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盛秋
(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 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新媒體時代下增強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必要性研究
張盛秋
(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外國語學院,遼寧大連116600)
[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已經邁入了全新的信息時代,新媒體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當代大學生是伴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網絡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的生活觀念、人際交往模式、行為習慣等都深深打上了新媒體時代的烙印,新媒體給當代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廣闊更開放的平臺,也給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機,拓寬了工作渠道,形成新的工作思路,但同時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媒體時代下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遇與挑戰并存,因此必須揚長避短、與時俱進,提高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必要性
進入新世紀以來,科技迅猛發展,媒體形態不斷發生變化,從有線網絡到無線網絡,從3G到4G,從臺式電腦到手提電腦、掌上電腦、智能手機等,新媒體的影響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無一例外地對當代大學生及大學校園形成了顯著影響,新媒體平臺對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形成了猛烈的沖擊,“90后”大學生也呈現出新媒體時代的顯著特征。新媒體既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新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新媒體的概念
新媒體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隨著科技迅猛發展,國內外各個領域對新媒體分別從技術角度、發展的角度、人文社會科學的角度給出不同的定義。但是綜合各種觀點和成果,不難看出,新媒體具有以下要素:首先,新媒體是依托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并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發展的;其次,新媒體具有即時性、開放性、多元性、交互性、虛擬性等特點,它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交往模式,給其生活、學習、工作提供了更多更新更便利的可能性。總之,相對于傳統的媒體而言,新媒體是基于數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利用有線或者無線進行傳輸,通過計算機、手機等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一種新的傳播形式,具有即時性、交互性、開放性、多元性和虛擬性等特點[1]。
二、新媒體時代下“90后”大學生的變化
相對于傳統的媒體而言,新媒體給當代大學生提供了新的工具、平臺,新奇而便捷的新鮮事物充斥著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他們是伴隨著科技不斷進步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熱衷于新媒體給他們帶來的變化,因此他們的身上必然會烙有新媒體時代的特征,呈現出新的變化。
(一)新媒體使用的平民化使“90后”大學生具有反權威性
進入新世紀以來,新媒體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普及的速度越來越快。而獲取新媒體的門檻低,操作較為簡單,用戶使用的時候不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就讓每位大學生都能輕松地擁有一個自己的賬戶。高校完備的互聯網基礎設施,電腦及智能手機的普及與應用,使得大學生接觸新媒體變得輕而易舉。新媒體的這種平民化使得大學生具有反權威性的心理。當代大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輕而易舉地獲取海量、多元的信息,以娛樂化、碎片化的閱讀方式解讀各種的信息和社會問題,他們的思維不再拘泥于傳統的主流價值觀,也通過新媒體表達自己的觀點,對主流的思想教育產生自己特定的思考,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占優勢的主導性話語權受到挑戰和削弱,使大學生的思想呈現反權威性。
(二)新媒體信息內容的多元化使“90后”大學生要求教育方式的多樣化
新媒體可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將全世界的計算機、移動終端連接起來,隨時隨地地將發生的事情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由于新媒體使用的便捷性,使得海量的信息在新媒體上得到迅速的傳播,并且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同時新媒體傳播的信息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這種多元化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信息種類的多元化,新媒體可以將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方面面內容以圖片、視頻、音頻、文本的形式呈現出來,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知曉天下事,并根據自身的需求有選擇性地查閱;二是價值觀的多元化,由于新媒體具有開放性的特點,使得人們可以突破傳統的信息表達途徑,隨時隨地建立自己的空間,發表自己的觀點,發布的信息,不需要有人審核,可以在不同的國家之間、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間進行傳播,這給多元價值觀的傳播和共存提供了便利。新媒體信息的多元化拓寬了“90后”大學生的視野,增長了他們的技能,他們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突破傳統的教育方式,利用更新、更多樣化的教育手段來吸引他們的興趣。
(三)新媒體信息分享的即時性和靈活性使“90后”大學生更具主動性
新媒體信息的傳播省去了傳統媒體中的很多環節,它基于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實現將信息在最短的時間內傳播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并且實現全天候的發布信息,尤其是在重大事件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充分體現了新媒體的即時性特點。同時新媒體在信息的分享方式上也是多種多樣的,遇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或問題的時候,他們不再僅僅依靠老師,到老師那里尋求答案,而是通過電腦、手機上的搜索引擎或門戶網站或群組進行了解而獲得答案,在人際交往方面可以通過QQ、微信、微博等工具進行溝通和交流,因此當代大學生逐漸利用新媒體進行學習、交友,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四)新媒體交流方式的虛擬性使90后大學生呈現道德約束功能弱化
新媒體依托于網絡實現信息交流和傳播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再是面對面的形式,而是通過人到物再到人的過程完成溝通交流,新媒體實現了超越時空的交流,將人之間的交流從現實轉移到了虛擬世界中。同時新媒體的使用者利用其虛擬性將自己的性別、身份、相貌等真實信息隱藏起來,具有很強的隱蔽性。新媒體的虛擬性和隱蔽性使人們可以拋開現實生活中的身份和顧忌在虛擬的世界中暢所欲言,很多現實中不敢說的話、不敢做的事都可以在虛擬的世界中找到相應的場所進行發泄。大學時期正是大學生心理逐漸從不成熟到成熟,人格逐漸定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面對新媒體提供的良莠不齊的信息,出于非理性、追求刺激、冒險等心理的影響,很容易擺脫社會道德的束縛,使得道德約束的功能弱化。
(五)新媒體傳播主體的平等性和交互性使得“90后”大學生更追求平等和民主
在傳統的媒體中,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的交互性較差,傳播者發布信息,接受者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體現出兩者之間話語權的不平等性。在新媒體環境下,不同主體之間的信息交流是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完成的,既是傳播者同時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兩者擁有平等的話語權,任何參與者都能自由平等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在虛擬的環境中,大學生可以不顧忌現實中老師、家長的權威發表自己的真實想法,可以和老師與家長隔著時空進行交流和溝通,追求平等和民主。
(六)新媒體使用方式上的短時性和高頻性增強了“90后”大學生對新媒體的依賴性
計算機、掌上電腦尤其是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使得人們能夠隨時隨地開啟網絡進行搜索,下載、安裝軟件游戲導航等,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可以利用在地鐵、公交車、走路、吃飯等零散而短小的時間,見縫插針地瀏覽信息、與親朋好友互動,使新媒體呈現出使用的短時性和高頻性的特點。“90后”大學生對新媒體的使用更廣泛,現在每位大學生人手一部或多部手機,除了用來搜集和瀏覽信息外,還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對手機等新媒體產生嚴重的依賴,致使很多大學生在虛擬世界中很活躍,而現實交往能力很差,導致心理問題頻發[2]。
三、新媒體時代下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
新媒體的廣泛使用給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搭建了新的工作平臺,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一)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
新媒體時代下,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海量的、即時的、多元的信息資源,并不斷更新、充實、保持信息的新鮮度,大學生可以在公共網絡搜索各個國家不同意識形態領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取長補短,如國內外各大知名高校紛紛開設網絡公開課,與世界共享課程資源,覆蓋面積廣泛,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先進的倫理和思想指導。同時新媒體將傳統的教育資源以圖片、影視等新的形式呈獻給學生,符合他們的心理特點,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引起他們的關注,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思想教育。
(二)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新的工作平臺
一方面給高校輔導員掌握學生思想動態提供了新的平臺。通過使用QQ、微信、論壇等,師生之間互相添加為好友,老師就會在學生發布動態的時候關注到。新媒體就像是一扇窗戶一樣為學生打開了暢所欲言的空間,他們可以在這樣的空間里盡情地釋放壓力,向輔導員傾訴平時不敢說的生活、學習、人際交往甚至是感情問題,并能得到輔導員的即時回應,增強師生間的溝通,所以這也是輔導員即時了解學生思想狀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新媒體為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臺。新媒體可以讓輔導員更有效即時地了解學生的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新的媒體形式時刻關注老師,這樣增強了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交互性和平等性,更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信任度。
(三)調動了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主體性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采取的是生硬照搬、單向灌輸、大學生被動接受的形式,往往忽略了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自身要求,抑制了大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而新媒體具有交互性、平等性和隱蔽性的特點,使得大學生可以沒有太多顧忌的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并與老師進行及時的交流和溝通。
(四)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新媒體的廣泛使用,大大提高了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一方面為輔導員搜集資料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上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隨時隨地發布和閱讀信息,輔導員可以將獲取的教育資源進行加工,去粗取精,將過濾加工后的信息通過新媒體發布給受教育者,對他們進行即時有效的思想教育。
同時新媒體信息傳播的迅速便捷也擴大了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輔導員將教育內容發到網站上,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高了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3]。
四、新媒體時代下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給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新的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傳統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地位、權威性受到嚴重沖擊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老師憑借著理論知識、社會知識、經驗積累上的優勢,在教育過程中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在大學生中樹立了權威性。但是在新媒體時代下,“90后”大學生可以利用新媒體迅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老師的幫助不再是大學生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學生也可以隨時隨地關注老師,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言論,這樣就撼動了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導地位,老師和學生之間也由隸屬關系轉變為相互學習的平等關系,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權威性提出了挑戰。
(二)新媒體要求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人為本,注重個性化培養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將大學生當做群體來開展工作,忽視學生的感受和主體性,教育過程中的被動死板嚴重影響了教育的效果。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新媒體的開放性、平等性、即時性、虛擬性等特點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優勢地位和主導地位受到沖擊,角色也逐漸由管理者向服務者轉變,大學生的民主意識和平等觀念越來越強,個性化特征凸顯。這就要求輔導員在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個性化,制定個性化方案進行指導教育。
(三)新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輔導員的媒介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高校輔導員隊伍中,大部分輔導員具有較強的理論水平,但對新媒體的發展和運用認識不夠充分,因此面對社會轉型期大學生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不能給予即時有效的引導和幫助,尤其是現在很多大學生建立了自己的興趣網站貼吧,隨時發表自己的觀點,而在這些網站中往往看不到輔導員的身影,師生間缺少共同的交流平臺,所以現在我們急需建立的是一個理論素養和媒介素養兼備的輔導員隊伍。
(四)新媒體時代增加了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輿論引導的難度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新媒體的迅速發展讓人們享受著網絡帶來的開放、便捷、自由、平等的同時,各種信息撲面而來,充斥著高校的每一個角落,很多信息的發布者將自己真實的身份隱藏起來,發布不實信息,透過媒體從虛擬世界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大學生正處于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關鍵時期,辨別力不強。而輔導員在對這些不良信息進行過濾和控制的過程中顯得力不從心,這樣就增加了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中對社會輿論引導的難度。
綜上所述,作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線的輔導員更應該明確,伴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90后”大學生已經呈現出新的特點,新媒體在給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新的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使我們意識到新媒體時代下提高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必要性,因此,應該加大研究力度,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繆文思.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4.
[2]龍妮娜.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4).
[3]張佳.新媒體環境下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思考[D].大慶:東北石油大學,2013.
(責任編輯:高堅)
收稿日期:2016-01-22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673-8535(2016)02-0088-04
[作者簡介]張盛秋(1982-),女,遼寧普蘭店人,滿族,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外國語學院輔導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