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琳 張孟瑩 邢 瑋 周 婷
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我國勞務派遣制度若干問題研究
秦 琳 張孟瑩 邢 瑋 周 婷
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勞務派遣這一用工方式在我國迅速發展起來。因為勞務派遣觸及派遣工、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三方主體的利益,所以帶來的糾紛十分明顯。結合勞務派遣的用工實際發現我國勞務派遣制度存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勞務派遣單位設立的條件不夠具體;二是勞務派遣用工的適用范圍被擴大;三是勞務派遣中同工同酬難以實現。我們應對勞務派遣單位的設立條件作出更加詳細且具體的規定,尤其是在勞務派遣單位設立時所要求的注冊資本構成上,應有一定比例的貨幣資金而且還要設立風險備用金;對勞務派遣用工的范圍被擴大這一情形作出限制,明確用工范圍;要真正維護勞務派遣者同工同酬的權利,還要做好監督工作。從而保證勞務派遣這一用工形式在我國順利發展。
勞務派遣;用工單位;勞務派遣者;勞務派遣單位;同工同酬
1.1 勞務派遣的概念
各個國家基于發展歷史和環境的差異,在法律法規中對勞務派遣的稱謂也不同。總結國內學者的論述,雖然各國對其稱謂有所差異,但其基本內涵大同小異。那么,根據法律上的規定和我國勞務派遣的現實狀態,將勞務派遣定義為,勞務派遣單位與勞務派遣者訂立勞動合同后,再與用工單位訂立勞務派遣協定,而后將勞動者派到用工單位從事勞動的一種特殊的用工方式。由用工單位指揮監督勞務派遣者,后者為其提供勞動;勞務派遣單位可以按協議約定從用工單位領取報酬,勞務派遣單位則可以按合同約定從勞務派遣單位領取到工資、福利,繳納社會保險等,勞務派遣單位也會從派遣業務中取得約定的經營收入。
2.1 勞務派遣的用工范圍被擴大
一些不發達地區的勞務派遣公司以相對較低的價格在當地大量的招聘勞務派遣者,再將這些勞務派遣工派遣到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造成發達地區企業的勞務派遣人員被超比例的使用,從而這些雇傭大量勞務派遣工的企業可以得到大大的降低自己的用工成本,更有甚者,某些企業的一個或幾個生產線直接交給勞務派遣公司承包,然后勞務派遣公司大量招聘勞務派遣工來完成所承包的任務。這個案例表明了一些單位為了自己的利益在想盡辦法超范圍的使用勞務派遣工。
2.2 勞務派遣的同工同酬難以真正實現
全國政協委員們在3月份召開的會議中,對我國勞務派遣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其中頗為引人注目的張世平委員呼吁真正給予勞務派遣工同工同酬。這說明勞務派遣的同工同酬問題是當前比較重要的,也是比較難解決的問題。
第一,立法不具體,雖然法律規定了對勞務派遣者要同工同酬,但這只是一個指導性的原則,不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勞務派遣者維權意識淡薄,大多的勞務派遣者學歷不高,有一份可以賺錢的工作就已經很滿足,除了按時發工資外,對自己的其他權利沒有過多的要求。
第三,監管力度不夠,只有立法規定同工同酬是不夠的,缺乏監管力度,一些企業為使利潤最大化,會利用這一缺口,對勞務派遣人員同工不同酬。
3.1 用功范圍要立足現狀,借鑒國外經驗
我國勞務派遣的用工范圍的界定必須立足于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勞動力市場發展的狀態下。還要借鑒外國經驗,日本在勞務派遣用工范圍的列舉方式對我國現階段的發展水平來說比較適用。我國可以在一些領域施行允許性的列舉方式,例如:餐飲業,家政服務業,銷售人員,前臺收銀員,司機,保安等行業。然后結合勞動力市場的發展進程逐漸增加允許性的行業使用勞務派遣工。逐步放寬對勞務派遣的限制以加強勞動力市場環境的和諧,促進經濟的發展。
3.2 提高勞務派遣工同工同酬的維權意識
由于勞務派遣工群體大多數所受教育程度不高,維權意識和法律意識都比較淡薄,因此社會保障部門與人力資源部門應當定期對這些勞務派遣工進行法律、文化、技能等方面的培訓,從而提高他們的素質,增強其維權意識。與此同時,勞務派遣工也應自己尋求增強自身素質的方法,積極的學習相關的專業技能與法律意識,以增強自己的維權意識。
3.3 加強同工同酬的行政監督
為實現勞務派遣工的同工同酬,勞動監察部門應發揮監督作用并積極的維護勞動者的這一權利。人力資源部門與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定期對勞務派遣機構及用工單位進行審查,在審查過程中一旦發現違法行為,應當立即嚴格處理。
當今,勞務派遣制度已經成為一個熱門又緊迫的課題。從各主體之間權利義務的設定、責任認定、主體資格審查到派遣工利益保障,從實體權利與義務到程序性規則,每一個環節和細節都是勞務派遣法律規制時需要推敲和琢磨的。
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勞務派遣的發展的現狀,總結經驗,根據其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相關措施。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應該根據自身特點,在法律框架內合理使用勞務派遣。在未來的幾年內,隨著就業政策放寬、市場需求的多樣化、求職者就業觀念的轉變、企業自身約束力的提高及規章制度的完善,勞務派遣很有可能會成為現代企業新型用人制度的一種重要選擇。可以預見的規范、有序的行業發展,必將營造出派遣單位、派遣者、用工單位共贏的新局面。
[1]荒木尚志.日本勞動法[M].田思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67
[2]馬渡淳一郎.勞動市場法的改革[M].田思路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7.
[3]董保華.論勞務派遣立法中的思維定勢[J].蘇州大學學報,2013(3):41.
[4]婉婷.我國勞務派遣制度檢視與完善[J].法制與經濟,2014(01):65.
[5]郁清清.勞務派遣的新模式及制度創新[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14(01):87.
[6]周長征.勞務派遣的發展和法律規制[M].北京: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
[7]黃昆.西方國家對勞務派遣放松規制的背景及其啟示[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7.
[8]謝增毅.美國勞務派遣的法律規制[J].比較法研究,2007(06).
張孟瑩,(1990—)女,漢族,河北邯鄲,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2015級會計碩士
邢瑋(1988—),男,漢族,山東棗莊,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2015級會計碩士
周婷,(1989—)女,漢族,云南昭通,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2015級會計碩士
秦琳(1990—)女,漢族,山東濟寧,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2015級會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