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樹智
(西北大學哲學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75)
?
【文化哲學】
論政治文化建設
——從自發盲目自信到價值自覺和文化自立①
周樹智
(西北大學哲學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75)
政治文化是精神觀念文化范疇里一種文化,這應是狹義“文化”概念。政治文明是文明范疇里的一種。“價值”概念定義,當前爭議較大。價值在形式上是現實人的歷史存在方式,價值內容就在現實的人日常的現實的歷史發展的實踐生活過程之中,價值的本質就是現實歷史的發展,一切價值都是現實價值。“價值”概念與“文化”和“文明”兩個概念關系很密切。當前,學術理論界在談論“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時,有不少人顯得很浮躁,只是自發盲目自信,缺少理性自覺的價值分析和文化自立。要克服自發盲目自信,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理性自覺性自信,真正實現理性自覺的堅實自信,自為自強,就得自覺積極地推進政治文化建設和文化自立,對現實進行價值理性分析,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當代中國人核心價值觀。
政治文化;盲目自發自信;理性自覺;價值分析;文化自立
當前,學術理論界在談論“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時,有不少人顯得有些浮躁,只是自發盲目自信,缺少理性自覺的價值分析和文化自立。要克服自發盲目自信,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理性自覺性自信,真正實現理性自覺的堅實自信,自為自強,就得自覺積極地推進政治文化建設和文化自立,對現實進行價值理性分析,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當代中國人核心價值觀。
政治文化建設中涉及“文化”“文明”“價值”幾個基本概念,似應先作簡要說明。
“文化”概念,解說很多。筆者認同中國古人的說法:“文化”就是“人文化成”,即“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這里,人,指人類先哲和人類;文,指文字(包括圖畫、符號、概念);化,指變化、教化、開化;成,指形成、完成、成功、成效;天下,指世界上的人和物。因此,所謂“文化”,就是指人化以文字以化成世界上的人和物也。就是說,文化是人類各民族先哲自創造發明文字(符號、圖畫、概念)后,就以文教化指導自己的全部生產生活歷史實踐活動過程,即改造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以實現過上幸福美滿生活;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為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作風習慣、風俗傳統及人們創造的全部歷史,包括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觀念文化,這應是廣義“文化”概念。不過,當今一般人理解的“文化”概念一詞,僅指精神觀念文化,其含義是指人類各民族先哲自創造發明文字以來,人們在自已生活歷史實踐中養成的思想意識、觀念意志、倫理道德、知識理論、方法技能、情感心理和精神魂魄,人以精神觀念文化為自已精神生活的精神家園。精神觀念文化又一分為正、反二類,既包括積極進取、進步先進、優秀卓越的優良精神文化內容,也包括消極、粗俗、黃色、腐敗、退步、落后、反動的惡劣精神文化內容。政治文化是精神觀念文化范疇里一種文化,這應是狹義“文化”概念。
“文明”概念,解說也很多。筆者認同中國古人的說法:“文明以止,人文也。”[2]“見龍在田,天下文明。”[3]就是說,所謂“文明”,是文化發展到極致的結果,是指一個民族文化在一定歷史時期里發展到極致將其內在的民族精神的精髓外現為光明的一面。這就是說,“文明”是一個民族文化中在一定歷史時期里積極進步優秀的民族精神精華,是這一民族精神的精髓精華在實踐中的結晶,是這一民族精神的精髓之外化為光明,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和文明人六大文明,政治文明是文明范疇里的一種。
“價值”概念定義,當前爭議較大。一般普通老百姓把“價值”理解為“存在的意義”,這可能是人類對“價值”的共識。但是“意義”這個詞的意義很復雜,它包涵意思、含義、必要性、重要性、善、高尚、尊嚴、富貴、規范、應該、需要、作用、功能、效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等等意義,歧義性很大。因此,要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價值的本質和規律,就得進行價值哲學研究。“我們中國古人創造的‘價值’二字很有意思,‘價’字繁體字是‘人’字偏旁一個‘賈’字,‘賈’即經商的人;‘值’字即正直的人。就是說,經濟學和倫理學是‘價值哲學’的兩個支撐學科,猶如人有兩條腿走路,而近代西方人完成了創建這兩個學科的使命,這就為‘價值哲學’正式誕生于西方奠定了前提條件和基礎。”[4]西方哲學家都把英國哲學家休謨發現的與“事實”相對立的“應該”,理解為價值本質的邏輯起點。但這個觀點太抽象,難理解。國人今天大多以為價值是主客體關系范疇,有價值是主體需要滿足說和價值是客觀效應說等,能解釋一些價值現象,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但主體需要滿足說容易把人們引向主觀主義和實用主義,客觀效應說容易把人們引向機械唯物主義和功利效用主義。因此,價值是主客體關系范疇說應該改革。我理解“價值是歷史范疇”,“應以現實歷史發展過程的歷史性思維方式研究價值現象”。[5]就是說,“價值在形式上是現實人的歷史存在方式,價值內容就在現實的人日常的現實的歷史發展的實踐生活過程之中,價值的本質就是現實歷史的發展,一切價值都是現實價值。”[6]這種價值觀似能更現實的歷史的說明價值現象。
“價值”概念與“文化”和“文明”兩個概念關系很密切。如果說“文化”是文明人的全部活動,是人類精神生活的精神家園,“文明”是民族“文化”的精神精髓精華外化為光明,“價值”就是“文化”和“文明”的精華和活的靈魂。這就是文化、文明與價值的一般關系。
當前學術理論界談論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其中有不少人是自發盲目自信。根據是什么呢?根據就是不少人很浮躁,不能冷靜地坐下來思考和說話,缺少對我們當前的“道路”“理論”和“制度”自覺地作價值理性分析。一些人被我們改革開放后取得的成功、成績和成就沖昏了頭腦,沾沾自喜,驕傲自滿,盲目自大,自發盲目自信,乃至忘記和忽視了我們“道路”“理論”和“制度”中存在的缺點、問題和應該否定的方面,缺少理性價值自覺和文化自立。
如果人們以現實歷史發展為評價尺度,對我們當前的“道路”“理論”和“制度”自覺地作理性價值分析,人們就會對我們當前的“道路”“理論”和“制度”一分為二,就會發現這其中既有應該肯定的方面,也有應該否定的方面。
應該肯定的方面是什么呢?首先,應該肯定我們當前的“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對了,這條道路把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當前具體實踐相結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總方針,糾正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繼續革文化的命的錯誤,走出了一條中國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自己的路。其次,應該肯定我們當前的“理論”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其合理性方面,主要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糾正了中央高度集中管理的計劃經濟理論的錯誤。再次,應該肯定我們當前的“制度”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正確部分,主要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政治協商會議制度、少數民族區域自冶制度、一國兩制、基層自治等基本制度,糾正了中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和人民公社制的錯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中的這些方面,經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我們依靠它取得了成功,特別是經濟建設取得了偉大成就,經濟興旺繁榮,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人開始擺脫貧窮日子過上較為富裕的生活,這是應該肯定的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這些方面能夠保障中國現實歷史繼續發展,這是應該肯定的方面,這的確令中國人感到高興自豪。
應該否定的方面是什么呢?首先,現在不少學者和官員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過分強調“中國特色”,卻忽視忽略了“社會主義普遍性原則”這個邏輯大前提。故然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但是特殊性也不能不聯系普遍性而存在,否則,“中國特色”存在,就成了什么都不是的不可捉摸的東西了,或者就成了令人懷疑的“社會主義”了。在這里,作為邏輯大前提的是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正如鄧小平1987年4月26日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理什特勞加尓時談話指出的:“最根本的一條經驗教訓,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怎樣搞社會主義。”[7]可是,這些學者和官員不僅不研究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反而大批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的普世價值原則,卻以斯大林式的封建社會主義冒充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豈非咄咄怪事?
其次,不少學者和官員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把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一現實前提條件的“中國特色”也沒有講明白。他們講“中國特色”,只是簡單照搬重復鄧小平同志講的話完事。按照鄧小平同志的分析,我國現在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是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水平低下,科學技術不發達。鄧小平同志的分析論斷是正確的,但是從學理和歷史學角度冷靜地思考,還應深化,還需要補充。我認為,我國現在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由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三種不同社會形態因素具有共時性或在現在這個同一時空歷史條件下相匯合而成的當代中國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這里,有社會主義因素,例如,生產資料公有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利益要求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以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為國家的指導思想,這些社會主義因素是定性的,因此,我國現在是社會主義國家。也有資本主義因素,例如,私有制的個體民營經濟、股份制的公司型經濟、資本商品市場、金錢拜物教;還有封建主義因素,例如,家長制、權力崇拜、宗教迷信等。這里,筆者想特別說明和強調一下封建主義這個因素,因為封建主義這個因素由來已久,至今還在廣泛深入地影響著我們每個中國人的現實生活。資本主義因素和封建主義因素是定量的,因此,我國現在所處的社會主義發展階段還只能達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水之上,當今中國必然是發展中國家。
再次,不少學者和官員無視我國當前極其嚴峻的貧富兩極分化,特別是把我國當前極其嚴峻的居高不下的政治腐敗現象僅解釋為黨的作風問題,而不承認和回避這是體制和制度問題。不可否認政治腐敗現象與腐敗人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有很大關系,政治腐敗表明腐敗人喪失了做人的起碼的道德品質,作風問題這個原因確實很重要。但是,更深入去思考,人們就會發現作風問題其實是果不是因,更深刻更根本更重要的原因應是領導制度、工作制度的缺陷或體制原因,它不僅是腐敗人的政治腐敗作風之因,而且直接導致腐敗人的政治腐敗行為。眾所周知,“文革”后有不少人指責毛澤東,說“文革”災難由毛澤東個人的人品和思想作風所造成。鄧小平就不贊同這種說法,他認為更重要的原因是由我們黨的不好的制度所致。鄧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靣。即使像毛澤東同志這樣偉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嚴重影響,以至對黨對國家對他個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8](重點號為引者所加)可見,政治腐敗問題不能僅僅作作風問題理解,而是必須與深層次的領導制度、工作制度的缺陷問題聯系起來,問題才能說明白。
再次,不少學者和官員竭力回避、繞開和阻撓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這是當前最大的潛在的危機。鄧小平1980年分析我國當時存在的官僚主義現象明確指出:“我們現在的官僚主義現象,除了同歷史上的官僚主義有共同點以外,還有自己的特點,既不同于舊中國的官僚主義,也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中的官僚主義。它同我們長期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和計劃管理制度必須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都實行中央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有密切關系。”[9](重點號為引者所加)他強調說:“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就是在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的口號下不適當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權力集中于黨委,黨委的權力又往往集中于幾個書記,特別是集中于第一書記,什么事都要第一書記掛帥、拍板。黨的一元化領導,往往因此而變成了個人領導。全國各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個問題。權力過分集中于個人或少數人手里,多數辦事的人無權決定,少數有權的人負擔過重,必然造成官僚主義,必然要犯各種錯誤。”[10](重點號為引者所加)這兩段話可謂一針見血,入木三分。現在的問題比官僚主義更嚴重,但究其原因還是鄧小平明確指出的“中央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和“個人領導制”,并進一步演化為“各單位一把手個人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這種落后的管理制度和體制不正是政治腐敗的根源嗎?這種落后有害的政治管理體制難道還不應改革嗎?鄧小平指出:“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因為首先遇到人的障礙。事情要人來做,你提倡放權,他那里收權,你有什么辦法?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現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于政治體制的改革。”[11]所以,我們要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必須全面深入開展現行政治體制改革。
明白了我們當前還存在應該否定的缺點和問題方面,頭腦就會冷靜下來,驕傲自滿的浮躁情緒就有可能降溫,就有可能減少自發盲目自信,人們才會在如何克服解決當前還存在的缺點和問題上下功夫和下力氣。自發者盲,自覺者醒,自省者得,自悟者通,自知者明,自信者立,自勝者強。當然,價值理性評價分析還只是個思想觀念上的認識問題,只是價值自覺和價值理性分折的開始,還只是從思想觀念上自覺積極地推進文化建設,特別是政治文化建設的開端。
文明是民族文化的升華,政治文明是政治文化的發展和升華,是人類的政治價值理想的追求。因此,必須在政治文化建設過程中先構想政治文明的價值理想,才能在政治實踐中建設政治文明。“政治文明”這個術語,在馬克思主義著作里早就出現過。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關于現代國家的著作的計劃草案》里就提出現代國家的“政治文明”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項目[12]。只是對“政治文明”概念含義未作出具體明確的界定罷了。2002年11月8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中共十六大報吿里提出,政治文明就是指社會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13]。筆者認為,這個定義是符合現實國情的,是正確的。但是,也有缺點,其一,這個界定在邏輯上末表明“政治文明”概念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后通用的具有普遍適用的普世價值概念的意義。其二,在政治文明構建設計中對如何在具體制度體制上和實踐中具體落實“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結合,未能拿出切實可行的能夠產生實效的政治體制改革具體行動方案。所以我想再做些補充建言工作。
筆者認為:“所謂政治文明,就是指人們在改造公共權力關系和社會制度的客觀政治實踐活動中所取得的積極的社會成果,它標志人們脫離了野蠻、專制、落后的政治生活狀態,而達到公正、民主、和諧的不斷進步的政治生活狀態。”[14]這個定義表明政治文明是政府與人民之間對公共權利關系及社會制度進行不斷調整和改造的客觀社會政治實踐活動過程,是人們在改造公共權力關系和社會制度的客觀社會政治實踐中所取得的積極的社會成果。這個定義普遍適用于當今時代世界各國的政治文明建設。
世界各國國情不同,政治文明建設的具體內涵和具體途徑必然也不相同,在我們中國的政治文明構建中就應在實踐中具體落實“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結合原則,問題在于在我們中國的政治文明構建中如何能夠在實踐中具體落實這個三結合原則。
首先,我們應先設想一下如何具體落實“依法治國”原則,這是當前政治體制改革的大前提條件問題。落實“依法治國”原則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總提法有密切關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我們當前總的奮斗目標是正確的,問題在于“中國特色”作為總的奮斗目標這一總體概括的提法比較模糊不明確,因此,筆者建議應明確為“建設中國特色憲政社會主義”[15]。
我的理由是:
第一,“憲政”是人類在政治文明建設中取得的偉大成果,建設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應繼承和發揚人類政治文明建設這一偉大成果。
第二,憲政社會主義有利于從總體上統領我國全部文明建設,因為“憲法”是國家的最高法,是根本大法,是國家的總章程;也是母法,其他基本法和具體法律都是按照憲法原則派生的,從而形成國家的執政者以憲法和法律治國理政的法律制度體系。因此,憲法在國家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憲法和憲政本來是一致的統一的一體化的統一體,只是表述角度不同罷了。憲法是從法律學角度講憲法在以法治國的法律體系中處于有至高無上的母法地位。憲政是從政治學角度講憲法在治國理政的政治實踐中是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動行為。“憲法”和“憲政”兩詞不是來自西方的西化貨,而是我國固有的。早在我國3000年前的西周古老經典文籍《尚書》里就記有商王言說:“監于先王成憲,其永無愆。”[16](《尚書·商書·說命下》),“王憲”一詞,意為先王制定形成的成功實施有效的最高政治規矩,就是國之憲法;依據先王制定形成的成功實施有效的最高政治規矩治國理政,治理國家問題,管理公共事務,維護保證社會和平安全穩定的政治局面,讓老百姓過上有秩序安寧的日常生活,就會永無過失過錯罪過,就是憲政。《國語》里講:“賞善罰奸,國之憲法。”意為要依據國家憲法最高規定賞善罰奸,也是講憲政。之后,《晉書》中說:“稽古憲章,大厘制度。”稽查古代憲法制定的最高章程為大政制度,即憲政。《唐書》有云:“永垂憲則,貽范后昆。”強調憲法規矩要永遠傳下去,讓后代遵行。中國的此類典籍為數不少,從年代歷史上看要遠比西方人講“憲法”和憲政早得多。由此可知“憲法”“憲政”兩詞并不是外國貨,而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中華文明優秀傳統。
當然,近代西方人講立憲制度和憲政活動,旨在建立憲政民主法制體系,限制君主和政府的權力,保障公民權利,以憲法和法律治國理政,以憲治國,以法治國,有了立憲民主政制和以法治國的新意。因此,到了晚清,清政府為救亡圖存于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民主立憲和憲政民主政治制度和以法治國,對它無以名之,就沿用我國古代經典文籍中的漢語名詞譯為“憲政”。我國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1924年在《建國大綱》中不僅講憲政民主,并設想中國政治發展要經歷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路向[17],可謂高瞻遠矚。我們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在1940年發表的《新民主主義的憲政》中還給“憲政”以定義,指出:“憲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18]綜合古今中外對“憲政”的說法,可知“憲政的本質就是限政”[19]所謂“憲政的本質就是限政”,就是指憲法政治或立憲政制,是一個國家由憲法和法律體系規范和強制保障實施的國家最基本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等法律制度體系,實行憲治法治,治國理政,其功能效用價值就在于依據國之最高憲法法律制度體制,限制執政者的權力,維護保證社會和平安全穩定的政治局面,讓老百姓過上有秩序安寧的日常生活。所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走憲政法制建設實行憲治道路。
第三,研究人類憲政文明建設發展歷史,人們不難發現不僅“憲政的本質就是限政”,而且到了今天就是要建立民主憲政和憲政民主制度體制系統,以憲法和法律的民主制度體制,實行憲治,治國理政,限制執政黨和政府官員的執政權力和行政的權力,保障公民權利,從而使人們的社會政治生活能夠在憲政民主秩序下保持正常的良性運行,保障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建設有序開展,保障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自然和諧相處,保障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諧相處,保障每個公民在社會公正、公平、公開條件下自由全面發展。我國當前政治體制改革不就是為了實現這一總的價值目標嗎?因此,理應把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提高到憲政體制改革這一總體的戰略高度,依憲執政,依憲治國,才能真正落實“依法治國”原則。所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應建設中國特色憲政社會主義,只有走民主憲政和憲政民主法制建設、實行憲治法治道路,才能引導、統領和全面推進我國全部文明建設。
其次,如何落實“中國共產黨領導”原則,這是當前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焦點和關鍵。我們已經知道當今中國政治體制的最大弊病是“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各單位黨的一把手具有包攬一切的無限權力,對癥下藥治病,只能是分解、下放、規范并限制各單位黨的一把手個人手上的權力,關鍵是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鄧小平早就提出的“黨政分開”政治體制改革戰略方針。鄧小平同志1986年就明確指出:“黨的領導是不能動搖的,但黨要善于領導,黨政需要分開,這個問題要提上議事日程。”“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難以貫徹。黨政要分開,這涉及政治體制改革。”“我想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是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義。改革的內容,首先是黨政要分開,解決黨如何善于領導的問題。這是關鍵,要放在第一位。”[20]黨政如何分開?如何保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里有許多具體制度和法律設計問題要深入慎重的研究。但是,必須先確立應始終堅持的幾個根本原則:第一,黨政有別原則。黨是階級的一翼,政是國家公共權力機關。第二,黨政職能不同原則。黨的的主要職能就是黨要管黨,領導本黨黨員遵守黨章規范,為實現本黨信念宗旨和現時戰略決策而奮斗;政的主要職責就是政要管政,政府官員自上而下要遵守以憲法和法律治國的法律制度體系和政府現行政策法規,具體負責管理好國家公共事務,維護公眾和國家公共利益。第三,黨對政的領導原則。所謂黨對政的領導,就是黨的決策應該在憲法和法律許可的條件下,通過憲政法制的途徑和法定的程序,黨依據黨章規范對本黨在人大和政府里的黨員實行領導,依法和依據黨章實現黨對政的領導。我認為,只有這樣的改革,實現中國共產黨依憲執政、依法執政、民主執政、科學執政,才既有可能規范限制各單位黨的一把手個人手上的權力,又有可能落實實現“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原則。
最后,如何落實“人民當家做主”原則,這是當前政治體制改革的根本、基礎和根基。“人民當家做主”口號在我國喊了幾十年,但尚未真正落實。關鍵原因是沒有具體立法落實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條款。既無具體立法,實踐中也就無法可依,無法可行,無法可保護。眾所周知,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不少了,可是落實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條款的具體立法卻太少了。我國現行《憲法》第一章總綱第5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21]表明我國現在是實行依法治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并以憲法為法律體一致和系統的最高準則。總綱第2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22]表明人民現在是我國一切權力的本體和主體,主權在民,人民有權管理一切公共事務。《憲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3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23]表明了我國公民今天應該享有的最基本的政治自由權利。第4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24]第45條進而規定:“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享有提出批評建議的權利”[25]。這兩條規定進一步表明我國公民監督政府官員是我國公民今天應該享有的最基本的政治權利。憲法里關于公民權利這些一般原則性規定確實很美很好,可是,無具體立法落實保障憲法規定的這些公民權利條款,關于公民的這些權利還只是可望不可及的東西,只能起畫餅充饑作用。人們今天終于發現和明白了若不把憲法原則落實到具體的憲政民主制度體制之上,憲法就失去了實踐載體,結果竟會是這樣:至高無上的憲法就只能像一個高高懸掛在太空中無熱氣的紅太陽,雖然十分美麗令人敬仰,卻不可能給世人帶來實際的溫暖。所以,只有具體立法實施落實保障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條款,“人民當家做主”原則才能落到實處。
筆者相信,只要在憲法和法律制度體系的法制法治基礎上,黨、政、民三大力量攜起手來團結一致合為一體,必能從根本上鏟除當前黨政機關十分復雜嚴峻的高居不下的政治腐敗現象,腐敗必除,廉政必興。廉政興旺,中國必興旺發達繁榮昌盛!
如果說價值是文化和文明活的靈魂,那么,核心價值觀就是政治文明和政治文化的精華和活的靈魂,因此,政治文化建設中應確立當代中國人核心價值觀,夯實當代中國人核心價值觀的中華民族精神精華基因的傳統文化根基。
關于核心價值觀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討論,最初見于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2007年10月15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又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中共十八大在已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表述的基礎上,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凝練。2012年11月8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共十八大報告更明確地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6]這個最新概括涵蓋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公民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這個最新概括把特殊價值、普遍價值和個別價值包容到了一起,應該說比較簡練全面。不過,從學理角度審視這個表述,我發現這個表述雖比較簡練全面,但無重點和中心,核心不是很鮮明突出的,與“核心價值觀”的“核心”一詞有點名實不符。從歷史學、邏輯學和學理視角觀察和考證,不能令人完全滿意。因此,我想再提一點補充建議。
筆者認為,政治文化建設中應該確立的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不僅要與時俱進,而且必須和必然是能夠體現我們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就有的一以貫之的優秀的中華民族精神精華基因的傳統文化根基。這種從古至今就有的一以貫之的優秀的中華民族精神精華基因傳統是什么呢?它的傳統文化根基是什么呢?我認為,它的基因傳統和傳統文化根基之主根的主觀觀念表達,就是我國至今有圖畫、符號和文字可考的最古老的第一部哲學經書:《周易》。當代國人對《周易》普遍有誤解,只知《周易》是周公解夢求神算命的卜卦筮書筮術,卻不知《周易》有象數預策決策學和哲學義理學之學科學理區分。筆者這里主要想就《周易》的哲學義理學做一些探析和說明,我研究發現《周易》哲學義理學內涵,主要是講了天道、地道、人道、神道四大道的道理理論。天道(乾卦“”圖象),就是講“自強不息”(或實干創新)的道理。地道(坤卦“”圖象),就是講“厚德載物”(或厚實包容)的道理。人道道理蘊涵在《周易》64卦圖象之中,就是講“開物成務”“百姓日用”(或實用求實)的道理。神道是“易”本身。神道道理,蘊涵在《周易》8卦圖象之中,只是講得有些太玄乎神秘。正如老子《道德經》里所言“玄而又玄,眾妙之門。”[27](《道德經》第1章)不過,究其實質,就是講宇宙的本根和“務實求真”的認識世界的方式方法的認識論道理。雖然它講得確實有些太玄乎神秘。可是,到了今天,我們可以將其本質講說清楚明白了。其實,其本質揭示開來,就是講宇宙中蘊涵著陰陽正反兩種氣力和(合)平衡運動渾然一體形成的氣波或氣場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元氣”為宇宙的本根,自然生成現實的個人“仰首觀天象、低頭察地勢、靜坐自省人生”的“天、地、人、(神)”三才合為一體的“務實求真”的“元道”整體變易過程思辯式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方法的認識論。
大道至簡,四道歸一,言簡意深,就是“陰陽和合、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務實求實”。《周易》象數預策決策學和哲學義理學蘊函奠定的“陰陽和合、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務實求實(即‘務實求真、實干創新或自強不息、厚實包容或厚德載物、實用求實’)”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優秀的實學文化精神,就是一個字:“實”。我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先輩們靠這種“實”的性格和精神創造出來的;今后我們也只有繼承和發揚這種中華民族優秀的“實”的文化精神傳統,才能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康社會。
當然,站在現實歷史發展立場上,重新認真審視和反思《周易》,我們又會重新發現《周易》還存在不少嚴重缺點和糟粕,例如,潛伏有男尊女卑、崇上蔑下、大人小人、君子庶民、血緣宗法、家長制不平等的思想觀念意識,兇吉禍福的消極命定論思想觀念意識,虛妄神秘的卜卦筮術等,缺少西方人那種具體深入細致入微的邏輯分析方法和科學實驗證明法,等等,不僅為中國西周建分封制社會和自秦始皇開創的近兩千年封建專制主義社會里帝王君主建立皇帝個人高度集權獨裁和培養奴才的郡縣官僚暴力專制的霸道制度體制統治壓迫剝削平民百姓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是造成近代中國衰落和落后的思想原因,更是阻礙當今中國民主政治體制改革和現實歷史向前發展的中華民族傳統落后的舊習慣,因此,必須對《周易》舊實學文化進行深入具體的分析、辨別和揚棄,剔除拋棄《周易》舊實學文化里存在的缺點和糟粕,繼承和發揚《周易》的舊實學文化里的精髓和精華。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12年11月29日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后的講話指出:“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他強調說:“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所以,我們應該構想創建當代中國新實學,為當代中國人核心價值觀夯實中華民族精神精華基因傳統和中國實學傳統文化精髓根基基礎。
站在現實歷史發展立場上,我們看到當今中國現實中太多的人價值觀扭曲,心目中只知一切向錢看,為了弄錢,弄虛作假、坑蒙拐騙現象太嚴重了,其危害性太大了,必須創造針鋒相對的以中國實學文化的價值觀傳統以治之。中國需要新實學。新實學作為當今中國的核心價值觀的根基和當今中國的新文化建設,必須從當今中國的文化現狀出發,打破中國的文化界現存的中、西、馬并列隔開的現狀格局,取中、西、馬之長,棄中、西、馬之短,實現中、西、馬大融合;立足現實,務實求實,以馬為主,兼容并包,中西合璧,貫通古今,多元一體,融合創新。即是說,應把中國最古老的《周易》實學里的“陰陽和合、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務實求實(即‘務實求真、實干創新或自強不息、厚實包容或厚德載物、實用求實’)”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優秀的實學文化精神,就是一個“實”字的精神與最現代的西方后現代主義的解構形而上學關注人的現實(“此在”)生存而努力的精神及馬克思的現實人道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人化自然主義在實踐唯物主義基礎上一體化的新唯物主義世界觀、歷史觀和價值觀的的精髓融合為一體,創造當代中國的新實學哲學文化形態,夯實當代中國人核心價值觀的中華民族精神精華基因傳統和中國實學傳統文化精髓根基基礎。
筆者相信,如果我們今天在政治文化建設中能以現實歷史發展為評價尺度,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繼承和發揚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的“陰陽和合、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務實求實(即‘務實求真、實干創新或自強不息、厚實包容或厚德載物、實用求實’)”為核心的的中華民族精神精華基因傳統和中國實學傳統文化精髓精華,那么,我們就一定能建成新實學哲學文化,真正實現有價值理性的自覺者醒,自省者得,自知者明,自勝者強,克服自發盲目自信,真正増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有價值理性的自覺性自信,真正實現有價值理性自覺的堅實的自信者立,自為自強,自容者大,必定能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康社會,邁向更理想幸福的共產主義大同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2][3]朱熹注.周易本義[M].中國書店,1994.50.50.19.
[4]周樹智.現實價值哲學研究新范式:價值哲學研究的一座新里程碑[J].唐都學刊, 2012,(6).
[5] 周樹智.歷史價值論:一種對價值的歷史性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1998,(4).
[6]許春玲,周樹智.幸福社會價值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2.
[7][11][20]鄧小平文選(第3卷) [M].人民出版社,1993.223.164.177.
[8][9][10]鄧小平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333.328. 329.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人民出版社,1979.238.
[13]江澤民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553.
[14] 周樹志.論政治文明建設[J].西北大學學報,2004,(1).
[15] 周樹志.建設中國特色憲政社會主義[A].憲政社會主義論叢(2011年第2輯)[C].西北大學出版社,2011.
[16]西周·古尚書·商書[M].
[17]孫中山選集[M].人民出版社,1981.601.
[18]毛澤東選集(合訂本)[M].人民出版社,1966.690.
[19] 周樹志.有序民主論:當代反腐建廉新戰略構想[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200.
[21][22][23][24][25]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Z].法律出版社,2004.50.49-50.56.57.57.
[26]胡錦濤.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R].人民日報,2012-11-09.
[27]任法融.道德經釋義[M].三秦出版社,1990.
【責任編輯:董麗娟】
2015-09-08
周樹智(1942-),男,陜西西安人,教授,主要從事哲學和政治學研究與教學。
B93
A
1673-7725(2016)02-0136-10
*本文是作者應邀參加2013年10月25日在寶雞文理學院舉辦的“全國文化建設與價值自覺學術研討會暨第18屆陜西省價值哲學學會年會”,作“論政治文化建設——從盲目自發自信到價值自覺與文化自立”的發言文稿,這次正式公開發表作者作了一定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