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琦琳
(浙江大學醫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8)
?
【文化與教育】
香港中文大學書院制度的思考
宋琦琳
(浙江大學醫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8)
香港中文大學是中國香港地區目前唯一采用書院制度的高校,書院制度在本科生通識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學生管理方面顯現出較強的優勢,對改善并發展內地高校原有學生培養和管理模式具有較大的借鑒意義。但鑒于中國香港地區的經濟文化背景,內地高校設立書院制仍需審慎對待。
香港中文大學;書院制度;通識教育;學生管理
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簡稱港中大(CUHK),始建于1963年,是以1949年創立的新亞書院、1951年創立的崇基學院及1956年創立的聯合書院三所中文專上學院為基礎建立,是中國香港第二所大學。“中文大學”的命名除可指用中文為授課主要語言外,亦可指具有堅實的中國文化背景。該校以“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為使命,蹈厲奮發,致力培養糅合中西學術文化和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一)書院制度概況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目前唯一采用書院制度的高等學府,這也是港中大的特色所在。依照《一九七六年香港中文大學條例》,書院董事會職權主要為管理書院動產及若干建筑物,并通過捐款等方式,協助展開書院的學術及文化活動。成員書院由各自的院務委員會管理,以院長為主席,負責制定及實施有關書院事宜。繼原有三所成員書院,1986年創立了逸夫書院。為迎接大學在2012年本科四年制的改革,2006年創立晨興書院、善衡書院,2007年創立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與和聲書院,目前港中大校園共有九所書院。
九所書院均保持獨立的教學體制和文化風格,有獨立的董事會成員。書院在專業學院實施專業課程教育的基礎上,開發設置了一個系統完整的通識課程體系,著重培養學生的人際關系技巧、文化品位、自信心、責任感等全人發展。每個書院各具特色,有不同的院訓和特殊使命,如崇基學院的院訓是“止于至善”,使命為“基督博愛”;伍宜孫書院的院訓是“博學篤行”,使命為“創新志業 社會責任”。此種管理制度被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和學生廣泛接受,并視其為學校獨立精神的代表。
(二)書院與學院的職責
香港中文大學下設八個專業學院,分別為文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法律學院、醫學院、理學院和社會科學院。教師的聘任和學生的錄取由八個專業學院負責。同時,教師及全日制本科生均分別隸屬九所成員書院,即每個教師和學生兼有一個書院身份和一個學院身份。學院及學系負責全校“學科為本”的教學與研究(形式教育),書院負責“學生為本”的教育,提供眾多非形式教育機會,包括學生成長活動、交流計劃和書院通識教育課程等。每所書院各有宿舍、食堂及其他設施,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校園生活,書院也同時提供各類獎學金和經濟援助。書院與港中大校內各專業學院和學系相輔相成,為大學本科生提供全人教育和全面輔導,為社會培養才德兼備的公民和領袖。
(三)書院制度的利與弊
書院制度讓港中大不同專業的本科生學習、生活在一起,有利于學生開闊眼界和學科交叉學習,有助于今后的發展;書院通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教育,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書院這種小而緊密的集體有利于加強學生對大學整體的歸屬感。港中大書院有相對自主的管理權,各個書院根據院訓及使命,自主設置書院通識教育課程,學生通過修讀課程獲得學分。在這種兼容并包的教育制度管理下,可以更好地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港中大學生所獲得的通識教育要高于內地其他各高校,這種全面型人才的培養更是大部分大學所稀缺的。
書院制度也有其弊端所在,書院內部設立了相應的行政機構和管理委員會,部分職能與大學相關機構重復,容易產生內部競爭和效率不高的現象;各書院劃地而治,可能導致資源利用不充分。[1]
(一)書院制度在內地高校設立的可行性
隨著中國內地高等教育的普及,招生數量逐年上升,師資數因受多種因素制約,師生比越來越低,不利于師生接觸。內地高校基本采用專業教育為單位的學(系)院管理制,要形成有文化底蘊與精神內涵的書院文化,還需要一些時間。此外,客觀的經濟條件也決定了此種人均教育資源較高的學生管理模式未必合適內地大部分高校。香港中文大學的雙軌管理制度的建立與其雄厚的資本分不開,各個書院經濟獨立也是其管理與專業教學雙系統并行的原因。對內地高校來說,可以借鑒港中大書院制度的管理精神。
(二)浙江大學書院制度的實踐
浙江大學為配合通識教育、大類培養需要,于2008年7月成立了求是學院,由丹陽青溪、紫云碧峰和藍田三個學園組成。學園實行屬地化管理,配備正副主任、輔導員、班主任、學長等管理服務隊伍,開展一、二年級本科生的各項管理服務工作。學園制度體現了書院制管理理念,以住宿場所為載體,重點開展學生學業指導和困難生幫扶工作、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學生黨建和團建工作、支持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學園學生按專業大類分配,不同學園的學生專業相對固定。此種以學院制度為主體,在內部少量建立書院制度的做法,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本來就緊張的教育資源被過度使用,又能充分利用書院制度的先天優勢,逐步改革和完善現有的學生管理體制。
[1]孫英皎.從香港中文大學的書院制到現代書院制[A].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學術年會[C].2012.
【責任編輯:劉亞男】
G649.2
A
1673-7725(2016)01-0110-02
2015-10-10
宋琦琳(1982-),女,浙江杭州人,講師,主要從事醫學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