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嬌
(天津外國語大學濱海外事學院,天津 300000)
?
【語言與文化】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美文學評論差異
喬 嬌
(天津外國語大學濱海外事學院,天津 300000)
評判文學作品的優劣、成敗及是否契合人類精神需求,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話題。對英美文學來說,由于英美兩國的歷史背景及社會狀態各不相同,所以即使針對同一作品,兩國的文學評論者也會分別以各自不同的意識角度來看待,如此一來,差異在所難免。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英美兩國在文化歷史、語言和文化內涵等方面的不同,來探討英美文學評論的差異。
文化背景;英美文學評論;差異
人本主義是英國文化的特色。從某種程度上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在文化方面的妥協和不徹底使得人本主義具有保守性。然而,社會文明的發展和進步促使人們越來越質疑文學評論中人本主義觀點的合理性,甚至全盤否定。究其原因,歸結如下:革命能為社會發展提供動力支撐和催化作用,只有借助革命力量的推動,才能令社會更完善且迅速向前發展。所以,與傳統保守的人本主義觀相比,革新在社會完善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更為重要,而人本主義的作用只有在社會發展的某些必要時刻才能發揮。
關于人本主義觀點,美國文學評論雖然稍顯激進,但其獨創性顯而易見,這得益于美國沒有太多歷史遺留問題,不如英國那般需要背負沉重的歷史包袱。另外,美國在為爭取獨立所進行的斗爭中形成了自由民主的良好文化氛圍,使其文學評論的發展擺脫了沉重的枷鎖。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美國文學評論家對馬克·吐溫《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評論中所體現出的人本主義觀點。他們認為馬克·吐溫在作品中真實反映了美國的歷史。有很多人認為,《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結尾有意回避美國奴隸制度,黑奴獲得自由不符合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欺騙性;但也有人認為,黑奴吉姆看似擁有自由身,但從根本上來說,他不過是哈克和湯姆的一個玩物而已;另外,更多的美國文學評論家所持的觀點是,馬克?吐溫其實是在用一種貌似有種族歧視的方式,來描寫、諷刺社會中的種族歧視問題。[1]由此可見,美國文學評論是在相對自由和民主的氛圍中產生的,其特點是激進且具有獨創性。
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語言,民族文化發展的差異自然也會體現在語言方面。由于英國文化歷史的發展源遠流長,英式英語表現出了英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把其用在文學作品中就體現了明顯的優越性。受歷史因素影響,很多評論家對英式英語有一種發自肺腑的尊重,甚至是崇拜,所以在評論英國的文學作品時,他們在語言的使用方面小心謹慎,唯恐萬一使用不當會褻瀆英式英語的崇高地位。但也正因為這樣,評論家在語言上中規中矩,使文學評論缺少了本該有的個性與犀利的特質。
美國是一個民族獨立、崇尚自由的新生國家,其語言雖然是英國英語的衍生物,與英式英語相比在本質上沒有太大差別。但美式英語在發展過程中,受美國歷史文化及其社會、經濟發展及民主文化意識的影響,自然而然帶有一定的叛逆和創新意味。同時,美國民主革命的成功,使其在經濟、政治及文化等方面都不受歷史遺留問題的制約,在對美國文學作品進行評論時,評家的措辭不用謹小慎微,可以大膽地表現個性,很多時候甚至可以在評論語言中實現藝術的創造性。[2]其與美國自由、民主、個性張揚的文化氛圍以及“一切皆有可能”的精神主張密切相關。
英國文學評論,是介于傳承與突破之間的一種推動文學發展的特殊文化形態。如英國文學的代表——莎士比亞著名作品《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呢喃出“生存還是滅亡”這一哲學思考,這種徘徊的狀態與當時英國的文化形態是十分契合的。[3]20世紀初,西方的文學評論界發生了巨大改變,尤其是英國,文學評論家對往日的理論評價模式重新進行了審視與思考,紛紛擺脫傳統的評論方式,文學評論作品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拋開那種單一、平面式的評價,從不同維度表現評論的立體感,且評論形式豐富,一些高水準的評論佳作大量涌現。此時英國文學評論的潮流走向是后現代主義,文學評論家整理已有的文學理論成就,在此基礎上探索超越傳統理論的途徑,力圖重構一個完善創新的理論體系。
要研究美國文學評論,對美國文學的探討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文學評論終究是依附于文學而存在的。美國因其殖民地的特殊屬性,文化受英國影響深遠。但美國文學發展至今,自身已有了明顯的特點。不管客觀因素的影響有多強大,一個國家文化形態的生成最重要的還是在于其內在因素。美國借助英國文學的基礎,融入自身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逐漸褪去英國文學的痕跡,最終得到真正獨立的文學體系,與之相對的美國文學評論亦然。
英美文學評論受眾多因素影響,其中文化因素是重中之重,在其中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本文通過對英美兩國文化發展過程中不同側面的比較分析,闡釋了英美文學評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產生的實質差異,以利于我們對英美文學的理解能更加深入。
[1]舒蓀樂.“‘文化轉向’與外國文學研究”全國學術研討會綜述[J].外國文學評論,2011,(4):228-232.
[2]葉舒憲.本土文化自覺與“文學”“文學史”觀反思——西方知識范式對中國本土的創新與誤導[J].文學評論,2008,(6):7-14.
[3]張東芹.評《美國文學評論案例》[J].山東外語教學,2012,(2):111-114.
【責任編輯:劉亞男】
2015-11-05
喬嬌(1983-),女,河北張家口人,講師,主要從事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
I106
A
1673-7725(2016)02-01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