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釗宏
哈爾濱商業大學MBA MPA教育中心
中國建設銀行HLJ分行轉型發展研究
郭釗宏
哈爾濱商業大學MBA MPA教育中心
新的時期,中國建設銀行經營環境發生了復雜的變化,面臨的經營管理問題更為嚴峻、棘手。通過詳細分析新時期中國建設銀行面對的新變化,提出加強中國建設銀行HLJ分行轉型發展的措施。
新時期;中國建設銀行;轉型;措施
在2015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指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互聯網+”對傳統產業不是顛覆而是換代升級。從目前的外部環境看,銀行業的傳統業務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使存貸款利差進一步收縮,不明朗的宏觀經濟環境給銀行信貸資產帶來嚴峻考驗,新技術條件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發展也使金融脫媒的趨勢更加明顯。當銀行傳統業務發展面臨挑戰,利潤增速放緩時,轉型發展更加刻不容緩。
1.1 利差之外收入的重要性提升
過去銀行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環境里發展,企業的利潤較好,產業投資主體對資金需要旺盛,中國建設銀行僅僅依靠擴大資產規模﹑信貸投放規模,然后收取利息就可以獲得較高的利差收入。然而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轉變,產業產品銷售受阻,部分行業出現產能過剩現象嚴重,僅僅依靠規模擴張賺取利差的粗放發展已不適應。此外,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提速,中國建設銀行對存款﹑貸款的雙向競爭,促使利差收入縮小成為現實。新的時期,隨著80﹑90后的不斷成長,成為中國建設銀行的主要客戶,他們更加需要自主﹑個性化﹑快速和高質量服務的感受,在選擇銀行時候,他們更加注重的是品牌和質量服務。企業需要能夠提供資金管理﹑資金投資﹑資金支持等一籃子服務。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大眾居民對理財產品需求上升。中國建設銀行在理財產品﹑資金投資與管理及服務質量上的重要性逐漸增大。
1.2 銀行業市場開放度增大
過去銀行業依靠著進入門檻的限制﹑相關經營牌照發放的控制,競爭相對封閉,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金融改革轉向注重監管放松進入門檻,銀行業面臨的競爭主體越來越多元化,過去銀行體系內競爭主體包括大型國有中國建設銀行﹑股份制銀行﹑政策性銀行﹑城市中國建設銀行以及農村各類金融機構。截至2013年末中國各類銀行總計約有3500家,在新時期,國家對銀行業市場的進入壁壘放松了限制,促進金融市場的競爭。例如:20014年12月國務院發布對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修改,放寬了外資分行設立資金的限制﹑經營盈利的限制及經營年限的限制,增加了我國銀行業面對的競爭壓力。除此之外,銀監會在2014年7月批準了5家民營銀行的設立,即深圳前海微眾銀行﹑上海華瑞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天津金城銀行以及浙江網商銀行,在這之后的2015年兩會政府報告中,對于民營銀行的設立,李克強總理提出成熟一家﹑批復一家﹑不設限額。民營銀行的引入,進一步促進了銀行業體系的多層次發展。新常態下,新增加的銀行業外部競爭主體主要是互聯網金融所引起的新型金融業態,包括第三方支付平臺﹑網絡信貸﹑眾籌等。
1.3 監管日趨嚴格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各國都對金融監管實施更為嚴謹的管理,完善金融市場漏洞。全球整體監管環境有了顯著的變化,IMF.FSB. BIS等國際組織提提出了宏觀審慎管理框架,推出了更為嚴格的巴塞爾協議III等,提高了銀行監管資本。我國建立了以“金融監管聯席會議制度”為主要形式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并且推出了比國際同業更為嚴格的監管框架。一是規定對系統重要性銀行和其他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1.5%和10.5%,其核心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9.5%和8.5%,若發生信貸投放量過快增長,還需計提逆周期超額資本,二是對存款實施月末偏離度指標,并規定3%的偏離度上額,此外推出銀行“八不準”行為,以約束銀行在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和虛報賬等方面的違規現象。同時銀監會調整組織架構,向依法監管﹑分類監管﹑為民監管﹑風險監管等轉變,使監管分工更加專業化和有效性,其次,加大經營管理中的問責力度。
1.4 金融風險頻繁
經濟發展步入到新的階段,中國建設銀行經營環境越來越復雜,潛在的金融風險徒增,系統性風險傳播范圍更廣泛。一是隨著整體經濟減速的到來,企業整體的信用風險上升。經濟減速會帶來企業的經濟效益直接下滑,房地產庫存量增大帶來的資金鏈短缺以及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增加,以上的種種因素都會帶來銀行不良資產率的增加,2014和2015年我國中國建設銀行不良貸款率成不斷上升趨勢。二是隨著中國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利率的波動性更為頻繁,由利率相關的重新定價風險﹑期權風險﹑基準風險及收益率曲線風險上升。此外,中國建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聲譽風險是新時期須注意的三類風險。同業替代性業務和銀子銀行規模逐漸擴大,資金在銀行間﹑貨幣市場﹑債券及證券市場間流動的風險加大,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發展,理財產品市場規模的擴大,帶來中國建設銀行合規經營﹑造作風險及聲譽風險管理難度加大。三是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中國建設銀行體系外的金融機構產生的風險會逐漸向中國建設銀行體系轉移。包括一些非法集資借貸產生的市場風險向中國建設銀行體系傳播。
面對“互聯網+”給金融行業帶來的機遇,建設銀行黑龍江省HLJ分行始終堅持牢牢把握以客戶為中心,用互聯網的思維和方法來推進建行戰略轉型和渠道建設,圍繞本地區優勢產業和特色需求,努力構建全方位互聯網金融體系。
2.1 確定網絡金融戰略目標
針對互聯網業務的快速發展,建設銀行提出“泛在﹑跨界﹑智慧”的發展理念,提倡打造無所不在,跨界包容的渠道應用體系。目標就是要利用“互聯網+”的思維和技術,真正以客戶為中心,重點圍繞黑龍江本地特點,滿足客戶各種金融需求,為本地客戶提供優質的流程和服務。
2.2 將網絡金融定義為主渠道
運用“互聯網+”連接傳統銀行業務﹑渠道和技術,建設銀行現已形成了“三大渠道” (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 +“三大生活平臺” (善融商務﹑悅生活﹑惠生活) +“三類創新產品” (在線繳費支付﹑網上投資理財﹑網絡信貸融資) +“三項智慧技術” (數據挖掘﹑金融云﹑客服“小微”) +O2O 服務體系連接線上線下,渠道交易量已達到柜面的7.32 倍,渠道交易的替代率達到90%。
2.3 全力推廣手機銀行業務
作為首家推出手機銀行的中國建設銀行,截至2015年6 月建行黑龍江省分行手機銀行客戶數達293 萬戶,位居省內同業首位。在轉賬﹑繳費交易中,手機銀行交易量已全面超過個人網銀。同時研發手機增值服務,推出金融行情﹑投資資訊﹑網點地圖﹑網點在線排隊等業務,完善客戶的使用便捷性,提高支持和依附性。
2.4 開發繳費產品
關注涉農項目,建設銀行已實現省內城區繳費項目電子渠道全覆蓋,在“悅生活”平臺上可以辦理與民生相關的所有項目,同時利用繳費平臺拓展代收費品種,如中小學學雜費收繳﹑黨團費收繳﹑貨款歸集等。同時重點發展農村地區繳費品種,如農電收繳﹑網絡電視費等。
2.5 做好自有電商的建設發展
為本地企業客戶提供線上交易平臺。2012 年建設銀行推出的“善融商務”平臺,以資金流為核心,突出建行在支付結算﹑信貸融資等金融服務方面的優勢,提供專業化的電子商務服務和金融支持。黑龍江省建設銀行努力發揮地域特色,打造“龍江特色產品”專區,重點關注五常大米﹑俄羅斯商品等產品,增加本地旅游線路和景點門票銷售,擴大平臺應用空間。
2.6 創新應用場景
拓展應用結算網絡。建設銀行黑龍江省分行應將結算網絡與特定的交易相結合。如銀醫服務,將哈醫大一院掛號與支付搬到網銀上實現; 生活平臺將居民日常繳費項目全覆蓋;手機銀行上引入機票﹑火車票﹑景點門票的銷售;校園卡圈存﹑飯卡充值﹑學費代收﹑財務系統銀企直連﹑超市收銀閃付等,只要有資金流轉需求,建行都可實現平臺的連接。
[1]趙世剛.新常態下銀行發展模式[J].中國金融,2015(6):79-81.
[2]張偉東.黑龍江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5(4).
[3]陳四清.新常態下的銀行經營管理[J].中國金融,2015(6):14-17.
[4]胡應節.對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及產業發展的思考[J].無線互聯科技,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