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龍
(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 大理 671003)
?
【辨風正俗】
大理蓮池會的起源與文化價值
李成龍
(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 大理 671003)
宗教蘊含豐富的思想文化,其歷史起源可幫助我們還原歷史。蓮池會作為白族地區特有的民間宗教女性信仰現象,積淀了豐富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追溯其歷史根源可以還原南詔歷史。基于此,本文力在發掘蓮池會在白族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價值和意義。
宗教;蓮池會;文化價值
楊政業先生認為:“從人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蓮池會是整個白族文明史的組成部分。從宗教學的角度來看,蓮池會是研究白族婦女民間宗教社團的重要資料。白族鄉村蓮池會的活動是白族村社文化的一大景觀,它包含著豐富深厚的文化內涵。”[1]為深入了解蓮池會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提出有針對性的保護與傳承建議,筆者于2015年9月28日-10月2日在大理市挖色鎮進行田野調查,調查范圍包括挖色鎮大城村、高興村、光邑村、康廊村、挖色村和海印村6個行政村,得到了關于挖色鎮南詔國史佛教起源和現今蓮池會的第一手資料。
(一)挖色蓮池會歷史起源
挖色學者王富稱:“挖色鎮大成村北沙漠廟一帶是白族文化的源頭,隋至唐初稱這里的先民為東洱河蠻……”大成還是洱海東岸古代的宗教和交通中心。[2]
佛教于東漢時傳入中國,并在唐代逐步繁榮。大理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白族先民曾于唐代在此建立東南亞第一大國“南詔國”,在當時與印度這一佛教大國毗鄰,因此大理地區的佛教傳入較早。[3]此地佛教的傳入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公元7世紀初,松贊干布建立的吐蕃勢力曾一度擴張到滇西北地區,進入洱海區域,使藏傳佛教在此流傳;二是公元738年,唐玄宗封皮羅閣為云南王,南詔則派使團到長安進貢,并派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漢文化,因此,中原地區的佛教文化也進入大理地區。
從字面理解,“蓮池會”中的“蓮池”與凈土宗、蓮宗、蓮社、白蓮社及白蓮華社等相關。“凈土宗,佛教之一派,以普賢為初祖,主于念佛往生,晉慧遠專倡凈土法門,住廬山結蓮社……一名蓮宗,日本亦盛行之,為二十宗之一。”[4]田懷清認為:“凈土宗在中國至遲產生于南詔豐祐時期,即公元824年-公元859年,宋元明時期得到廣泛弘揚。”[5]侯沖也認為:“南詔時期就有禪宗、教宗、密宗和凈土信仰傳入大理。”[6]
(二)挖色鎮蓮池會分布情況
大理市挖色鎮康廊村委會共有沙家村后宅、中格、王家、園中和寺澗6個自然村,人口3247人。其中沙家村、后宅、中格、王家和園中5個自然村歷史以來屬于上、下兩位“老谷”(本主)管轄,沙家村中格、后宅屬于“下老谷”,王家、園中屬于“上老谷”,并以此來分為上蓮池會和下蓮池會。寺澗村則有自己的本主,但蓮池會則屬于下蓮池會。光邑村委會有小城和官邑兩個自然村,人口約2300人。光邑村所屬的兩個自然村雖共同信奉同一本主,但兩村相隔有一定距離,兩個自然村就習慣分別以各自的自然村活動為主,于是光邑村就組成了小城和官邑兩個蓮池會。
2015年,小城和官邑蓮池會有成員320人,當年入會50多位,有經頭母各2人。而成村共有28個自然村(會轄十二登和十六個衛星村),總人口6550人,共同供奉一位本主。因各個自然村分布分散,聯系活動不便,就以登為單位,分為12個蓮池會,分別為下三登:金龍甲蓮池會、文幾巷蓮池會和石麟登蓮池會。上九登:舍上登蓮池會、大舍登蓮池會、下王家巷蓮池會、上王家巷蓮池會、魁閣節蓮池會、后巷節蓮池會、漬上節蓮池會、塘邊甲蓮池會和寺蓮塘蓮池會。
(三)挖色鎮蓮池會活動情況
據康廊村上蓮池會一位經母講述:“每個月的農歷初一和十五是蓮池會的固定會期。凡是挖色有蓮池會的白族村寨,初一和十五家家門前都點香,即使家中沒有蓮池會成員,家中老人也會自覺或提醒家中的婦女點香。一般點在大門、天井、祖先靈位和廚房灶君神位前。香點完后經母就穿戴整齊到廟里集中,進行一天的祭祀活動。”挖色地區還有一年一度的“釋迦節”,該地區所有蓮池會共同參加,甚至其他鄉鎮的蓮池會人員也來參與。
蓮池會的日常祭祀活動多與白族的本主崇拜相關。[7]對挖色鎮的蓮池會而言,對本主的崇拜和祭祀并不亞于對佛教諸神和觀音的崇拜。無論紅白喜事,家中子女金榜題名抑或是家中喜添汽車等,都要到本主廟祭拜,向本主謝恩。蓮池會要舉辦相關的祭祀謝恩儀式。然而,挖色鎮大成村每個自然村都有自己的本主廟,在迎送本主的儀式中,蓮池會承擔了迎送活動中啟請、安神等宗教儀式。作家張明曾在《那時的洱海》一書中寫道:“蓮池會拜經,不僅在本主廟,崇善寺,有時到外地,比如慶洞圣源寺神都、巍山山龍、山于圖山、賓川雞足山、鄧川下山口龍王廟、滄浪峰麓高蘭照龍王廟、鳳儀東岳廟、大理崇圣寺、灣橋合會寺、海東龍王本主廟等處。到巍山、賓川、鄧川、海東等遠處,即明顯帶有旅游性質。她們自己把它叫做‘朝山’”。[8]白族地區覆蓋面最廣,歷時最長的巍山山龍山于圖山接金姑、三月三會和繞三靈三大活動也是挖色蓮池會的三大活動,這三大活動既是宗教活動,也透露著鮮明的民俗節日性質。挖色的蓮池會成員通常是從農歷二月初九開始參加活動,到四月二十五日結束活動。
(一)歷史文化價值
大理地區蓮池會起源于南詔豐祐時期,流傳久遠。而蓮池會活動中,也遺留下眾多南詔宗教歷史的符號和特征,進一步得到了相互印證。在蓮池會活動中,觀音本主信仰的女性文化是南詔先民對鞏固政權的佛教治國思想的歷史痕跡。在蓮池會活動中,崇拜的核心是本主信仰,并在活動中凝聚了白族傳統文化的眾多精髓。
(二)民族語言文化價值
白族語言能在白族村落中代代相傳,與白族婦女是分不開的。傳統的白族婦女受漢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直到現在,許多白族村落里中年以上的婦女很少有人會講漢語,平時交流也以白語為主。從這個層面上說,白族女性是白族語言主要的使用者和傳承者。作為蓮池會的主要成員,她們不僅使用白語,也會用白語進行寫作,創作了許多帶有白族文化特點的作品,如帶有濃郁宗教色彩的蓮池會經文。
(三)文學價值
蓮池會經文大多源于民間故事或歌謠,這些活在人民口頭上的文學藝術細致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和民族心理。《觀音伏羅剎》《觀音負石阻兵》《大黑天神》和《火燒松明樓》等故事在白族地區家喻戶曉,幾乎每個白族村寨都有關于觀音的傳說故事。在白族農村,學習諷誦經文是蓮池會經母的重要活動,而蓮池會的經母都能講述一些佛教故事。這些故事不僅在經母中廣泛流傳,更經由她們傳給下一代。兒童聽這些故事后,在同伴中相互交流,間接擴大了故事的影響面,由此實現了佛教故事的傳承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白族民間文學的發展。
(四)藝術價值
蓮池會的活動除祭祀諷誦經文外,在朝山、接金姑、繞三靈及全民性節日本主節,迎送太子和釋迦的過程中,多屬于交流和娛樂性質。對調、唱曲、霸王鞭等集體歌舞是蓮池會活動的主要內容。有了豐富的生產生活經驗,創作歌曲對蓮池會經母來說是容易的事情,所以常常出現從晚上到天亮對歌還沒結束的場面。白族的經典民歌、舞蹈技藝就是在這樣的活動中代代傳承,成為白族民間傳統藝術的重要載體。蓮池會的經母服飾,特別是佩戴的香包、圍腰、頭飾等,更是白族刺繡藝術的珍品,也是白族豐富多彩藝術價值的真實體現。
宗教信仰有其悠久的歷史起源,也有其獨有的現實意義,它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信仰的內容在不斷變化。隨著科學不斷進步,白族村落中的蓮池會也發生了變化,加入了大量帶有文娛性質的活動,使蓮池會成為一個富有活力的女性組織,其宗教色彩有所淡化。當代的白族蓮池會不僅是一個民間女性信仰現象,也是在社會文化中發揮獨有作用的民間組織。
[1]林超民,楊政業.南詔大理歷史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79.
[2]王富.魯川志稿[M].大理:大理州南詔史研究會,2003.246-247.
[3]木芹會證.南詔野史會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200-205.
[4]丁福保.佛教大辭典[Z].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457-990.
[5]田懷清.南詔時期白族對彌勒佛、阿彌陀佛的信仰[A].趙懷仁.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論叢(第一輯)[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99.
[6]侯沖.南詔觀音佛王信仰的確立及其影響[A].趙懷仁.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論叢(第一輯)[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73.
[7]沈義淑.淺析大理白族本主信仰的文化意蘊[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45-46.
[8]張明曾.那時的洱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216.
【責任編輯:董麗娟】
K892.4
A
1673-7725(2016)01-0056-03
2015-11-05
李成龍(1989-),男,吉林白山人,主要從事中國少數民族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