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珍珍
(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江蘇泰州225300)
獨立學院針灸學實踐教學改革探索
董珍珍
(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江蘇泰州225300)
在當前高等教育的格局下,獨立院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面向社會生產和服務的優秀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針灸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中醫學專業核心課程,通過改革針灸學實踐教學方式與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獨立院校;針灸學;教學改革;中醫學專業
根據教育部2014年公布的《201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已有292所獨立學院。現階段,獨立院校面臨諸多機遇與挑戰。當前中國社會對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但專科層次的技能型人才難以完全滿足時代發展和進步的需要,而重點綜合院校的目標是培養精英研究型人才[1]。因此,獨立院校應抓住機遇,以培養本科層次的生產、服務和管理各類應用型人才為己任。我院中醫學專業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中醫人才為目標,從而滿足健康服務產業發展的需要。
針灸是中醫治病救人的重要手段,在基礎醫療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中醫學專業學生的必備技能。針灸學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實踐的橋梁課程,是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必考內容。而當前獨立學院針灸學多是沿襲母體院校的教學思路與方法,未按照獨立院校人才培養定位與學生認知規律進行改革創新,實訓時間不足、方式單一,加之學生缺乏主動性,很難實現培養目標。筆者認為,針灸學教學應以面向一線臨床醫療工作為導向,以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為目標,對實踐教學進行創新和改革,探索并建立既符合當代國情又具有獨立院校自身特點的針灸學實訓教學模式。
1.1教學模式陳舊
針灸學教學內容主要是經絡腧穴篇、刺法灸法篇和針灸治療篇,這三部分內容都需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目前大部分中醫院校經絡腧穴篇與刺法灸法篇的實踐教學依然是傳統的“三段式”模式。所謂“三段式”,即首先觀看教學影片,之后教師進行示范,然后學生自己操作以及同學間互相演練,教師從旁指導。這種早期總結的“三段式”模式在培養與提高實踐操作能力方面有其可取之處,但對提升學生中醫原始思維、自主學習能力、醫患溝通技巧及解決實際臨床問題的能力幫助甚微。
針灸臨床治療是經絡、腧穴、針灸手法和中醫藥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知識量大,涉及范圍廣,目前多是“填鴨式”的理論講解,枯燥乏味,難以引起學生興趣。臨床經驗豐富的教師教學效果尚可,但是年輕教師則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1.2針灸治療實踐脫離臨床
目前本科階段針灸學實踐教學用于針灸治療學部分的時間非常少,甚至不安排實踐教學,即使安排了實踐教學大多也是脫離臨床實際的。針灸治療篇通篇以內科病癥劃分,套用中醫內科學病因病機、辨證論治的方法,這種完全照搬中醫辨證論治診療模式的針灸診療理論與針灸臨床實踐是脫節的。如目前頸椎病的針灸,臨床多按西醫分型論治,醫生在詳細詢問完病史后,需要做相應體格檢查,如椎間盤擠壓試驗、神經根牽拉試驗等,根據診斷確定不同取穴以及刺灸方案。以“十二五”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針灸學》為例,頸椎病這一臨床常見病是以落枕的附屬內容出現的,內容簡單,雖然對頸椎病的分型進行了簡單比較,但是病因病機依然按照中醫內科的病因病機,并未涉及臨床實用的神經病學、解剖學內容。關于頸椎病分型的神經病學知識及相應體格檢查內容又散見于其他學科,學生學習不系統,實踐與臨床脫節。之后學生進入臨床實踐就會陷入“所學內容用不上、實用的技能又不會”的尷尬境地[2]。
2.1創新教學模式
“十二五”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針灸學》沿襲了傳統教材編排模式,即先介紹經絡、腧穴,后介紹刺灸技能,最后為針灸治療。經絡腧穴部分的重點在于理解和記憶十四經與腧穴的相關理論知識,學生學習記憶壓力較大,往往會產生畏難情緒,失去學習針灸學的熱情。為使學生能夠早日動手操作,激發其學習興趣,可適當調整教學內容順序,創新針灸學教學模式,即先講刺灸技術,再講經絡理論,最后講針灸治療。
實踐證明這種模式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果良好[3]。先講授“毫針刺法”,讓學生先熟悉針具,及早進行手法訓練,然后通過反復練習掌握各種操作手法。這樣,講到經絡理論、腧穴各論時,手法的練習已經基本熟練,在講授理論課時可以將實踐穿插其中,增加實踐教學時間,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如有頸椎病、落枕、感冒、踝關節扭傷等病的學生,教師在課堂上就可以邊講邊治,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診療過程與效果[4]。鼓勵學生將所學的技能應用于實踐,真正做到經絡腧穴理論、刺灸方法和針灸治療相互融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于針灸學系統性教學大有裨益。
此外,我們在進行十四經劃線定經和定取腧穴實訓之前,首先開設骨度分寸法和體表標志法的實訓課程,強化訓練,為后續劃經和點穴的實訓課打下堅實的基礎。
調整針灸學教學順序,使實踐貫穿課程的始終,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2.2強化實訓
實踐能力是衡量針灸學教學質量與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近年來,各醫療單位對畢業生臨床技能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學生具有診療常見疾病的基本能力[5],這就要求在針灸學實踐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積極探索、綜合運用各種方式強化實踐訓練,為培養優秀應用型中醫本科人才提供有效途徑。
2.2.1充分發揮實訓中心作用為實現應用型本科中醫人才的培養目標,我院制訂了具有較強針對性的中醫學專業針灸學實踐教學大綱。根據大綱要求,臨床技能實訓中心建立了針灸實訓室,配備人體針灸模型、穴位探測儀、針灸點穴測試儀、針刺手法操作儀、多功能電針儀、多功能艾灸儀等多種實驗教學儀器。實訓室為學生實踐提供了場所,相關儀器的使用有利于客觀化地規范學生識穴、點穴和手法的操作。要求教師嚴格按照實踐大綱科學合理地安排實踐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此外,實訓中心定期對學生開放,學生可結合自身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操作訓練,并配備專業教師進行答疑指導。
我院依托臨床技能實訓中心實施實訓教學,積極構建以提高臨床操作能力為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的基礎上,操作技能更加熟練、規范,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2.2.2模擬醫院為拓寬學生的實踐平臺,我院組建了精誠模擬醫院,以學生自主管理、非營利的形式運營,服務于全校師生,配備指導教師,以針、灸、推拿為主要服務方式。學生需通過考核方能進入模擬醫院值班,對于實踐技能不過關的學生則以集中練習、定期考核的辦法激勵其進步。考核過程中引入標準化病人(由專業教師培訓高年級學生來扮演),盡量模擬臨床真實情況,以此考查學生的綜合臨床實踐能力。
精誠模擬醫院的設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實踐教學條件的不足、設備的緊張、師資配備的不足,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機會,提高了學生的臨床技能水平。
2.2.3以賽促學為了檢驗學生的實踐能力,也為了激勵學生進步,我院每年都會舉辦臨床知識與技能大賽,大賽設立組委會,全院統籌組織,聘請各個教研室主任與臨床一線專家擔任評委。針灸模塊作為大賽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賽內容參照實踐教學大綱,并結合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與職場面試要求,主要通過點穴、歸經、毫針刺法、灸法等現場操作及問題答辯的形式考查學生的動手能力及臨場發揮能力,學生兩人一組,抽簽決定考試順序與內容。
一方面,大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鞏固了學生的專業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學生未來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與就業面試打下了基礎,實現了以賽促學的目的;另一方面,來自一線的專家帶來了臨床前沿知識,且結合臨床對實踐教學內容、方法與效果提出建設性意見,使針灸學教學緊貼臨床實際,實現以賽促教,推動針灸學學科發展。
2.2.4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學院定期招聘學生作為實驗室助理,參與教師科研和實驗室日常工作,讓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鼓勵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查閱文獻、提出解決辦法,指導學生申請大學生創新課題,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配備本科生導師,指導其更好地進行學習研究。學生通過參與科研活動,激發了創新熱情,培養了創新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實踐教學。
2.2.5強化“三基培訓”中醫學專業學生在第七學期有為期兩個月的臨床見習,見習結束后,學院對其進行“三基培訓”,即對學生薄弱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進行集中培訓。針灸學作為重要內容,在夯實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以強化技能為主,重點強化學生的針刺手法、灸法、罐法、其他針法及針灸配穴能力。此階段的實踐教學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查漏補缺,對實踐能力較差的學生予以更多關注,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針灸學理論與實踐技能上得到提升。
2.2.6實習前、畢業前強化針灸學技能訓練我校中醫學專業學生在入學第九、十學期,安排10個月的時間到定點教學醫院進行畢業實習,在實習之前集中對學生的臨床技能進行培訓和考核。這一階段的針灸學培訓以臨床最為實用的內容為主,使學生熟練掌握針灸技能,以便快速適應臨床。
此外,畢業前將再次對學生進行技能培訓,并將培訓考核結果納入畢業技能考核成績。此時學生已有初步的臨床經驗,針灸學實踐教學主要針對學生臨床實習反饋的信息進行安排,圍繞學生感興趣、基礎薄弱的內容進行教學,針對性強。考核更加注重綜合性,參照教學大綱和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要求確定考試內容和形式,考查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要求學生兩人一組,抽簽決定考試內容,考題兼顧針法、灸法、罐法及其他常用針灸學技能,要求學生3分鐘內完成操作,考官參照評分細則進行打分。這種方式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對操作細節把握準確,同時也考驗了學生的心理素質與臨場應變能力。
2.3在實踐教學中靈活應用案例教學法
我院鼓勵學生發散思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解決臨床問題。在實踐教學中,我們將臨床真實案例或通過其他途徑得到的可信度高、內容全面的案例引入課堂,將學生每3~5人分為一組,就所給案例的診斷、病因病機、治療原則、腧穴配伍和刺灸法等內容進行討論,并在模擬人或同學身上進行定穴和手法操作演示,教師予以點評。此外,實踐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和教師中的典型案例,如牙痛、胃痛、痛經等常見病,通過真實案例的診療過程,引導學生思考選擇腧穴的依據、能否優化配穴方案等問題。通過對真實性、完整性、典型性、啟發性[6]的經典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7]。
2.4改革考核辦法
傳統的期末考試成績與平時成績很難全面評價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因此,在本課程中采用更加符合實際的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成績評定形式,更加重視技能考核。
為使針灸學課程形成性考核結果更客觀、準確,我們采用開放式評價模式,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測評,注重因材施教,通過提供更多學習機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知識與技能上獲得一定的提高[8]。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平時表現、期中技能考核、期末技能考核和學生自主學習成果展示。
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10%,期中、期末技能考核成績各占總成績的20%。技能考核為現場考核,采用隨機抽取考題的形式。期中考核偏重于考查學生對重點腧穴的掌握情況,學生兩人一組,抽取題簽,題簽內容是5個重點腧穴,要求學生現場口答腧穴歸經、定位、主治,并在同學身上進行點穴操作。期末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綜合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考查內容包括針刺手法、灸法、拔罐療法和其他針法,引入標準化病人,要求學生根據“病人”主訴,四診合參,給出診斷和治療方案,并實際操作。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次實踐課,教師都應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技能掌握情況進行考核,并作為平時成績和技能考核的重要參考指標。
此外,為了更好地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并提高其綜合素質,在針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翻轉課堂理念,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成果展示與交流的機會。例如,在點穴實訓課上嘗試讓學生自己講解某些腧穴定位;在灸法部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資料,以PPT的形式匯報灸法適應證和保健灸的應用等。教師提前告知學生需要自主學習的內容,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查閱資料,這種方式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拓寬了知識面,而且逐步幫助學生養成了閱讀文獻的好習慣。同時,將此部分的學生表現計入形成性評價成績。
針灸學課程形成性考核實施以來,以往授課形式單一、考核形式單一的不足得到了極大改善,激發了學生學習針灸學的熱情,學生對于技能訓練的重視程度大大增加,課堂參與度明顯提升。形成性考核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學習情況,以便及時發現不足,從而改進學習方法;另外,形成性考核結果的反饋有利于教師發現問題,以便及時改進教學方法、調整教學安排,對提高教學質量、改進教學設計都大有裨益[9]。
通過以上實踐教學改革方法的實施,提高了學生學習針灸學的熱情,學生更加重視針灸技能訓練,動手能力與創新意識得到提升,教學質量顯著提高,為實現優秀應用型中醫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發揮了積極作用。
[1]姜光銘,張繼河.規模與轉型:獨立院校的應用型發展之路——以江西省獨立院校發展為例[J].繼續教育研究,2015(1):12-14.
[2]胡蓉.針灸學教學改革芻議[J].中國針灸,2012,32(1):75-77.
[3]徐彥飛,張彥麗.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創新針灸學教學模式[J].國醫論壇,2012,27(5):49-50.
[4]沈菁,石佳,張亮,等.針灸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模式的難題與對策[J].光明中醫,2015,30(6):1363-1364.
[5]王瓏,鄒偉,于學平.淺談提高學生主體意識在針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J].中國針灸,2008,28(12):923.
[6]張偉,王娟.案例分析法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運用[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4):101-102.
[7]劉世紅.創新針灸學實踐教學培養高等應用型技術人才[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24):91-92.
[8]周艷麗,郭現輝.形成性考核在針灸學課程中的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7):154.
[9]姜余梅,谷超,李光.遺傳學實驗課程形成性考核體系的構建[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30(9):55-56.
G420
B
1671-1246(2016)10-007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