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岐恩,張曉霞
(1.嶺南師范學院 粵西教師教育研究中心, 廣東 湛江 524048;2.嶺南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 廣東 湛江 524048)
?
價值品質理論與實踐研究綜述
崔岐恩1,張曉霞2
(1.嶺南師范學院 粵西教師教育研究中心, 廣東 湛江 524048;2.嶺南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 廣東 湛江 524048)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12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4年1月教育部長袁貴仁呼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價值教育正在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點。石中英領銜的“中國價值教育聯盟”的直接目的就是培育師生價值品質。何為價值品質?這既是教育命題也是倫理學題材,它是價值品質培育的前提。因此頗有必要從國內外已有研究中抽絲剝繭,了解價值品質的內涵、哲學基礎、意義、實踐等脈絡。
價值;品質;價值品質;價值原則;價值教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2011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中小學教育指導綱要》,黨的十八大提出了12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4年1月教育部長袁貴仁再次呼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但是在學術界,人們對于“核心價值”本身亦有多種解讀。2015年11月28日在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與北京師范大學聯合主辦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當代中國哲學”論壇上,李德順教授指出我們對“核心價值”與“核心價值觀”不加區分,暴露出價值理論研究方面元理論的陳舊,迫切需要創新思維價值的方式和方法。可以看出,價值問題已經成為學術和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點。
價值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育價值品質,然而何為價值品質?這既是教育命題也是倫理學題材,人們既熟悉而又不甚清晰。搞清“是什么”成為價值品質培育的前提,因此頗有必要從國內外已有研究中抽絲剝繭,了解價值品質的內涵、哲學基礎、意義、實踐等脈絡。
(一)國外理論研究
國外早在20 世紀70 年代就已開始致力于價值品質、價值教育問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在理論上,塞繆爾·斯邁爾斯(Smiles S)的《品格的力量》(1871)、德國學者博爾諾夫(Otto Friedrich Bollnow)的《教育學的人類學考察方式》(1964)、英國學者班圖克(G.H.Bantock)的《教育與價值》(1966)、美國學者拉思斯(Louise Raths)等人著的《價值與教學》(1972)、英國學者彼得斯(R. Peters)的《教育與價值》(1985)、米勒(L.Miller)的《整體課程》(1988)、澳大利亞學者奧茲(Ozzie)的《價值教育:一種三維結構模式》(1990)、英國著名教育理論家泰勒(Taylor)和海爾斯蒂德(Halstead)合著了《教育中的價值與價值中的教育》(1996)等代表作,都是對價值品質、價值教育問題深入研究之結晶。研究集中在三個方面:
1.價值品質的哲學基礎
人類對價值品質的關注源于這樣一個問題:認識何以可能?追根溯源,也即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價值是思維中的存在,品質是存在中的思維,*基于物質-精神或存在-思維的二維分野,那么價值首先處于思維或精神領域,而品質屬于存在或者物質領域。其次,根據辯證法,品質和價值都可作為對方領域的要素,彼此的交互性也就是哲學史上的“同一性”問題。在這種同一性視角下,價值是思維中的存在,品質是存在中的思維。二者的邂逅乃各自歷史的交集。國外以英美為主,較早開始了價值哲學研究。如英國教育哲學家格雷漢姆·海頓(Graham Haydon)出版了《價值教學:一種新方法》*Graham Haydon, Teaching about Values: a New Approach, New York: Cassell Press, 1997,p.1.(1997)、《教育、哲學與倫理環境》*Graham Haydon,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the Ethical Environment,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2006,p.1.(2006)、《教育中的價值》*Graham Haydon, Values in Education,New York: Continuum Press, 2006,p.1.(2006)、《教育領導力的價值之維》*Graham Haydon, Values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New York: SAGE Publications Press, 2007,p.1.(2007)等專著。
美國教育界向來關注價值問題,尤其1900年以降,價值論研究如雨后春筍。他們集中于價值的本質、實踐、評價、教育應用等研究。如杜威(John Dewey)、拉思斯(Louise Raths)、柯申鮑姆(Krischenbaum)、貝克(Clive Beck)等。對價值研究影響最大的,當數杜威。其價值論成果有:《永恒的價值》(1910)、《價值問題》(1913)、《價值、客觀指稱與批評》(1925)、《評價理論》(1939)、《價值領域》(1949)等。杜威構建了實證主義理念和以評價判斷為核心的經驗主義價值哲學。他認為價值哲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類生活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事實世界(world of fact)與價值王國(realm of value)渾然一體;價值研究應該打破事實與價值的二元劃分,力爭為人類提供行動智慧。
當代西方價值教育的產生與發展與西方哲學價值論的繁榮密不可分。價值教育成為哲學反唯科學主義、呼吁人性解放與尊嚴在教育領域的試驗田。價值Value,在哲學意義上是與事實相對應的一個概念。科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事實,而哲學則主要回答價值問題。如文德爾班(Windelband)說,“哲學不可能脫離價值觀念,它必然受制于價值觀念之影響”、“哲學就是價值理論的最一般化形式”。李凱爾特(Rickert)說:價值與現實的媾和才是完整的世界,它包括價值世界與客-主體世界。兩個世界的關系問題就是哲學的全部。主觀唯心主義的價值論認為,價值是一種有效、有用的觀念,是主觀的滿意、主觀興趣或占有情感的表達。客觀唯心主義價值論認為上帝乃一切價值之前提與歸宿;價值是上帝的創造物、是一種超越現實的規范或理想。西方價值哲學在當代試圖對已被唯科學主義宰制的話語進行反抗,他們聚焦于人格價值和倫理價值,強調人文價值重構。這些思想被學校價值教育所汲取。
目前所見的外文文獻,“價值”大多作為復數Values被廣泛使用。一個重要原因是價值是由包含多項價值品質或原則組成的價值系統或體系,這個體系對個人行為具有定向作用,所以閔家胤建議把Values直接翻譯為“價值體系”、“價值觀念(體系)”或者直接譯為總括式的“價值”。*閔家胤:《價值和價值系統》,《系統辯證學學報》1999年第3期。霍爾斯特德(Halstead)、馬克(Mark)、泰勒(Taylor)、莫妮卡(Monica)等認為,價值是人們行為和理性判斷的原則或標準。*The term values is used in this review to refer to the principles and fundamental convictions which act as general guides to behaviour, the standards by which particular actions are judged to be good or desirable. Examples of values are love, equality, freedom, justice, happiness, security, peace of mind and truth. REFERENCE: Halstead, J. Mark and Taylor, Monica (2000). Learning and Teaching about Values: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vol.30,no.2,p.169-202.羅克奇(Rokeach)認為價值是一種持久的信念,這種信念促使個體相信某個具體的行為方式或存在的終極狀態,對相關主體而言比與之相反的行為方式或存在的終極狀態更為可取。*Rokeaeh M,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New York: Free Press,1973,p.1.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詹姆士(W·James)認為價值就是滿足需要。美國新實在論哲學家佩里(R.B.Perry)認為,價值即能引起生物的興趣的。*張岱年:《論價值的層次》,《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第3期。
在20世紀50年代,西方研究者們開始注意到價值選擇中“想要的”(the desired)與“值得的”(the desirable)之不同,并認為應該從“以人為中心的、值得的”角度理解價值。該觀點正如克拉克洪(Kluckhohn)所說:價值是影響行為方式、手段、目的的一種內隱或外顯的、關于何為“值得的”觀念。*Florence & Kluckhohn,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Greenwood Press,1973,p.1.在這種觀念背后,是一系列有關人與環境、人與人的關系判斷和關系處理時對“值得做與不值得做”的看法,克拉克洪將這些看法的觀念系統稱之為“價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有些心理學者認為價值是“一種影響選擇的建構”。*曲孝利:《當代青少年價值觀的發展研究》,南開大學博士論文 2009年。
2.價值品質含義
品質意義紛繁,在倫理學、教育學、心理學領域都是高頻詞匯。如:南茜·舍曼(Nancy Sherman)1991年專著The Fabric of Character:Aristotle’s Theory of Virtue(《品質的結構: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論》)*Nancy Sherman, The Fabric of Character: Aristotle’s Theory of Virtue,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1,p.1.;塞繆爾·斯邁爾斯(Samuel Smiles)1871年經典之作Character (《品格的力量》)*[英]斯邁爾斯:《品格的力量》,宋景堂,等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頁。。大衛·查爾莫斯(David J. Chalmers)2010年新著The Character of Consciousness (《良心的品質》)*David J. Chalmers,The Character of Consciousn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p.1.。在這些著作中,他們繼承了古希臘的良品意義(good character),即默認為那些“值得稱贊的優秀功能”,常用詞匯是Virtue,Excellence,Perfection,與此相對的是拙劣品質(Vice),缺陷(Imperfection),可惜這些不好的品質并未得到足夠研究和重視。西方倫理學對品質的理解已經聚焦于卓越品質(Virtue),即中國學界多譯為“美德”、“德性”。根據筆者目前所掌握的文獻,心理學中的品質是指心理特征和行為傾向,而關于價值品質含義尚未發現。
英國較早倡導品質倫理的哲學家之一安斯庫姆(Elizabeth Anscombe)于1958年通過《現代道德哲學》一文奏響了反對“后果論”的第一聲號角,首次提出現代品質倫理學的主張*安斯庫姆首先分析現代道德哲學與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巨大差異:例如正當、義務、對錯等核心概念在亞里士多德那里似乎并不明顯;在亞里士多德那里,良品或美德是核心概念,美德包括理智美德和倫理美德兩方面,而現代人們理解的道德只是局限于后一方面。其次,她一一批駁了義務論、功利論和后果論。最后提出了美德倫理學概念,并指出亞里士多德思想是美德倫理學復興的重要資源。同時斷言道德心理學將成為美德倫理學的重要支撐學科和特色內容, 她指望當代學者跨越心理學、哲學、倫理學等多學科研究以建構一個更為完備的道德哲學。請參見伊麗莎白·安斯庫姆:《現代道德哲學》,歐若拉·奧尼爾、伯納德·威廉斯等著、徐向東主編:《美德倫理與道德要求》,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3-77頁;王今一:《現代德性倫理學何以可能——對安斯庫姆<現代道德哲學>的解析與引申》,《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第7-12頁。。麥金泰爾1981年為復興現代品質倫理研究提供了第一份綱領性文獻《追尋美德》*Macintyre.A, After virtue. Notre Dame,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81,p.1.。該書立基于亞氏品質倫理傳統批判分析了啟蒙運動以來效果論、權利論等現代西方規范倫理學,主張重建品質倫理學。美國學者吉爾伯特·梅蘭德爾(Gilbert C.Meilaender)熱烈響應麥金泰爾的號召,于1984年出版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Virtue(《德性的理論與實踐》)*Gilbert C. Meilaend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Virtu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88,p.1.,梳理了柏拉圖等西方思想家的品質倫理思想,重申品質倫理在當代社會的特殊意義。此后如雨后春筍,西方掀起重建品質論理學的熱潮。如美國學者克拉克與辛普森(S.G.Clarke & E.Simpson)于1989年出版Anti-theory in Ethics and Moral Conservatism*S.G. Clarke & E.Simpsoned, Anti-theory in Ethics and Moral Conservatism.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9,p.1.(《倫理學中的反理論與道德保守主義》),該書主旨乃“反理論”——反對把價值原則和道德規范普遍化、抽象化、程序化和技術化,要求恢復德性的良品意義。美國倫理學家斯洛爾(Michael Slote)于1994年出版From Morality to Virtue*Michael Slote, From Morality to Virtu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1.(《從道德到美德》),該書探討了品質倫理在當代社會的合理性問題。美國學者斯達特曼(Daniel Statman)于1997年出版Virtue Ethics:a critical reader*Daniel Statman, Virtue Ethics:a Critical Reader.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7,p.1.(《德性倫理學》),該書系統地梳理、總結了現代品質倫理產生的社會背景、本質特征和基本內容。另外,1999年福特(Philippa Foot)出版了Natural Goodness*Philippa Foot, Natural Goodn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自然的善》),2003年克里斯丁·斯萬頓(Christine Swanton)出版Virtue Ethics*Christine Swanton, Virtue Ethics: A Pluralistic View,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美德倫理》)等。
在這股回歸品質倫理的熱潮中,有兩位學者特別引人注目,他們冷靜而理性、摒棄非此即彼的思維,看到了規范倫理與品質倫理各有千秋,因而主張二者的融合。一是英國學者奧羅拉·奧尼爾Onora O’ Neill在《朝向正義與美德》*Onora O’Neill, Towards Justice and Virtue: A Constructive of Practical Reason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1996)中重新詮釋了實踐理性、原則、正義、良品等概念,力圖在一種新的實踐理性的基礎上使新自由主義規范倫理與社群主義品質倫理達至統一。另一個是著作等身的羅莎琳德·赫斯特豪斯(Rosalind Hursthouse)在同年發表《規范-美德倫理學》(1996),該文試圖說明:改造后的品質倫理可如功利倫理、道義倫理一樣具有嚴謹的邏輯結構,同樣可以指導人們行動的正當性*此研究的相關成果參見:Rosolind Hursthous,Normative Virtue Ethics.How Should One Live,ed.Roger Crisp,Oxford:Clarendon Press,1996;[新西蘭]羅莎琳德·赫斯特豪斯:《規范美德倫理學》,邵顯俠譯,《求是學刊》2004 年第 2 期;童建軍:《行動正當性的美德倫理論證及其現代性困境——以赫斯特豪斯美德倫理為中心的展開》,《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年第5期,第10-20頁;[新西蘭]拉蒙·達斯:《美德倫理學和正確的行動》,陳真譯,《求是學刊》2004 年第 2 期;Onora O’Neill, Towards Justice and Virtue: A Constructive of Practical Reaso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3.價值品質的范疇
價值品質是價值原則的內化,價值原則的確立、認知、培育是價值品質的基礎性內容。英國的價值品質培育最強調宗教教育和公民教育,官方文件傾向于聯系道德價值與精神價值,道德價值與審美價值,精神價值與審美價值。泰勒認為在學校背景中應該重點關注的共同價值有:文化的多樣性,文化認同和國家意識;智力和學術價值;和平,國際理解,人權和環境價值;性別平等和反種族主義;工作和經濟價值;健康;以及諸如容忍、互相依存和合作等。*[英]莫尼卡·泰勒、楊韶剛、萬明:《價值觀教育與教育中的價值觀(中)》,《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美國七八十年代的價值品質培育表現為公民教育,即培養好公民。90年代掀起品格教育運動,它假定有一套普遍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堅毅、尊重、誠實、勤奮、好公民等)值得在教育中推行。美國教育家諾丁斯和馬丁倡導關心、尊重生命、愛等價值內容*吳亞林:《價值教育及其在教育中的定位》,《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年第4期。。德國在教育不同階段設有不同價值目標*張可創、李其龍:《德國基礎教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頁。.,如初等教育(民主精神,愛國、愛人民品格和有責任感),主體中學(寬容、尊重、責任),實科中學(獨立、責任、合作),完全中學(責任、獨立自主、合作、團結)。澳大利亞學校價值教育計劃(2004-2008)倡導9種價值品質:關心與同情(care & compassion)、自由(freedom)、責任(responsibility)、正直(integrity)、盡心盡力(doing your best)、尊重(respect)、公正(fair go)、理解與寬容(understanding & tolerance)、誠實與值得信賴(honesty & trustworthiness)。*王占魁:《澳大利亞學校價值教育的國家框架及其實施》,《教育發展研究》2009年第6期。1993年發軔于英國西基德靈頓小學的價值教育聯盟總結出22種積極的價值品質:感恩(Appreciation),關懷(Caring),合作(Cooperation),勇氣(Courage),自由(Freedom),友誼(Friendship)幸福(Happiness),誠實(Honesty),信心(Hope),謙遜(Humility),友愛(Love),耐心(Patience),平和(Peace),品質(Quality),尊重(Respect),責任(Responsibility),簡樸(Simplicity),體貼(Thoughtfulness),寬容(Tolerance),信任(Trust),理解(Understanding),團結(Unity)。*高政:《英國價值教育概況與對中國的啟示》,《比較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英國學者戴維(David)等1997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教師們認為學校必須培育的價值排序:責任感(89%)、尊敬(88%)、誠實(86%)、正義和公平(79%)、關愛和信賴(都是75%)、文化多樣性價值(72%)、公民美德和公民意識(63%)、宗教多元性價值觀(53%)、對人本性價值觀的寬容,同性戀除外(33%)、對同性戀的寬容(28%)、正當的生活立場(13%)、正當的選擇立場(11%)。*Zern, David, The attitudes of present and future teachers to teaching values, Jouranl of Genetic Psychology,Dec97,Vol.158. Issue 4,p.505.聯合國“生活價值教育計劃”倡導12項核心價值:合作、自由、快樂、誠實、謙虛、愛心、和平、尊重、責任、簡樸、包容、團結。*王遠美:《生活價值教育項目》(2012年2月1日),http://www.bjie.ac.cn/guojijiaoliu/Details1.aspx?xuhao=584
(二)國外實踐研究
1.價值品質的教育探索
國外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專門旨在培育學生價值品質的價值教育——把實然的外在的特定主體所提倡、弘揚的核心價值內化為應然的內在品質內容,80年代后蔚然成風。1988年英國頒布《教育改革法案》:“當前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致力于所有兒童的道德、社會、精神、文化方面的發展”;美國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歷了價值澄清學派、柯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價值澄清學派通過對學生具體價值生活的現實思考,關心人類價值及其教育問題,從而為價值教育提供具體指導。價值澄清學說突出主體的思維、情感、價值選擇等內在因素,從而糾正傳統道德教育那種以外在強制、外部灌輸為特征模式。當時柯斯申鮑、西蒙、拉思斯等人編寫小冊子,推行他們的價值教育計劃,提出一套確立學生信念的標準,鼓勵教師在教學中形成非權威的評價氣氛,幫助學生進行價值澄清,形成學生自己的價值觀。但是,任何人均可為自己的任何行為做出其價值合理性的解釋,這便陷入倫理相對主義。貝克的反省價值教育理論基于反省倫理學,引導學校通過批評性檢驗,幫助學生在反思中確立符合人類基本價值的觀念體系,從而起到價值教育之功效。
90年代掀起品格教育運動——一種具有自我意識的體系化價值教育項目。美國克勒蒂(1988)《從行動到交往:哲學、文化與教育中的價值、方法與目的》對價值教育中的哲學、文化背景進行深度解析后得出結論:價值教育實為全球化趨勢下的必然選擇,而當代美國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正是這種體現。美國高校主流價值教育包括文化價值教育(以多元文化主義、創新為核心)、道德教育(以節儉勤奮、誠實守信、仁慈博愛為核心)、公民教育(以自由平等、民主法制、個人主義、愛國主義為核心)3個部分。*馬健生、孫珂:《美國大學主流價值觀教育探析》,《比較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1993年,英國學者比爾·鮑勃(Dr. Bill Bob)主持成立了全球第一家以價值教育命名的研究機構“價值教育緩解社會問題中心”(The Centre for Alleviating Social Problems through Values Education,CAVE)。該中心旨在通過推動價值教育實踐、提升人們價值品質,從而緩解社會問題(諸如藥物濫用、暴力犯罪、未婚懷孕、種族主義等)。1993年英國學者泰勒在《價值教育在26個歐洲國家》一書中對歐洲在價值教育方面的實踐狀況做了梳理和總結。
2002年,英國內爾·霍克斯(Neil Hawkes)發起成立了價值教育聯盟(Values Education Trust)并擔任主任。到目前為止,有超過一百所的學校成為該聯盟的成員學校。*編輯部:《英國:價值教育強調整體性和統一性》,《中小學德育》2011年第12期。澳大利亞普通中學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一直在實施價值教育;德國學者馬可爾提出價值教育須培育學生三項核心意識:創新意識、生存意識、逆境意識。*李國強:《二十一世紀學校教育什么樣》,《中國教育報》2001年1月15日,第3版。
2.關于價值品質的培育方法
如何培育價值品質,國外在價值教育實踐中探索出多樣化的途徑。卡爾(Carr)和蘭頓(Landon)揭示,價值教育有三種主要方法:示范和模仿;訓練和習慣化;探求和澄清。*[英]莫尼卡·泰勒、楊韶剛、萬明:《價值觀教育與教育中的價值觀(中)》,《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泰勒歸納了兩種主要的價值教育方法——描述性方法和指導性方法。*[英]莫尼卡·泰勒、楊韶剛、萬明:《價值觀教育與教育中的價值觀(中)》,《教育研究》2003年第7期。目前,價值品質培育方法呈現綜合化趨勢。聯合國1996年發起的價值教育合作項目“生活價值教育計劃”,截止到2008年初,已在世界80多個國家的8000多所學校開展教育實踐。*付江泓、王遠美:《北京:生活價值教育蓓蕾初綻》,《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年第9期。當前西方的價值教育涵蓋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生命教育、公民教育、個人與社會教育及生態教育等領域的內容和方法。今天各國價值教育仍以不同形態在向縱深發展。
3.價值在心理學領域的實證研究
20世紀3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阜農與奧爾波特聯合編制出《價值系統研究量表》,掀起價值測量研究的先河。不僅從內容而且從維度上研究價值始于而20世紀70年代,羅克奇將價值分為工具性價值和終極性價值兩個方面,用量化形式對價值做分析和測量。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施瓦茨為代表的價值研究者從需要和動機出發來闡釋價值的深層含義,試圖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個具有普遍文化適應性的價值體系心理結構。
我們可以看出,國外研究起步較早,且視域寬廣。但也有一些不足:首先,他們對價值和品質的關注是分別從不同學科和不同領域切入,而很少有把二者結合來做綜合考量,部分學者認識到這種結合的必要性,但沒深入考察這種合璧的可能性。其次,他們雖然也關注價值,但是他們的價值多從“有用性”或者“值得”意義上覺解其含義,鮮有理基于“正當性”的價值研究。再次,他們對品質的研究側重于兩個極端,要么是“良品”意義的德性論研究,忽視了“劣品”;要么是等同于“人格”、“個性”的純心理學研究。
(一)國內理論研究
Values一詞在國內有多種翻譯,如價值、價值觀、價值體系、價值觀念、價值標準、價值取向等,并成為哲學、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領域中的寵兒。國內相關著作頗多,如袁貴仁《價值學引論》(1991)、王玉墚《價值哲學新探》(1993)、司馬云杰《文化價值論》(1999)、李連科《價值哲學引論》(2001)、李德順的《新價值論》(2004)、王立仁《德育價值論》(2004)、李偉言《當代中國德育價值取向轉型的理論研究》(2005)、劉余莉《儒家倫理學:規則與美德的統一》(2011)等。20世紀80年代,我國教育學者開始關注教育中價值問題,如孫喜亭、王漢瀾、曾成平、王逢賢、王坤慶、黃藿、鄭金洲等較早從教育學視域研究價值問題。心理學界黃希庭等認為“價值是人區分好壞、.美丑、損益、正確與錯誤、符合或違背自己意愿等的觀念系統,它通常充滿情感,并為人的正當行為提供充分理由”*黃希庭、張進輔、李紅等:《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與教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7頁。。90年代末我國教育界從實施素質教育的大改革出發,開始倡導價值教育。2000年6月,大陸近30位學者與西方學者齊聚香港中文大學“新世紀公民教育與價值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人們認為:價值教育是素質教育朝向縱深發展的重要途徑。
國內理論研究集中在兩個方面:
(1)價值及價值品質的含義
包括對價值教育的本質、起因、時代意義等的研究。已有研究從5個方面界定價值:“實體說”、“關系說”、“屬性說”、“原則說”、“意義說”*檀傳寶:《教育是人類價值生命的中介——論價值與教育中的價值問題》,《教育研究》2000第3期。;“原則說”認為價值即人們提出和滿足需要的正當性原則,區別于經濟學中的有效性原則*石中英:《價值教育的時代使命》,《中國民族教育》2009年第1期。。關于價值品質的文獻甚少,石中英最早提出價值品質概念,并闡釋教師價值品質的意義。石中英認為:價值品質——是主體通過對價值原則、體系的內化而形成的以價值理性為核心的價值素養。價值品質通過主體外顯行為、內在心理認知和傾向而展現價值原則。價值品質可借助價值教育而被發現、培育和提升;教育者的價值品質是教育的基石。*洪明:《教育者的價值品質是教育的基石——訪石中英教授》,《少年兒童研究》2009第6期。
(2)基本范疇
價值范疇、品格范疇、道德品質范疇等已經是比較成熟的領域,而價值品質是一個較新的題材,目前尚未發現對其清晰界定的文獻。所查文獻顯示,石中英先生最早開始該領域的研究,他認為教師價值品質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所應具備的最基礎性素養,并對教師價值品質范疇做了分類:一是與學生有關的如“平等”、“信任”、“希望”、“愛”、“公正”、“寬容”、“同情”、“民主”等;二是與同事有關的如“關懷”、“贊美”、“信任”、“團結”、“謙遜”等;三是與實際工作有關的如“投入”、“敏銳”、“理性”、“自主”、“反思”、“創造”、“信仰”等。*石中英:《教師的基本價值品質及其形成》,《中國教師》2009年第1期。牛楠森論述了核心家庭在兒童價值品質養成上的困境與出路。*牛楠森:《試論核心家庭在兒童價值品質養成上的困境與出路》,《少年兒童研究》2010年第4期。王錦華、王玉林把黨的政治先進性稱作價值品質,認為中國共產黨的價值品質包含價值基礎、價值尺度、價值動因、價值追求四個方面。*宋錦華、王玉林:《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大連干部學刊》2004年第1期。張岱年等沒有明確界定價值品質而籠統的說真、善、美是其主要范疇。*張岱年:《論價值的層次》,《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第3期。劉余莉2011年在其專著《儒家倫理學:規則與美德的統一》梳理了儒家傳統的部分價值品質和價值原則,并通過對禮與仁、道與德之關系的獨特理解表明:儒家倫理是一種規則與美德合體的倫理學。*劉余莉:《儒家倫理學:規則與美德的統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第1頁。
傳統價值思想主要圍繞3個方面:客體、主體、客體與主體間關系。其中從客體與主體間關系方面界定價值一般從“滿足需要”的視角即功效視角來闡釋。張岱年等覺察到“價值不只是‘滿足需要’的問題,它還應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張岱年:《論價值的層次》,《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第3期。。石中英深刻認識到單純以功效視角(即有用性)來分析價值,已經產生諸多惡果和困惑,因而亟須引入方式視角(即正當性)來重估價值。根據已有文獻,石中英第一個同時從以上2個視角透視價值、賦予價值新意:“價值是主體提出和滿足需要的正當性原則。”*石中英:《關于當前我國中小學價值教育幾個問題的思考》,《人民教育》2010年第8期。首先,“主體提出和滿足需要”是以功效視角(即有用性)來界定價值——這是對傳統價值思想的承繼;其次,“正當性原則”是以方式視角(即正當性)來界定價值——這是價值思想的重大轉向。這種同時涵蓋兩個方面的價值定義不僅是對傳統價值的超越,而且其包容性更強,更加形而上,為今后的價值研究開辟了廣闊天地。故本文價值品質研究正是因循于此的初步探索,也是對石中英價值品質思想的梳理。
(二)國內實踐研究
1.價值品質培育
石中英認為價值品質培育是對傳統德育的補充、擴展和深化,也是價值觀教育的具體化。通過文獻發現,價值教育形態是多樣化的,但是核心與主旨乃在于發現、培育和提升價值品質。香港國際價值教育研究中心探索了教師專業成長中的價值品質培育課程開發路徑*吳鳳平、瑪格利特·泰普林、黃甫全、劉彩祥:《價值教育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段和策略》,《教師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價值品質培育范式亟需轉型,即價值品質培育模式從強制灌輸向自由選擇轉變,價值品質培育過程從傳授價值知識向培養價值選擇能力轉變,價值品質培育氛圍從封閉向開放轉變*馮增俊:《珠江三角洲的價值教育與公民教育》,《學術研究》2000年第11期。。學校價值品質培育的前提是教師和校長具備基本價值品質,其形成途徑有案例研究、他者視角、自我反思、價值氛圍等;價值品質培育應該融入學科教學與校園文化;言傳-身教-啟發式的模式被臺灣學者所認可*黃藿:《價值教育的幾個基本問題》,《中國德育》2007年第7期。。同情心是價值品質培育的心理基礎*石中英:《全球化時代的教師同情心及其培育》,《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
有學者認為,精神教育、環境教育、生命教育、公民教育、情感教育、“教化”、人文教育等都是價值品質培育的基本形式或教育途徑*王坤慶:《論價值、教育價值與價值教育》,《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4期。。也有學者認為價值品質培育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彭未名:《重建價值教育:大學道德知識邊緣化的反思》,《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5期。;短期實驗的有華南師范大學教科院、當地教育局和香港國際價值教育研究中心共同參與實驗的人文價值教育模式,從2002年7月至2004年3月共實施20個月*馮增俊:《珠江三角洲的價值教育與公民教育》,《學術研究》2000年第11期。;價值觀教育的有國際生活價值教育協會與北京教育學院的合作項目(2001-2007):通過培訓傳導新理念、應用新理念進行價值觀教育*王遠美、趙玉如、肖玉柱:《生活價值教育的實踐與思考》,《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這些動向說明青少年價值品質培育問題已經引起學界關注,但是他們要么以價值教育某個領域為主題,要么搞運動式的短期實驗,缺乏系統的規劃和研究。目前影響最大、引領中小學價值品質培育改革實踐的是由北京師范大學石中英教授領銜的“中國價值教育聯盟”,價值教育正在以新的切入點推進中國基礎教育改革。
2.關于價值品質的實證研究
社會學、心理學領域關于價值系統的實證研究成果頗豐。如社會學實證研究成果《跨入現代之門:當代中國的社會價值觀報告》,通過大樣本的社會調查后,認為當代中國社會價值觀的現代基調是:民主、法治、理性、寬容,并條分縷析了政治、經濟、福利、生活、文化五種價值觀。*趙孟營:《跨入現代之門:當代中國的社會價值觀報告》,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頁。心理學領域如章志光、許燕、寇彧、金盛華、辛志勇等對大學生價值觀結構做了實證研究,李伯黍、黃希庭、樂國安等借鑒國外價值量表做了本土化修編并對中小學生價值系統做了調研。
通過國內外已有研究,我們發現,心理、社會學領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價值觀”、“價值取向”、“人格”、“最值得的價值原則”等;教育學領域的價值研究多做理論界說,缺少關于價值品質內部結構的解析;政治學領域的價值大部分專注于價值原則層面,對于更加上位的價值品質則研究不透;倫理學領域的研究多為關于價值品質范疇的分門別類式深描,如《道德教育與價值導向》(羅國杰)、《正義二十講》(萬俊人,梁曉杰)、《良心論》(何懷宏)、《義利觀與經濟倫理》(王澤應)、《中國人的孝道》(葉光輝,楊國樞)、《誠信導論》(史瑞杰,魏胤亭)、《社會寬容論》(李振)、《論行政忠誠》(李好)、《智慧與解脫》(牟永生)、《公正與仁愛》(李潔)等。
價值品質是一個立體的、多面的,已有研究只是從某個方面對價值品質的部分要素進行探索,而全景式的解讀目前尚不清晰。總之,目前缺少跨學科的、能夠整合微觀單項解析與宏觀整體敘述的綜合研究。
(責任編輯:晏 潔)
A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Value Quality Theory and Its Practice
CUI Qi-en1, ZHANG Xiao-xia2
(1.TeacherEducationResearchCenterofWestGuangdong,LingnanNormalUniversity,Zhanjiang524048,China;2.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LingnanNormalUniversity,Zhanjiang524048,China)
At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the 12 core socialist values were proposed, and in Jan. 2014, Yuan Rengui, Minister of Education, called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 system into the entire process of national education. As such, value education is now becoming a hot spot in the domain of education. Chinese Value Education Alliance, led by Shi Zhongying, is aimed at cultivating the value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at is the value quality? This is not only an education topic but also a subject matter of ethics, namely a premise for value educ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crutinize valu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to understand its connotation, philosophical basis, significance, practice, etc.
value; quality; value quality; value principle; value education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價值品質研究”(項目編號:GD13CJY04);嶺南師范學院人文項目“師范生價值品質及改進研究”(項目編號:ZW1303);廣東省教科項目“粵西中小學教師職業枯竭及社會支持狀況調查研究”(項目編號:2014GXJK119);廣東省教改項目“高校教務管理人員專業發展研究”(項目編號:GDJG20142380);嶺南師范學院中青年骨干教師境外研修計劃
2016-07-28
崔岐恩(1975-),男,陜西勉縣人,博士,嶺南師范學院粵西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教育原理和價值教育研究;張曉霞(1976-),女,陜西西安人,臺灣彰化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嶺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特殊教育研究。
G40
A
1674-5310(2016)-10-00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