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紹偉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語學院,北京 100029)
?
【文史論苑】
關于米留科夫的研究述評
尹紹偉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語學院,北京 100029)
在俄國歷史上,巴·尼·米留科夫(1859-1943)既是一位成功的歷史學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20世紀80年代,有關米留科夫的研究興起,從他的生平傳記逐漸擴展到他的史學、文化學、政治學等,并在21世紀初繼續深入。美國和中國的學者同樣對他進行了相關研究。米留科夫的思想著作、他對俄國發展道路的探索至今仍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俄國;米留科夫;立憲民主黨;述評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蘇聯國內掀起了反思歷史的熱潮,帝俄末期知識分子探索求變的思想歷程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20世紀初期是一個流派紛呈、思想激烈交鋒的時代。而20世紀80年代,蘇聯又處在一個變革的時期,人們對過去提出的發展道路進行重新解讀,意欲從歷史中尋找對當今有益的東西。巴維爾·尼古拉耶維奇·米留科夫(ПавелНиколаевичМилюков,1859-1943)及他所代表的立憲民主黨即為其中的熱點之一。
(一)成功的歷史學家
1859年1月15日,米留科夫出生于莫斯科。1877年,他考入莫斯科大學歷史哲學系,畢業后留在莫斯科大學俄國史教研室任教。1892年,他完成碩士論文《18世紀前25年俄國經濟和彼得一世改革》,對彼得一世進行了全新評價,在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他的名聲由此在知識分子中傳播開來。1894年,米留科夫開始寫作《俄國文化史綱》,這部著作在俄國國內外先后多次再版,給他帶來了極高的聲譽。司徒盧威指出:“在近代歷史學家當中,米留科夫居于前列。而在最年輕一代中,毫無疑問是第一位的。”[1]
1904年,米留科夫在英國接受了費邊主義的思想,即主張以漸進溫和而非暴力革命的方式進行社會變革。費邊主義的改良思想、英國的議會君主制促使他的政治世界觀最終形成。1905年,當俄國國內革命風起云涌之時,米留科夫中斷在美國的教學,回到俄國,投身到政治活動中。
(二)立憲的嘗試
1905年10月,俄國立憲民主黨成立。米留科夫當選為中央委員會主席,成為該黨的常任領導人。在俄國早期的四屆杜馬中,米留科夫制定策略,指導立憲民主黨以杜馬為舞臺,為爭取政治權利和自由而斗爭。在第三、四屆杜馬中,他的發言多達110次,內容涉及憲政、外交、農業、教育、宗教和民族問題等,表現出他對國家各種問題的廣泛關注。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不斷失敗,使得國家處于危急關頭。1915年8月,米留科夫聯合杜馬中的反對派組成進步同盟,要求組建人民信任的政府,穩定國家局勢。1916年11月1日,米留科夫在杜馬發言,嚴厲批評了政府的腐朽無能和宮廷黨對政權的操縱,受到全國的熱烈歡迎,這次發言使米留科夫的名字家喻戶曉,這次講話被稱為發起革命的“進攻信號”。
十月革命爆發后,米留科夫被迫流亡國外。1921-1940年,他主要編輯出版《最新消息》報。在報紙上他發表了大量文章,關注蘇聯國內生活變化,評論蘇聯對內對外政策,為困境中的僑民指引方向。1943年3月,米留科夫以84歲高齡去世。
在蘇聯時期,受意識形態的限制,米留科夫被稱為“主觀唯心主義者,資產階級政黨的代言人”,[2]因而他的思想活動得不到客觀全面的認識。20世紀80年代末期,對米留科夫及立憲民主黨的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從米氏的生平傳記、歷史觀、文化思想,到他的政治觀、杜馬活動、外交思想等方面,相關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
(一)米留科夫研究的興起
最初,俄羅斯學者主要從事米留科夫的生平研究,以翔實的史料再現米氏的活動歷程。1991年,俄羅斯著名歷史學家A.H.梅杜舍夫斯基的文章《П.Н.米留科夫:歷史學家和政治家》,翻開了米留科夫研究新的一頁。[3]他既充分肯定了米留科夫的史學成就,又論述了其政治探索的重要意義,成為第一篇正面評價米留科夫的論文。1992年,俄羅斯科學院學者萬達科夫斯卡婭所著的《П.Н.米留科夫、А.А.基澤維捷爾:歷史和政治》[4]一書出版,作者介紹了米留科夫的生平,分析了米留科夫史學思想的起源和結構,評述了他對歷史發展中革命和改革道路的認識。作者認為,米留科夫的歷史觀和政治觀相輔相成,相互影響。
米留科夫研究中的重要事件之一,是1999年在他誕辰140周年之際,俄羅斯召開了米留科夫研究國際研討會。會后出版了《П.Н.米留科夫:歷史學家、政治家、外交家》[5]的論文集,在米留科夫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果。會議討論了米留科夫的歷史學、社會學思想,論證了米留科夫與新自由主義思想的關系,闡述了米留科夫思想中的外交問題、民族問題。這次會議提出了很多新的研究視角,把米留科夫研究事業又向前推進一大步。
(二)米留科夫研究的深入
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米留科夫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現象是出現了多達數十篇的副博士論文,副博士們紛紛把研究目光投向米留科夫,充分說明他在俄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表明米留科夫研究熱潮的到來。按照研究的角度分類,這些論文可以分為政治學和歷史學兩類。
政治學副博士論文主要有三篇。(1)最早的一篇是1994年克里庫恩(В.Г.Крикун)寫的《米留科夫:成為社會活動家和政治領袖的歷史(1877—1905)》。作者以米留科夫由學者向政治家轉變為切入點,指出米留科夫的歷史觀和政治觀緊密相聯,歷史研究促使他自由主義思想的形成。米留科夫認為,俄國將沿著自由主義的道路發展,在此過程中,既要吸收西方的經驗,又要兼顧本國的歷史特點。(2)1995年,亞歷山大洛夫(C.A.Александров)寫了《僑民時期П.Н.米留科夫的社會政治活動》。作者第一次把研究視角擴展到米留科夫流亡后的活動。首先論述了米留科夫流亡后思想的巨大轉變,提出了“新策略”,接著講述米留科夫在僑民時期的主要活動——《最新消息》報編輯工作。以該報為陣地,米留科夫就蘇聯國內外問題發表見解,預測國家的未來。(3)1996年,卡利亞米切娃(H.H.Галямичева)在論文《П.Н.米留科夫的杜馬活動》中剖析了米留科夫杜馬發言中包含的思想,闡釋了他對俄國發展的設想,評述了他為俄國議會制發展所作的貢獻。
歷史學的副博士論文也有三篇。(1)1998年馬庫申(A.B.Макушин)的《П.Н.米留科夫走向史學之路及向政治的轉變(19世紀70年代末—20世紀初)》,把研究重點放在米留科夫史學成就最突出的時期,對米留科夫的三部歷史著作《18世紀前25年俄國的國民經濟和彼得一世改革》《俄國史學主要流派》《俄國文化史綱》進行全面分析,是當時對米留科夫史學觀研究最深入的論文。(2)2001年,特里布恩斯基(П.A.Трибунский)完成論文《俄國史學思想家П.Н.米留科夫》,該論文以米留科夫的《俄國歷史思想主要流派》為研究對象,剖析了他的史學思想。作者指出,米留科夫把俄國的史學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18世紀前的“開始階段”,18世紀至19世紀初的“倫理階段”和此后的“科學階段”,該論文把對米留科夫歷史觀的研究向深度推進。(3)多洛哈夫(В.Н.Дорохов)2005年寫了副博士論文《П.Н.米留科夫的歷史觀》。作者首先論證了米留科夫1904年前的史學著作中體現出的歷史觀;接著分析米留科夫對第一次俄國革命的理解;最后闡釋米留科夫流亡后對第二次俄國革命的觀點。作者較全面地論述了米留科夫各個時期的歷史觀念。
(三)米留科夫研究的繼續發展
除這些角度不同、題材多樣的副博士論文外,俄羅斯的學者們繼續為米留科夫的研究事業作貢獻。2001年,馬庫申、特里布恩斯基在兩人副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合作出版了《П.Н.米留科夫:著作和生平(1859-1904)》一書。記敘了米留科夫由學術向政治的轉變同時論述了米留科夫早期的主要史學觀點。2005年,俄羅斯當代歷史學者卡尼謝娃(H.И.Канищева)整理出版了米留科夫1918-1921年間的日記,為研究米留科夫十月革命后的活動和思想變化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材料。直到最近,萬達科夫斯卡婭于2012年推出了《П.Н.米留科夫:俄國的歐洲人——20世紀20-30年代的政論作品匯編》。這些史料將對米留科夫僑民時期思想歷程的研究起到極大促進作用。
(一)美國對米留科夫的研究
除俄羅斯外,米留科夫的《俄國文化史綱》在許多西方國家備受推崇,多次再版。美國是對米留科夫進行研究較多的國家。美國最早系統研究米留科夫的著作是1962年Piotrow F.J.所著的《米留科夫和立憲民主黨》一書,該書探討了米留科夫在立憲民主黨建立、發展中的作用,其思想對黨的理論指導等內容,開啟了美國研究米留科夫的先河,吸引了其他學者對該領域的關注。托馬斯·雷赫(Riha Thomas)是一名捷克斯洛伐克移民,1967年他寫了《俄國的歐洲人——俄國政治中的米留科夫》一書,這是一部關于米留科夫的傳記,作者寫到了1917年中期,論述了米留科夫在此之前的政治活動和政治思想。雷赫的作品以西方人的視角對米留科夫進行審視,充分肯定了他為俄國政治進步、實現政治自由和發展政治文明做出的努力。1970年美國出現了第一篇關于米留科夫的博士論文,紐約大學的Schwartzman Jacob《米留科夫的哲學和政治思想(至1905年革命)》,著重于研究米留科夫早期的歷史思想,這在西方是第一次全面研究米留科夫史學觀的著作。此后,美國對米留科夫的研究繼續發展,1996年俄克拉荷馬大學俄國史教授Stockdale Medissa Kirschke所著的《米留科夫和自由俄國的探索(1880-1917)》問世,作者利用了俄羅斯檔案館中的原始材料,對米留科夫的生平和活動進行了全面翔實、有理有據的論述,兼顧了米留科夫的史學思想和政治見解,是迄今為止西方研究米留科夫最完備的著作。
(二)中國對米留科夫的研究
中國國內對米留科夫的研究起步晚,至今只有少量的幾篇期刊論文發表,未能多角度、多層面地對米留科夫進行深入探析。有關米留科夫史學成就的論文主要有兩篇:郭文在《寧夏大學學報》發表的《米留科夫的史學成就和史學思想》和劉國華在《史學集刊》發表的《米留科夫的一生及其史學貢獻》。這兩篇論文分析了米氏的主要史學著作,如《19世紀前25年俄國的國民經濟和彼得一世改革》《俄國史學思想的主要流派》《俄國文化史綱》,對米留科夫的史學思想作了梳理,指出米氏超越前人,在史學方面提出新穎獨到的見解,開創了俄國史學的新局面。欒艷麗在《齊齊哈爾大學學報》發表的《20世紀20年代俄國僑民的政治思潮——以米留科夫的新策略為個案研究》對米留科夫僑民階段的思想活動進行研究,分析了米留科夫提出“新策略”的背景、內容和引起的反響。指出“新策略”符合當時的社會現實,體現了米氏的靈活性,是他一以貫之的中間道路的繼續。
從大量的對米留科夫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米留科夫在俄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代表了俄國知識階層的政治訴求,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實行責任內閣。希望以漸進的、非暴力的方式實現改良。通過對米留科夫的思想著作和政治經歷的研究,我們能認清俄國立憲運動的產生、發展、高潮和衰落的全過程,探尋其失敗的深層原因,從而對俄國近代歷史的發展規律有更為深入的理解。
[1]Думова Н.К.Либерал в России:трагедия несовместимости[M].М:Политиздат,1993.168.
[2]Покровский М.Н.Противоречия г.Милюкова[J].Красная новь,1921,(2):38.
[3]Медушевский А.Н.П.Н.Милюков:учёный и политик[J].История СССР,1991,(4):13-20.
[4]Вандалковская М.Г.П.Н.Милюков А.А.Кизеветтер:история и политика[M].М:Наука,1992.49.
[5]П.Н.Милюков:историк,политик,дипломат[C].М:Росспэн,2000.25-30.
【責任編輯:劉亞男】
2015-11-05
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俄國立憲民主黨領袖米留科夫思想研究(1905—1917)”(項目編號:13YJC770060);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級項目“20世紀初俄國僑民中的社會思潮研究”(項目編號:11YBZHYJ02)的研究成果。
尹紹偉(1974-),男,山東煙臺人,講師,主要從事俄國近現代史研究。
K095.12
A
1673-7725(2016)02-02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