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娥
蘇州大學
新時期歷史虛無主義泛起的原因及對策探析
張 娥
蘇州大學
新時期,歷史虛無主義沉渣泛起,是由國內外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復雜的社會現實問題、文化需求的無法滿足、互聯網的技術支持等是其內部原因;西方和平演變政策的推行以及加大意識形態的輸出構成其外部環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用歷史唯物主義武裝頭腦,練就“火眼金睛”,同時致力于解決現實問題,培養國家與民族認同感,毫不動搖地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歷史虛無主義;原因;對策
蘇聯解體帶來的社會主義低潮,為中國改革開放后歷史虛無主義的興起提供了契機,但隨著新中國建設不斷向前推進,其傳播有所收斂。在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深水區的新時期,為什么歷史虛無主義又沉渣泛起,試圖通過否定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合規律性,來質疑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合理性?我認為,必須從國內外兩方面去尋找這一問題的答案。
(一)新時期歷史虛無主義泛起的國內環境
1、社會條件:社會轉型期復雜的社會問題
“物必先腐,而后蟲生”,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為事物發展提供條件。新時期歷史虛無主義重新大肆傳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社會轉期出現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市場經濟一方面帶領中國走出了積貧積弱的困境,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與此同時,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帶來的社會問題卻在與日俱增。當社會內部矛盾集聚逐漸沖擊政府的公信力,一部分人便在西方錯誤思潮的煽動下動搖了社會主義信仰,歷史虛無主義因此乘虛而入,試圖通過否定歷史、否定英雄人物,進而達到否定整個社會主義建設的目的。所以,社會內部矛盾的惡化加上解決這些問題的長期性成了歷史虛無主義泛起的現實條件。
2、文化條件:物質需求滿足后文化需求滿足的缺乏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在滿足基本需要(包括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之后,就會去追求新的更高的層次的需求,比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文化需求便是自我實現需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前,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致力于物質資料的生產,社會為人民解決的主要是低層次的需求,精神需求、受教育的需求因此被忽視。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基本解決溫飽問題,需求層次自然也從物質領域轉入了精神領域。雖然市場經濟推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但紙質書攜帶不便、普通群眾的理解能力無法與學術著作的水平相匹配等問題,依然使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
歷史虛無主義憑借其“娛樂化”、“大眾化”的特點,吸引了對歷史感興趣但又缺乏基本的歷史知識的普通大眾,適應了普通大眾追求高效、便捷、趣味性強的精神文化消費需要。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無法與普通大眾文化需求相契合導致歷史虛無主義沉渣泛起。
3、技術條件: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
威爾·杜蘭特曾說:“在我們這個覺醒的世紀里,最令人沮喪的發現之一,就是科學的中立:它隨時愿為我們療傷,也隨時愿為我們殺人;它能為我們建設,破壞起來也更厲害”,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使世界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地球村,這一技術的革新帶動了新興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但與此同時,網絡暴力、負面新聞瘋傳等負面影響,也嚴重沖擊了傳統媒體辛苦建立起來的價值觀。而很多網絡社交平臺,如微博、微信等因為攜帶方便、操作簡單、傳播快、覆蓋范圍廣、匿名性強等特點,受到了歷史虛無主義的格外青睞。以互聯網為媒介,歷史虛無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沆瀣一氣,通過否定中共黨史的已有結論來動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什么在互聯網普及之前歷史虛無主義并未產生如此廣泛的影響呢?歸根結底是因為受到地域的限制,其傳播范圍與影響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是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為歷史虛無主義的沉渣泛起提供了技術支持。
(二)新時期歷史虛無主義泛起的外部環境
1、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從未放棄通過和平演變腐蝕社會主義的政策
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不應孤立地研究這一種思潮,而應把它與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社會思潮聯系起來,尋找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不難發現,這些思潮的傳播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西方推行和平演變政策的結果。
從社會主義運動興起到蘇聯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一直尖銳對立著,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日益擴大,世界更加緊密的聯系成為一個整體,意識形態的斗爭有所緩和。由于世界各國息息相關,戰爭的巨大破壞性性可能導致兩敗俱傷,于是西方放棄“武力”,采取了更加隱蔽但威力更大的“和平演變”政策,試圖讓人們從身體上的“被動屈服”變為心理上的“徹底屈服”,達到從內部瓦解。過去的幾十年,意識形態的斗爭雖然有所緩和,但資本主義國家并沒有放棄意識形態的輸出,只要社會主義國家依然存在,這種意識形態的輸出就不會停止。因此,新時期歷史虛無主義的沉渣泛起,西方和平演變政策的持續推行無疑是不可忽視的外部原因之一。
2、中國迅速崛起帶給西方的危機感使其加大了意識形態的輸出
1840年鴉片戰爭開啟近代史時,中國還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封建主義國家,經歷侵華戰爭、抗日戰爭、內戰時期之后,更加滿目瘡痍。在短短幾十年間,中國從一個如此貧窮的國家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增長速度是驚人的,和平崛起的中國給西方妄圖稱霸世界的圖謀造成了潛在的“威脅”,所以西方致力于宣傳“中國威脅論”,試圖引起世界其它國家對中國的抵制。中國的強大決定了他們無法通過軍事力量武力征服,只能從思想領域出發混淆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尤其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認知,使人心渙散,削弱中國,西方國家才能肆無忌憚地推行其霸權主義。因此,在中國迅速崛起的過程中,西方“危機感”加強進而大肆傳播其意識形態是歷史虛無主義泛起的又一重要原因。
(一)應從“內憂”著手,而非致力于解決“外患”
歷史作為一個時代發展的印記,它是一定歷史時期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產物,我們對歷史的研究不能主觀的歪曲,它是與當時的歷史環境密不可分的。歷史虛無主義拋開當時的歷史條件,人為的“重構”或“重評”歷史,實際上不自覺的步入了唯心主義的泥潭,這種背離歷史唯物主義的錯誤歷史觀是必須要進行批判的,但我們又不能僅僅停留在批判階段。
1、解決現實問題,拒絕停留在批判層面
“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用批判做武器來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襲是必不可少的,但僅僅停留在批判階段,忽視解決現實問題,必然“治標不治本”。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關節點,當務之急應該解決的是歷史虛無主義在現實土壤下何以滋長的問題,解決了其滋長的現實土壤,才能讓其喪失話語權。因此,如何解決經濟建設中帶來的環境污染、政治建設中的權力腐敗、文化建設中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網絡環境中不良思潮的蓄意攻擊等問題就顯得尤為關鍵。
一方面,我們應看到,解決這些問題時間之緊迫;另一方面,我們更應該理性的去看待這些問題。也就是說,解決問題必須引起足夠的認識,立即采取行動,與此同時,也應該認識到,這些問題的產生并非一朝一夕,它是過去發展日積月累形成的,這就意味著,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從解決問題的主體來講,政府應該制定科學的決策、立即采取行動,并保證決策的實施;從解決問題的客體來講,應該給黨和政府充足的時間,明確解決問題需要一個過程,而不能急功近利。
2、加強先進文化建設,推動文化傳播大眾化
衡量一個社會的發展程度,除了經濟的發展,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是其題中應有之意,而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紐帶,更應引起廣泛的重視,只有催生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才能上升到對國家的認同。面對目前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大眾文化消費的便捷性、娛樂性結合起來,在保留精髓的同時采取簡單、快捷、通俗易懂且具有趣味性的形式來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
3、加強網絡生態建設,用唯物史觀練就“火眼金睛”
對歷史虛無主義傳播原因的探究,必須充分的了解它的各種形態。 網絡以其傳播的快捷性、便捷性、匿名性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的青睞。其傳播范圍之廣、影響范圍之大,都是傳統媒體無法超越的。歷史虛無主義正是利用了網絡傳播的這一特質,通過“娛樂”、“惡搞”、“碎片化”歷史的方式,達到虛無歷史、摧毀英雄人物形象的目的。基于此,對網絡生態的建設是勢在必行的。如果任由這些“歪曲的歷史”橫行,歷史的真相就會被淹沒在滔滔質疑聲中。
我認為,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廣泛傳播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歷史是在既定的社會條件下發生的,它是客觀的,不能被任意主觀的曲解。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應講求實事求是,尊重客觀事實,從唯物主義出發,打破歷史虛無主義的肆意歪曲,只有用正確的歷史觀武裝頭腦,才能練就辨別歷史真偽的火眼金睛。二是傳播史實。在網絡一片烏煙瘴氣中,傳播歷史事實,廓清認識誤區,明確歷史的發展是各個歷史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用史實武裝頭腦,才能擁有正確的歷史觀。三是傳播的形式應大眾化、多樣化。人們生活在快節奏的新時期,追求的是快捷、高效且富有趣味性。這種獲取信息的方式,要求主流媒體應適應大眾的文化需求,采取豐富多樣的形式,傳播正確的歷史觀以及史實。
(二)在解決“內憂”的基礎上,致力于解決“外患”
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國內現實社會問題的解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無疑有利于增加人民群眾的團結性,當人民群眾堅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正確的選擇,西方試圖從外部攻破的圖謀自然不攻自破。馬克思曾說,“凡是要把社會組織完全加以改造的地方,群眾自己就一定要參與進去,自己就一定要弄明白這為的是什么,他們為爭取什么而去流血犧牲”,只有讓人民群眾切實體會到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堅信黨的領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和首要條件,才能更廣泛的凝結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共識。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1、加強對西方錯誤思潮的學習研究,做到“知己知彼”
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除此之外,我們必須對各種錯誤思潮的特點、傳播方式、本質、最終目的、危害以及內在聯系等進行研究,通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方法,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做到迅速識別并規避其危害。
2、培養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意識形態認同,傳播中國話語,掌握主動權
新時期歷史虛無主義之所以能夠抬頭,主要得益于互聯網時代信息的泛濫。近年來,由于外來文化在互聯網上的傳播,“韓潮”、“日流”對青少年的價值觀沖擊很大,這導致新時期的青年對我國的國家和民族認同感不足,反而認為“只要外來的就一定是好的”,給了歷史虛無主義可趁之機。
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增強青少年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意識形態認同。除此之外,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奉行“韜光養晦”的和平外交戰略,這使我們面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攻擊時,缺乏相應的話語體系。為此,我們應該在國際上積極發聲,變“被動”為“主動”,將事實和真相展現給世界人民,不給歷史虛無主義以可乘之機。
綜上所述,只有深刻分析新時期歷史虛無主義泛起的國內外環境,探尋背后隱藏的原因,才能做到“對癥下藥”,最大限度的降低其負面影響。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入侵,需要國家、社會、個人等協同合作,而共同解決現實問題才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如何解決新時期出現的復雜社會問題,進而營造“天朗氣清”的思想環境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索。
[1]龔書鐸.歷史虛無主義二題[J].高校理論戰線,2005,(5):49-51.
[2]周希希,姜迎春.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研究綜述[J].中國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4,(5):26-30.
[3]陳鑫.當前國內關于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研究綜述[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5,(4):123-128.
張娥(1991—),女,漢族,湖北宜昌,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蘇州大學課外學術科研基金項目“馬克思理想觀及其當代價值”(項目編號:KY2016904B)階段性研究成果;蘇州大學課外學術科研基金項目“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應把握系統性——基于對學生組織的典型調查”(項目編號:KY2016906B)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