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鋼賢(東營市委黨校,山東 東營 257000)
齊魯特色文化品牌建設的現狀與思路
——以東營市為例
周鋼賢
(東營市委黨校,山東東營257000)
文化品牌展示的是一個城市的綜合實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就是對城市的歷史文化、生活方式等進行優化和整合的過程。東營市各地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打造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對促進東營城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齊魯特色文化品牌建設現狀存在問題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以來,東營市深入學習貫徹執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發展和不斷創新,努力實現“十三五”文化改革發展的良好開局,緊緊抓住歷史機遇,對東營市各地豐厚的文化資源進行了有效開發和利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打造了獨具特色的東營城市文化品牌。對促進東營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推進東營城市建設,建設東營文化強市都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東營市是山東省十七個地級市之一,成立于1983年10月,是一座年輕的城市,位于山東省東北部,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東臨渤海,西與濱州市毗鄰,南與淄博市、濰坊市接壤。東西橫距74公里,南北縱距123公里,面積7923平方公里。東營市也是一個移民城市,其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從文化類型看,包括黃河文化、古齊文化、移民文化、呂劇文化和現代城市文化等多種類型。在民間工藝美術、民間說唱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傳承與發展。
1.黃河文化。黃河水自西向東一路奔來,在東營市墾利縣坦蕩入海,使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與海洋文化融為一體,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黃河口文化。廣饒縣的傅家、營子等遺址據考證屬于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其中很多出土文物具有較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是中華民族史前文化即黃河文化的主要源流之一,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2.古齊文化。東營也是古齊文化的發源地。公元前1056年,周武王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周朝,由此建立了齊國。齊國當時的地盤主要包括今淄博、東營兩市和博興縣的南部。這里曾涌現出許多軍事家和儒學家,“強兵尚武”、“富民興邦”的古齊文化的精髓至今仍在這里得到傳承和發展。古齊文化中具有變革、開放、多元、務實等特點影響著東營當代文化的發展,至今仍散發著熠熠光輝,對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3.呂劇文化。呂劇是山東省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二十世紀初發源于東營區牛莊鎮時家村,當時被藝人稱為“化妝揚琴”,而民眾則稱之為“驢戲”,是我國戲曲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因為其語言純樸生動、唱腔悅耳動聽而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是東營人民為祖國的戲曲事業做出的特殊貢獻,是民間藝術的精粹。東營因是呂劇故鄉而聞名,“一聽劇團進了莊,男女老少著了慌,大嫂灶前忙做飯,餅子貼在門框上”,反映了東營人熱愛呂劇的程度,呂劇已成為黃河口特色文化的一個品牌。
4.儒家文化。東營地處齊魯大地,是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魯文化的代表是孔子、孟子及儒家文化。東營地區古代的先賢們,曾經為儒家文化的發展完善作出重要貢獻。儒家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念,與古齊文化中的“尚武”精神相融會,形成了具有黃河口地域特色的儒家文化,其特點是既具有儒家文化“仁愛”的博大內涵,又具有古齊文化“尚武”精神的剛勇謀略。儒家文化像“潤物細無聲”的小雨,浸潤了東營人的靈魂,為東營的社會生活帶來和諧、仁愛的基調,是東營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5.移民文化。移民文化也是東營文化的一部分,因為東營地廣人稀,東營人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各地的文化在黃河三角洲碰撞、匯聚形成豐富多彩的文化,給黃河口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當地文化的內涵不斷得到充實。經過近千年的匯集和發展,形成了黃河口獨特的文化品質,移民文化是黃河口文化的重要補充。
1.在發展中不斷創新,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近年來,東營市努力搞好歷史文化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對各地的歷史文化、文化產品和生活方式等進行優化,把傳承和創新緊密結合起來,取得了顯著成績。2013年山東省開展了文化強省先進市、縣(區)考評工作。廣饒縣和墾利縣成功入圍文化強省先進縣名單,鄉鎮都有綜合文化站,免費向大眾提供圖書閱覽、科普教育等文化服務。根據省文化廳關于歷史文化展示工作的安排,加強挖掘重點歷史文化資源,傳承歷史文脈,吸收歷史文化、文物考古、非物質文化遺產、黨史檔案、縣志鎮史村史等研究成果,通過歷史文化展示工程,深入挖掘本土歷史文化的獨特價值,代表東營民俗風情的短穗花鼓、黃河口落子、說鼓書、紅光祭海節等,代表傳統工藝制作的廣饒齊筆、墾利縣虎頭鞋等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遺產以工藝形式在展示當地民俗的過程中,增加了文化內涵,打造了特色的歷史文化展示品牌。
2.提升文化品牌形象,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文化特色品牌建設的目的是為人民群眾服務,中心城區堅持以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為出發點,各種各樣走入群眾中間的文化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如今,文化活動已成為活躍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舞臺,成為東營文化建設的一個亮點。2012 年7月,東營市創建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正式啟動。2013年1月,全省基層公共文化建設現場會在東營市召開;2014年,組織開展了“進千村樂萬家”活動,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農村、社區免費演出4000場次,被確定為山東省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試點地區,經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東營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處于全省領先水平,其中絕大多數指標達到了國家示范區創建標準要求,具備了創建國家示范區的基礎條件。
各縣區也立足自身文化資源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動。東營區以打造“呂劇故里”為目標,舉辦呂劇文化藝術周;廣饒縣連續舉辦十屆“中國(廣饒)孫子國際文化旅游節”,成功承辦了全省兩屆呂劇藝術節和全省首屆呂劇票友大賽;墾利縣開展“村村唱戲村村舞”活動,經驗做法被省委宣傳部宣傳推廣。東營呂劇文化節、廣饒縣農民文化藝術節被確定為全省農村特色文化品牌,墾利縣“村村唱戲村村舞”活動榮獲全國第十六屆“群星獎”。
東營市特色文化資源雖然豐富,文化品牌建設已初見成效,但同時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品牌創意不足,品牌意識淡薄。沒有優勢文化品牌,知名特色文化品牌少,核心競爭力與產業優勢不夠強,文化品牌創意不足,形象不鮮明等問題,認識的深度不夠。
2.受地域限制,影響力不大。文化產業品牌只有得到更多大眾的認可,才能經久不衰。東營文化只有在本地有一定的影響力,范圍小,影響力不夠,在現實中不被人所知,缺乏知名度,導致資源流失。
3.人才缺乏,傳承與發展困難。目前全市從事文化事業、產業人員的專業人員少,文化層次低,結構不合理,專業創作人才缺乏。由于缺乏資金的支持,一些優秀的特色文化沒有充分挖掘,年輕人對從事傳統文化不感興趣,造成后繼乏人。
1.科學規劃定位,構建載體平臺。加強對文化的研究和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以來重要的治國理念,城市文化品牌是代表一個城市的形象,是一個城市的活的靈魂,文化是社會和諧的“調節器”,更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是有文化的小康。在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上,必須走品牌化建設之路,發揮宣傳文化部門的主力軍作用,舉辦全國性乃至國際性的大型文化活動,向全國全世界展示東營特色文化,必須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管理,這對提高城市知名度,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2.突出“黃河口”特色,激發創作活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要立足實際、創新思維,著力打造“黃河口”文化品牌,讓傳統文化資源永遠充滿活力,讓群眾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就必須深入挖掘具有東營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運用文學、戲劇、曲藝等生動的多種形式,創作生產出一大批優秀的文藝精品,既有地域特色,又具有思想性、藝術性,更好地展現東營地域文化,進而形成東營地方特色,全面提升文化品牌的含金量。通過對黃河口地區文化遺產和現代文化成果的挖掘整理,塑造東營特色,形成完整而獨特的黃河口特色文化,如建立呂劇藝術研究所,實施“呂劇振興工程”,傳承和弘揚呂劇藝術;組織開展“黃河口之春”系列文化活動、“歡樂黃河口”群眾性廣場文化活動,努力打造“黃河口”文化品牌。無論是群眾節會活動,還是文化旅游業活動,都要切合實際,突出特色,爭取實現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實施精品戰略,不斷加大投入。文化品牌是以文化為依托,在現有基礎上努力加快文化設施建設,把文化建設納入東營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對公益性的設施項目,應優先安排,給予優惠政策,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立足黃河三角洲的開發建設,努力創作出具有黃河三角洲新時代精神風貌的優秀作品,對具有地方特色的重點作品要重點扶持,鼓勵創作人員多出精品,同時提供必要經費保障。
4.培養名人名家,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人才資源是第一生產力,發展新時代文化事業,需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儲備計劃,引進高層次文化藝術人才,培養一批業務能力強的高端人才,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覺悟高、業務能力強的文化隊伍,為文化強省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定期組織文化人才深入生活、考察采風,實施宣傳文化干部“千人培訓工程”和“千村萬人文化培訓工程”,配齊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專兼職人員。縣級以上文化館館辦群眾業余團隊不少于5個,社區、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不少于3個,形成既有共性要求又有地方特色的標準指標體系,為東營市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做出成就。
[1]柴玉寶,趙華君.關于我市文化產業的調查與思考[M].東營: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14.
[2]李明,李志霄.東營重大文化惠民工程駛入快車道[M].大眾日報,2015-12-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