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亞禮 2.何 俊
1、410781198209039758 2、410781198105040000
混凝土施工養護的重要性
1.張亞禮 2.何 俊
1、410781198209039758 2、410781198105040000
本文對涉及混凝土施工養護方面的規定作了綜述,重點介紹施工中常遇的質量問題以及采取的技術措施和理論分析等,以期從中借鑒有益的經驗。
混凝土養護開裂齡期強度
混凝土結構應根據國家標準或業主提出的使用年限進行設計、施工和使用。在上述規定的服務年限內應確保結構混凝土的質量,期望達到結構不必進行大修的目標。為達到預定的結構混凝土的各項力學性能和耐久性能,應重視結構的設計及混凝土的施工、養護,交付后還應關注使用維護。混凝土澆筑后,之所以能逐漸凝結硬化,主要是水泥水化作用的結果,而水壓作用則需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條件,因此為了保證混凝土有適宜的硬壓條件,使其強度不斷增長,必須對混凝土進行養護。所以混凝土澆筑后初期階段的養護非常重要,混凝土終凝后應立即進行養護,干硬性混凝土應于澆筑完畢后立即進行養護。
對澆筑完的結構混凝土進行精心養護,是確保剛澆筑的混凝土以最佳的方式、朝高強度、抗滲、抗裂且耐久的硬化混凝土方向發展的重要手段。在混凝土養護期內,避免混凝土表層過早干透而開裂,確保早期不受凍或不受熱應力的危害等不利影響是十分重要的。
對于土建結構中常規混凝土的澆筑,應努力做到下列諸點:混凝土的澆筑不能導致離析。澆筑高柱或高墻時,不應采用高拋散落方法,而采用溜槽或其他有效的措施;較厚的混凝土可分層均勻地澆筑,每層厚度取決于澆筑方法及其效果;嚴禁傾倒大堆混凝土、然后靠振搗器來震平的施工方法;分層澆筑時,應防止混凝土表層過渡泛漿;連續澆筑混凝土時,應保證振搗器能使混凝土中的空氣排出而又不致引起離析;同時振搗器不應傷及已初凝的混凝土層,或者導致鋼筋位移或碰壞。使用插入式振動器應快慢插拔、插點要均勻排列,逐點移動,按順序進行,不得遺漏,做到均勻振實;當混凝土在初凝前仍具有和易性時,允許再振搗或壓實抹平,用以消除混凝土的塑性收縮、沉縮或早期塑性裂縫,并使水平鋼筋處可能產生的空腔閉合;施工縫的留置應得到設計方的許可。通常,設置施工縫外的混凝土抗拉強度和抗剪強度較低,施工縫有可能成為抗滲的薄弱環節,除非采取專門的設計構造和施工技術措施;澆筑混凝土應連續進行,如必須間歇,其間歇時間應盡量縮短。并應在前層混凝土初凝之前,將次層混凝土澆筑完畢。間歇的最長時間應按所有水泥品種及混凝土初凝條件確定,一般超過2h應按施工縫處理。超過初凝時間后的混凝土“冷縫”,應進行專門的表面處理和清洗。
對混凝土養護和保護所采取的措施,應在混凝土澆筑后立即開始。混凝土的養護措施應包括養護方法、養護時間等。實踐證明,養護措施可得益于好的混凝土拌合物(配合比)。但是養護不好則會損害混凝土拌合物,同時,養護充分不能補救不好的混凝土拌合物。
合理的養護措施可保證混凝土硬化過程的正常發展。控制混凝土硬化過程,可采用主動控制和被動控制兩種手段。主動控制主要用于預制混凝土構件廠。例如,采用蒸汽、紅外線等方法以增加熱量來進行控制;被動控制通常用于現澆混凝土工程中,它反能用選擇澆筑溫度和模板溫度等手段有限地控制混凝土在硬化過程的熱量。
在正式進入養護階段前,應注意對剛澆筑完的混凝土采取降低蒸發速度的預防措施,避免因混凝土表面蒸發速度大于混凝土內部水上升到表面的速度,特別是在氣溫高、大風、低濕度或在它們的組合下,從而導致塑性收縮裂縫的產生;在高溫天氣施工中,應采取包括濕潤模板,選擇一天中最低溫度時澆筑混凝土,設置擋風、遮陽設施、噴霧等,縮短從混凝土澆搗到開始養護之間的時間。在冬季施工中,對剛澆筑的混凝土,應采取排除表層多余的水,以避免受凍;在混凝土受凍前,其抗壓強度至少達到5Mpa后,方可認為它具有抵抗早期凍害的能力。
混凝土的養護就是為保證混凝土表面不出現早期干燥,以使結構混凝土周邊具有高濕度的小環境,必須指出,如果混凝土在第一次干燥后,再采取養護措施是難以補救的,因為混凝土硬化一經中斷,就難于補償其滲透性的損失。在現澆混凝土結構中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利用模板(隔熱、封閉)、鋪蓋暴露表面的覆蓋物(包括塑料薄膜等),并噴灑水(適用于冰凍溫度以上,并應注意水化熱表面上噴灑冷水導致表面開裂)或使用養護劑形成保護膜等。上述方法可單獨或組合使用。
科學確定混凝土養護期是一困難的問題。較合理的方法是,規定在混凝土養護終止前,混凝土表面層的滲透率達到規定的某一限值,它主要取決于結構所處的暴露環境和水泥品種。
混凝土處于不同溫度下會得到不同的硬化結果,也會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因此對澆筑的混凝土拌合物及其在養護中和養護后的溫度有必要作出控制。常規的經驗作法是:
在冬期施工中,為避免冰凍使混凝土毛細孔中水結冰而導致混凝土破壞,要求混凝土澆筑時的最低溫度不應低于5℃;對薄形截面構件的混凝土,其最低溫度不應低于10℃,對混凝土拌合物的初始溫度應予提高,用于考慮補償混凝土拌合至澆筑時間內的熱量損失,但不得高于30℃;混凝土拌合物的溫度可由加熱至100℃的拌合水以及平均溫度不超過65℃的骨料來實現。應先對水和骨料拌合,使拌合物溫度降低到小于40℃后,再加水泥拌合。
在高溫、低濕度、高風速以及其任何的組合下,澆筑混凝土會帶來損害新拌的和硬化的混凝土質量。對通常的結構,澆筑時溫度不宜高于35℃;對大體積混凝土則宜低于15℃;為控制高溫的影響,對拌合水、骨料應采用冷卻措施,水泥也要保持低溫;對運輸和澆筑的設備可采取遮擋或灑水等措施;高溫下的濕潤養護特別重要,且養護時間至少為7d。對平板型結構,采用防風板、遮陽板,并對周圍空氣采用冷卻和濕潤或噴霧。
綜上所述,要保證混凝土的養護質量,先要科學地確定混凝土的養護期和持續養護的最短時間,再選擇必要的養護措施,并注重養護期前后的溫度控制,以達到混凝土養護和保護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