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靜
(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
【辨風正俗】
芻議漢服復興
蘇 靜
(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越來越高,“復興漢服”這一話題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作為漢民族傳承千年的民族服飾,漢服是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的線索式物件?,F如今,各種漢服運動不斷涌現,對促進漢服復興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漢服復興意義展開研究,并給出復興的具體措施。
漢服;復興運動;漢服圈;改良
漢服,“始于黃帝,備于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邦^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睒犯娂赌吧仙!访枋隽水敃r歷史階段的漢服,從文字中也可見服飾的飄逸優雅?,F今,漢服卻面臨著逐漸被民眾淡忘、被外來文化沖擊、被官方漠視的窘境。[1]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與智慧結晶之一,具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特殊含義,也是區別其他民族的獨特表現之一。復興漢服,不但是物質方面的改變,對恢復文明禮儀之邦的風骨、拯救現代社會關系也具有獨特意義。漢服在歷史舞臺上消亡令人扼腕嘆息,漢服復興活動不但是對民族文化的尊重,是對作出杰出貢獻的民族先賢的尊重,同時也是對漢民族歷史的傳承。通過漢服這一外在符號,增強民族自豪感與凝聚力,從而振興民族。從某種角度而言,漢服是在屠殺與暴力脅迫之下而消亡的,漢服運動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重構民族自信,使人民能正視歷史,是對民族興盛的祈愿。[2]
(一)對漢服予以改良和精簡
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分為小衣、中衣、大衣三層,穿戴時需旁人輔佐,更要注意交領右衽、隱藏細帶,配相應的首服與足衣等。由此可見,漢服樣式復雜、穿戴不便、考究細瑣。這也是它為何在這以速度效率優先的時代被逐漸淘汰的原因之一。無論多么悠久的傳統文化,都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非一成不變。
要讓漢服重歸民間,必然要滿足時代需求。在保留漢服中基本元素的基礎上,簡化漢服。如漢服三層可簡化為兩層或一層,并添入現代化元素,使之穿戴時行動時能更加便捷。
(二)將漢服作為特殊場合穿戴的禮服
漢服作為禮服,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則是傳統漢服的制定標準。因為清初“剃發易服”,中國漢服曾出現斷層,所以注重考據、舒適美觀的漢服少見。現今的多數漢服都是濫竽充數,且大部分人見到古裝、影樓裝便直接將其等同于漢服。所以,應確定傳統漢服標準,具有相應的漢服知識,才能讓其更好地推廣為禮服。
中國的傳統節日雖多,但能調動廣大民眾節日氣氛的則少,而在這些節日中,適合以漢服作禮服的節日更少。但中秋、春節算是比較適合穿著漢服的節日,雖得不到官方支持,但只要民間流傳也能形成一種習慣。但既然是特殊節日穿戴的禮服,此時的漢服必須穿戴整齊、考究。
除傳統節日外,還有些特殊場合,如畢業典禮、成人典禮等。據人民網報道,2014年6月20日,江蘇一高校舉行研究生畢業典禮,典禮上教育部、校方領導和畢業生全部身著漢服,采取穿漢服、行漢禮、奏漢樂的形式。
(三)加強對漢服圈的整頓
當前,社會出現漢服圈,小規模地進行漢服復興運動,其中成員多以大學生為主。這本是繼承發展漢服文化的良好現象,但久之卻使漢族人有高貴感,有“貴華夏,輕夷狄”之意,更有人見到滿族便怒斥清朝人。與此同時,漢服復興更趨于形式化,穿上漢服的目的更是為了拍幾張美麗的復古照放在微博上炫耀。
其實,傳承漢服是一條艱難且長久的道路。想要成為民族服飾,必須得到多數國民認同,蘊含本民族特色,以及一定的歷史。后兩點漢服都可以滿足,但群眾基礎卻頗為復雜。群眾基數大,文化審美不同。就目前而言,漢服運動比較繁盛的地區大都分布在東南沿海這些經濟發達地區。經濟是基礎,只有在物質條件得到基本滿足的前提下人們才會去追尋精神食糧。而中國正處于物質基礎不斷發展的狀態,內陸農民和工人占據多數,少有人有閑情逸致探討漢服如何繼承又如何發展。中國地大物博,民族多樣,為了鞏固國家的統一,官方自然也不會隨意出面支持漢服的宣傳發展。[3]
漢服的運動限于民間,宣傳力度有限,更難以推廣。但這并不意味著漢服無法拯救傳承,只要漢族人明白自己的傳統服飾是漢服,那么漢服便不會消失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
漢服不僅僅是一件御寒裹體的衣服,不僅僅是追求美麗的裝飾,它是華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體現了漢民族漢柔美安靜、嫻雅超脫、處事不驚的民族性格。漢服傳承繼承的不單單是漢服本身,更是它身上所攜帶的文化內涵,即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
[1]鄒小云.中國民族服飾的創新和商機——探討漢服復興的可能性[J].中國包裝工業,2013,(10):48-49.
[2]趙文龍.由漢服的發展看中國民族服飾的文化傳承[J].美術教育研究,2014,(2):28.
[3]楊帆.我的祖先叫炎黃——論漢服文化的弘揚[J].商,2013,(6):229.
【責任編輯:董麗娟】
2015-11-25
蘇靜(1995-),女,浙江瑞安人,主要從事歷史教育研究。
G123
A
1673-7725(2016)02-0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