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章
?
“理性”與“人文”齊飛
●王華章
數學史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搖籃,它孕育著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有了這兩者,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就不會覺得枯燥乏味了。在數學課上,講述與當天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數學故事,往往會讓學生印象深刻。
例如,筆者在執教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時,在課堂上介紹了古今中外人們研究三角形內角和的歷史,特別認真地講述了法國數學家布萊士·帕斯卡的成長故事。他自幼聰明,求知欲強,12歲時將自己的研究方案用煤灰畫在墻上,獨自發現了“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因為年齡相仿,內容貼切,學生們對此故事很感興趣,恰到好處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如果教師經常在數學課上“喂”給學生最合適的數學故事,何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不濃厚?
要讓學生明白數學發展史上的每一次進步都是一個艱苦卓絕的過程,每一個新發現都需要鍥而不舍的努力,空洞的說教往往會收效甚微!巧妙恰當地“引入”數學史,效果就會大不一樣。
筆者在執教人教版《數學》五年級《組合圖形的面積》一課時,利用課件演示了計算平面圖形面積的“神奇”割補法,并介紹它的根據是大約1700年前,我國古代的數學家劉徽總結出的“出入相補原理”。出入相補原理就是把一個圖形分割、移補,而面積保持不變,來計算出它的面積!課堂上,筆者問:“看了這種方法,大家有什么感想?”一個胖乎乎的小男孩站起來對著一千多名聽課的教師一字一句大聲說:“這種方法真是神奇!數學家劉徽簡直太了不起啦!”此時,會場上響起了教師們發自內心的掌聲。筆者趁機點評:“好好努力,你就是未來的數學家劉徽,其實,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還有很多未知的巧妙方法等待著你們去探索!”這種恰當的數學文化滲透,對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創新精神作用巨大!
數學除了具備“嚴密的邏輯性”的學科特點之外,同樣具有美的特點。如教材中的《小小設計師》《密鋪圖形》《楊輝三角》,還有圖形的變換方式:平移、旋轉、軸對稱等,教師充分利用與挖掘這些教學內容蘊含的文化元素,呈現各種圖形、圖案、宏偉建筑的圖片,展現數學之美,引導學生欣賞數學之美,運用數學知識創造美,感受數學的魅力,使學生潛移默化中提升鑒賞數學美、追求數學美的情趣與能力。
數學教學中應促進學科融合,踐行并彰顯數學的文化本性,讓數學文化成為數學課堂的一種自然本色。
例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數學》六年級《圓的認識》時,與學生一起作了一首題目為《圓》的詩,“詩意”地表達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與情感。
我喜歡圓形,
因為,它實用、圓潤,柔美。
還因為,它蘊含了深深的哲理:
縱然,點在自由馳騁(圓圈),
也能,緊繞主題中心(圓心),
把握尺度分寸(半徑);
圓還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
平平安安,團團圓圓……
圓!
是我心靈深處那份恒久的期待……
這首詩寫得不是十分完美,但大體概括了圓的數學本質、美的特點,有那么一點哲學道理又似乎帶一點人文情懷。筆者以為恰當的數學文化滲透有助于學科融合,對學生身心協調發展是有所裨益的!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