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發
(文山學院民族研究所,云南 文山 663000)
?
【辨風正俗】
文山壯族文化傳承及其發展變遷
李錦發
(文山學院民族研究所,云南 文山 663000)
文山壯族世代傳承著沙戲、稻作農耕經濟、婚姻習俗、祝壽習俗和規避性社會行為規范。如今,市場經濟“經濟利益至上”價值觀,稻作農耕經濟“高投入”與“低產出”惡性循環態勢,青年男女紛紛外出打工,外界異質文化元素迅猛涌入,引發《五虎平西》壯劇傳承中斷、傳統祭龍儀式與獻祭田公地母消失。
文山壯族;文化傳承;發展變遷
那歪村轄屬廣南縣八寶鎮樂共村委會,有148戶、700余人,屬壯族沙支系。那歪村壯族世代承傳著沙戲、稻作農耕經濟、婚姻習俗、祝壽習俗和規避性社會行為規范。伴隨著現代化社會的時代性發展,市場經濟“經濟利益至上”價值觀,傳統稻作農耕經濟“高投入”與“低產出”惡性循環態勢,青年男女紛紛外出打工,外界異質文化元素的迅猛涌入,引發《五虎平西》壯劇傳承中斷、傳統祭龍儀式與獻祭田公地母消失。筆者基于實地調查,試就文山壯族文化傳承及其發展變遷做一探析。
(一)沙戲
村寨壯族沙戲傳承有《五虎平西》壯劇本,已傳承三代,并組織有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四個傳承隊。沙系演出以《五虎平西》壯劇為主,大部分是女性成員并裝扮成男性角色表演。《五虎平西》壯劇演出時,五虎大將兩邊排,出場由狄青發兵,陣勢宏大,扮演小將、扛旗者10余人,加上多花夫人,總共有34人。《五虎平西》壯劇本共分為四段:第一段是反叛軍出巢到平西要清除;第二段是八寶公主雙陽追夫;第三段是多花夫人;第四段是金花沙斗案。《五虎平西》壯劇緊緊圍繞儂智高而展開,其中主要演唱狄青保護北宋王朝與壯族英雄儂智高反叛北宋等諸多場景。
(二)稻作農耕經濟
文山壯族塑模成一種傳統型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1]并浸潤和滲透到社會生產、生活許多方面。“那歪”壯語即是“只有水牛才能耕得完田”,這不但是傳統稻作農耕經濟世代傳承的突顯方式,而且也說明歷史上村寨深受水田稻作農耕經濟影響的程度。源于村寨水源條件較好,水田多、旱田少,村民主要種植八寶優質稻等水稻品種。因此,村寨八寶優質稻等水稻品種畝產量相對較高,能滿足村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村寨壯族世代傳承著六月初六、七月十四與九月初九等傳統節日,期間制作糯米食品食用或祭祀即是傳統稻作農耕經濟的顯現方式。譬如:六月初六制作搭蓮粑和糯米飯到田間地角獻祭田公地母;七月十四制作搭蓮粑,并用糯米飯獻祭祖先;九月初九霜降節制作“馬打滾”食品(用糯米舂成粉,放油在里面),并把馬放到田里,這既是傳統稻作農耕經濟世代承傳并植根的呈現方式,又是以接觸性和模擬性儀式寄寓著祈求稻谷“豐產”。
(三)婚姻習俗
文山壯族在生產勞作、日常生活等社會場景中形塑成“以歌傳言”和“以歌表意”習俗。同時,“以歌傳情”和“以歌為媒”即是文山壯族世代相沿成習的婚姻習俗。文山壯族青年男女大多是通過對唱山歌的方式相中意中人,但以“媒妁之言”作為“媒證”卻是必不可少的婚姻禮儀習俗。第一次,男方家請媒人帶三包糖前去說媒,這次女方不能接受。第二次、第三次,也是請媒人帶三包糖前去,大都是第三次才能接下來。
以前,陪嫁品有一個箱子、柜子,這既內含著箱子和柜子的實用性容納功能,又承載著箱子寄喻“金箱”和“銀箱”,以及柜子寄寓“富貴”。婚姻是女性步入成人而發生社會角色身份轉向的重要人生禮儀習俗之一。新娘出嫁時,由媒婆牽新娘出門,過橋時由新郎背。媒婆牽新娘、新郎背新娘是為“應對”新娘社會身份轉換危機而求取暫時性心理慰藉的方式。迎娶新娘進男方家,向長輩下跪行跪拜禮(三個),內含尊老價值觀的教育功能。這對后輩子女尊老和愛老價值觀念形態的培植,乃至家庭和睦與社會和諧發展發揮著社會現實性教育功能。
(四)祝壽習俗
村寨壯族世代承傳著37歲、49歲、61歲、73歲祝壽習俗。61歲祝壽時,兒子、姑娘準備雞、鴨、糍粑、壽幛等物品。壽幛寓意“壽比南山,福如東海”;糯米因其自然屬性(粘性)而作為衡量親緣關系親疏程度的重要標尺,糍粑標識著親緣關系親近甚或是親情氛圍濃厚。祝壽時,子女下跪拜壽,做壽者邀約做過壽者坐一張桌子。因此,送壽幛、下跪拜壽和做過壽者(仙人)陪壽等都寄寓著祈求“健康長壽”的愿望。
(五)“規避性”社會行為規范
社會行為規范約束并規制著文山壯族社會行為模式。自出生伊始,文山壯族就時時處處“耳濡目染”著群體性規范,并形塑成“眾趨一致”的社會文化模式,乃至民族品性修養。正月初一,村寨壯族不能花錢,不能進別人家的門,不能打架,以祈求吉利。產婦生育小孩時在自家門口插蒿枝葉,標識著“家有小孩,不能讓生人進家門”。否則,若小孩身體弱則行拜干爹儀式,滿周歲時父母帶肉、酒、糍粑前去酬謝,糍粑標示著親緣關系濃厚。因此,文山壯族塑模成“規避”風險社會行為模式,最終營造并趨向社會關系和諧發展的生存樣式。
(一)《五虎平西》壯劇發展變遷
云南壯劇作為壯劇劇種之一,主要在文山州世代相沿成習而得以傳承、保護下來,并承傳有富寧土戲、廣南沙戲和文山樂西土戲。《五虎平西》壯劇作為廣南沙戲傳承劇目,傳承著“八寶公主雙陽追夫”“多花夫人”“金花沙斗案”等諸多文化事象。《五虎平西》壯劇以五虎大將保護北宋王朝與壯族英雄儂智高反叛北宋王朝為主題而展開,是廣南沙戲劇目之一,其承載并積淀著較為豐厚的歷史性文化內涵。因此,《五虎平西》壯劇不但對了解北宋王朝與壯族英雄儂智高之間發生的戰爭甚或是民族關系,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性研究和搶救性價值,而且對傳承和保護廣南沙戲劇目具有較為重要的社會現實性意義。
《五虎平西》壯劇曾經因沒有活動場地和排練、演出活動經費等問題陷入中斷甚或是流失的危險境地。2008年6月,壯劇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因此,因文山地區地方政府、學者群體及文化主體文化自覺性意識的覺醒等多重性因素,2010年村寨壯族《五虎平西》壯劇排練和演出最終得以恢復并傳承、保護下來。
目前,村寨壯族以沙系為依托,基本上能維持《五虎平西》壯劇的排練和演出活動,每年春節期間舉行演出活動,并組織沙系班外出演出,社會效果較好。因為村寨沒有活動室,所以一般都是利用農閑時節統一集中到傳承人農家進行排練,電費由村寨統一支出。因為村寨沒有專項活動經費,所以只有依靠每家每戶共同集資支撐起沙戲的排練和演出活動。
(二)傳統祭龍儀式發展變遷
文山壯族村落的選址大多是背山面河,自然生態環境保存較好。同時,文山壯族趨向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存樣式,“天、地、人”三者統合為一體及社會和諧發展觀念形態。文山壯族崇拜山林[2]并敬畏“龍神”,世代承傳著傳統祭龍儀式,這即是文山壯族村寨森林生態環境得到較好保護的內在性成因之一。以前,傳承有龍樹、龍山及“龍神”崇拜,二月初二舉行祭龍儀式活動。村寨壯族參與“祭龍”儀式,可“凝聚”社會成員,形成“血緣性”與“地緣性”群體認同意識。
現在,龍樹已被砍掉,傳統祭龍儀式日漸淡出壯家人的社會生活舞臺,最終歸結為“龍神”崇拜價值觀念形態漸趨“消失殆盡”,并喪失民族認同意識“凝聚”功能。
(三)傳統獻祭田公地母發展變遷
傳統稻作農耕經濟是文山壯族“生之根”和“命之本”,籍此文山壯族孕育出糯米飲食文化(糍粑、糯米粽粑和米花等)與“弄婭歪”(牛崇拜)等傳統文化,并塑模成文山壯族耐心、韌性和包容等民族性格。以前,村寨壯族六月初六殺雞宰鴨,制作搭蓮粑和糯米飯到田間地角獻祭田公地母,這即是傳統稻作農耕經濟的顯現方式。伴隨著現代化潮流迅猛涌動,青年男女紛紛外出打工,傳統文化正在遭致外界異質文化元素的強烈沖擊。現在,村寨壯族不再獻祭田公地母,這是傳統稻作農耕經濟文化元素丟失的“例證”。
任何一個民族文化都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為適應現代化社會的時代性發展需求,文山壯族不得不作出艱難抉擇:是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還是拋卻失去原生環境的傳統文化元素而求取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古人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文化主體生存和發展應置于首位,不然何從談及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命題。
[1]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86.
[2]何正廷.壯族的竜崇拜及其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J].文山師專學報,2005,(3):201-205.
【責任編輯:王 崇】
C95
A
1673-7725(2016)01-0059-03
2015-10-10
本文系文山學院重點委托基金項目“廣南八寶壯族歌書研究·廣南八寶壯族歌書的民族學視野探究”(子課題)(項目編號:13WSWT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李錦發(1968-),男,云南建水人,講師,主要從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