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泳
(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 思政部,廣東 佛山 528216)
生態倫理觀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途徑探索
姚永泳
(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思政部,廣東佛山528216)
生態倫理觀的養成是新的時代文明的需要。在我國,生態倫理觀的養成主要依靠思政教育這一顯性載體。本文分析了生態倫理觀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現狀,探索了進一步加強生態倫理觀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途徑。
生態倫理觀思政教育高職院校
浩瀚的人類文明史證明,生產力直接塑造人類的文明形態。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圈隨之被一步步侵蝕,人類社會的發展面臨著比以往各個時期更為嚴峻的生態危機。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有著唇齒相依的內在關系,正因如此,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都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生態文明的建設關乎一個國家及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和發展方向,而要真正實現生態文明,除了政策層面的強調外,最重要的是觀念的轉變,改變原有的人類中心主義觀念,將整個自然界納入人類倫理關懷的命題中,塑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倫理觀。
生態倫理觀是理性思考人與自然關系的結果。我國的生態倫理思想深刻雋永,其源泉要追溯到《易經》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后至儒、道兩派:從孔子的“以仁致和”、“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到孟子的“仁民愛物”、“致用”、“時養”的生態責任意識,從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到莊子的“損易,無受人益難。無始而非卒也,人與天地一也”,都包含著生態倫理觀的合理思想。尤其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張保持自然界萬物的差異性,保護天與人各自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權利,成為一個維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命題,貫穿于古代各派思想。而西方生態倫理思想也貫穿著人與自然之間整體、系統、多元的關系,主張人要合理、公平地處理與自然資源的關系,建設一個符合人性與美的“詩意的棲居地”。
這種東方的生態智慧及西方關于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理論價值和現實作用上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為人類合理利用自然、構建科學的生態倫理體系提供啟示。就人與自然的關系而言,生態倫理觀強調重新定義人與自然的倫理關系,用道德約束人對自然的行為,結束人與自然之間的敵對狀態;同時,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生態倫理觀主張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生活方式”,這種和諧的生活方式要求摒棄現代社會的物質欲望、奢侈消費和享樂觀念,用“生活質量”而不是“生活標準”衡量生活。總而言之,這是一種關于“持續生存”的倫理。
20世紀中期,人類逐漸關注到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兩大問題后,終于不得不承認現代社會在生態、道德、社會方面都存在巨大危機,究其原因,這種危機的繼續,是因為我們缺乏必要的倫理意識,而不是缺乏必要的技術能力。如果不進行道德力量的約束,現代技術運用中的任何一種力量都可能顯現出其破壞性特征。有鑒于此,國外一些學校各個年齡階段的教育領域紛紛掀起生態文明教育的熱潮,以求彌補或改善現代人原有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把原有的道德對象的范圍從人與人的領域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領域,樹立一種全新的生態倫理觀。他們逐步建立了與生態文明和生態道德有關的基本理論體系,在生態文明教育問題上,不單重視各個層次各個院校的基礎理論教育,而且偏重于環境的浸染和社會實踐教育[1]。
在我國,對生態倫理觀的系統教育主要集中于大學,大學階段是大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對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責任感、憂患意識的形成都極為關鍵,這個階段的環境道德意識一旦形成,會給他們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與環境保護形成巨大影響。然而目前,縱觀我國各級各類高等學校,對于大學生的生態倫理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大學生對于生態倫理觀的接受參差不齊。除了一些專門的資源環境保護、資源環境科學類院校有相關的生態道德教育課程外,其他非專業類院校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必修課程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如在本科院校和??圃盒6奸_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形勢與政策”等課程,告知學生要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公正、尊重生命、合理消費、善待自然等。
在普及于大學階段的這三門課程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與生態倫理觀教育有關的內容包括: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創造有價值的人生;科學對待人生環境;弘揚社會主義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弘揚法治精神;自覺遵守法律等。這些內容主要是從人生哲理、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三個方面進行滲透。“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與生態倫理觀教育有關的內容包括: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改革和對外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等。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全過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提供條件和精神支持。而內容不斷變化與更新的“形勢與政策”課中,則每一學期都設置與更新生態理念、建設生態文明相關的內容。
總體而言,思政課本的設計中尚缺少環保章節,且已有的生態環保內容也較膚淺簡單,大學生對于生態文明的理解及生態倫理觀的樹立還需要多種渠道多種方法結合。
有鑒于此,強調學生動手能力與實操能力的高職院校更應拓展生態倫理觀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以使學生接受思政教育中的生態教育內容,進一步養成其對整個生態的倫理和法律意識。筆者認為,進一步加強生態倫理觀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途徑包括內容的擴充、路徑的豐富和方法的優化三個方面。
首先是豐富生態倫理觀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內容。高職院校中的大學生目前主要通過三門必修思政課程或多或少地接觸到一些基本的生態知識,然而思政課中關于生態教育的內容,僅僅局限于部分章節甚至是部分段落,在深度和廣度上,都離全面的生態倫理觀教育差距較遠。高校思政課的主要內容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系列成果,實際上,全面的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包含許多生態理論成果,這些都可以用在思政教育上,以加深和拓展學生對于生態倫理的理解,進而樹立科學的生態倫理觀。比如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由生態世界觀、生態價值觀、生態審美觀等理論構成:生態世界觀從“應然”和“實然”的層面,描述人與自然相互關系角度下的理想社會的形狀,也論述資本主義如何現實地導致了人與自然的對立;生態價值觀主張人與自然界和諧相處、良性互動,以和諧生態為根本價值取向,既反對片面的人類中心主義,又否定片面的自然中心主義;而生態審美觀,則強調了自然美與社會美的有機統一[2]。通過馬克思主義這三種生態理論的教育,可以促使大學生從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兩個角度理解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相處的重要性,熱愛大自然、熱愛社會,情操高尚,成為生態倫理觀浸潤下的真正的“生態人”。
除此之外,思政教育還可以從中國傳統生態文化入手,將生態倫理觀貫穿教育過程中。儒家既有“仁愛”、“中庸”等思想貫穿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又有孔子的“釣而不剛,弋不射宿”、孟子的“斧斤以時入山林”、“不違農時”、荀子的“不夭其生,不絕其長”等從生態文明的視角具體闡述的人類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和諧共生思想;道家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我以為和”等“天人合一”的生態和諧觀;佛家也有“萬物一體”、眾生平等、關愛生命、反對殺生的樸素倫理觀。儒道佛等思想中的生態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和諧文化的精華,為當代中國的生態文明理論提供豐富的思想文化淵源,可以有選擇地納入當代大學生的生態倫理觀教育內容中。
其次,完善生態倫理觀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路徑。高職院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養大學生生態倫理觀的主要載體,如“基礎”課可以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概論”課可以對大學生進行樹立生態倫理觀方面的理論教育,而“形勢與政策”課可以進行當今形勢與政策方面的教育。除了這個主陣地外,生態倫理觀的融入有以下路徑:
開設人文科學素質選修課。人文科學素質選修課是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課程,是拓展大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生態文明素質的培養也可以通過開設生態文明人文科學素質選修課得到實現。一方面,可以如一些國外高校一樣,開設針對全體學生的生態環境科學選修課,使每一個大學生皆可能受到生態環境科學教育,同時還可開設中國傳統文化選修課,用儒家、道家、佛家的“天人合一”觀和生態和諧觀教育大學生,使其更好地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生態傳統,增強建設“美麗中國”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建設校園生態文化。古人云:“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知之非艱,行之維艱,功夫全在行上?!保?]知,然后行,在學習了生態倫理方面的理論知識后,要真正將它了然于心,形成穩固的價值觀,還需通過“行”強化。大學生踐行生態倫理觀的重要載體就是校園文化建設,一者,是將生態知識運用到種草種樹等建設綠色校園的過程中,使學生在綠色實踐中接受鍛煉,同時,學生在這種物化的精神文化的感召和熏染下,生態文明情感和意志得到逐步培養,穩定的心理素質得到內化,生態文明行為也成為一種自覺的外化行為。二者,將生態知識運用到大學生建設節約型校園的行為中,節水節電,不浪費糧食,不追求高消費,樹立以節儉為榮、以浪費為恥的價值觀,促使節約型校園的建立和“生態人”的普化。三者,還可以開展以生態文明為主體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在世界環境日、植樹節、世界水日、地球日等與保護環境有關的節日開展主題日活動,定期宣講以保護生態為主題的各類比賽、演出等,寓教于樂,都可進一步增強生態保護對于學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從而使生態倫理觀浸潤其心。
開展生態保護社會實踐。所有關于生態倫理的理論教育與校園生活,都是為了最后能在社會中得到實踐,生態倫理的觀念最終能夠惠及整個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中,因而開展與生態保護相關的社會實踐是高校尤其是實操性較強的高職院校的重中之重。在大學階段,這種社會實踐可以通過開展校企合作環??蒲谢顒?、組織學生參加環境保護的義務勞動及開展與生態有關的社會調查得到實現。這些社會實踐一方面可以使大學生加深對環?,F狀、環保知識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強化了其環??蒲心芰敖鉀Q環保問題的能力。
再次,還需要優化生態倫理觀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方法。傳統思政教育方法以課堂講授為主,學生的主動性不強。從中可以看出,思政課上課內容和上課方式的改革勢在必行。為了增強生態文明教育的時效性,不但應拓展其融入思政教育的內容,還應優化其方法,將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結合起來,進一步拓展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使生態倫理實踐遍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過程。同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也不能忽視,即生態倫理的形成,既要重視自律的作用,又要重視他律,既要注重自我約束、自我調整,又要重視他人對自身的監督和約束。這樣人最終能做到言行一致,內外皆一,這是新時代“生態人”的最終旨歸,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應有之義。
[1]沈建,干海珠.國外的大學綠色教育[J].世界環境,1999年第3版.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45-66.
[3]朱熹.朱子語類卷九[M].北京:中華書局,1986.3.
本文系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立項階段成果,課題名稱:高校思政課在生態文明素養培育中的表達方式與實現途徑研究(課題批準號:2015SZY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