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王光祈的外交新思維

2016-03-16 12:03:41
文化學刊 2016年1期

廖 勇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21)

?

【文史論苑】

論王光祈的外交新思維

廖 勇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曾創建“少年中國學會”的王光祈,在留學德國期間,潛心研究中外內政外交,系統梳理以外交立國、以外交促民族復興的宗旨、原則、途徑和策略等,明確提出胸懷世界、順應潮流的外交基本原則和實力外交是立國之本、文化與國民交流是外交拓展的首要途徑等外交新思維,在近代中國振聾發聵,于今天我國外交的發展亦頗有啟迪。

王光祈;民族復興;外交新思維

作為我國“五四”時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音樂學家,王光祈在中國大學攻讀法律時,自稱“以研究外交為主”。[1]在留學德國之際,心憂祖國內難未已、外患日亟,“不愿自己陷于血冷之境地”,作為上海《申報》《時事新報》、北平《晨報》及其他雜志報刊的記者和撰稿人,他寫下了大量關于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的外交、政治、經濟、教育、學術和游記等文章,并孜孜努力于近代西方列強侵華外交史料的翻譯,1928年至1930年,先后譯出《辛亥革命與列強態度》《李鴻章游俄紀事》《瓦德西拳亂筆記》《美國與滿洲問題》《三國干涉還遼秘聞》《西藏外交文件》及《庫倫條約之始末》,相繼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發行,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一時“國內讀先生書者眾”。今天翻看他的這些時政評述和外交史料譯著時,不僅可以看到近代西方列強侵華及彼此間爾虞我詐的萬般景象,透過當時世界格局與中國外交的演變,更可感到王光祈那深邃的外交與民族復興思維。

一、致力于民族復興是外交的根本宗旨

王光祈對外交的起興和研究,緣于對民族悲愴命運的關注和憂慮。在他成長的歲月里,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日俄戰爭、一戰后本為戰勝國卻慘遭“巴黎和會”之痛,再加上此前西方列強對華的不斷侵略,讓這個富于思想和激情的年輕人深感切膚之恥,并由此而自愿背負拯救民族于水火的崇高使命。

在一次次戰敗、被欺凌和被瓜分的現實面前,與當時許多人一樣,王光祈理所當然地認為,中國致命的弱點和救國的路徑在于外交。“當我在民國三年由四川到北京之時,亦常誤以為國家之弱全是外力壓迫所致,因而立志研究外交”。*1923年3月《少年中國運動》序言。正是在這個時期,他不僅對國際公法、中西外交史等情有獨鐘,“曾搜集外交部與各國所定條約檔卷,詳為披覽,頗具心得”*倪平歐《光祈北平生活之一段》。,而且常以“少年意大利黨”中主張依靠撒丁王國外交和軍事行動實行上層聯合逐步統一意大利的加富爾自命,“如是者數年,未嘗一變”[2]。

隨著眼界的開闊和研究的深入,王光祈“乃恍然大悟,知外力之所以壓迫系由于內政腐敗,內政之所以腐敗系由于社會麻木”,“內政外交不過其表面者耳”。所以他認為,“欲改造中國非先從社會下手不可”。當時一部分留日學生拒約歸國,標榜“只問外交不管內政”,且認為“非如此則不足以表現其純潔愛國”,而北京部分學生也起而響應,王光祈給予批評說:“安有內政不清而可以侈言外交耶?”他根據自己留學對德國和歐洲社會的考察得出結論:“彼邦政治經濟幾無一不建筑于社會之上,歐洲各國政治經濟的勃興,不過一二百年間之事罷了,而考其各種文化設備、社會組織,則其根基幾無一不培植于三四百年以前”。*1923年3月《少年中國運動》序言。

鑒于上述認識的改變,王光祈對外交、內政和社會的關系有了重新思考:“外交之危殆由于內政之腐敗,內政之腐敗由于社會之麻木。”如將中國東北等地實施“國際共管”,有這樣荒謬的外交政策存在,是因為有張作霖、曹錕這樣的腐敗政府,而有這樣腐敗的政府存在,歸根結底是由于社會環境的縱容。他把當時主張變革的人分為“迷信政治力”和“迷信社會力”兩種,迷信政治力的人主張改革次序為“首為外交,次為內政,再次為社會”,王光祈和其他迷信社會力者擬定改革次序為“首為社會,次為內政,再次為外交”。*1922年3月《"社會的政治改革"與"社會的社會改革"》。

外交在社會與內政革新之基礎上也必須變革。這種變革的根本宗旨和社會變革、內政變革的宗旨一樣,都是立足于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實行這些變革,王光祈發起成立少年中國學會,“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的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他無比深情地告訴世人:“我們中國有我們中國悠久的歷史,我們民族有我們民族博大的精神,如今墮落了,被人侵略,被人輕視,成為世界上一個弱小國家、劣等民族!”他向青年大聲疾呼:“青年青年!我們是中國的青年,我們對于中國這個地方,負有改造的完全責任。青年青年!我們應該恢復過去的民族精神,創造未來的少年世界!”*1919年12月《少年中國學會之精神及其進行計劃》。。

少年中國學會怎樣開展運動而求得民族的偉大復興?王光祈如此規劃:具體說來,在理論方面,就是要“采取西洋科學方法,整理本族固有文化,由此以喚起中華民族的獨立精神(亦可稱為民族文化復興運動)”;在實際方面,則要“從事各項社會事業,增進精神物質幸福,由此以實現中華民族的豐富生活(亦可稱為民族生活改造運動)”*1924年3月《致蘇州會議諸同志》。。要“采取西洋科學方法”,“從事各項社會事業”,就要了解、研究“西洋”,在知己知彼中學會如何通過外交“立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3]

二、胸懷世界、順應潮流是外交的基本原則

外交自然要與世界、與其他國家打交道,但究竟以何種心態、方式(如開放的、自大的或自卑的)去開展外交,才能真正有助于民族的復興,卻是一個基本的原則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潮流排山倒海直向東方而來”,中國到底該如何應對?“我是一位夢想大同世界的人,我將中國這個地方看作世界的一部分,要想造到世界大同的地位,非先把中國這個地方造成配得上為大同世界的一部分不可。”王光祈說,在他的腦海里,“沒有國界的存在,我們為人類謀幸福的活動,原不必限于中國境內”,他理想中的“少年中國”,就是要使中國這個地方人民的風俗制度、學術生活等,“適合于世界人類進化的潮流,而且配得上為大同世界的一部分”。*1919年7月《“少年中國”之創造》。可見,胸懷世界,順應潮流,把中國的生存與民族的復興放到全球格局中去考量,這是王光祈外交思想中最為重要的部分。

在骨子里,王光祈有一種強烈的民族認同感、自豪感,“現在世界上所存之古代文明民族,其文化系統尚為直線的統一的傳留,居處生活尚是團結的相愛的互助(的),對于現在或將來世界尚占有極重大之意義者,實只有一個中華民族!*《王光祈旅德存稿》二十八《教育家對于中國現狀應有三大覺悟》。”但他同時又很冷靜客觀地承認我們已落后于世界。“我們中華民族立族已有四五千年,不能說是沒有一種‘民族文化’(至于此種民族文化適應時宜與否,又是另一問題),不過是現在早已衰微罷了”*1923年3月《少年中國運動》序言。。“誠然,我們中國現在已成了世界上一個極貧極弱的國家,正所謂‘人窮說不起話,壞的固是壞的,好的亦是壞的’”,但是,“我在歐洲住了六七年,莫有看見西洋人比中國人特別天生優秀之處。只有一事,中國人還不如西洋人,即是西洋人有能力,中國人無能力”*《王光祈旅德存稿》二十八《教育家對于中國現狀應有三大覺悟》。。

既不盲目自大,又不自卑墮落,有的只是冷靜平和。懷著這樣的心態,王光祈很自然地提出:“我們盡可以提倡東方文化,反對西洋文化,但是西洋人的長處我們應該承認,東方人的弱點我們也應該知道”*《王光祈旅德存稿》二十八《教育家對于中國現狀應有三大覺悟》。。因此,他主張以開放的心態拓展外交思維,在正常的中外交往中吸納其他國家甚至敵對國家的長處以發展、壯大自己,使我們的民族不至于落后于世界、衰微于世界。王光祈一直堅稱他是一個民族主義者,“我所說的民族主義,當然不是拿我們民族去侵略他人的民族,只是主張我們這種又勤又儉的民族、素有文化的民族,要在世界上謀一個安全的地位”*1920年12月10日《致惲代英書》。。

如何才能在世界上“謀一個安全的地位”?在20世紀初期,國內有“以爭立國”和“以讓立國”的爭論。王光祈評論:“以爭立國”主要是西洋國家的思想,“其長處在因互相競爭而一切事業皆趨進步,其短處則在人與人之間造成許多仇隙,以至于不能共生共存”。由于主張“以爭立國”,對國外“與己爭強之異國,勢必誅之而后快”,所以戰爭頻繁,“西洋古代文明各族,大抵因‘恨’而‘爭’,因‘爭’而‘亡’。”而中國的傳統是“以讓立國”,“其短處在遇事退縮,而個人能力亦漸等于零,其長處則在中華民族能夠共同生活數千年,為古代文明民族開一例外”[4]。實際上,“以爭立國”和“以讓立國”各有利弊。究竟采用哪一種,王光祈的觀點是不絕對的,他主張必須用“歷史的眼光”,從“人類的立場”來進行整體觀察,然后決定“何者當爭?何者當讓?萬不可迷信西洋進化,全在于‘爭’”*《王光祈旅德存稿》六十《以爭立國與以讓立國》。。

無論采取“爭”還是“讓”的外交策略,未來獲得獨立自由的中華民族又當怎樣來構建其政治經濟和社會管理的龐大系統?王光祈的答案依然是胸懷世界、順應潮流,同時結合國內實際。他在1925年10月填寫《少年中國學會改組委員會調查表》時寫道:“我相信民族主義……民族主義系以爭求中華民族獨立自由為宗旨……至于將來中國政治經濟組織應采何種形式,則須待各派合作之大革命后,再按照彼時世界現狀及趨勢,與夫國民程度及愿望而定。”

三、均勢外交是權宜之計,實力外交才是立國之本

在西方列強大舉侵華、對中國實行瓜分豆剖而致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艱危時刻,如何利用外交求得民族生存,一直是從朝廷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

“以夷制夷”,充分利用侵華各國之間的利益沖突和錯綜復雜的矛盾,周旋于對外交涉活動,開展所謂“均勢外交”,在列強林立的世界求得國家生存,維護自身利益,是當時一種頗為盛行的觀點,且得到清朝重臣張之洞、李鴻章等人的推崇。這種“以夷制夷”的均勢外交,在甲午戰爭前后和后來的《辛丑條約》簽訂過程中,都曾被李鴻章等極力運用。1895年4月,日本通過甲午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其中有中國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的規定。沙皇俄國認為,這將嚴重損害其在中國東北的利益,于是聯合德國和法國干涉,迫使日本退還遼東半島。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后,以慈禧太后和李鴻章為代表的清朝統治集團對沙俄產生了很大幻想,認為依靠沙俄可以牽制其他列強,于是主張“一意聯絡俄人”。1896年6月,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清政府派遣李鴻章為“欽差頭等出使大臣”,赴俄慶賀沙皇加冕,并前往英、德、法、美四國“聯絡邦交”*《李鴻章游俄紀事》。。經過談判,中俄于1896年6月3日在莫斯科簽訂《御敵互相援助條約》(即《中俄秘約》),其內容主要包括中俄兩國結成對日軍事同盟,中國應允俄國修筑經黑龍江吉林以達海參威的鐵路(即東清鐵路)。均勢外交在這里得到充分展現。

王光祈聲稱,對外反對帝國主義之侵略,對內推翻軍閥之統治,“固為吾輩素志”。所以,對于能在一定程度上扼制西方強權的均勢外交他關注甚多。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強占沈陽后,他感嘆道:“以吾國今日之軍事、政治、經濟、學術情形而言,無論世界上任何強國,皆有獨力亡我之可能。其所以直至今日尚能茍延殘喘,靦然自稱為‘獨立國家’者,全恃‘均勢’二字之力。”[5]圍繞列強在“滿洲”的爭奪,王光祈對局勢的分析異常深刻,他說:日本雄視東亞,“無可與敵”,本想獨占中國東北,但由于觸及其他列強的利益,故“一挫于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再挫于華盛頓會議之逼還青島”,另外還緣于日本在國際聯盟陷于孤立。“倘日本果然長期占領滿洲,不但有違列強所謂‘開放中國門戶政策’”,而且其國土國力國富在事實上將“擴大一倍。太平洋上之均勢,從此打破。此豈美俄兩國所能忍受者?”針對“東北糾紛”,王光祈認為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一意倚賴國際聯盟,固然錯誤”,但社會上那些“喜唱高調之人,直斥當局之求助國際聯盟為多事,亦非正當”,中國理應“呼助于國際聯盟”,以便最大限度地“暴露日人罪惡于世界”*《王光祈旅德存稿》二十四《東北問題與國際形勢》。。

王光祈雖然不反感均勢外交,但他認為在列強“均勢”下的所謂生存其實步履維艱。“在此四十余年中(1871-1914年),吾國生活于列強均勢之下,一舉一動皆仰外人鼻息”。正是這種均勢外交的推行,催生了1884-1885年的中法戰爭、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1895年的膠州事件、1900-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的庚子事件等,“固為吾國歷史上永不可磨之污點”,且造成滿洲問題、蒙古問題、西藏問題、銀行團問題,等等,“更為吾國留下許多糾葛,均待加以解決”*《辛亥革命與列強態度》譯者敘言。。所以,在王光祈看來,均勢外交不過是外交的策略技巧,實力外交才是他外交思想的靈魂。“現在世界上所謂‘國際競爭’,老實說,即是‘民族能力之比較’”,而中國人不如西洋人的地方,恰恰是“無能力”,中國貧弱混亂的真正病根也在于“沒有能力”*《王光祈旅德存稿》二十八《教育家對于中國現狀應有三大覺悟》。。他比較分析德國一戰后八年來經濟和社會的恢復與發展進而重新走向強大后,認為凡了解這一情形的讀者諸君都必將產生一種感想,即“有能力的人,無論別人如何壓迫,他都能挺起腰桿,向上掙去。反之,沒有能力的人,雖不必加以十分重大負擔,他的兩只腿桿,亦是軟弱無力,站立不住……世界上惟具有能力者得以生存,沒有充實能力,則一切主張皆是無用的空話”*《戰后德國之經濟》第六章《實行道斯計劃以后之德國工業》。。

要想擺脫列強的侵擾自立于世界,從根本上講就必須通過社會的改造而使我們的民族走向倡盛和強大。“我們以為無論講什么大同主義、世界主義,首先要每一個民族皆須撐得起腰來”,“我們以為若欲改造全世界,則每一個民族皆須努力先自振拔。”*1922年8月《我們的工作》。正是從這樣的立場出發,王光祈深知,均勢外交盡管可以暫時運用,但它絕對不是外交的立國之本,恰恰還應提防均勢外交可能帶來的風險。他以日本武力占據滿洲一事為例,認為雖然始終可以爭取利用“國際形勢”加以解決,但“其令余終日寢食難安者,即吾國因‘均勢’二字得以茍延殘喘,將來亦隨‘均勢’二字嗚呼哀哉!”*《王光祈旅德存稿》二十五《戰機尚未成熟》。王光祈鮮明地強調,凡是主張憑借中國的社會勢力而抵抗帝國主義的,“吾輩皆可引以為一時同志”;反之,“凡主張親交甲國以抵制乙國(如親英美派之所為)”的,“吾輩皆在排斥之列”。反對帝國主義強權,“須建在民族自覺之上……所有李鴻章式之‘以夷治夷’政策……皆宜嚴行屏棄”,我們今天所要努力做的,唯有思考“如何喚起民族新覺悟,與夫如何建筑社會新勢力”,換一句話說,就是怎樣使自己變得“有能力”,變得強大,“此外一切皆非根本辦法”*1923年1月《致少年中國學會同志》。。

東方各弱小民族都面臨著被列強侵略欺凌的共同命運,所以,王光祈不僅主張我們自己要強大,要靠實力外交贏得獨立自主和尊嚴,還應聯絡遭受壓迫的各民族,形成反對帝國主義強權的合力。“我們既號為亞洲的文化古族,我們以人口幅員而論,又負有糾合亞洲各弱小民族與世界列強對抗的天然資格。從今以后,我們再沒要高談怎么樣幫助英、美、德、法工人了,只是研究我們怎么樣扶助我們四圍的弱小民族”。他說,假如亞洲的弱小民族都有能力“撐得起腰桿來了”,那么資本主義國家就失去了殖民地勢力的憑借,也就“自然會倒了”*1922年8月《我們的工作》。。

如何扶助亞洲受欺凌的各弱小民族?王光祈認為,首先要對我們的這些鄰居,如高麗、印度、安南、波斯、阿富汗、俄羅斯等相互了解。“因為我們欲求各民族之相互了解”,所以少年中國學會百分之六十的會員在外國留學或作通信記者,開展一種“文化的、社會的”運動。其次,要“速謀弱小民族之聯絡”,為此他倡議在上海組織“亞洲民族交誼會”,其工作程序是:第一步,設法網羅僑居中國之亞洲各種民族有志人士(除帝國主義份子之外的日本人亦可參加);第二步,由各會員分組各部,如中國部、朝鮮部、印度部和俄國部等,利用報紙或公開演講的方式,傳達各民族之政治愿望、經濟情形等消息;第三步,由會中派遣有志青年前往各國旅行;第四步,凡各國有逃亡政治犯來華者,“吾人應設法保護”,并盡可能給予實際上的積極幫助;第五步,亞洲各民族應研究一個合作自衛的方法;第六步,仿效歐洲論壇提倡建立“歐洲合眾國”以抵制“北美合眾國”之舉,“我們現在亦可倡為‘亞洲合眾國’之論,以脫離外來強權壓迫”。*1923年5月《我們應該怎樣運動》。在這里,王光祈實際上闡述了如何聯合亞洲各弱小民族以共同抵抗西方列強入侵的一系列外交主張,極具戰略意義和現實的可操作性。

四、文化和國民交流是外交拓展首要的有效途徑

王光祈認為,外交拓展首要的有效途徑是如何加強各國之間、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與國民交流,使各國各民族在相互了解和認知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開展經濟的、政治的和軍事的往來。他在1921年7月14日于《法蘭克福日報》上發表的《德國對華的文化政策》一文中有一段很精辟的論述:“德國在遠東的政策,必須建立在文化領域及社會基礎之上,如果只有政府間合作,兩國人民之間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了解的。”[6]

王光祈一直認為,由于西方不了解中國、因此外國人不懂東方文明和中國人不關注西方而形成的文化隔閡,是中國陷入外交困境的重要原因。“兄弟常常接著歐美友人來信,都說歐美人士對于中國情形極為隔閡,他們誤認為中國政治舞臺上一般卑鄙齷齪的大人先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分子。一般優秀分子尚且如是卑鄙齷齪,其余一般平民更不問可知了”。*1920年2月《留別少年中國學會同人》。因為中國的漢字“太不易認”,同時又缺乏向西方準確地、系統地介紹中國和中國文化的書籍,“外國人欲研究中國學問比登天還難,所以外國人對于東方文明始終不甚了解”。外國人因為不了解中國古代的文明,只看見落后的近代中國社會,于是認為這種“墮落的社會,便是中國文明的結晶,因而對于中國民族存一種輕視之心”。*1921年2月《旅歐雜感》。而中國人“對于世界大勢向不過問,關于西洋社會組織、一切文化運動尤不注意”。*1920年2月《留別少年中國學會同人》。在如此嚴重的文化隔閡下,衰微的中國與強盛的西方打交道的結果便可想而知。

鑒于此,充當文化和國民交流的大使,在中西方之間架起文化溝通的橋梁,在王光祈看來便是自己理所擔當的使命。他在1920年2月15日發表的《留別少年中國學會同人》一文中說明其出國留學的目的有三,其中第一、第二分別是“聯絡世界各地華僑之優秀青年”和“籌辦華盛頓通信社”。而華盛頓通信社的首要任務“便是將中國一切有價值的運動及中華民族青年的精神,要表現出來,譯成外國文字”,在美國發表;其次,“要把世界大勢、西洋社會狀況輸入國內,以備參考”。他說編譯社成功組建后,要在歐、美、日本各處各設采購調查書報事務員一人,“凡有新書出版,請他們立刻寄回,我們立刻將他譯印出來,用最廉的價錢售出”,使國內讀者能迅速了解這些國家的文化與社會發展情況。事實上,王光祈在留學德國時,他對德國和歐洲的觀察與研究涉及經濟發展、政治生活、國防軍事、外交、教育、新聞、戲劇、音樂甚至男女交際戀愛婚姻等,幾乎無所不及,并將所見所聞一一寫成報道和述評文章,介紹于國內大眾。

王光祈顯然還注意到,留學生、涉外學校教育和新聞出版等,是開展文化和國民交流的有效載體,它們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影響巨大,是外交領域極為重要的工作。“那些在海外接受過教育的中國學生,他們將在陌生國度里所接受的新思想帶回了自己的家鄉,并且希望家鄉通過自己不同以往的行為而有所改變,因此這些人在近階段中國發展的過程中,起著先鋒的作用。”王光祈把那些曾經的留學生或正在就讀的留學生分成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在日本學習過的,他們和中國的軍事圈子有密切的聯系;第二種是在美國學習的,他們和中國的工商業圈子有關;第三種是在歐洲學習的,他們主要在文化方面起作用,如曾留學德國和法國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等人,主張“在深厚的中國歷史基礎上”,引入歐洲文明“敢于變革的精神”,努力提升個人和民族的知識和道德水準,“建立起一種極具自信心的世界觀”*1922年4月《論海外中華學子對中國政治發展的影響》。。針對當時中國留德學生只有200人左右的情況,王光祈提醒德國政府,要想提高未來德國在中國的影響力,就要逐步增加留德學生數量,“我衷心希望,德國從現在開始就應該考慮其二十年后在華的地位問題”。*《法蘭克福日報》1921年7月14日“德國對華的文化政策”。

王光祈深知,通過文化教育交流等加深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相互了解和認知,進而開展正常的外交往來十分必要,同時也是改造中國實現民族復興所必須的。但是,也必須看到西方列強針對我國開展文化教育外交的實質及由此帶來的危害。實際上,在中國近代史上,西方列強的對華外交政策有一個演變的過程:最初,這些國家主要是靠武力或依賴“傳教”之力,以發展其在華勢力;但后來他們認識到,“欲開發中國實業與培植本國勢力,勢非先取得中國人之同情與了解不可,欲得中國人之同情與了解,非先從教育入手不可。于是各國對于中國之政策,一變而為學校政策,”他們紛紛在華開辦教育,以致歐、美、日本學校“已遍設中國各地”,其影響不僅“及于中國之官僚政客及商工兩界”,且擴大到“一般青年”,不僅“及于中國之物質界,今且進而及于中國之思想界矣”。針對此種“歐、美、日本式的中國人統治中國之理想”,王光祈認為我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必須防止西方國家利用“在華籌辦學校或招致中國青年留學,各樹黨援,各親其國”,進而使中國淪為“各國政治之殖民地”;必須防止“各國學者爭播各國文化,無論公開講演或散布著作,各立門戶,各守師說”,從而使中國變成“各國文化之殖民地”。王光祈告誡中國青年:“須知君等系改造世界之人,而非被世界改造之人也”。

五、弱國外交的生存之道與談判策略

王光祈是一個十分善于學習的人,他倡導國人都應該看到并學習“西洋人的長處”,這樣我們的民族才能由弱變強。在外交領域,他曾經非常深入細致地研究過德國的駐華外交官派遣和俄國在日諾瓦會議(指1922年4至5月在意大利熱那亞召開的國際經濟會議)上的外交談判策略,并希望對國人有所啟迪。

一戰后,戰敗的德國海外殖民地盡失,國內經濟則“恐慌已達極點”。為迅速恢復戰前之經濟實力,面對英、法、美、意等雄霸世界而“無德商插足之余地”的格局,德國環顧世界,把外交的突破口放到了東亞的中國。為了做好“將來遠東經濟活動之預備工夫”,德國一方面“交歡日本”,另一方面則“矯正戰前駐華外交官制度之弊端”,調整駐華外交官政策。此種調整,在王光祈看來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改變戰前德國在中國之外交官“事權極不統一”而“常有政出多門之感”;二是改變戰前德國駐華公使因“更換太快”、對中國情形大多不甚了解而致“對華外交政策時時改變,不能始終貫徹”之弊,新派遣的駐華公使,“必須選擇自愿前往中國,以發展中國事業為終身職志之人”,同時要給他一定的任職時期;三是改變戰前德國派遣駐華公使多系貴族,駐華領事則必須曾任德國陪審官之職者,“此兩種人對于商業皆無興味,關于德國之遠東經濟當然不能多所貢獻”,此后所派遣的駐華公使,“擬擇長于經濟之人”;四是改變戰前德國駐華外交官多不了解中國語言文字、中德人士之間極為隔閡之弊,“今后該國派遣公使領事,第一擬擇精通華語之人,第二擬將領事署之翻譯官改為副領事”。這四個方面的調整,反映出德國政府對華外交方針的變革,“留心中德關系前途者不可不注意也”*《王光祈旅德存稿》二十一《德國對華之外交》。。

關于日諾瓦會議期間俄國外交代表在四面楚歌中所展現出來的卓越談判策略,王光祈表示:“凡當弱國交涉之沖者,大可引以為師矣。”當時,俄國“純處于被處分者之地位”,但俄國外交人員在全面分析英、意、法、德、比、日等各國訴求和彼此間的矛盾后,采取了四項對策以維護自身利益:一是“單獨締約”,趁各國聯合之前,“先行利用彼等內部利害沖突之弱點,一一與之單獨直接交涉,以孤其勢”;二是“認清題目”,把握俄國此次赴會之唯一目的“即在要求各國接濟俄國財政”,“每次談判、每回公文皆認此事為先決條件,若此事不先行解決,則其他皆可不必再談”,決不輕易“為人愚弄動搖也”;三是“剛柔并用”,俄國代表團中分激烈與緩和兩派,緩和派常表示在相當程度內可以讓步,而激烈派則始終堅持,一軟一硬兩面夾擊,“使協約國方面頗有窮于應付之感,因之不得不略就俄國之范圍”;四是“對抗武器”,協約國試圖采用的武器是封鎖,而俄國之武器則為宣傳,“各國懼宣傳如洪水猛獸,故俄國得恃此以為對抗武器,其收效亦復不少”。由于采取正確的外交談判策略,結果俄國“雖處于被處分者之地位,而終未為人所處分”。*《王光祈旅德存稿》一《日諾瓦會議》。

從德國改變派遣駐華公使之方針,到俄國的日諾瓦談判策略,王光祈得出結論:“昔人謂弱國無外交,其實弱國所恃者,正只有外交二字,此外復何所望乎?”*《王光祈旅德存稿》二十一《德國對華之外交》。

“夢中未敢忘思索,病里時時把紙伸;每到書成輒歡喜,先將心血報邦人”。*王光祈舊體詩《無題》,1924年作。抱著改造國民、改造社會進而實現民族復興、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不敗之地”的宏大理想,王光祈胸懷世界放眼全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錯綜復雜的國際競爭格局中,在西方列強侵凌瓜分中國的狂潮中,潛心研究五洲風云變幻,分析各國的內政外交,系統梳理以外交立國、以外交促民族復興的宗旨、原則、途徑、策略和技巧,為近代中國外交思想的發展和外交路徑的選擇,寫下了睿智而輝煌的燦爛篇章。

[1]王光祈.王光祈旅德存稿[M].北京:中華書局,1936.35.

[2]四川音樂學院,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政府.王光祈文集·中國近代外交史料譯文卷[M].成都:巴蜀書社,2009.86.

[3]四川音樂學院,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政府.王光祈文集·時政文化卷[M].成都:巴蜀書社,2009.99.

[4]張彥.王光祈的救國之路[J].文史雜志,2005,(6):16-18.

[5]呂驥.紀念王光祈先生百年誕辰[J].音樂探索,1992,(4):4-8.

[6]韓立文,畢興.音樂學家王光祈生平事略[J].音樂探索,1983,(1):44-53.

【責任編輯:董麗娟】

D820

A

1673-7725(2016)01-0206-08

2015-11-05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資助科研項目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王光祈的外交思想研究”(項目編號:13SA0031)研究成果。

廖勇(1964-),男,四川榮縣人,副教授,主要從事近現代中外文化交流、管理學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毛片基地视频|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九九热在线视频|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a级片|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 在线免费a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热| 久久毛片基地|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专区| 国产丝袜91|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人在线|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草中文网|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国产激情国语对白普通话|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999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91小视频|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亚洲乱伦视频| 五月婷婷伊人网| 一级毛片网|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在线免费观看AV| 性视频久久|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青青青国产视频| 国产三区二区| 2020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91麻豆久久久| 天天操天天噜|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 国产91在线|日本|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2021国产精品自拍|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亚洲综合九九| 尤物国产在线| 亚洲男人在线|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色爽网免费视频|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国产成人欧美| 免费在线播放毛片| 国产喷水视频|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