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 敏
(武漢設計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
【大學文化】
關于藝術設計專業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
況 敏
(武漢設計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因而一些教育界人士認為“中國的應用技術大學時代正悄然來臨”。面對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的課題,首先要從思想觀念上對技術型有科學的理解,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需求有客觀的認識,對自身資源和條件有準確的評估,以實事求是和循序漸進的態度逐步進行以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為導向的一系列教學改革。
藝術設計;應用型;人才培養
關于轉型發展,不能一概而論。什么專業該轉,什么專業不該轉,要根據學科和專業的特點及市場發展需求來確定。通常所說的“藝術”專業,其實是包含兩大類:一是美術類專業(如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二是設計類專業(如環境設計、服裝設計、產品設計、動畫設計和視覺傳達設計等)。作為有別于美術類專業的設計類專業,本就是在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技術革新、人們審美標準不斷提升之后,人類為更好地滿足自身生活需要而產生的。
德國的“包豪斯”(Bauhaus),是20世紀20年代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現代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校,它的教育理念對世界現代設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奠定了現代設計教育的理論基礎。“包豪斯”提出“設計的目的是人”的觀點,正表達了設計專業是為人服務、為人的生活服務的根本。設計是要創造產品,這個產品不是指僅具有精神層面審美功能的藝術品,也是滿足物質生活需求的商品,它要通過企業的生產加工和流通進入市場,被大眾消費者檢驗。設計不能脫離市場、不能脫離對人的需求、不能脫離技術。這些說明設計產品本就為應用而生,設計類專業本身就具有應用性。我們可以總結出對今天的設計教育有啟發性意義的東西,這就是教學、研究、實踐三位一體的現代設計教育模式。[1]
一百多年前“包豪斯”就提出了“藝術和技術相統一”的思想,并按此理念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他們重視手工藝傳授,重視實踐技能的訓練,以學徒制的教學模式使得理論聯系實踐得到最切實的貫徹和施行,讓“藝術”和“技術”成為設計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雙重能力。
時代在變化,但設計的初衷和本質不變,我們學習技術,加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技術手段和方式實現設計。好的設計不能離開技術,也不能沒有藝術創新。學校對設計類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及操作技能的培養都要重視,但要次序分明,藝術創新應重于技術操作。設計創意是作品的靈魂,是內在的表達,不能被代替。所以,定位設計類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首先是培養既有創新能力又熟練掌握技術的人。我們要的是審美品味、審美眼光、個性和思想融合在技術形式中,讓技術成為更好的服務于藝術設計的手段。
談到“創新能力”的培養,便要考慮藝術類學生的教學方式、手段和課堂的管理應有別于文理類的學生。教會學生“創新”和教會學生“技術”不同。“創新”含有“個性的”“獨特的”“開放的”及“天馬行空的”等含義;而“技術”代表著“一樣的”“標準的”“統一的”等要求。我們希望學生具有創新能力,目前對藝術類學生的管理、課堂的管理、教學的管理和藝術類教師的管理等方面的尺度和標準值得深入探討。藝術類的課堂應該更開放、更靈活、更多樣,不能僅局限在教室里。
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可以從通識能力—專業基礎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專業拓展能力—實踐能力多個維度進行構建。[2]“通”和“專”有機結合,不能只選其一。“通”指培養一種可提供持續發展和適應變化的綜合能力。“專”應該指進入某一領域、行業或崗位要具備的專業能力。從一個人發展的過程而言,前期要通過“專”進入,后期要用“通”發展。
現在學生數量與企業崗位設置的需求數量反差很大,崗位需求小,學生人數多,對就業的認識不能狹隘,應加強對學生專業能力體系的培訓,而不是只注重單方面的技術,這對學生在其他行業發展甚至創業,都具有重要意義。
面對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的課題,首先要從思想觀念上對技術型有科學的理解,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需求有客觀的認識,對自身的資源和條件有準確的評估,以實事求是和循序漸進的態度逐步進行以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為導向的一系列教學改革。相信只要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步調一致,學校的發展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1]楊彥輝,楊立波,羅來文.論包豪斯教育思想與設計人才培養模式[J].包裝工程,2009,(4)195-197.
[2]董立平.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與建設應用技術大學[J].教育研究,2014,(8):67-74.
【責任編輯:劉亞男】
2015-11-05
況敏(1975-),女,湖北武漢人,副教授,主要從事藝術設計研究。
J50-4
A
1673-7725(2016)02-0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