稱《破產法》)第十九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有關債務人財產的保全措施應當解除,執行程序應中止,《 《破產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二條也規定,破產申請受理前,出現該解釋第二十一條所列之訴訟并且人民法院業已作出生效民事判決或調解書但尚未執行完畢的,破產申請受理后,相關執行行為應當中止,債權人應當向管理人申報相關債權。雖然中止的法律意義只是程序的暫停。但從破產法立法精神看,執行程序的重新啟動必須滿足法定條件,即只有人民法院根據《破產法》第十二條的規定,在受理破產申請后至破產宣告前,經審查發現債務人不符合《破產法》第二條規定情形進而裁定駁回申請的,針對債務人的執行程序才能重啟。另外,《破產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第三人提供足額擔保、代為償還全部到期債務及全體債權人到期全部債務被清償等原因,導致企業破產原因消失從而終結破產程序。在此情形下,由于債權人的財產已得到清償,執行程序自無重啟必要。相反,“執行不能”恰恰是執行程序轉入破產程序的法定原因之一,在對債務人強制執行仍不能清償債務時,應轉入破產程序,這一點也能很好地說明執行程序與破產程序的獨立性問題。
(3)遲延履行期間的加倍部分債務利息、非金錢之債的遲延履行金的懲罰性特征與破產程序的內核不契合。《破產案件若干問題規定》第六十一條第一款第(二)項的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案件后,債務人未支付應付款項的滯納金,包括債務人未執行生效法律文書,應當加倍支付的遲延利息和勞動保險金的滯納金,不屬于破產債權。“但對于前述規定,司法實踐中存在兩種理解。其一,認為不屬于破產債權的滯納金為破產案件受理后發生的部分,而破產案件受理前發生且未執行的滯納金應屬于破產債權。其二,認為債權人在破產案件受理后未支付的滯納金均不屬于破產債權,包括破產案件受理前發生的部分。”[5]如前所述,遲延履行期間的加倍部分債務利息直接體現了懲罰性特征,是對被執行人拒不執行生效裁判行為采取的一種民事制裁措施,目的是捍衛法治的尊嚴,是對拒不履行法定義務的責任人實施的一種制裁措施。破產程序的本質是債務清償不能時適用的法定強制清償程序,目的在于保障所有的債權人能從債務人的現有財產中得到平等受償。從現代破產法的立法理念看,各國破產法的立法原則不再是“一破了之”,而是更加強調企業的重生與保護,“現代破產法是由破產清算制度與重整、和解等企業挽救制度兩部分組成”。[6]應該說,積極運用破產挽救機制,多角度發揮破產法的作用,解決債務人債務危機,才是現代破產法的內核。在債務人破產的情況下,如將帶有懲罰性質的加倍利息及遲延履行金列為破產債權,該懲罰最終承受者實際上是全體破產債權人,這對其他債權人來說極不公平,既不利于破產清算,更不利于破產和解與重整。因此,筆者也贊成做第二種理解,加倍部分利息無論是發生于破產之前或之后,均不屬于破產債權。
第二,遲延履行期間的一般債務利息可作為破產債權。一般債務利息,是指生效法律文書的判決主文中根據實體法的規定所確定的債務利息。根據《關于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的司法解釋》可知,它分為遲延履行前的一般債務利息和遲延履行期間的一般債務利息。但縱觀該司法解釋的全文可以發現,兩者之間并無本質上的區別。首先,遲延履行期間的一般債務利息在利率標準上來自于當事人在基礎民事法律行為中的意思自治,而非法律的直接規定;其次,從性質上講,兩者都是對債權人損失的補償,不帶有懲罰性色彩。筆者認為,司法解釋之所以做此區分,其主要的目的在于解決司法實踐中如何計算遲延履行期間債務這一技術問題,本身并未有特別的法律意義。另外,此部分利息本身就是債權人的損失,將此部分損失列為破產債權予以認定,非但不會影響債權的平等受償,反而體現了破產法平等保護債權人的立法精神。
舉例說明如下*本案例來自無訟案例網:一審案號:河南省獲嘉縣人民法院(2013)獲民初字第180號,二審案號:河南省新鄉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新中民二終字第282號,根據寫作目的筆者對案情進行了相應的刪減。。原告劉某,系河南省獲嘉縣某公司退休職工。退休后,原告由被告大世界公司反聘,負責公司飯店的采買工作,后參加大世界公司的職工集資,出借2萬元。2009年9月,經債權人申請,法院受理了大世界公司破產申請。原告因不服向管理人債權審核結果,向法院提起訴訟。經法院審理后法院對其債權予以確認,但同時判決:“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限履行給付金錢義務的,應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此案雖經二審,但并未對一審判決中關于遲延履行責任的內容予以更改。
筆者認為,破產債權確認之訴中判決書無需載明遲延履行責任,理由如下。
第一,就破產債權確認之訴本身的性質而言,無需載明遲延履行責任。對破產債權爭議訴訟的性質有兩種觀點。其一認為是給付之訴,其二認為是確認之訴。認為屬于給付之訴的主要理由是,從起訴訟的目的看,債權人提起債權確認之訴不僅是為了確認債權,更是為了獲得債權的清償,所以其應當屬于給付之訴。而且,在破產程序開始后,當事人也只能通過這個訴訟獲得清償。但筆者認為,破產債權確認之訴屬于確認之訴。從債權確認之訴的法律依據看,并未提到給付之內容。《破產法》第五十七條規定,破產管理人收到債權人的債權申報資料后,應進行登記,對申報的債權進行審核,并制作債權表,從此條的表述及破產實務操作看,破產管理人對債權人申報的債權其履行的職責只是確認并登記造冊,并不是意味著開始個別清償,所以并不發生給付行為。因此,如果債權人對債權表記載的己方或其他債權人的債權有異議,可以依據《破產法》第五十八條的規定,向受理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提起的訴訟也只能是要求法院糾正管理人的債權審核結論,確認自己的債權或不予確認,或減少其他債權人申報的債權。
第二,破產程序中的分配行為不同于法院的執行行為,破產債權確認之訴中遲延履行責任適用并無適用的前提。雖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民事判決書中增加向當事人告知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內容的通知》規定,在有金錢給付義務的判決書中要寫明債務人給付遲延履行利息的責任,但是在破產債權確認之訴中判決并不具備寫明債務人遲延履行的責任的前提。在破產程序中,債權人要實現債權的給付,必須通過破產分配程序實現。另外,《破產法》第十六條、第十九條、《破產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二條特別規定,破產程序啟動后,債務人的個別清償無效,債權人的個別執行中止。因此,破產程序中不能再提出單獨給付請求。破產債權確認之訴的判決生效后所發生的法律結果是管理人按照法院生效判決的內容將債權人的債權予以確認并登記于債權人;即使在管理人拒絕確認或記載的情況下,債權人也可憑生效的法律文書參與破產財產分配。所以,債權確認之訴并不產生遲延履行責任適用的前提條件。
[1]劉貴詳,王寶道.《關于執行程序中計算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理解與適用[J].人民司法,2014,(17):29-33.
[2][4]孫矜如.遲延履行金制度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5.2.3.
[3]楊濤.遲延履行債務利息的執行問題探討[EB/OL].(2015-05-16)[2015-10-05].http://www.jsfy.gov.cn/llyj/xslw/2012/05/16160808735.html.
[5]許勝鋒.關于破產程序中懲罰性債權處理問題的探析[EB/OL].(2012-12-11)[2015-10-07].http://www.chinaqingsuan.com/news/detail/3372/page/1.
[6]王新欣,徐陽光.中國破產法的困境與出路——破產案件受理數量下降的原因及應對(上)[EB/OL].(2015-03-24)[2015-10-07].http://www.bcisz.org/html/FLLW/350.html.
【責任編輯:劉亞男】
D922.291.92
A
1673-7725(2016)03-0180-05
2015-12-15
楊博煒(1983-),男,江蘇鎮江人,主要從事民商法、破產法、行政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