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梅
(安徽省皖西博物館,安徽 六安 237000)
?
【文史論苑】
賡飏書院與六安“三農”
梁曉梅
(安徽省皖西博物館,安徽 六安 237000)
20世紀初,國家黑暗,局勢動蕩,“教育救國”思潮應運而生。1918年,朱蘊山回到六安,以賡陽書院為校址創辦安徽省立第三甲種農業學校,簡稱六安“三農”,這在當時的皖西教育界掀起一股變革的新風。本文就主要論述賡飏書院與六安“三農”的創立,從古書院到新學堂的華麗蛻變,以及其蘊含的精神與品格。
教育救國;變革;書院
1894年甲午戰爭戰敗,給了中國沉重的一擊,人們開始意識到必須要有所變革。11月,孫中山在夏威夷發起興中會,提出“推翻清朝、振興中華”的主張。康有為、梁啟超等領導了戊戌變法。革命和維新兩股力量成為推動中國變革的巨大動力。1898年,梁啟超在《變法通議·學校總論》中提到:“世界之運,由亂而進于平;勝敗之原,由力而趨于智。故言自強于今日,以開民智為第一義。亡而存之,廢而舉之,愚而智之,弱而強之,條理萬端,皆歸本于學校。”這一論斷,對當時黑暗的中國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引導著無數仁人志士自覺探求一條“教育救國”之路。
賡飏書院,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咸豐年間焚于戰火,此后屢有修繕,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停辦。2006年,六安市政府撥款重修,后被列為六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位于市鼓樓街書院拐,破敗的房屋,已看不出當年的模樣。只是極少有人知道,在風云變幻的20世紀初,這座古書院煥發出勃勃生機,在這里誕生了皖西第一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六安“三農”,在此后的一百多個日日夜夜中,六安“三農”將以它為依托,喚醒沉寂中的皖西。
1917年,在北京大學一棟普通的宿舍樓內,陳獨秀和胡適迎來了一位老朋友——朱蘊山。他20歲就參與了徐錫麟刺殺安徽巡撫恩銘的行動,21歲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主辦了《平議報》。這次會面后,他們達成了共識——要想推翻黑暗的統治救中國,必須要進行思想革命,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特別要注重培養進步青年。回到安徽后,朱蘊山與省教育名流劉希平、高語罕等人商議,決定分頭籌款辦學。1918年,朱蘊山回到老家六安,籌集五千元的開辦費,以賡陽書院為校址創辦安徽省立第三甲種農業學校,簡稱六安“三農”,次年春正式開學。六安“三農”作為一所四年制的中等專業學校,一經成立即致力于成為一所新型學校。在學習上,他們主張學以致用,開設了農、林、蠶等學科,又開辟了一百畝田地,作為學生實習的農、林場所;取消尊孔讀經,注重傳播新思想;不學文言文,教授白話文。在生活上,提倡人人平等,鼓勵師生外出不坐轎子。這在當時的皖西教育界,掀起了一股變革新風。
五四運動爆發后,一向以“教育救國”為宗旨的六安“三農”沸騰了。1919年5月8日,六安“三農”學生,在校長和進步教師的帶領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抵制日貨、反對“二十一條”的運動。為了喚醒沉睡中的皖西人民,“三農”學生還利用課余時間,到各地演出他們自編自導的愛國劇目《朝鮮亡國史》,激起了人們的愛國意識。隨后在各地掀起了商人罷市、工人罷工浪潮,給反動階級以沉重打擊。
經過這次運動,六安“三農”聲名鵲起,由于學校里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實行的是民主辦學制度,教師與學生同吃同住,校內一切大事均由學生和教師代表共同決定。再加上教師都是當時有影響力的人物,校長是曾在安徽公學任教的進步人士沈子修,學監是留學日本的同盟會成員桂岳峰,而創建人朱蘊山則擔任思想政治老師。這就吸引了一大批優秀的進步青年到這里求學,短短幾年,三農就成安徽省著名的新型學校,培養出一大批優秀人才,走出了王明、王逸常、桂伯炎、劉淠西等革命志士。
作為新文化運動中心之一的六安“三農”,早在1920年就率先在皖西地區掀起了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思潮。他們組建了一個名叫“中國革命小組”的讀書會,不斷從外地獲得《新青年》《每周評論》等進步刊物在學校里傳看。進步教師錢杏邨在課上宣傳十月革命,為大家講解列寧、李大釗等作品。一時間,師生眼界大開,思想也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不但接受還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另外,他們在城內開辦了夜校,招收貧苦的工人、知識分子,宣傳革命思想,就這樣,又為皖西革命陣營添加了一批新生力量。
隨著馬克思主義迅速廣泛傳播,皖西地區的革命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1921年6月,安徽省軍務幫辦馬聯甲鎮壓安慶學生的六二慘案發生后,三農師生化悲痛為力量,不僅成立了六二慘案后援會,還派出代表與安慶學生并肩作戰,最終迫使反動當局增加教育經費,允許教育經費獨立,撫恤被害學生家長。7月,安徽省各界人士反對省三屆議員賄選,三農學生組織選舉監視團,揭露賄選丑聞,一時間嘩聲一片,最后迫使省長許世英宣布選舉無效。當時的六安縣知事駱通,反對民主,草菅人命,百姓對他恨之入骨,為了對付他,六安“三農”教師錢杏邨親自起草了《驅駱宣言》,并印成傳單廣為散發,六安“三農”學生則聯合以許繼慎、胡蘇明等為主干的旅外同學會,與黃煙、抬杠工人一起發起驅駱運動,趕走了知縣駱通。一時間,六安民主運動勢如破竹,新知事來一個就被趕走一個,不到半年,反動政府就接連撤換了四任縣知事。
隨著六安“三農”在整個安徽影響的擴大,它所傳播的新思想新文化引起了省軍閥政府的仇視,最終被下令停辦。
世事滄桑變幻,中國有多少這樣的古書院曾經歷過這樣的華麗蛻變,他們從傳播四書五經的舊式學堂,轉變為知識精英們宣揚新思想、新文化的新學校。自由之精神、獨立之品格、敢于變革之勇氣就是從這里傳向社會,開啟國民心智。時至今日,這種精神依然值得我們銘記、學習。
【責任編輯:劉亞男】
G649.299
A
1673-7725(2016)03-0233-02
2015-12-05
梁曉梅(1988-),女,安徽六安人,文博初級,主要從事文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