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歡
(蘇州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011)
?
【文史論苑】
十九世紀末俄國遠東外交政策嬗變原因探析
周 歡
(蘇州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011)
沙皇在不同時期偏向的不同主張是造成外交政策復雜性和矛盾性的主要原因。俄國的外交傳統是遠東外交政策的背景,以沙皇、別佐勃拉佐夫等為代表的軍事封建帝國主義者和以維特為代表的壟斷資產階級帝國主義者,出于對國家政治經濟思想的不同理念所持的不同看法帶來的矛盾,是外交政策搖擺、嬗變的根本原因。
遠東;外交傳統;經濟思想;尼古拉二世;維特;俄國
以西方為主、兼顧東方的“雙頭鷹戰略”是俄羅斯外交戰略最主要的傳統。[1]國家的外交同時有兩個重要戰略方向,兩個戰略方向相互依賴,形成一個嚴密的戰略整體。從俄史總體看,俄國主要受到西方的威脅,俄國統治者的根本利益也在西方。伊凡四世先東方后西方的戰略為其后人提示了以歐洲為主、兼顧亞洲的基本外交方略。東方(或南方)盡管在個別時候也曾作為焦點問題在俄羅斯外交一度占據主導地位,但很短暫,東方在俄羅斯外交布局中一直處于次要位置。
總體上看,俄羅斯的外交戰略是以東、西兩個戰略方向協調為基本特征。歐洲、亞洲地區的形式變化,歐洲或亞洲在全球戰略格局中的地位,決定了東、西哪一個方向居于優先位置,哪一個居于輔助位置。從歷史上看,歐洲是俄羅斯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心,因此西方為主、東方為輔是俄羅斯外交戰略的基本特征,但這一格局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東方此時在國際戰略格局中的地位逐步抬升,俄羅斯遠東地區在俄羅斯經濟中的地位也不斷提高,它作為俄羅斯的戰略大后方和通向太平洋的前哨陣地,其在俄羅斯戰略格局中的地位不斷上升,亞洲在俄羅斯外交戰略格局中地位也上升了。
俄國遠東擴張的主要負責人穆拉維約夫堅信,只要俄國能果斷將其力量輻射至東亞地區,并能利用中國的頹勢、阻斷其他歐美強國入侵亞洲這種現實情況,俄國就一定能維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19世紀80年代的外交形勢有利于把俄國的興趣轉向遠東。俄國西部的政治和經濟力量都有利于它把注意力轉向遠東,而以西伯利亞大鐵路作為頭一個行動,同時,對東方的戰略和經濟考慮也把俄國的興趣引向太平洋。維特是19世紀末俄國遠東政策的執行人和奠基者,他深知俄國在歐洲是一個落后的國家,是資金輸入國,是其他歐洲列強帝國主義計劃的目標,然而,在亞洲,俄國憑借其自身實力可以成為一個完全的帝國主義強國。“1893年,維特告訴沙皇:在中國邊境上,重大的變化已經迫近,如果歐洲列強在此獲得勝利,那么就可能危及俄國;但如果我們在東亞擴張事件上先于西歐國家,采取先發制人之策,則可能為俄國帶來無盡的福祉……”[2]于是,在這一時期,俄國的外交重點放在了遠東上,但這并不能說明俄國把興趣完全放在了遠東,而是在與西方的競爭中處于劣勢時為自己增加的籌碼,是現實利益的需要。
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據,顯然是對國家政治經濟發展認識總體考量的結果。由于俄國的君主專制政體,沙皇的意志決定著對內對外政策的走向,因此,這就導致其方針即使被采納、貫徹,也會因為沙皇的喜惡而遭到摒棄。在遠東政策上,以沙皇、別佐勃拉佐夫為首的一派與以維特為首的大臣間產生了較大的分歧,其根源在于不同的經濟思想發展觀和對整體外交觀的把握。
維特的經濟發展觀,是維特設計外交政策的學理基礎。他積極推動俄國參與國際競爭,同時又清醒地認識到俄國經不起一場與列強的戰爭。[3]因此,維特是極力避免戰爭、主和的代表。維特的經濟發展觀所規劃的是一條通過引進外資、擴大對亞洲國家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來促進本國工業發展,迅速實現國家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發展道路。[4]具體到遠東外交戰略上,他認為維持現狀為俄國爭取時間是必要的。“為了從以后必將到來的瓜分中國的爭奪中獲得最大利益,維特反對日本和俄國立即對中國進行赤裸裸的領土兼并。”[5]維特把商業和投資看得比占有領土更重要,他要以對華貿易和投資的巨額利潤來支付向歐洲借款的利息,加速俄國工業化的進程。因此,遠東的外交措施也是為了協調俄國的整體外交利益。
以沙皇為首的統治集團代表著一個帶有濃厚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國家,這種經濟發展的落后性和階級關系的不平衡性,決定俄國遠東外交政策領域中,沙皇和維特之間始終存在分歧和矛盾,使得維特的外交策略在實施過程中不能按照他原先設計的方案進行,背離了他外交政策的初衷。在處理對華關系的過程中,沙皇集團總是利用一切有利時機趁火打劫,對中國進行領土擴張,這實質上是俄國傳統的對華進行赤裸裸領土兼并政策的繼續。沙皇落后的觀念已落后于壟斷帝國主義時期追求資本輸出而不是領土占有的階段。工業發展的滯后將束縛大國權威的發揮。維特的觀點是迅速發展工業,只有如此才能為真正發揮俄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政治和軍事大國作用奠定穩固的基礎。
在俄國的外交傳統中,遠東的外交居于輔助地位,即使在某一時間段內成為外交重心,也是為了在與西方競爭中,尋找外交突破口,以達到協調外交的目的。俄國在遠東獲得的利益因日俄戰爭的失敗而損失大部。只能說俄國外交重心的這次東移只是一次戰術上的機動,而不是戰略上的轉變。基于其舊的侵略思維制定的外交政策,步步緊逼與其存在利益爭奪的列強,最終在失敗的外交活動中將國家帶進戰爭。
[1]杜正艾.俄羅斯外交傳統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6.
[2][英]杰弗里·霍斯金.俄羅斯史(第1卷)[M].李國慶,譯.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3.318.
[3][5]張麗.折沖樽俎——維特遠東外交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1.36.
[4][美]西德尼·哈凱夫.維特伯爵:俄國現代化之父(譯序)[M].梅俊杰,譯.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3.2.
【責任編輯:劉亞男】
K256.3
A
1673-7725(2016)01-0214-02
2015-10-05
周歡(1990-),男,江蘇徐州人,主要從事俄國歷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