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瑩
鄭州圖書館
圖書館員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發展的生力軍
宋 瑩
鄭州圖書館
公共圖書館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揮的文化功能和社會效果與傳統意義的公共圖書館有革命性的變化。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機制,能有效提升圖書館的服務水平,使更多人學會利用圖書館各類文獻資源,間接提升區域內居民的知識修養和文明素質,因此進一步加強對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從而能夠促進圖書館創新服務工作有效落實。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圖書館員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發展。
圖書館員;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發展
1.1 提供區域用戶終身學習服務
圖書館是區域內居民終身讀書和繼續教育的重要場所,提供區域居民自由、平等地獲取各種信息;對提供區域人群科學文化素質起到了重要作用。圖書館不僅是學校教育外的有效陣地;也是個人終身學習的主要服務體系,滿足社會成員知識積累、不斷學習、進步與發展的需要。圖書館發揮社會文化教育職能,提供區域人群終身學習服務的方式主要有:通過組織各類征文、講座、演講、書展、書評等形式開展閱讀教育活動;通過主題報告會、多媒體互動、音樂會、電影播放、學術交流、文獻提供等方式拓展圖書館文化服務項目;通過專題化文化教育活動推動區域文化傳承與發展。
1.2 提供區域用戶信息參考服務
圖書館提供區域信息參考服務是以區域信息為基礎,根據讀者需求推送及推薦信息、服務,是圖書館在傳統文獻信息服務上的延伸。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信息與區域內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與區域的經濟發展、文化背景密切相關。
我國圖書館提供區域信息服務的手段包括:采取鏈接的手段,圖書館收集與區域居民生活相關的各類網絡信息門戶,如地方政府網站、社會服務機構網站、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網站,通過網站鏈接的方式,指引用戶利用信息。依托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組織合作,建立實用信息導航服務。圖書館與信息提供者建立合作關系,根據用戶需要進行加工整合,建立有序化區域信息服務體系。
1.3 為區域提高綜合競爭力服務
圖書館是區域人群終身學習的最佳陣地,圖書館承擔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的方式有:通過特色館藏資源建設、建立街鎮圖書館聯動機制等形式,利用圖書館區位文化優勢,與宣傳、教育等部門聯合舉辦的以一個地區為背景的各類文化藝術展演展覽活動,努力營造與區域生活相適應的精神文化氛圍,擴大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進一步提升區域的綜合文化素質和競爭力。
2.1 管理體制
圖書館的服務重點是為區域用戶提供文化教育信息服務,從圖書館的角度出發,在知識經濟浪潮的沖擊下,圖書館仍以計劃經濟時代思維運行其中,形成向上級主管部門等、靠、要的思維定式,僅以完成基礎業務工作量為目標,在管理體制和發展機制上沒有統一的規劃和設計,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不貼近老百姓,缺乏自我宣傳意識,使其社會知名度不高。
2.2 圖書館館員專業水平偏低人才創新潰乏
圖書館人才培養機制的缺乏,造成圖書館館員整體創新能力偏低。主要表現為對圖書館學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繼續教育也只針對那些學歷較低的專業人員進行強制性教育,而這種教育形式本身大多只是走過場,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圖書館館員的繼續教育問題,造成創新人才匱乏的局面。另一方面,我國于2010年推行事業單位工資績效改革,具體改革措施落實不到位,缺乏對創新工作項目的有效激勵也直接影響了圖書館館員創新的積極性。
3.1 觀念創新
3.1.1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面向基層,惠及全民
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體是廣大社會公眾,目標是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文化來自于人民,必須服務于人民、造福于人民,人民是公共文化服務單位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動力,這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必須以人為本,以保護和維護公民的文化權利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出發點。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擴大服務項目范圍,加大不同群體的覆蓋,進一步擴充服務領域,切實保證全體民眾享受到多樣化的、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產品(服務)。
3.1.2 突破“邊界”觀念,堅持融合創新
公共圖書館應順應融合發展、集成創新的科學發展觀和時代潮流,突破部門邊界、地域邊界與行業邊界,整合資源,以服務人民為宗旨,逐步形成由公共財政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良好格局。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環境中,政府部門、國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民間非營利機構以及眾多個人(義工和社工)構成巨大的網絡,形成強大的合力,共同推動中國公共圖書館事業跨越式的發展。
3.2 服務創新
3.2.1 核心服務的有序化和規程化
這是指不發生定性或定量變化,而是各種服務要素的可視性和標準化程度發生變化,這種標準化對于服務質量的改善和服務效率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公共圖書館是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傳承文明、傳播先進文化、開展社會教育等重要職責,公共圖書館為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有必要對其核心服務——閱覽、流通等服務流程進行詳細地描述,即對每個環節需注意的問題進行詳細說明,對服務人員職責進行詳細界定,使服務更加具體與規范,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完善公共圖書館的核心服務,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打響公共圖書館的品牌。
3.2.2 服務手段和方法的現代化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公共圖書館應結合各種新技術來創新與發展服務。例如,采用信息導航技術使用戶能快捷有效地找到所需資料;采用交互式技術,使工作人員服務更有針對性的同時,也使用戶在利用圖書館服務的過程中能及時獲得工作人員的幫助;采用智能化代理技術代理用戶進行各項復雜的工作(檢索、管理),并推測用戶的意圖,調整和執行工作計劃;采用信息推送技術、依據用戶的特定需求,按照指定時間將用戶選定的數據自動推送給用戶;采用信息需求挖掘技術,追蹤記錄用戶檢索過程,提過的問題等建立用戶檔案,以此分析用戶的需求偏好,挖掘用戶的信息需求,并在此基礎上開展主動服務等。
3.3 拓展功能、擴大延伸,不斷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
3.3.1 積極創意,搭建講座平臺
講座工作以其領域寬廣、多元取向、引領潮流和文化本體意義上的建樹性、知識結構范疇上的提升性和受眾交流互動上的完善性,在公共圖書館業務工作中已經由原來的邊緣性走向主導型,成為圖書館不可或缺的核心工作之一。揚州市圖書館積極學習先進圖書館工作理念,搶抓機遇、創新發展,搭建《揚圖講堂》講座平臺向社會提供講座服務。針對社會不同階層、不同年齡市民對講座文化需求的多樣性、差異性的要求。推出了高端名家、非遺文化二大系列講座,通過豐富講座內涵、提升講座影響、加強講座運作等舉措,不斷提升市民文化素養、提升城市文化氛圍。
3.3.2 創新讀者互動機制,增強評選效益
“優秀讀者”評選歷來被看作傳統陣地服務工作,評選形式以行政評測為主,對象為持證讀者。隨著社會公眾自我展示的意識不斷增強和社會評選動態參與的廣泛推行,傳統的評選機制已難以喚起社會關注目光。揚州市圖書館結合深化、延伸公共文化社會服務功能,創新機制,變“等待讀者參與”為“激發讀者參與”,在評選中引人“讀者自薦”、“全民海選”機制,提供展示舞臺,拋除門檻限制,激發市民參與熱情,強化活動振波,延伸了評選覆蓋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3.3.3 編織網絡,擴大服務平臺
圖書館在堅持公益服務為主、平等互利雙贏的前提下,應主動出擊,跨行業建立社會合作網絡,共同舉辦文化活動,進一步壯大物質依托,擴大服務平臺、豐富服務內容。
3.4 加強圖書館職業準入制度建設,引入制度競爭機制
公共圖書館應加強圖書館職業準入制度及人才培養、館員繼續教育制度的建設,增強圖書館內部競爭力。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高低、服務質量的優劣依靠的正是圖書館員的服務能力。為了保證圖書館的專業地位和圖書館員的專業素質,保障圖書館的服務,應把圖書館職業準入納入制度建設。另外,為保證圖書館員專業素質與日益增長的公眾文化服務需求相適應,保持館員服務競爭力水平,公共圖書館應當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館員繼續教育亦應納入圖書館制度建設。
總之,公共圖書館承載著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任務,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在實踐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因此進一步加強對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優化,從而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
[1]姚杰.公共圖書館構建文化服務體系的現狀與對策[J].圖書館學刊,2010,01:36-38.
[2]李婷.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在提升居民幸福感方面的重要作用[J].圖書館,2012,01:101-102.
[3]張玲.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2,12:197-200.
[4]王親玲.提升圖書館服務水平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J].理論導刊,2009,02:83-85.
[5]易紅,王祝康.公共圖書館在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角色定位與變革對策[J].河北科技圖苑,2015,0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