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良葵,聶陽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廣東廣州510520)
校企合作視野下
高職校內中藥實訓基地建設的探討
許良葵,聶陽*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廣東廣州510520)
校內實訓基地既是高職院校開展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必備場所和必需條件,也是高職院校推行校企合作、落實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載體。立足校企合作的視角,結合中藥實訓基地,從實驗實訓項目內容優化、校內實訓場地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和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構建4個方面分析和探討如何加強高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
校企合作;高職教育;校內實訓基地;中藥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共育人才”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是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徑,也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特色創新的重要抓手[1]。高職教育是一種以職業能力為基礎的教育,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是實施高職教育質量工程、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前提和基礎,是高職教育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2]。
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是我國高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個薄弱環節[3]。筆者所在的中藥實訓基地主要面向我院中藥專業、中藥制藥專業,承擔學生專業課程的校內實訓(驗)教學任務。根據學院的統一部署,筆者寒假走訪了中成藥老字號企業廣州潘高壽藥業,并與企業生產部、技術質量部、人力資源部等部門人員進行了交流。現結合我院中藥實訓基地情況和兄弟院校實訓基地建設進展,從校企合作的視角探討中藥實訓基地的建設。
實訓基地建設以行業崗位群為標準,具有專業技術技能的仿真性,使學生能夠按照未來專業崗位群對基本技術技能的要求進行實際操作訓練。同時,高職教育通過實訓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參加各種類型的比賽,從中得到鍛煉,進而成為高層次職業技術人才。
1.1設計貼近生產實際的實訓內容
通過企業調研和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論證,確定中藥專業的職業崗位群,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務,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務對應的職業能力。結合相關職業資格考試標準,按照學生成長規律與學習規律,將企業的先進應用技術、設備、新產品、新工藝等以典型案例的方式引入實訓內容,編寫實訓教材。
學生實訓使用校企共同開發的實訓教材,專業教師深入制藥企業進行實際調研,了解行業發展的新動向,收集大量實踐教學所需的教學素材,由校企雙方教師共同根據教學需要進行再創造。在校內基本技能訓練中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從中藥材鑒定、中藥飲片加工、中藥提取分離、中藥制劑生產、儀器設備的操作等到整個實訓過程,全部按企業生產實際要求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1.2重視結合企業創新實踐活動
利用校內中藥實訓基地,把教師教學、學生實訓和企業科研開發相結合,把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活動與企業新產品、新技術應用納入實踐教學活動中,既可以解決企業生產中的難題,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科技創新實踐活動中,學生的選題緊密結合企業和社會應用,學生的創新作品盡量與企業實際相結合,從最初簡單的藥物制劑逐漸向實際藥品及藥物生產一體化過渡。在創新訓練過程中,學生自主完成從藥品的設計到制備直至最后質量檢查的所有工作,了解藥品生產的全過程。
校內實訓教學基地建設資金投入大,實訓設備更新換代快,實訓耗材量多價高。為保證學生能夠適合中藥企業的生產實際,學校必須與企業保持密切接觸,校內實訓教學基地建設必須依靠行業、企業的支持與合作,與企業共建實訓基地是未來高職教育的必由之路。
2.1創建仿真的企業生產實訓環境
校內實訓基地按照“以企業崗位能力標準及工作流程為導向,分析專業崗位能力、崗位技能需求,設計實訓項目,根據實訓項目的設備和環境需求,配置實訓設備和設置實訓環境”的要求建設[4]。為此,校內實訓教學基地必須邀請中藥企業的專家參與,按照企業生產實際規劃實訓基地建設,盡可能建設成與生產、建設、管理第一線工作現場相一致的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從設備、基地建筑、工藝流程和要求、標準化、質量與安全等方面模擬或接近中藥企業生產環境,營造濃郁的現代中藥企業文化氛圍,使學生一進入實訓基地就能受到中藥企業氛圍的熏陶,從而使校內實訓教學基地成為學生職業技能訓練中心。
2.2獲得企業贊助
要使學生在實訓中學到的技術、知識、經驗和能力直接應用到今后的實際業務工作中,實現與企業生產的零距離對接,就必須讓學生真正使用企業生產中實際使用的最新設備,這僅靠政府投資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產學合作,爭取企業的捐贈和資助。此外,教育部明確要求高職院校必須開展生產性實訓,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要達到80%以上。生產性實訓是校企合作的一種重要形式,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支持,校企聯合設計和系統組織實訓教學,從而使校內實訓從模擬性生產實踐轉到全真的生產實踐,使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完成生產和實訓雙重任務。
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不僅是“教師”,更應該是“技師”,既要傳授理論知識,還要具有較強的動手和示范能力,做到能說會練。目前,我校中藥專業教師的來源以中醫院校應屆畢業生居多,有中藥企業工作經歷和行業背景的少。此外,校外中藥企業兼職教師缺乏穩定性,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要建設一支穩定的、專業化的、多層次的“雙師型”實訓教學師資隊伍,就要完善實踐教學師資的培養制度,從教師的資格準入抓起,合理配置專兼結合教師,不斷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
3.1制訂標準實行資格認定機制
目前我國高職教師的任職資格只有學歷的標準,沒有實踐經歷和經驗的要求,形成對教師的評價重文憑、重理論、輕能力、輕實踐的價值取向,這種評價機制有礙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因此,要立足中藥專業發展的需要,制訂合理的“雙師型”教師標準,培養一支有專業理論、有實訓能力的師資隊伍。
3.1.1執行實驗實訓教師的上崗認定制采用實驗實訓教師上崗認定制,凡擔任校內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均須取得實踐教學指導資格證書。校內實訓(驗)課根據教師專業實踐技能水平確定指導級別,不符合條件的不能上崗[5]。
3.1.2建立實踐教師繼續教育進修制度和企業實踐制度專業課教師定期到中藥企業對口崗位實習、掛職鍛煉,如中藥飲片生產課程教師到企業藥材采購部,實用中藥化學技術課程教師到企業中藥提取車間,中藥制劑生產課程教師到企業制劑生產部等,學習時間應計算為繼續教育學分,與教師工資待遇、晉升掛鉤。
3.2堅持“內培外引,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建設機制
構建一支有中藥專業特色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堅持開放的用人機制,不僅要在校內培養年輕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還要在校外引進中藥企業生產一線的專家、能手。通過“內培外引,專兼結合”,造就一批學術型、技術型、“雙師型”和能緊跟技術進步的教師,滿足中藥專業實踐教學和中藥專業發展的需要。(1)校內外聯合培養。對于剛畢業直接進校的年輕教師,配備理論和實踐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為導師,指導參與實驗實訓教學;拜企業實踐經驗豐富、操作技能嫻熟、技術創新能力強的專家型技術人員為師傅。(2)從企業引進。吸引和鼓勵企事業單位工程技術人員、有特殊技能的人員到高職院校擔任專、兼職教師,講授實踐技能課程和全面指導學生的實訓(驗)。
3.3制訂產學研結合提升機制
利用學校實訓基地、教師科研水平的優勢,實施產、學、研相結合,提升“雙師型”師資教學和科研水平。選派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師幫助中藥企業制訂科研攻關和應用研究方向,解決生產中的技術問題,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能夠提高整體效益的新產品、新工藝。專業學科帶頭人帶領青年教師,承擔由中藥企業委托的實用技術研發工作,既加強了與企業的聯系與合作,又為教師提供了繼續提高實踐技能的機會和條件。
健全機制是校企合作轉型的保證,只有構建一套長效機制,才能促使校企合作向健康、規范、有序的方向發展。
4.1構建雙贏的利益驅動機制
校企合作要實現雙贏才有生命力,能否長期合作取決于雙方能否在合作中實現雙贏,必須注重構建雙贏的利益驅動機制[6]。在校企合作中,中藥企業要有利益的獲取,如優先選擇優秀的高職人才,利用學校資源對職工進行繼續教育,實現企業宣傳效應等;學校應保證辦學利益,如獲得企業的捐資助學、得到企業在校外實習中的支持與配合、擴大辦學規模等。
4.2構建合作保障機制
能否使校企合作產生最大效益,取決于雙方是否逐步健全各種保障機制。建立校企雙方參與的管理協調機構,如校企合作委員會等,負責協調處理有關問題。建立新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與評價標準,將教育標準、企業標準和行業標準統一起來。
高職校內實訓基地是實踐性教學的主要場所,是學校的“練兵場”,是學生的“習武地”。依托校企合作,實現企業和學校的優勢互補,建設中藥專業校內實訓基地。通過校企合作,更新和豐富校內實踐教學內容,建設符合中藥企業生產實際的實訓場地,培養一支能說會練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構建合作共贏的校企合作長效保障機制,使學生的科技能力與水平得到提高,適應了高職教育實踐教學發展的新形勢。因此,只要進行周密計劃,找好校企合作的切入口,中藥企業就可以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供有力的教學支撐。
[1]范保興,李娟.高職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09(18):69-70.
[2]徐金壽.高技能人才培養“全程式”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2008(11):50-52.
[3]袁銀枝.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其突破[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1):33-35.
[4]郁建生.高職制藥專業實訓基地建設經驗談[J].職業教育研究,2011,13(1):168-170.
[5]王瑜,夏明蘭.深化校企合作拓展高職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途徑[J].改革與開放,2010(6):141-143.
[6]韓太東,王振國,朱健.工學結合模式下的實訓基地建設研究與實踐[J].遼寧高職學報,2009,11(8):70-72.
(*通訊作者:聶陽)
G640
A
1671-1246(2016)10-0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