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英
(江蘇省蘇州市振華中學校,江蘇 蘇州 215000)
?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靜電現象》一課的教學設計與剖析
沈英
(江蘇省蘇州市振華中學校,江蘇蘇州215000)
摘要:筆者在《靜電現象》一課的教學中,將“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理念滲透在教學設計中,不僅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關鍵詞:靜電現象;生活與物理;物理與社會
《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中提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基本理念,使學生關心科學技術的新進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聯系,逐步樹立科學世界觀.物理教學與生活、科技和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在日常的物理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筆者在《靜電現象》一課的教學中,將這一理念滲透在整個教學設計中.
1從生活走向物理
物理知識的形成來源于我們的生活和生產實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物理知識和規律,這種教學方式必然是枯燥乏味的,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之,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學生在生活中的感知,將所要學習的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生產中豐富多彩的物理現象聯系起來,這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幫助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靜電現象》的課題引入中,筆者從眾多生活中的靜電現象中選擇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了靜電現象.
教學片段:讓學生用塑料梳子快速梳理頭發,觀察到什么現象?學生發現頭發被梳子吸引.讓學生展開一次性桌布,觀察到什么現象?學生發現一次性桌布總是粘在手上,甩也甩不掉.教師:剛才同學們體驗的頭發被梳子吸引的現象,還有一次性桌布被手吸引的現象,其實這就是今天要認識的靜電現象.
這兩個靜電現象的體驗都源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很多同學在生活中早就有這樣的感受,他們也曾為此而困惑過,只是從未深究.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再一次體驗,既有利于學生認識靜電現象,為下面的摩擦起電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讓學生們認識到生活中處處都有物理的影子,還能喚起學生原有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通過剛才的兩個體驗,學生知道了什么是靜電現象,還認識到帶電物體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特征,在此基礎上,筆者設計了如下教學環節.
師:梳子梳理頭發,頭發被梳子吸引;手打開一次性桌布,桌布被手吸引;通過這兩個現象你知道怎樣使物體帶電嗎?
生:摩擦可以使物體帶電.
師:摩擦真的可以使物體帶電嗎?老師提供氣球、塑料尺、吸管、紙巾、塑料泡沫、塑料梳子、小紙屑;請你根據以上物品設計一個簡單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
生:用頭發摩擦后的塑料尺,可以吸引紙屑;
生:用紙巾摩擦后的吸管,可以吸引泡沫塑料;
生:用頭發摩擦后的氣球,可以吸引頭發……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講得再怎么生動、形象,也比不上讓學生自己去看一看、做一做的體驗來得印象深刻.雖然學生在經歷了兩個生活體驗后意識到摩擦可以起電,但是筆者繼續為學生創造條件,提供多種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不僅讓學生親身體驗了摩擦起電,還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也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物理、學習物理.
在教學中,只要能合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就可以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物理教學中,將物理知識與我們的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系,這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在《靜電現象》探究電荷的相互作用的教學中,筆者創設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從而引起了學生的探知欲望.
師:同學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照片中這位女子的困惑呢(如圖1)?早上起床,梳頭發后,好多頭發都向外張開,這是怎么回事呢?

圖1
生:這是靜電現象.
師:頭發帶電后,為什么會向外張開呢?
生:可能帶電的頭發間存在著相互的排斥力.
師:現在請同學們利用桌上的毛皮、絲綢、玻璃棒、橡膠棒、鐵架臺來探究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
創設梳頭發時頭發會張開的物理生活情景,這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的求知欲,喚起學生的潛能,從而激勵學生自主進行探索.
2從物理走向社會
我們學習物理的最終目的是讓物理運用于社會、服務于社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科技更發達,使物理真正走向社會.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物理知識和方法應用于實際,這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同時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物理,體驗到物理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新的物理知識、解決新問題的強烈欲望.筆者在講授完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后,設計了如下兩個教學環節.
師:請同學們用泡沫塑料做底座,用金屬回形針做支架,用極薄的鋁箔做箔片,制作出一個如圖2所示的物理裝置.將用毛皮摩擦的塑料尺與金屬支架接觸,觀察鋁箔有什么變化?
生:觀察到鋁箔被塑料尺吸了起來,觀察到兩張鋁箔片分開了.
師:為什么鋁箔片會被塑料尺吸了起來?為什么兩張鋁箔片會分開呢?
生:塑料尺摩擦后帶電,能夠吸引輕小物體,所以鋁箔片會被塑料尺吸了起來.兩張鋁箔片與帶電的塑料尺接觸后,帶了同種電荷,同種電荷相互排斥,所以兩張鋁箔片會分開.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這個裝置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生:可以用來檢驗物體是否帶電.
師:其實這個裝置就是一個簡易的驗電器

圖2
利用常見的生活用品為實驗器材,讓學生制作簡易驗電器,使學生對物理產生親切感和認同感,讓物理學習延伸到課外,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動腦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讓學生意識到我們所學的物理知識不是紙上談兵,它可以幫助我們發明創造,為我們解決生活中的許多難題.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已經了解了靜電現象,那么靜電現象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呢?
生:靜電復印.
生:靜電噴涂.
生:靜電值絨……
教師利用視頻、圖片等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介紹生活中靜電現象的各種應用.教師播放一段視頻:一女子由于靜電現象導致頭發著火.
師:靜電現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可有時它也會帶給我們很多的麻煩.視頻中的女子就是由于靜電而引起了頭發著火.同學們知道靜電還可能會造成哪些危害嗎?
生:雷電會導致人畜死亡,能摧毀房屋.
生:靜電產生的火花會引起煤礦瓦斯爆炸.
生:混紡衣服上常出現不易拍掉的灰塵……
師:通過我們對靜電的了解和認識,我們怎樣有效地避免靜電帶來的危害呢?
生:屋頂上建造避雷針可以避免雷電對建筑物的破壞.
學生:油罐車尾部有一根金屬鏈條與地面接觸,可以防止由于靜電引起的爆炸……
通過生活中靜電現象的應用和防護的學習后,不僅加深鞏固了學生所學的物理知識,還讓學生意識到我們學習物理不是無用的,物理是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最為密切的科學,我們可以利用物理知識來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更好地造福于人類.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把生活、物理、社會三者有機地聯系起來,并滲透在我們的物理教學過程中,體現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理念.這樣的教學方式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使學生不再認為學習物理枯燥乏味,能夠有效地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通過生活體驗和探索來掌握物理知識和方法,并將其應用于生活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