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 治 田鈞宇
中國礦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音樂系
淺議趙松庭的竹笛教學思想
竇 治 田鈞宇
中國礦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音樂系
本文論述了趙松庭先生竹笛教學中的幾個關鍵問題,從重視基本功訓練,到德藝雙馨的全面教育、因材施教等四個方面進行論述,簡要分析歸納了趙松庭的教學成就和教學思想。
趙松庭;竹笛;教學;思想
趙松庭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竹笛藝術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有“笛王”的稱號,趙松庭先生對推動當代竹笛發展和完善起到重要作用。他在竹笛作品創作上達到了一個中國竹笛發展歷史上的頂峰,還在竹笛的演奏技巧,管樂器的制作與改良,竹笛傳播發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研究趙松庭的竹笛藝術思想,發掘其精髓和特點。對作品的理解與演奏,教學方法、學習方法、藝術研究等方面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趙松庭先生探索了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法,他是一位教育家,從各方面對自己的弟子進行教育。毫無疑問,趙松庭的教育方法是成功的。通過多年的教育積累,逐漸形成竹笛流派的一個譜系。趙先生的學生大都是活躍在當今笛界的第二代演奏家。上海音樂學院的詹永明;中央音樂學院的戴亞;中國音樂學院的張維良;浙江民族樂團的蔣國基;浙江音樂學院的杜如松等都是趙松庭先生的弟子。他們都繼承了趙松庭的竹笛演奏風格,在這個中國竹笛發展迅速的時代,他們也無時無刻的在傳承和發揚著趙松庭先生笛藝的精髓。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是一個百業待興的時代,竹笛的教學與演奏沒有形成系統,他認真研究總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為整個中國竹笛教育奠定了基礎。趙先生的教學細致且嚴格。他教育學生,很注重基本功,對于練習曲的掌握很是看重,學習教材也是很重要的一環。他扎根于民間戲曲音樂,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理解很是深刻,知道演奏民族音樂需要很扎實的民族音樂風格的底子。他總結自己的吹奏技術技巧,自己對竹笛教育的理解與看法,編著成了教材。1983年6月廣播出版社出版了《笛子演奏技巧廣播講座》教材并播放講座。其中戴亞、杜如松參與其中,成為了這份教材的首批受益者,他們兩人也是廣播講座的錄音者。直至今天在我國國內和港臺新加坡地區等許多地區的笛子教師都還在采用這本教材。趙松庭用自己成熟的教學方法,從各方面對自己的弟子進行教育。毫無疑問,趙松庭的教育方法是成功的。
竹笛這種樂器對基本功的需求非常嚴格,只有掌握好了扎實的基本功才能在技術技巧上取得進一步的突破和進展,才可以吹奏出完美的音色,演繹出樂曲的內涵。當然,想要有一個扎實的基本功就必須有一套科學有效的練習方法。
在基本功方面趙松庭有著深刻的認識。在吹奏姿勢基本掌握的前提下,它主要提出三個訓練要點,及“氣、指、舌”。
首先,氣。吹管類樂器,重在一個吹字。吹,自然是用氣去吹,對于氣息的運用,這是竹笛演奏最基本也是最難的一個要點。對于氣的訓練,在音樂的修行中不管是什么樂器亦或是聲樂,都是融會貫通的。講究氣沉于低,音灌于頂。意守丹田,全身放松,控制小腹發力。丹田與口風配合,力度與口風角度的配合,演奏出完美的音色。
對于音色,趙松庭認為要做到強但是不能噪,弱也不能夠虛浮。這也是演奏樂曲所必須要掌握的一項技術。因為每首曲子都有強弱之分,這樣才能跌宕起伏,展現樂曲的敘事性。
對于氣的具體訓練方法,最有效的就屬長音練習了。每天需要練習15-20分鐘,練習時從低音5至高音6,反過來從高音6至低音5重復練習。這也是竹笛的音域。練習時不斷的去調整口風角度和小腹力度,去感受最舒服音色最好的一個位置,去加以練習和記憶,能夠最有效的增加練習效率。
在長音練習的基礎上,還可以進行更為針對氣震音練習。氣震音是指在長音的練習里控制小腹發力配合口風使長音產生震動。在樂曲中多有運用此技巧,需要從震動的幅度,強弱進行全方位的練習。
指的訓練是指對于手指的靈活程度,放松程度,以及一些技巧的掌握程度上進行訓練。比如顫音練習是練習手指的靈活程度,在演奏樂曲中,有很多顫音技巧,這里的顫音練習對演奏樂曲時也有很大的幫助。又比如揉音的練習,在一些有著濃郁地域風格的樂曲中會使用此技巧。
趙松庭對自己學生的教育不僅僅是對其笛子方面進行教導,更是最學生的品德,人格,進行全方面的教育。
經過總結,趙松庭的教學理念大致是從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品的人格進行基礎教育,在此基礎上進行音樂教育,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基本功是技術,基礎之上是技巧,技巧是需要完全掌握而且需要不斷創新的。在擁有技巧的前提下,最后需要的就是不斷的提高自己的音樂審美能力,對樂曲的理解,對內涵的感受。
“笛,滌、滌然也,所以滌邪納雅正也。”(漢.應劭《風俗通義》)這是趙松庭生前最喜歡引用的一句話。這不僅是前人對于笛文化的一種理解,更是趙松庭這一生的追求。
趙松庭以自己為例,從生活中去教育學生們該如何做人。因為他認為,如果一個演奏者的綜合素養沒有很好,那么他對生活的感悟是不對的,對樂曲的理解就不會很好,很難有對更深刻的文化內涵的體會。在音樂方面的造詣也不會很高。
在趙松庭那一個時代的笛子演奏家中,也許他是其中少量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的人。正因為他有深厚的的文化底蘊作為基礎,有嚴謹的理論作為指導,有科學知識作為工具,所以他能夠將事件中的經驗加以梳理、分析、研究。也正是這些缺一不可的元素在一起加上他本身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開放明朗思想才鑄就了這位笛藝泰斗。
竹笛是中國的傳統民族樂器,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其發出的音色更是中國風十足。趙松庭出身于民間,對民間音樂的理解和熱愛更是使其將其深刻的融入自己的創作之中。趙松庭可以說是以浙江民間音樂為根基,采眾家之所長,集南北風格技巧于一身,結合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社會、對生活的理解創作了這一大批經典曲目。在趙松庭的作品中《二凡》、《三五七》、《幽蘭逢春》等樂曲都是以民間音樂為底蘊創作的。
民間音樂是廣大人民群眾和勞動者的成果。其中有著“真、善、美”的元素。“真”,民間音樂是人們在生活中勞動中所創造出來的,具有著真實性。“善”,我國勞動人民一直都是善良的,平和的。我們創造出來的音樂自然也是善良的。“美”,自古以來,人類無不是在追求美麗。我國的勞動人民自然也不例外,不管是不同地區還是不同民族,大家都在追求著美的享受。經過時間的考驗,流傳至今的民間音樂無一不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趙松庭將這些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當作他的根基實是明智之舉。
所以他對學生的要求中,對于民族音樂風格的掌握很是看重,他會讓學生結合原汁原味的民間樂曲進行風格性的技法訓練。能否掌握民間音樂風格也是能否將樂曲中的地域風格和民族文化演奏出來的關鍵所在。
趙松庭對學生的教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他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比如對年齡很小的學生,他就使用自己的一套完善的基本功教學方法,打好功底。對于一些來求學樂曲的人,他就叫他們吹曲子。把自己的演奏經驗交給他們。對于一些年紀大的求學的人,他就教他們他們所想學的東西。他的教學方法,完全是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情況,根據學生的功底,技術程度和學習竹笛的實踐來進行有特點有針對的練習。
趙松庭的教育方法特色不僅僅是因材施教,他還給每一個學生指明方向。為學生們指明一個正確的方向,這往往才是趙松庭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讓自己的學生們,弟子們努力的朝著自己所為他們規劃的未來進步著。
趙松庭的這種告訴他們今后應該向什么方面發展,如何結合自身的優點和特色去努力,這種先進的思想和超前的教學理念在當時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也正是這超前的教學理念加上浙江一代的學笛的良好氛圍,造就了如今一批叱咤笛壇的竹笛藝術家。
總之,筆者經過考察實踐研究,包括實地采風,參加活動,演奏代表作品,聽紀念音樂會等。對趙松庭先生竹笛藝術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學習,趙先生用自己的一生去努力實踐他的教育體系,并為中國的竹笛事業做出巨大貢獻,本文的研究是初步的,但他的教育思想對竹笛藝術工作者和愛好者都是一個寶藏。
[1]宋延雷.笛曲<早晨〉演奏之技巧[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05).
[2]盧竹音.功高萬仞流芳百世--趙松庭先生對中華民樂事業的卓越貢獻淺談[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4(04).
[3]王魯光.趙松庭竹笛藝術研究[D],山東:聊城大學,2014
[4]趙松庭.笛藝春秋[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1(10).
[5]趙松庭.笛子演奏技巧十講[M],文化藝術出版化,2001(01)
該項目是在指導教師徐登峰副教授的幫助下完成的,在此致謝。
中國礦業大學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課題,項目編號:X10290285。
竇治(1994.10~),男,漢族,籍貫安徽淮南,
田鈞宇(1995.03~),男,漢族,籍貫江蘇揚中,二人分別為中國礦業大學音樂學專業竹笛演奏方向2012級、2013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