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友
黔西縣水土保持辦公室
立足技術創新強化水土治理的思路與建議
李發友
黔西縣水土保持辦公室
水土流失不同于其他自然災害,其形成的過程是緩慢的,其災害結果也是逐漸顯現的。水土流失的具體影響相信每位讀者都有所耳聞,土壤質量下降,水層變薄,最終導致土壤的沙化。水土流失對農業來說,無異于滅頂之災。我國近年來經濟飛速發展,取得這一經濟成果的代價就是對自然的過度掠奪和破壞,水土流失災害在近年來發生頻率和發生次數的顯著增加就是典型之一。對水土流失的治理是每一位水利研究人員的重要課題。
技術創新;水土治理;思路與建議
水土流失問題是指在水力、風力、重力及凍融等自然或者是人為活動的影響下,地區內水土資源和不斷流失所導致的土地生產力嚴重破壞的問題。水土流失分為可分為水力侵蝕、重力侵蝕、風力侵蝕三種類型。水土流失的科學治理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
1.1 缺少共性技術
很多水土治理技術是在實踐基礎上創新形成的,針對性較強,但往往僅適合解決與當地情況相類似的水土流失問題,或僅能解決某個環節的問題;已有研究中,很多成果仍然停留在理論探討階段而無法進行大規模應用,一些能夠在實踐中應用的研究又往往缺乏普遍性而不能大規模推廣。水土治理共性技術的供給方以各研究院所為主,需求方是水土流失地區。研究院所缺少廣泛的實踐基礎,而需求方不具備基礎研發能力,兩者之間的合作研究,通常是立足具體項目,無法為共性難題提供技術支撐。近年來,我國基礎設施、園區以及房地產等城鎮化建設項目也引發了各類水土流失問題,成為了水土治理的新領域。我國針對城市水土流失問題,于2012年提出了建設“海綿城市”的理念。但由于缺乏共性技術,目前還未形成城市水土治理的清晰技術路線。同時,傳統領域治理的技術路線也存在很大提升空間。
1.2 修復計劃不合理
我國水土流失問題較為嚴重,政府為治理水土流失也采取了諸多的措施,但在治理過程中忽視了我國地區之間自然環境和水土流失問題產生原因的差異性,沒有做到根據地區水土流失問題實際情況采取治理措施,修復計劃的不合理是當前我國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在生態系統承受范圍內的破壞行為,生態系統經過長時間的休息能夠自我恢復,所對待偏遠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我國一般采取停止破壞,讓生態系統自己恢復的治理措施。即便采取治理措施,對待大部分水土流失問題,我國采取的治理措施也都是相同。這兩種做法都是錯誤的,因為水土流失問題若是不加治理,只會越來越嚴重,直到超出生態系統承受范圍;地區之間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存在差異的,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也各有不同,相同的治理措施不可能對所有地區的水土流失有效。
新的發展階段,我國應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綜合治理理念,充分融合先進的信息技術,通過技術創新提升水土治理水平,以適應新時期的新要求。
2.1 推進水土治理的智能化發展
運用基于信息技術的智能方法解決復雜的水土治理問題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也是解決我國水土治理技術體系不完善的有效途徑。其重點在于:拓展信息技術在水土治理的應用領域,在技術研發、綜合設計、工程施工、效應評價等各個階段將先進的信息技術與行業技術相結合,建立基礎數據庫,并逐漸形成綜合性的水土治理智能管理系統。該系統的主要功能:覆蓋水土治理的實時監測;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重點開發共性技術、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運用模塊化集成思維,為水土治理項目提供特種工程定制化設計服務;支持水土治理的政府管理工作。
2.2 利用封禁保護,促進生態系統的恢復
生態環境的自我恢復能力,對于水土流失問題出現的機率具有重要的影響。如果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提高,那么水土流失問題出現的機率就會大大降低。對于那些降雨量適中且長住居民數量較少的地區,其水土流失問題不盡研究,水土流失防治人員可以利用封山育林的方法對生態環境的修復能力進行改善。水土流失的防治者可以利用新能源的開發,像沼氣等,來使木材得到保護。木材開采量的下降,會大大促進水土流失防治效率的提高。對于那些破壞較為嚴重的地區,防治者可以為當地人明確科學的起居與工作模式,讓其在生活過程中對水土流失問題加以解決。
2.3 支持“一帶一路”水土治理國產技術輸出
水土流失是世界性難題,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水土流失形勢非常嚴峻,普遍的困難是缺技術,部分國家也存在缺少資金的問題。我國可針對“一帶一路”建設需求,開展基于水土治理國產技術輸出的援助項目。同時,也可通過拓展水土治理產業市場,引導和鼓勵國內水土治理技術創新。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我國水土治理技術做到了因地制宜,在對小流域、坡耕地、侵蝕溝、荒山坡等特殊地貌類型的治理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國一些地方和企業在水土治理領域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成果應用的效果顯著。例如,福建長汀縣的小流域生態綜合治理,以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為核心,綜合治理小流域生態,使治理區內的農民廣泛受益,成為了全國水土治理的綠化示范區。大連市推進水土治理示范項目,采用“再造良田新技術”對行政區域內的21個小流域進行先期綜合治理,加大了對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同時通過嘗試政府與民間資本合作的新途徑開展具有公益性城市項目。
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到目前已取得極為顯著的成就,這證明了我國水土流失的治理路線是正確的,也顯示出了我國對水土流失的治理決心。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時,我們也要認清自己,明白當前治理工作仍存在諸多缺陷和不足。在不斷的經驗總結和經驗積累的過程中,相信只要我們堅持水土流失的治理,就一定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1]翁伯琦,王義祥,張偉利, 葉普強化防控與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思路及其對策研究田福建農業學報,2013(11).
[2]才業錦.重慶市水土保持措施效應及小流域治理范式評價[D].重慶:西南大學,2013.
[3]張燕燕,王長江,常志霞,等.三門峽地區氣象條件與蚜蟲的關系及防治探討[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