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營營
(河南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西漢后期政局與哀帝新政
張營營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河南開封475000)
西漢后期,外戚專權,皇權衰微。漢哀帝繼承皇位后,為挽救岌岌可危的漢室政權,漢哀帝通過種種措施加強皇權,清除外戚王家的勢力,推行若干改制措施,希望挽救搖搖欲墜的西漢王朝。但因自身與政策不當的原因,加上日益積累的種種社會危機,最終以失敗告終。
西漢后期政權漢哀帝
西漢后期,土地兼并及奴婢問題日益嚴重,自然災害不斷,再加上內部繼承人問題,皇權衰落,外戚專權,已經嚴重威脅西漢政權的統治。
(一)土地兼并和奴婢問題嚴重
漢武帝時期貴族、官僚和豪強富賈勢力開始發展起來,土地兼并問題在漢武帝之時,就已經開始出現,而當時董仲舒已經覺察到土地兼并的危害,從而提出了“限民名田,以贍不足,塞并兼之路”[1]的政策,但由于當時的土地兼還遠遠威脅不到漢武帝的統治,因此漢武帝未能夠加以重視,沒有采納這一建議。漢武帝之后,貴族、官僚和豪強富賈的發展,使得土地兼并更嚴重,出現了貴族“田宅無限,與民爭利”[1]官僚“多規良田,役使貧民”[1],豪強富賈兼并農人的局面。土地兼并的結果,“不僅使許多農民喪失了土地,使階級矛盾向著尖銳化的方向發展”[2],同時,大量的土地兼并,使得原有的自耕農喪失土地,無力養家,為了生存不得不自賣為奴婢,因而奴婢問題也凸顯了。到了元成時期,土地兼并更嚴重,如元帝時期的張禹就“內殖貨財,家以田為業,……多買田至四百頃”[1],又如成帝時,紅陽侯王立不僅兼并耕地還“占墾草田數百頃”[1]。以致出現了“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居”[1]的嚴重局面,嚴重威脅了西漢政權的統治。
(二)自然災害不斷與外戚專權
西漢后期,自然災害不斷,元帝即位之時,“天下大水,關東郡十一尤甚。二年,齊地饑,谷石三百余,民多餓死,瑯邪郡人相食”[1]。漢成帝永始二年“歲比不登,倉廩空虛,百姓饑饉,流離道路,疾疫死者以萬數,人至相食,盜賊并興”[1]。自然災害不斷發生加上土地兼并,出現了“以饑謹、物故流離以十萬數”[1]的現象,激化了社會矛盾,社會動蕩不堪,威脅了西漢的統治。
統治階層,皇權勢衰,外戚專權,內部外戚與外朝官僚斗爭不斷,西漢社會出現了“公卿列侯親屬近臣,四方所則,未聞修身遵禮,同心憂國者也”[1]。成帝即位,因其母為王家之人,開始倚重外家,如“以風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1],而后王風輔政十一年,王家由此而興,出現了“家凡九侯,五大司馬”[1]的現象,可見外戚專權甚為嚴重。
綜上可見,西漢后期已是危機累累,各種社會問題不斷且日益突出,漢哀帝就是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之下登基稱帝,面對岌岌可危的漢室統治,漢哀帝開始進行各項改革,希望中興漢室。
漢哀帝乃“元帝庶孫,定陶恭王子也”[1]。漢哀帝原本不是元帝嫡脈,但漢成帝劉驁十分寵愛趙氏姐妹,竟然為了保證趙氏姐妹的至尊地位,自己的幾名嬰兒都在成帝知情或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殺掉,以至于漢成帝無嗣。在此背景之下,哀帝祖母傅太后賄賂趙氏姐妹及稱帝舅王根,“昭儀及根見上亡子,亦欲豫自結為長久計,皆更稱定陶王,勸帝以為嗣。”[1]漢成帝也非常贊賞劉欣,隨后立劉欣為皇太子。公元前7年成帝猝然死亡,劉欣隨之得以即帝位。
(一)清除王氏勢力
正如呂思勉所指出的“哀帝即位之初欲有所作為,然因欲正人而不能正己,卒為外戚嬖幸阻撓敗壞”[3]。一即位就開始為清除王氏勢力而做準備。“上少在國,見成帝委政外家,王氏僭盛,常內悒悒。”[1]漢哀帝看到了外戚專權的危害,因而繼位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消除王氏家族的勢力。在他看來,外戚傅氏、丁氏是可以信賴依靠的力量,因而一即位就開始扶持兩家,大肆分封加爵,“成帝大行尚在前殿,而傅太后封傅妃父晏為孔鄉侯,與帝舅陽安侯丁明同日俱封”[1]。王氏也沒有束手待斃,用王莽請辭試探哀帝,于是“太后詔莽就第,避帝外家。莽上疏乞骸骨”[1],王氏此舉即贏得輿論盛譽,大贊王莽之賢,如《漢書》所載:“莽故大司馬,辭位辟丁、傅,眾庶稱以為賢”[1],哀帝陷于尷尬的兩難境地。若準王莽辭職,就會顯得自己不秉承先帝意志且心胸狹窄;若不準允,則會顯得自己軟弱無奈。因而面對王氏的挑釁、試探,結果“謙讓未皇,孤獨特立,莫可據杖”[1]的哀帝決定暫時避免與王氏決裂。于是他懇求太后、王莽收回成命,“皇帝聞太后詔,甚悲。大司馬即不起,皇帝即不敢聽政”[1]借以穩定大局。此次交鋒,王氏占據優勢。但很快哀帝“就藉遵循先帝倡導的‘以孝治天下’的傳統,通過為祖母、父母加尊號、尊謚的方式向王氏發難”[4]。剛開始王莽等據理據爭,使得漢哀帝免董宏為庶人。但在頗有智謀的傅太后的堅持下,最終“太皇太后詔尊定陶恭王為恭皇”[1]。此次交鋒,雙方可謂平分秋色,但哀帝深知王氏專擅朝政多年,其勢力盤根錯節,不可一蹴而就。此后,隨著皇位漸漸穩固,哀帝對王氏的態度逐漸強硬。隨后哀帝下令群臣議論為共皇立廟京師之事,遭到孔光、師丹等人反對,哀帝很反感。數日之后,當因傅太后宴會中的席位問題與王莽發生激烈沖突時,哀帝竟然果斷解除了王莽的職務。但是大臣們很同情王莽,因而哀帝為緩解輿論壓力,給予了莽某些政治、經濟上的優遇,但使之遠離政務。同時,在漢哀帝的支持下司隸解光收集王根等人貪贓枉法、在成帝喪期內公然聘取女樂、置酒歌舞等罪狀。哀帝“遣就國。免況為庶人,歸故郡。根及況父商所薦舉為官者,皆罷”[1],清除了王氏在朝的勢力,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哀帝顯示出了一定的統治才能。
(二)漢哀帝的一些改制措施
漢哀帝生活在西漢后期,這一時期,土地兼并嚴重,自然災害不斷,外戚專權,社會動蕩不堪,漢哀帝為挽救西漢危局,首先解決了外戚王氏的專權,暫時清除了王氏的勢力,鞏固了皇位。哀帝推行了罷樂府,提倡三年喪禮,正定陶王、王太后、王后名號,重新制定皇帝宗廟禮制等改革。
漢哀帝暫時清除了王氏的勢力,但為挽救西漢,為進一步鞏固皇權,同時解決西漢后期的種種危機,開始實施一些改革措施。首先罷樂府。西漢后期,樂府演奏的樂舞大多為萎靡之音,不僅有傷風化,而且由于權貴、富賈僭越禮樂,出現了“貴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過度,至與人主爭女樂。”[1]的現象。不利于皇權的維護,因而本身不好音樂的哀帝為重新確立君臣尊卑的次序,就下令“鄭聲淫而亂樂,圣王所放,其罷樂府”[1]。罷樂府是歷史的必然,是振興漢室的外在表現形式,要想振興漢室就必須解決萎靡腐敗的社會風氣其次,而罷樂府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其實“哀帝罷樂府的事件,實際上折射了西漢從強盛到衰微的一個過程。”[5]為解決土地兼并問題,哀帝接受孔光、何武建議:“諸王、列侯得名田國中,列侯在長安及公主名田縣道,關內侯、吏民名田,皆無得過三十頃……諸名田畜奴婢過品,皆沒入縣官。”[1]收到了“田宅奴婢賈為減賤”[1]的效果。另外,哀帝對宗廟制度也進行了改革,采納劉歆的六世“親廟”制建議,即由始祖廟、六世“親廟”組成“七廟”,而且有功德的皇帝宗廟可以“祖”、“宗”尊號,其數量不限。劉歆的六世“親廟”制的真正目的或許在于扶植劉氏宗室,以抗衡外戚,因而得到了哀帝的重視與支持,并開始據此改革皇帝宗廟禮制。雖然哀帝是希望效法武帝、宣帝中興漢室。如郭善兵先生所說:“雷厲風行地推行以廢除元成弊政,抑制王氏為主要內容的禮樂、政治、經濟、學術諸多改革,以振頹起弊,強化皇權,挽救漢朝的國運,以圖成為名留青史的中興之君。”[6]但是他扶植的傅、丁外戚毫無建樹、聲望,而倍受寵幸、重用的董賢等人也是平庸之輩。因此,實行的若干改革措施再遇到抵制之時,往往因缺乏決心而因人廢法,更令人惋惜的是元壽二年六月,在位僅6年的哀帝去世。支持改革的董賢等人卻資望淺薄,素無謀略,面對元后、王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的宮廷政變,以致董賢等竟倉皇無措,束手待斃,于是權力轉瞬易手,直接導致哀帝為挽救漢朝統治而付出的種種努力都付諸東流。
歷史上對漢哀帝的評價褒貶不一,大多數認為“是西漢政權崩頹的罪魁禍首之一”[6]。王夫之“夫失天下之人心者,成、哀之淫悖為之”[7]。王嘉認為哀帝“多進諂佞幸愛之臣,競以妝飾妖麗,巧言取容”[8]。“近現代史家對漢哀帝或略而不論,或寥寥數語略加述及,或對其多加荒淫無恥、昏聵無能、缺乏統治才能等貶斥之辭”[9],但班固卻認為哀帝“躬行儉約,省減諸用”及“雅性不好聲色”[1]。其實結合當時的政局,筆者認為哀帝具有一定的統治才能,不能片面認為哀帝就是昏庸無能之君。在即位之后,穩固了皇位,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最終因自身與政策不當的原因,加上日益積累的種種社會危機,最終以失敗告終。
[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徐志祥.重探王莽改制產生的條件[J].齊魯學刊,1987,(1):41-46.
[3]呂思勉.秦漢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88.
[4]郭善兵.漢哀帝新論[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10,(3):85-90.
[5]郭學智.論漢哀帝罷樂府的原因[J].時代文學,2010,(6):204-205.
[6]郭善兵.漢哀帝改制考論[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8,(11):74-79.
[7]王夫之.讀通鑒論[M].北京:中華書局,1975:115.
[8]王嘉.拾遺記[M].臺灣: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341.
[9]翦伯贊.秦漢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3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