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湖南省委黨校湖南長沙
2015年土地利用與規劃研究進展與展望
李 欣
湖南省委黨校湖南長沙
本文采用了文獻調研法總結了2015年土地利用與規劃的研究進展,并展望了2016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提升土地利用動態監測技術與方法、繼續土地利用變化與土地規劃的效應研究、完善國土空間土地利用規劃理論體系與實踐研究、繼續注重土地整治研究、深化土地利用情景模擬研究等方面。
土地利用;土地規劃;研究進展;研究展望
2015年,國內學者針對土地利用規劃問題展開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進展。本文采用文獻調研法,基于中國知網電子期刊數據庫,梳理分析了2015年國內土地利用與規劃研究發展現狀,并結合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科技需求,展望2016年中國土地利用與規劃發展趨勢。通過檢索土地利用、土地分類、土地調查、土地利用規劃、土地利用管理等關鍵詞,檢索出學術文獻3150篇,從中篩選出16篇。主要分布在《中國土地科學》、《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農業工程學報》、《地理科學》等期刊,內容涵蓋土地利用調查與動態監測、土地利用變化、土地評價、土地規劃、土地利用管理等方面。
2015年,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的戰略目標,與《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提出的嚴格控制城鎮建設用地規模要求,國內土地利用與規劃研究以“集約高效”、“生態文明”為主題,圍繞土地利用調查與監測、土地利用變化、土地利用評價、土地利用規劃及土地利用管理等方面展開。
(1)注重土地的生態分類 創新土地調查數據評價研究
土地分類、調查與動態監測是開展土地利用與規劃研究的基礎,國內學者在土地的生態分類與土地調查數據評價研究方面有所創新。洪武揚等在分析現有土地分類的基礎上認為當前土地分類標準缺少對土地生態屬性和保護土地的考慮,提出要從分析土地要素特征與選取分類標準等路徑構建土地分類新體系,制定分類命名與編號原則。[1]張紅旗等土地利用的功能角度出發,構建了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的“三生用地”分類體系,并制定了各類用地的提取方案,初步繪制了中國“三生用地”的空間分布圖。[2]季佳佳等基于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判法,采用缺陷扣分法確定隸屬度,并結合層次分析法和Delphi法計算權重,定量區分各省(市)土地變更調查數據的質量等級;采用缺陷扣分法確定隸屬度、層次分析和Delphi相結合的權重計算方法,提高了評價結果的客觀性。[3]
(2)延續土地利用變化機制與效應研究關注土地利用情景模擬
以土地利用變化時空特征分析為基礎,探討其內在驅動機制及生態環境效應是土地利用變化領域的延續性主題。
土地利用變化機制方面,趙俊三等以系統動力學理論與方法為指導,從多尺度空間關聯耦合的角度,構建耦合模型主控反饋環與耦合關系模塊形成耦合模型總體框架,并對該耦合模型進行應用實證研究[4]張榮天等以中國省域(除港、澳、臺)作為研究案例區,從投入和產出2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運用改進DEA模型測度 1994—2012 年中國省域單元耕地利用效率值;綜合利用 ESDA關聯模型、R/S分形模型等方法分析省際耕地利用效率時空格局分異特征,并通過Tobit回歸模型揭示效率時空分異的驅動機制。[5]
土地利用變化效應分析方面,深化土地利用變化對耕地生產力、碳排放、生態效應等方面的影響。潘佩佩等以太湖流域為研究區,結合遙感、土壤、氣象及農業統計數據,借助AEZ模型和GIS開展1985~2010年土地利用變化對耕地生產力的影響分析及評價。[6]周嘉采用2004-2012年哈爾濱市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數據,分析了2004-2012年哈爾濱市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并從改善冬季供暖期碳排放狀況、努力發展“碳匯”建設、加強居民低碳生活理念樹立三個方面提出對策建議。[7]
土地利用情景模擬方面,張利等首先采用景觀安全格局理論構建了曹妃甸新區綜合生態安全格局,然后基于 GIS 和 CA-Markov 模型,提出了一種基于生態安全格局的土地利用情景模擬方法,并借助于2005年和2013年2期土地利用遙感解譯圖對曹妃甸新區生態安全格局保護與無生態保護2種土地利用情景下2021年的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進行了預測和模擬。
(3)深化土地利用評價研究著重土地整治研究
土地利用評價研究主要圍繞土地適宜性評價、土地耕地質量評價展開。范樹平等以承接產業典型代表池州市域為研究對象,從自然生態、基礎設施、開發程度、開發效益4個準則層,構建產業用地空間適宜評價指標體系及其經典域、節域,借助 Matlab7.0、ArcGIS、Excel 等數理軟件,評價不同產業類型用地適宜程度,科學指導產業用地空間布局。徐康等從分析土地整治項目對耕地質量的影響入手,甄別敏感因素及穩定因素,在農用地分等基礎上,補充自然質量和生產條件修正因素,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并以海南省陵水縣典型土地整治項目進行實證分析。
土地整治研究方面,閻敘酉運用標準差指數、變異系數和空間自相關分析,對2001-2013年綦江區土地整治項目空間分異格局進行了實際研究,建議綦江區將周邊零散鄉鎮納入整治范圍,減少土地整治空間差異,增加土地整治空間相關正效益。石峽等以河南省農村地區的微觀調查數據作為實證,運用二項邏輯回歸模型,研究土地整治農民需求層次特征及影響因素,他們認為土地整治中農民需求呈現層次化、差異化特征。
(4)重視土地利用規劃效應研究探索土地利用管理措施
土地利用規劃效應方面,主要有碳效應、管控效果、環境影響方面。陳曉玲等根據海東地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9-2020年),通過實地土壤數據和基于碳平衡理論框架對該區域規劃現狀年、規劃目標年的土地利用碳儲量、碳排放量進行測算,得到了碳效應參數,分析土地利用規劃的碳效應。李建龍等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理論對濮陽市生態系統類型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類型進行了分類,而后建立了濮陽市各類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表,進行了濮陽市土地利用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
土地利用管理方面,孟祥舟等在深入系統論述土地用途管制的內涵、目標和特點的基礎上,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并從充分發揮土地利用規劃在土地用途管制中的引領調控和主導作用、實施最嚴格的用地審批制度、統籌協調各層級土地用途管制的目標定位和主要任務、實施建設用地集約節約利用、直接管制和間接管制相結合五個方面來完善土地用途管制措施。孟鵬、馮廣京等針對“多規沖突”的現象,研究分析“多規沖突”的根源;借助“土地利用沖突與‘多規融合’研討會”的專家研討,結合相關研究分析,研究提出“多規融合”的原則和方法。
在考察2015年土地利用與規劃研究進展的基礎上,結合國家主要科技需求,展望2016年土地利用與規劃研究重點如下:
(1)提升土地利用動態監測技術與方法。國外已經開始采用無人機技術代替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對土地進行測量,我國也可以借鑒這種先進技術。在土地利用遙感測算方面,要探索基于“大數據”的遙感影像解譯新方法,實現建設用地內部地類的快速識別,為土地利用研究提供良好的數據基礎。
(2)繼續土地利用變化與土地規劃的效應研究。深入研究土地利用變化與土地利用規劃對大氣、土壤、碳排放、水循環影響,開展土地利用生態安全評價,從轉變土地利用方式出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3)完善國土空間土地利用規劃理論體系與實踐研究。關于制定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要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來統籌推進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為此,要從規劃理念、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研究,并進行“多規合一”的內涵、原則與方法研究。
(4)繼續注重土地整治研究。關于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要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未來的土地整治研究應符合規劃要求,從土地整治方法、土地整治評價等方面來進行。
(5)深化土地利用情景模擬研究。土地利用情景模擬可以基于現有的理論與方法對未來的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進行了預測和模擬,從而使建設用地與生態用地更趨于合理。
[1]洪武揚,徐雅莉,羅婷文.土地生態分類體系反思與重構[J].Sepical Repart專題.
[2]張紅旗,許爾琪,朱會義.中國“三生用地”分類及其空間格局[J].資源科學,2015,(7):1332-1338
[3]季佳佳,趙冬玲,楊建宇,王修貴,杜 萌.基于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判法的土地變更調查數據質量評價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15,(4):90-96
[4]趙俊三,袁磊,張萌.土地利用變化空間多尺度驅動力耦合模型構建[J].中國土地科學,2015,(6):58-66
[5]張榮天,焦華富.中國省際耕地利用效率時空格局分異與機制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5,(1):278-287
[6]潘佩佩,楊桂山,蘇偉,王曉旭.太湖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對耕地生產力的影響研究[J]地理科學,2015,(8):991-998
[7]周嘉,楊琳,董美娜,姜麗麗,王穎,臧淑英.基于土地利用的哈爾濱市2004~2012年碳排放強度變化分析[J].地理科學,2015,(3):323-327
李欣,女,1991.01,漢,河南省清豐縣,湖南省委黨校,土地資源管理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