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濟菡 張春華 高 璇 齊媛媛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2015級
高考對社會流動性的影響研究
——以北京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數據(1978-2008)為例的量化分析
楊濟菡 張春華 高 璇 齊媛媛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2015級
本文以北大和政法大學的學生數據統計分析高考對社會流動性的影響,結果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復使得高等精英教育生源出現了多樣化,打破了以往被上層子女壟斷的現象,提供了社會流動的機會。
高考、社會流動性、量化分析
從古至今,教育以及與教育相關的考試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都影響社會的流動性。以往學者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三個方面,一是考試制度對社會流動性的影響,二是家庭背景對教育的影響,三是教育水平對社會流動性的影響。科舉制度的設立和取消都對社會流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Family v s.Merit in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Under the Empire 》一書中,克拉克教授對宋朝中國家庭背景和科舉考試成功者的關系研究表明科舉考試制度對于打破社會分層,促進社會流動方面有著積極的意義。新中國建國以后,高考制度的恢復在極大程度上提高了各階層的流動性。梁晨,李中清在《無聲的革命:北京大學與蘇州大學學生社會來源研究(1952-2002)》(2012)一文中得出統一的高考招生制度,高等教育生源的多樣化以及重點中學制度的設置提高了工農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流動性。家庭背景對教育產生影響的一個重要方面主要是家庭經濟條件對于教育資源可獲取的差異,針對這點,李力行,周廣肅在《代際傳遞、社會流動性及其變化趨勢——來自收入、職業、教育、政治身份的多角度分析》(2014)中研究發現父親的收入對子女的收入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教育是社會流動的動力機制,教育機會以及教育選拔機制被認為是社會經濟分化最重要的機制。周作宇在《教育、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2011)一文中指出,考試能促進合理的社會流動,而教育又有助于考試的成功,因此教育本身也可以成為社會流動的必要條件。針對教育是如何對社會流動性產生影響,楊鳳英在《教育影響社會分層的原因和條件》(2007)一文中表明,教育通過提供文化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網絡資本影響社會成員的職業選擇,影響社會成員收入的多寡和穩定性,因此教育是影響社會流動的重要變量。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學者的主要關注考試制度本身對社會流動的作用、缺少教育系統內各地區資源分布、家庭的經濟收入等更具體因素對社會流動性的影響分析;其次,絕大部分對于教育考試,流動性的分析采用的仍然是綜合定性分析的方法。
本文以北京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學生的資料作為研究資料,分析整個高考制度對社會流動性的影響。北大的數據分析結果參考李中清《無聲的革命》,政法大學數據我們通過政法大學各地的校友會,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收集78-08級入學學生的資料,在學生檔案不一定可以獲取的情況下,通過校友會的方式收集數據是可取的,同時資料也是可信的。這些問卷數據提供了詳盡的學生家庭住址、民族性別、父母的職業構成、家庭經濟收入的變化、畢業高中學校信息,這些信息為分析學生群體的家庭的社會階層屬性、地域來源等提供了堅實的保證。
在共收上來的408份問卷中,男性校友占比56.86%,女性校友占比43.14%。被調查者的民族分布也很廣泛,其中漢族占絕大多數,占比達到88%,少數民族中維吾爾族、回族、哈薩克族數量稍多。他們的生源地也非常廣泛,覆蓋了每一個省,雖然不排除發放問卷的時候存在區域扎堆的現象,但是,數據涉及面相對來說比較廣。
我們將學生來源分為東、中、西部,分別考察重點中學和職業背景對入學人數的影響。因此,該問題的解釋變量是1978--2008年進入政法大學的分別來自東、中、西部地區的入學人數 ;解釋變量依次是學生是否來自重點中學以及父親的職業背景。
1.重點中學對東部、中部、西部學生入學影響
建立方程:yt=βH+ε,通過對數據進行分類整理,用SPSS軟件進行回歸得出結果方程,y=1.1H+3.29,回歸方程顯著值為0.000<0.005,在95%置信度下,我們拒絕原假設,即重點中學對東部入學人數存在影響。同理,建立重點中學對中部入學影響的回歸方程:y=1.114H+4.036;重點中學對西部入學影響的回歸方程:y=1.152H+0.937。從以上模型中,我們可以看出,重點中學對東、中、西部入學人數存在正相關關系,這表明重點中學影響這學生的入學,且對西部地區的影響最為明顯。
北大的統計數據中,可以得出其學生主要來源于重點中學,偶爾提供學生的普通中學其地理分布非常集中,比如就普通中學而言,生源主要集中在北京。越是不發達的地方,重點中學越是重要。
2.父母的職業背景對東、中、西部學生入學的影響
將父親的職業分為四大部分:農林牧漁水利生產人員和國家機關(H)、黨群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負責人(G)、商業服務人員(S)、專業技術人員四部分(Z),建立方程:y=a1H+a2G+a3S+a4Z+ε,通過對數據進行分類整理,用SPSS軟件進行回歸得出西部地區父親職業背景對學生入學影響結果方程:y=-8.19H+10.667G+7.865S+2.132Z-4.617,顯著性水平都為0.000<0.005,拒絕原假設,即父親的職業對入學率有影響。而且從中我們看出,在西部地區,農林牧漁水利生產人員這種職業對升學率的影響為負,這說明,農林牧漁水利生產人員這種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員可能收入不穩定,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教育的獲得,而黨群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員對子女教育獲得的影響最為顯著。但是東部和中部地區得出的模型不能通過顯著性的檢驗。
北大的數據表明,在改革開放以前,父親從事農林牧漁的學生占比最少;改革開放以后,雖然干部子女比例增長;專業技術人員子女從1990年代中期以后開始下滑,工人和農民所占的比重平均達到總人數的30%以上。從兩個學校的數據可見,在中國,父親職業對子女教育的影響較小,高考制度削弱了父母職業對子女教育的影響,提供了社會流動的機會。
通過對兩個學校學生資料的分析,本文以為,高考制度恢復之后,打破了以往高等教育為社會上層子女所壟斷的現象,各個階層的子女均由機會接受精英教育。首先,重點中學對偏遠地區學子上大學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為他們上一流大學提供了平臺;其次,父輩的職業并不是影響子女教育獲得的重要因素,工農子女在學生中的占比有所上升,這說明高考制度為各個階層的后代提供了向上流動的機會。
[1]梁晨,李中清,張浩,李蘭,阮丹青,康文林,楊善華.無聲的革命:北京大學與蘇州大學學生社會來源研究(1952—2002)[J].中國社會科學,2012
本成果獲得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2015SSCX180),文章有所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