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軍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對新時期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培育的思考
張自軍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集體主義既是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一環,也是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原則和基礎,并在培育新時期大學生正確價值觀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時期大學生具有顯著的時代特色,有針對性地培育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對幫助當代大學生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有效融合,實現有機的統一具有重要意義。
集體主義;大學生;核心價值觀
集體主義既是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原則和基礎,如何在大學生中培育集體主義精神更加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作為國家之棟梁、民族之希望,他們的受教育程度關乎國家發展的全局,高校作為教育主體應當身先士卒做出表率。在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提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集體主義為原則。這充分肯定了集體主義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性。從黨的十八大報告到習近平總書記的“五四講話”,中央反復強調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也就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靈魂:“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樹立價值觀,就是要在這一關鍵時期開展對價值觀養成和培育,這意義非凡。
隨著時代的發展,90后已經成為高校校園的主力。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人,他們在家中享受著天之驕子的待遇,個性張揚,以自我為中心,但有較強的依賴性;他們充滿激情,容易接受新事物,但難以持之以恒;他們飽受關注,條件優越,但缺乏責任感和感恩之心;他們有一技之長,但內心并不成熟;他們視野寬闊,但缺乏團隊合作能力。
然而,在面對諸如汶川抗震救災、8.12天津濱海新區爆炸等重大事件面前,涌現出了一批“有愛心、敢擔當、能團結、有作為”的90后,事實證明90后一樣具有責任、奉獻、有團結、敢擔當的優秀品質,只要條件成熟便能激發出來。
由于人們對于集體主義精神缺乏認識,導致理解不準確,致使一些誤解的出現,這使得集體主義精神在我國的發展過程是曲折的。大學生作為教育客體,高校作為教育主體要準確地把握新形勢下集體主義精神的含義。
集體主義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一個基本原則,這毋庸置疑應當是社會主義國家一貫堅持的。它不僅能夠使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實現辯證有機地統一,而且能夠使個人利益融入于集體利益當中,還要使個人利益服從于集體利益,最后還要在二者的共同發展中,處置好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個人與社會這三種關系。將利益最大化,從而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一種凝聚力和向心力。
現今,“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指引著我們奮勇前行,激勵著我們為民族復興而不懈努力。集體主義起著極其重要的動力作用,因此,在大學生群體中倡導和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已刻不容緩。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偉大“中國夢”,是青年之夢、祖國之夢、民族之夢,夢想的實現,民族的興盛,掌握在當代大學生的手中。分析當代大學生這一群體,得出的結論就是大學生不但年輕富有朝氣,而且接受的文化多元化,喜歡接受挑戰,對未來充滿希望,很富有正能量;對我們的社會抱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些積極的特質,需要高校進行正確的引導使之發揮更大的作用。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競爭的日趨激烈,面臨學業、情感、求職等一些問題時,部分學生便滋生了養尊處優、重索取、輕付出的消極思想道德觀念,以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錯誤人生觀的蔓延。作為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對大學生展開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和教育已經成為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一項亟待完成的戰略任務。
(一)新時期,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缺失
經濟與信息化的不斷推進,雖然人們收入越來越多、感情卻越來越少,信息把我們拉的越來越近、人與人的距離卻越來越遠,人們的集體主義精神正在面臨嚴峻挑戰。當代大學生往往以自我為中心,這樣做事情往往會有缺陷,例如只強調個人利益,忽略他人感受,而不能以大局為重。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的思想道德觀念盛行,使得他們更加注重物質享受而忽略無私奉獻,突出強調實現個人價值,而忽視了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實現。
在高校工作中存在著集體主義意識缺失,表現大學生為得各種獎勵和入黨資格等進行明爭暗斗,這些現象嚴重破壞校風校紀,這引起社會和學校的廣泛重視。
(二)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夠深入
任課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時間局限性很大,一般只有課堂的授課時間。因此在大學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政治輔導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面對輔導員與學生數量比重失衡,一名輔導員要管理幾百名學生的狀態,輔導員還有更繁重的日常事務性工作,常常對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更加深入。
此外,大學生易于接受快餐文化,而在課堂上接受的思想教育過于理論化,難以引起學生的廣泛關注,使大學生缺少對理論知識學習的意識,進一步影響到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育。
(三)家庭對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缺乏支持
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到學生性格、價值觀的形成,平日里父母往往以事業為重,僅以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為目標,而忽視孩子在精神層面的需求,久而久之使孩子變得精神空虛,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與人的溝通能力、合作能力,難以融入集體生活,承受挫折能力較差,進入相對自由的環境,就會迷失自己,更會影響到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
(一)高校應著眼大局,以環境建設促精神教育
通過營造良好的集體主義精神教育環境,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集體主義精神的熏陶,從而自覺樹立培養集體主義精神的意識。具體來說學校可以以集體主義精神為核心,注重軍訓期間集體主義教育,軍隊是塑造集體主義精神的大熔爐,以軍訓中的集體生活為契機,激發學生強烈的使命感、榮譽感、責任感,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礎;還可以以校史校情教育為起點,樹立學生愛校護校意識,為培育學生集體主義精神打下情感基礎;通過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宣傳母校等社會實踐活動,在現實場景中通過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幫助培育學生培育集體主義精神。
此外,還可以通過諸如團體訓練之類的文體活動,促進良好氛圍的形成,讓學生置身于活動當中體會集體主義精神的精髓,促進自己養成良好的集體主義精神。
(二)結合思政理論課程開展集體主義精神教育
要強化集體主義精神的現實意義需要高校教師在平時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與新時期大學生的特質相結合,將集體主義精神的重要意義以形象生動的授課形式表現出來,使學生樂于接受、易于理解,準確掌握集體主義精神的實質內涵,在現實生活中學會如何權衡與處理,個人與他人、社會以及國家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以形象生動的課程為學生指明道路,使自己樹立起集體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三)激發班級團支部活力,突出學生骨干引領作用
班級團支部是引領學生思想,管理服務學生的基礎組織。通過團支部與班委會的通力合作、合理分工,共同談論開展形式多樣的班級活動,通過學生骨干帶頭組織,將活動付諸實踐,在團結同學的同時,強化競爭意識,提升思想境界,真正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將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學習生活當中。
(四)以點帶面強化寢室建設,提升學生集體主義觀念
寢室是高校學生生活、學習、溝通的重要陣地。一個好的寢室環境能夠影響到寢室的每一位同學,達到共同進步、共同成長的目的。因此加強寢室集體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在保證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優化生活習慣,人際交往的基礎上,提升寢室的整體功能,更有利于高校開展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培育工作。
總而言之,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重要群體,他們擔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其價值觀對未來社會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須采取各種積極有效的措施對大學生開展集體主義精神培育,真正在提升大學生專業知識、綜合素質的同時,幫助大學生完善人格品質,做一個有責任、有擔當、充滿正能量的新時期青年,肩負起起實現“中國夢”的歷史使命。
[1]徐琦.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教育的思考[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8,(2).
[2]周鼎,王占勇.90后大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培養[J].法治與社會,2011,(10).
[3]李丹丹.新時期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21).
[4]韓旭峰.論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育[J].廣西大學學報,2005,(6).
編輯/于金苗
張自軍(1989-),男,河北懷來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與實踐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