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娜
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審計中心
企業集團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研究
——以SH集團公司為例
趙娜娜
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審計中心
本文先從內部審計、內部審計質量等概念出發,運用系統的觀點分析影響內部審計工作質量的關鍵因素,并對這些關鍵要素進行剖析。之后針對審計職能定位、審計項目實施等關鍵環節以SH集團公司內部審計實踐為例,分析了其優勢和不足,最終提出完善建議。
內部審計;質量;控制;集團公司
隨著內部審計在企業集團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人們越來越關注內部審計工作,也越來越重視內部審計質量控制。本文先厘清內部審計質量的有關概念,在理解相關概念和理論的基礎上,為后文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一)內部審計定義
目前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對內部審計的定義為: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旨在增加價值和改善組織的運營。它通過運用系統的﹑規范的方法,評價并改善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效果,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我國內部審計定義與國際趨同。
(二)內部審計質量
孫進鵬[1]在研究中指出,對于企業集團來說,內部審計質量又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分類。廣義的內部審計質量是指所有內部審計工作的總體質量,涉及內部審計管理和實施機構的工作有效性程度。從狹義角度來說,至具體審計項目從立項開始,到審前調查﹑現場實施﹑審計結論等一系列工作的效果和效果情況。
(一)審計總體質量影響因素
1.內部審計職能定位
內部審計的職能定位是否完善直接關系到內部審計質量優劣。從內部審計定義來看,內部審計的職能分為確認職能和咨詢職能,咨詢職能主要是為咨詢對象針對現狀提出改進建議和忠告,是內部審計價值得到提升的重要途徑。目前很多企業集團內部審計重視監督檢查評價,輕視咨詢服務職能,造成重確認輕咨詢的“瘸腿”現象。
2.內部審計環境
任何一項活動,必然有其存在所依賴的環境,審計工作環境是審計工作開展的基礎,對內部審計質量有重大影響。企業集團領導人對內部審計的重視程度﹑內部審計部門的地位和權利﹑內部審計部門領導人的管理理念和水平都是內部審計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影響和制約內部審計工作的總體質量。
3.內部審計質量評估與內部審計制度體系建設
內部審計工作本身是一項及其復雜的系統性的工程,如果不對內部審計工作總體質量進行評估,很難確認這項復雜的工作總體質量到底如何,存在哪些改進之處。最新修訂的《內部審計基本準則》第二十七條規定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建立內部審計質量評估制度,并接受內部審計質量外部評估。可見總體質量評估對提高內部審計質量的重要性。
4.組織機構設置與人員培訓
內部審計活動是一系列腦力活動的組合,而實施腦力活動的主體-審計人員需要處于合理的組織機構中,并接受持續的相關培訓才能發揮自身的作用。企業集團需要根據自身的需要設計內審計機構的層級﹑職責權限,每一級別的內部審計機構需要將風險管理﹑內控管理﹑審計項目實施﹑質量控制等職能進行合理的規劃與設置,才能使內部審計這部復雜的機器正常運轉。
5.審計信息化建設
如今,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內部審計工作需要處理ERP系統中的大量業務數據﹑財務數據,大數據模式下,具有超強數據處理能力的審計信息化平臺已經不可或缺,大部分企業集團還沒有建立起類似的審計信息化平臺,而且企業集團內部大量信息比較零散,沒有被整合在一個系統中,審計信息化系統需要與企業集團內部管理的多個系統實現接口才能進行數據采集,導致投入成本過高。另外一方面,由于信息系統審計人員匱乏,內部審計人員不了解大數分網絡數據庫﹑信息系統專業知識,都造成大數據時代下內部審計無從下手的困境。
(二)審計項目質量影響因素
審計項目的職責分工﹑風險導向審計理念的運用﹑審計取證的合理性和嚴謹性﹑審計督導﹑審計報告的編制和提煉﹑后續整改等等都是影響審計項目質量的重要因素。
(一)內部審計職能定位方面
SH集團內部審計積極圍繞為企業集團增加價值的目標,在內部審計監督﹑評價功能的基礎上,嘗試咨詢服務,SH集團公司內控審計部積極倡導為被審計單位提供咨詢服務。但是這種咨詢服務,才剛剛起步,也沒有與受托方簽訂正式的咨詢服務協議,通常的方式是開展經濟責任審計等常規審計項目的同時,審計人員根據被審計單位的需求,自發的為被審計單位提供特定事項的咨詢和建議。由于人員力量所限,內部審計咨詢服務的力度還遠遠不夠。
(二)內部審計環境建設方面
SH集團總部內部審計工作由SH集團董事長分管,所有的審計報告都需要集團董事會審議通過才能簽發,董事長多次對審計報告進行批示,對審計報告的質量予以肯定。
SH集團內控審計部陸續出臺了《SH集團公司內部審計管理規定》﹑《SH集團公司審計項目質量控制辦法》等制度,從業務流程﹑質量控制﹑人員素質要求等角度對SH集團內部審計工作進行了規范。
(三)內部審計質量評估方面
最新修訂的《內部審計基本準則》第二十七條規定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建立內部審計質量評估制度,并接受內部審計質量外部評估。目前SH集團內控審計部還沒有建立其內部審計質量的評估制度,也從來沒有接受過外部的評估,實際工作中對自身工作質量的評估也是零碎的,不成體系的,不利于自身查漏補缺,提高審計工作質量。
(四)審計年度計劃方面
SH集團內部審計部在完成常規的經濟責任審計的基礎上,根據自身人員力量情況,做好審計年度計劃,緊密貼合集團公司業務重點和管理目標安排審計項目。
近年來SH集團公司成本控制壓力劇增,集團公司在降低生產成本﹑管理費用等方面制定了嚴格的預算指標,尤其是對分子公司七項費用(會議費﹑行政車輛費﹑差旅費﹑辦公費﹑業務招待費﹑宣傳費﹑出國經費)制定了嚴格的預算要求。而且從2013年開始,黨中央陸續提出了反“四風”﹑八項規定和六項禁令的要求,黨中央的這些要求跟集團公司降低管理費用主要是七項費用的本質是一致的。
SH集團公司內控審計部早在2012年就將七項費用審查列入年度計劃,并組織開展了涉及12家分子公司的七項費用檢查,摸清了這些分子公司七項費用制度建設情況﹑費用審批和報銷存在的問題,并在2013年的財務收支和經濟責任審計項目上,將七項費用納入專項審查,把發現的問題進行了匯總分析。最終促進集團公司統一出臺了七項費用管理辦法,促進了七項費用的規范管理。
(五)審計項目質量控制
1.重視審前調查和審計項目方案
沒有審前調查而編制的審計項目方案就是空中樓閣,做好審前調查工作是編制審計項目方案的基礎[2]。2012年XX公司財務收支審計項目,由2人組成“審前調查小分隊”進行審前調查,注意到XX公司內網有“充分利用維修力量,為某某電廠提供維修服務創收400萬元”的消息,審計人員進行財務數據初步分析的時候,發現賬面無維修收入的記錄,這引起了審前調查人員的注意,將這一重要事項作為審計項目方案的重點關注內容。審計項目開始實施之后,主審根據審計項目方案的內容安排人員重點審查,最后發現了問題。
2.規范審計現場取證﹑嚴格執行審計工作底稿三級復核制度
高質量的審計證據是確保審計定性準確的重要前提。SH集團內部審計從明確具體審計取證目標﹑確定合理的抽樣規模﹑獲取規范有效的審計證據﹑加強證據復核等方面來規范審計取證。
審計工作底稿嚴格實行三級復核制,分別由小組內交叉復核﹑主審復核﹑項目組組長復核,確認底稿要素是否齊全﹑描述是否清晰準確﹑邏輯是否合理﹑同時結合證據取證復核,確認證據鏈條是否完整,證據是否適當﹑充分。
3.審計成果提煉方面
審計成果提煉屬于對審計報告的后續加工,能夠反映一個企業集團系統性﹑普遍性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正是一個企業集團需要關注和加強管理的重要方面。SH集團內控審計部非常注意對審計成果進行提煉和總結,每年根據審計報告和審計管理情況,出具多份審計專報上報集團董事會審議。近年來整理提煉的《SH集團公司多家企業多交稅金》等專項報告,就是針對企業集團內多家企業面臨的類似問題通盤考慮提出改進建議,為企業集團完善管理﹑增值創收貢獻一份力量。
(一)咨詢服務職能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由于人員力量和審計資源所限,SH集團內部審計咨詢服務的工作剛剛起步,而分子公司財務管理﹑工程管理﹑流程梳理等方面的咨詢服務需求很旺盛,而目前的審計力量很難滿足該需求,絕大多數的分子公司從外部聘請咨詢機構,服務的質量較差﹑成本偏高。
(二)缺乏對審計人員的考核
由于每個審計人員的審計工作質量不像其他實物產品質量那樣容易量化,受到審計事項風險程度不同﹑衡量標準缺乏等因素的影響,沒有出具審計人員的考核標準以及獎懲細則,這樣容易導致審計人員吃大鍋飯,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制約審計質量的提升。
(三)審計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高,專業培訓力度不夠
審計工作是一項腦力工作,需要足夠的專業知識,也需要很多的職業判斷,所以對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由于審計資源有限,審計人員的工作日程非常滿﹑勞動強度大,近些年針對審計人員的財務和稅收法規變化﹑審計信息系統化操作﹑ERP系統操作等培訓嚴重不足,制約了審計人員的工作質量和效率。
(四)審計信息化滯后
缺乏一個專業的審計信息化平臺,無法對集團內部各家分子公司的財務數據﹑業務數據等進行實時分析和指標預警,也難以把審計法律法規庫﹑審計常用程序庫整合在一起,審計底稿及證據復核也難以實現電子化,全部是線下操作,嚴重影響了審計效率。
(一)不斷完善審計的咨詢服務職能
咨詢服務職能的不斷完善是內部審計實現其價值的重要途徑,內部審計應該發揮自身了解企業集團和分子公司發展現狀和實際情況的優勢,充實審計的人員力量,做好咨詢服務的工作,樹立起內部審計全新的形象。
(二)做好審計質量評估
內部審質量評估是對內部審計所開展的一系列工作的質量展開評估,從而杜絕內部審計一味埋頭苦干但是不理不問效果的現象。首先要建立其內部審計質量評估的制度和流程。其次,就是定期對內部審計的工作計劃制定﹑年度目標完成情況﹑審計報告質量﹑審計工作底稿和審計取證的質量進行全方面的評估,找到優勢和不足,不斷的進行完善。
(三)加強對審計人員的績效考核
果單純從某一個項目上各個審計人員發現審計問題的數目﹑問題的嚴重程度來評價和考核審計人員的話,缺乏客觀性,因為每項審計業務的風險程度不同,問題的概率自然也不同。所以內部審計人員的考核體系不能籠統的建立。筆者認為首先要根據每個項目的規模﹑難易程度﹑風險程度確認審計項目的難度系數,再根據每一位成員在審計項目中的職責分工,再進行考核。
同時還要參考審計人員執業資格﹑年度內擔任審計主審或分組組長或組員的次數﹑審計提出問題的項目數和問題嚴重程度﹑審計建議采納情況﹑審計底稿編制情況﹑出勤情況﹑接受培訓情況等全方面的進行審計人員的考核和評價。
(四)重視審計人員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針對審計人員的現實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培訓方案。比如針對審計新人,側重開展審計案例分析等活動,由審計機構領導﹑經驗豐富的審計員進行經驗的傳授;根據目前的審計人員專業情況,積極招聘審計信息化和工程審計領域的專業審計人才,彌補審計人員專業結構上的不足;另外應由專人更新法律法規庫,定期為審計人員提供相關的專業培訓,全方位提高審計人員的業務能力。
(五)借助審計信息化手段,將審計關口前移,提高審計效率和質量
審計信息化是大數據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審計人員工作效率的必要手段。將審計信息化系統與ERP系統﹑合同管理系統﹑法律事務系統﹑人力資源系統等進行對接,方便審計人員取得數據,還可以將風險預警指標嵌入到其他系統中去,將審計關口前移,提高審計的質量。
[1] 孫進鵬,基于風險管理的企業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研究[J],審計觀察,2014,06: 87-88。
[2]李濤,做好審前調查,提高內審質量,財會研究[J],2012,05: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