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中文系,遼寧 朝陽 122000)
探析朝陽亞文化特征及成因
李巖
(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遼寧 朝陽122000)
遼寧朝陽作為遼西走廊,地處中原文化輻射地,是多民族雜居、多宗教融合地區。從戰國末年中原人的遷入,到清朝“流人”的遷入,朝陽文化的邊緣化特征愈發明顯,加之本地經濟落后,使朝陽文化失去了話語權,徹底呈現亞文化特征。
朝陽文化亞文化特征成因
亞文化(subculture)又稱小文化、集體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體所屬次級群體的成員共有的獨特信念、價值觀和生活習慣,與主文化相對應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現象,指在主文化或綜合文化的背景下,屬于某一區域或某個集體特有的觀念和生活方式。
朝陽是一座歷史古城,秦、漢時稱為柳城,東晉、十六國時期改稱為龍城,北魏、隋、唐時稱營州,遼、金、元時又稱興中府,清初稱三座塔,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正式改為朝陽。古代朝陽本是少數民族居住區,是典型的亞文化區域。而這種亞文化特征又明顯呈現出“弱文化”的態勢,即既沒有明顯的區域文化的獨立性,又沒有明確的大文化即主流文化的特質。首先,語言是一種漢語方言,沒有獨立的民族特征。大雜合的民居狀態,使各種語言在交流過程中不得不屈從于漢語言的主體地位。其次,朝陽文化“民間性”與主流文化之間不斷融合和主動向主流文化發展的趨向,使朝陽文化愈來愈失去本來的滋味。如鄉土文化風范的沒落。一般的鄉土文化都是以淳樸憨厚見長,但是朝陽鄉土風范卻呈現出獨有的特色,淳樸的民風透著豪爽與直率的俠義之氣,比如,朝陽人善飲,以酒會友,猜拳行令,放浪形骸,頗具江湖豪氣。80年代以前鄉土文化尤為突出,最明顯的文化現象是鄉土文學在遼西地區的廣泛影響。但是,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自80年代起,朝陽在充滿鄉土氣息的城市中,開始了現代都市文化的旅程,充滿俠文化特點的鄉土文化就此走向衰落。朝陽城市文明成為大都市文化的摹本,但是卻不具備原生城市文明的文化底蘊,因而略顯沉滯和落后。最后,在經濟浪潮中的落后地位,使現今的朝陽缺乏話語權,更加重了自身對原來文化的質疑,所以歷屆朝陽地區的領導者,在一邊打破原來以農業為主的經濟格局,一邊試圖建立現代文明城市的過程中,對朝陽文化的建構基本缺乏藍圖,因而,朝陽文化缺乏后繼活力和創造力,使這個在物質發展方面迅速增長的小城市缺少歷史的韻味和獨特的城市風尚。
1.地理成因
在古代,朝陽屬于邊塞區域,遠離中原。從地貌特征考察,朝陽屬于山區,處于內蒙古黃土高原與沿海松遼平原的結合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東向側坡。境內地形受大興安嶺余脈影響,形成努魯兒虎山、松嶺、大黑山、大青山4條主要山脈。全市土地多為丘陵山地,只有小塊山間盆地和沿河沖積平原。草甸土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河灘及河谷盆地。風沙土主要分布于老哈河沿岸及朝陽市北部[1]。不具備草原和大漠的地貌特征,因而,邊塞典型的風光在朝陽沒有明顯的地域表征,所謂北方邊塞的游牧文化也不足夠成為朝陽文化的一個構成部分。根據朝陽這種獨特的邊塞區域特質,古代少數民族應該主要以狩獵和農耕為生,而不是以游牧(即使放牧也只是小規模的散牧狀態)為主,所以塞外草原文化和大漠文化的特質并不適合朝陽文化的風貌,況且,朝陽地區歷來是多種少數民族雜居地,清代以后,由于民族人口沒有發生大的動蕩遷移事件,民族分布狀況趨于穩定,從而形成了近現代朝陽民族分布基礎。據統計,朝陽市現在共有19個民族。除漢族外,還有蒙古族、滿族、回族、錫伯族等。這樣一種多民族無區域差別的“雜”居狀態,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少數民族文化,漢語體制必然成為交流的社會選擇,而長期漢化的馴化過程,逐漸形成漢文化的生存心理,但是民族的先天稟賦自然融進中原文化的血液中,進一步弱化了大文化的強勢影響。
朝陽亞文化特征的成因與朝陽閉塞的關外之域不無關系。朝陽市位于遼寧省西部,北與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及哲里木盟接壤;南與遼寧省錦西市及河北省秦皇島市毗連;東與遼寧省阜新市、錦州市為鄰;西與河北省承德市、秦皇島市交界[2]。可以說朝陽四面環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幾大區域的中心地帶,但是這種格局,也注定其歷史存在的必然狀態——因時而需。當社會有大的歷史變遷,便成就其重要性的樞紐地位,一旦社會穩定,便成為塞外邊城,被邊緣為無名小鎮。因此,朝陽地區盡管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但是,一旦社會安定,它的繁榮與否,并不會影響整個社會格局的形成和發展,所以歷代王朝主要以“守”勢待之,隨著政治文化的變遷順勢而治,沒有發生什么重大的歷史變革,使這個邊塞小域顯得過于安定。雖然朝陽在古代曾是“草原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其中“盧龍—柳城”道、“古北口—平岡”道、“無終—平岡”道、“傍海”4條古道通達朝陽地區,是遼西走廊的核心地區,是中原與東北連接的重要紐帶,但它所起的作用只是聯通和中轉,只作為中原文化和東北文化的緩沖帶,不能成為文化的主產區,沒有主導文化形態。另一方面,由于山區民眾分散而居,沒有核心的本地勢力和大貴族權勢相威脅,因而使這個邊塞要地在朝廷的建構中,一直處于亞發展區域,長期以來,處于社會主流文化的邊緣地帶,一旦被主流同化,又缺乏主體的變通,因而閉塞保守、慣性思維等文化心理特征較突出,與主流文化求變求新的發展態勢稍欠一致。
2.軍事要地
朝陽作為行政區域首先是因為其在軍事上的重要性,而不是政治經濟文化的突出作用。由于朝陽地區處于中原通往東北的古代交通要道,是中原朝廷統治北方少數民族的前沿重地,因此中原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其戰略上的地位,將此地設為行政區域,注重防御建設。而北方少數民族想要入主中原,這里更是一個必爭之地。因此,朝陽成為歷代塞外戰略要地和軍事要地。
在東周戰國、秦漢、三國、兩晉、隋唐、元明清等時期朝陽地區都設有行政建置,尤其東晉十六國時期,慕容鮮卑族在朝陽地區以龍城為都建立了前燕、后燕、北燕“三燕”政權。在歷史上多次成為遼西以至東北政治、軍事中心,使它的重要戰略地位得以凸顯。而在文化建構方面,并沒有突出的事業,歷來封建王朝從建制到管轄,主要從軍政角度考量。因而作為軍事要塞所必然經歷的人口不固定性、流動性導致朝陽文化在大文化發展過程中一直處于變動不居之中,反倒形成了朝陽文化的獨特氣質,即極具包容性和易同化性。但是,也使朝陽文化呈現出一定的亞文化特征。
3.人口遷徙
從戰國末年中原人開始遷入朝陽,有關文獻記載北齊、清朝都有大規模的中原人口遷入。北齊時,“文宣至營州,使博陵崔柳使于高麗,求魏末流人……柳以五千戶返命”[3]。后討伐契丹又將契丹戰俘,安置于此。清初民族矛盾尖銳,清朝統治者采取了殘酷的鎮壓方式。將“造反”者遣送邊陲“煙瘴”之地,所以山東等地觸犯刑律者多發配“極邊寒苦”的東北,這種遣犯史稱“流人”。后因民族矛盾、自然災害等原因,清統治者決定開墾東北,實行了“招民開墾”政策,鼓勵沒有土地的農民和流民到東北開墾,致使大量漢族涌入東北,史稱“闖關東”。由此可見,中原人的闖入并不是自覺的自上而下的歷史變遷,而是被迫的民族遷徙,是戰爭安置和自然災害求生的結果,且遷徙主體以底層“流民”、平民為主。于是,尋求穩定的精神心理,自然而然會急于在文化沖突中尋求妥協和相融。所以,在遷徙中漢文化“進關”中并沒有顯示強勢入侵的態勢,中原文化貴族化特征不突出。而平民的順從、韌性、隨遇而安、得過且過的小農心態較為顯著。
4.現代化進程
在現代化進程中遠離文化突出的古文化中心,缺乏文化建構的歷史積累,因而亞文化的弱化態勢更為突出。朝陽在建城過程中并沒有選擇紅山文化發達的地區。“據喀左東山嘴祭壇和建平、凌源兩縣交界處牛河梁女神廟、積石冢‘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表明,生活在朝陽地區的原始人類,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已邁進人類文明社會的門檻,由此成為中國北方紅山文化的高峰。大型壇、廟、冢的方位布局及營制規模表明,當時已經出現了超越氏族之上具有國家雛形的社會組織,出現了等級和權利觀念”[4]。在城市規劃的理念上,已經放棄了對遠古文化的追蹤就更談不上文化建構了。同時盡管朝陽地處三燕舊地,但是,三燕文明已經隨著漢化的歷史同化,只留下三座古塔的物質引證,并未顯現獨特的文化特質。
總之,朝陽文化是一種極具包容性的文化,它是在各種民族、宗教、文化的沖突和交融過程中形成的,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作為軍事要地,包括歷史上大規模人口遷移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朝陽文化整體上呈現出“弱文化”的態勢,既沒有明顯的區域文化的獨立性,又沒有明確的主流文化的特質,作為亞文化特征而存在。
[1][2]趙大光,等.朝陽年鑒(2014)[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518.
[3][唐]李延壽.北史[M].上海:中華書局,1974:394.
[4]趙大光,等.朝陽年鑒(2014)[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519.
項目名稱:朝陽市社會科學界聯合項目《影視文化與朝陽地域文化的建設與推廣》,skgh201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