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華
威海職業學院
新課標理念在音樂教材中的體現
——以人音版《音樂》四年級(上冊)為例
李 華
威海職業學院
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學內容是最重要的構成部分之一。而教學內容主要指教學從事的音樂及其教材,是音樂教學中的決定因素、是主軸。采用什么教材和怎樣采用教材,正凝結著、體現著音樂教學的理念,是對教學目的的具體安排和落實,并直接影響著教學方式方法的采用。
新課標理念;音樂教材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育的重要價值應該是審美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根據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引導學生對音樂情感內涵和表現形式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
1、內容美——情境主題與單元主題分析
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和表現音樂美的過程,強調學生情感體驗。設置情境主題、單元主題活動領域,將多種不同的音樂形式集中體現出來。如教材第4課《甜夢》,表達的意境是月夜、夢境給人們帶來許多美好的遐想和體驗,《小夜曲》、《夢幻曲》、《愉快的夢》、《月亮月光光》這四首音樂作品都和月夜、夢境有關,充滿著濃濃的詩情畫意和豐富的想象力。既能讓學生在感受音樂的美好,體驗音樂帶給人們“甜夢”般意境的同時,也為學生的想象提供了廣袤的空間。如教材第2課《家鄉美》,以單元主題為主,兩首演唱作品江蘇民歌《楊柳青》、鄂溫克族民歌《大雁湖》,兩首聆聽作品小提琴曲《牧歌》、戲歌《故鄉是北京》,四首不同地域、風格的作品,作為一個單元,讓我們感受到我國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了解地方文化與音樂的關系,激發學生對家鄉的贊美和熱愛。
2、形式美——圖文并茂的排版設計分析
教材的版面設計圖文并茂,插圖與主題配合的相得益彰,互為一體,所有插圖與音樂內容密切相關,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樂曲所要表達的內容。在圖標的設計上,將“聆聽”、“演唱”、“知識與技能”和“編創與活動”標題欄目用卡通動物呈現,前后呼應,讓教科書更加生動活潑,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與欲望。
3、音樂美——旋律、情景、伴奏等分析
教材在編寫方面力求達到旋律美、情景美、曲調美、伴奏美等特點,如教材第3課《快樂的校園》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學生們快樂有趣、豐富多彩的學校課余生活;第5課《節日舞》、《山童》、《蕩秋千》、《童心是小鳥》,貼近學生的生活,表達出學生的心聲。
1、人文主題表現
第一、音樂與自然,如:第教材6課《水上的歌》,這四首音樂作品描寫的是人們水上活動的故事,聆聽《劃龍船》、《水上音樂》、演唱《小螺號》、《讓我們蕩起雙槳》,在感受音樂對《水上歌曲》主題表現的同時,體會音樂與生活、自然的交融關系;第二、音樂與人生,通過音樂活動,引領學生進入情感世界,在音樂中體驗人類的喜、怒、哀、樂等情感。如:教材第7課《祝你快樂》,四首作品集中反映了音樂傳遞友情,表達祝福這一主題,在音樂的熏陶下,讓學生珍視友情,團結友愛,并一起分享幸福和快樂;第三、音樂與社會方面,學生通過音樂,了解愛國歌曲,感受大國榮耀,激發愛國熱情。如:教材第1課《歌唱祖國》,通過聆聽、演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感受莊嚴雄偉而又富有推動力的情感,象征中華名族堅強不屈的大無畏精神,激勵著一代代的中華兒女。歌曲《歌唱祖國》,表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朝氣蓬勃、蒸蒸日上的嶄新面貌,記錄了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奮進的步伐。
2、民族文化表現
第一、中國各民族文化:教材在教學內容上注重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通過學習民族音樂,讓學生了解、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操。如:教材第8課《龍里格龍》,讓學生了解和學習以京劇為代表的中國戲曲,曲藝音樂及體驗其不同的風格,充滿京腔京韻的戲曲《龍里格龍》、現代京劇《甘灑熱血寫春秋》、京胡與樂隊演奏的、根據傳統京劇曲牌編創的《夜深沉》,讓同學們通過三首不同體裁的作品感受體驗京劇獨有的韻味,激發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教材第9課《學農》,兩首山東民間樂曲《鋸大缸》、《鶯囀黃鸝》,山東陵縣民歌《刨地瓜》、山東聊城民歌《蜜蜂采花》,表現山東人民樸實、憨厚的性情,讓學生感受到山東民歌的質樸、淳厚、粗獷和詼諧、風趣等特點,進一步增強對家鄉音樂的認識。第二、外國民族文化:教材在強調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還力求開闊學生的視野,學習和理解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如教材中海頓《小夜曲》、舒曼《夢幻曲》、比才《陀螺》、亨德爾《水上音樂》等曲目,讓學生接觸學習世界各國音樂,樹立多元的文化價值觀,共享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
1、音樂基礎知識
音樂基礎知識是通過學習和了解音樂基本表現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節奏、節拍、旋律等)和音樂常見結構及音樂體裁等內容,在學習安排上由淺入深,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逐步幫助學生轉化為音樂概念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對音樂要素的理解。以“力度”要素為例,在一年級教材中用圖像對比的方法,形象的告訴學生“音的強弱”,在二年級時出現規范的音樂知識——力度記號“f”“p”,到四年級再出現中強、中弱、漸強、漸弱,這樣在反復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力度”的要素概念。
2、音樂基本技能
音樂基本技能是培養學生能夠自信、自然、帶表情的演唱,并掌握演奏的初步技能。在歌唱技能方面,按照齊唱—輪唱—合唱的認知過程逐步提高;器樂演奏技能從低年級開始學習木魚、碰鐘、響板、沙錘、鑼、鼓、镲等各類打擊樂器,到四年級第3課學習演奏豎笛,有單聲部開始,慢慢進入多聲部演奏。學生具備了必要的聲樂、器樂技能后,教學的最終目標——審美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1] 范曉君 王朝霞主編.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M]. 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
[2] 曲真真. 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音樂教材的分析與思考[D]. 南京藝術學院 2010
[3] 高潔. 對2011年版音樂課程標準的研究與思考[D]. 湖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