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巍
(西華師范大學 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華德福幼教理念對我國農村幼教課程改革的啟示
夏巍
(西華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四川南充637002)
華德福幼教課程以人智學為基礎,秉承回歸自然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兒的自由天性,注重幼兒的身、心、靈得以健康平衡地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多種形式擴大農村學前教育資源,支持貧困地區發展學前教育。華德福幼教的特色理念能為我國農村幼教課程改革提供許多借鑒與參考。
華德福課程改革農村幼教
一戰結束后,德國斯圖加特的華德福-阿斯托瑞爾(Waldorf-Astoria)煙廠經理艾米爾·莫特(Emil,Molt)邀請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為煙廠工人的孩子建一所子弟學校。于是1919年9月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就這樣在德國誕生了。華德福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又是一種學校實體。它強調以人為本,順應人的生理和意識發展,引導人尋找真正的自我,喚醒人對生活和自我的觀察和判斷,給予自己生命的意義和方向,尋找自我在世界中的定位。
華德福教育以魯道夫·史代納創立的人智學為基礎。它是一種以人為本,注重兒童身、心、靈和精神整體健康發展的全人教育。課程設置是根據兒童不同階段的意識發展,針對意志、感覺和思考,對兒童的身、心、靈和精神進行整體平衡教育,并結合兒童獨特的個性,協助兒童智慧生成[1]。其特色教育理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華德福教育認為0—7歲孩子迅速成長的身體就是一個完全的感覺器官,會受到周圍一切事物的影響。對孩子們來說,萬物都是有靈性的,美好而善良的。廣泛的興趣,開放好動的天性使他們得以與世間萬物對話,與大千世界融為一體。
華德福教育針對孩子應該如何自然地成長,常常把學校建立在郊外,讓孩子有寬闊的地方奔跑;養一些小動物,創造機會讓孩子學會關愛生命;種花種草,讓孩子感覺到生命的欣欣向榮。人智學認為,人的身體與自然界的礦物、動物和植物是和諧統一的。教育應該給兒童提供條件從而促使兒童與自然在身體、心靈上協調。天然材料制作的玩具和用具可以增加孩子的感官經驗,體驗大自然無窮盡的美。即使是講故事、唱歌、跳舞也都不用收音機和電視機。這些天然的素材形態不一、紋理流暢,可以啟發幼兒敏銳的觸覺經驗,同時讓孩子們的驚詫之心和創作精神得到滿足。
(二)重個性,求靈性。
史代納認為:“人的心靈本質是在人的身體、生命體、星芒體和自我進行組合,以及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各個個體浮現出的獨特特征,常常有一個心靈體起支配作用而形成氣質,從而突出了個性。”[2]他認為兒童有四種性情:土相性情兒童偏憂慮;水相性情步調緩慢,身體肥胖;風相性情不夠專注,動作有節奏,身材苗條;火相性情意愿很強,激進有主張,步伐穩定,身材短小。因此,在華德福學校里,教師每天早上都要花費一定時間了解每一個不同性情的孩子,從而根據他們不同的氣質特征開展一天的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考察了華德福教育以后這樣概括其理念:在華德福教育體系中,每一所學校的教學大綱都是個性化的,而且藝術和科學都同等重要。教師的角色是喚醒每一個兒童潛在的能力,允許孩子們多彩的個性自由地浮現和發展。誠然,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自己的天性和使命,每一個孩子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夢想。華德福教育的方向和目標就是幫助孩子追尋他們的夢,追求生活的目標和實現自己的使命。雖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成龍”,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自己,這便是華德福最現實的教育。
(三)有意義地模仿。
年幼的孩子完全沉浸于周圍的環境,他們首先通過感官體驗整個世界,并以一種最積極的認知模式給予回應——模仿。它具有一種能使幼兒通過積極的意愿同當前環境取得協調一致的力量[3]。喜、怒、愛、恨、智、鈍,這一切都通過語調、身體接觸、肢體語言、色彩明暗、和諧與否等傳達給孩子。模仿是兒童的本能,這個本能一方面來自潛意識,另一方面出于需要。因此環境應當提供給孩子許多有意義的模仿和創造性玩耍的機會,使他們的身體得以充分發展。史代納曾說,如果你是善良的,你自然會散發善良的氣質,如果你是壞脾氣的,一樣會顯示在你的氣質之中,簡言之,你的個性,你的行為,一點一滴都會傳入猶如清澈河底的童心世界。因此華德福教育的重點不在于說了什么或教了什么,而在于如何給孩子們創造一種有意義的模仿的自在環境,讓幼兒接觸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從而得以良性地發展。
(四)平衡健康地發展。
史代納認為智力的開發并非是多多益善的,就如開發自然資源的同時要保護自然環境,通過藝術教育平衡人的智力、感覺和意志發展,達到身、心、靈和精神的整體健康發展,把學到的知識滲透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和表現在行為上。過早單一的智力開發會透支幼兒用于建設身體和進行模仿的生命力,不利于幼兒身心整體發展,甚至影響成年后的健康狀況。因此華德福幼兒教育沒有單獨的語文、數學、外語之類的有形文字教育,而是在每天的玩耍游戲中,創造許多自然而然的機會讓孩子們感受那些學科知識,學習有價值的社會生活技能。另外,由于幼兒的所有感官都在成長,需要小心呵護,過度的刺激會傷害孩子的感官發育,因此用于幼兒教育的聲、光、色應該是柔和而自然的。
華德福堅持的教育理念和在全球的實踐成果證明了它是一種在惡劣環境條件下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教育。在中國內地施行華德福教育的德國青年盧安克認為,華德福教育的空間在農村,其教育理想可以在農村的廣闊天地得以施展。華德福特色的幼教理念對我國農村幼教課程改革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自然自在的課程環境創造。
兒童生活在農村,如同魚兒生活在水里。在華德福學校里有這樣一首歌:“我站在大地上,向石頭學習;我遙望大海,向魚兒學習;我凝視天空,向鳥兒學習;我生活在大自然中,向太陽學習。他們都是我的兄弟姐妹。”[4]這最純樸簡單的歌詞卻充分表達了孩子們渴望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童真。在農村,雖沒有先進的儀器化設備,但在這最親近自然的地方,不僅有美麗的風景、清新的空氣、和諧的萬籟之聲可以豐富孩子們的感官經驗,而且多樣的民間文化、淳樸的民風、厚道的鄉情讓兒童盡情體驗自然的生活。
在室內環境方面,通過墻飾和活動角的精心裝置,給農村幼兒創造一個自然豐富的課程環境,使孩子們雖身處室內卻感同身受。四季不同落葉的顏色形狀、小動物們的生長變化過程及孩子們家鄉的美好風景等,經過幼兒一雙雙稚嫩又不失靈性的小手,以手工、圖畫的形式呈現出來,展示在他們每天生活學習的地方。不僅能鍛煉幼兒動手的能力,給予孩子們自己做事的信心,而且能讓他們學會充分利用周圍事物進行自己的小創作。另外,在這有著豐富自然資源的地方,帶領孩子們外出感受自然,親近自然,想必是最為生動也最受孩子們喜愛的一課了。“教育是隨著生命的開始而開始的,在生下來的時候孩子就已經是一個學生,不過他不是老師的學生,而是大自然的學生罷了,老師只是在大自然的安排下進行觀察,防止別人阻礙它對孩子的關懷”[5]。盧梭此言切中二字:“自然”,它不僅可以增進兒童的健康,而且可以陶冶情操,豐富知識,增長智慧。充分利用農村的鄉土資源,給兒童創造一個自然自在的課程環境,使其得以自由發展。
(二)均衡中求差異發展的課程內容。
在我國,許多村鎮幼兒園附設于小學,由于外在環境和現實條件的限制,不同年齡的孩子只得就讀于同一個班級。這樣的混齡式教育不僅給幼兒教師帶來了難題,而且使得許多幼兒的個體差異未能得到足夠很好的重視。統一的計劃、統一的教材、統一的要求、統一的評估,出現了能力強、發展快的幼兒“吃不飽”,能力弱、發展慢的幼兒“吃不了”的現象。史代納認為不應該模塑兒童適應社會,而要幫助他們發展個人的特質與長才。教師應深入了解每一位兒童,發現他們不同的性情,進而幫助其均衡發展[6]。
在農村,美處處可尋,利用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創設適合不同性情兒童的課程內容,自由發展其個性。例如:實施小班“讓幼兒正確使用剪刀”這一目標時,讓能力強的剪落葉葉脈,能力中的剪紙條,能力差的剪面條,這樣便激發了所有孩子使用剪刀的興趣。“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7]。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讓孩子各擇所愛,展其所好,使他們全面又不失個性地得以充分發展。
(三)適合幼兒模仿的有意義的課程實施活動。
“發展中的幼兒有天賜的模仿認知本能,有永不挫敗的堅強意志力量。因為強烈的模仿與意志能力的發展,幼兒大膽的迎向滿足自己成為人的種種需求。如果沒有模仿與意志,幼兒不可能完成三歲前走、說、想的需求”[8]。模仿是幼兒潛意識里對生命熱愛的表現。因此,教育應當把既美好又有意義的東西呈現給孩子。這些美好而有意義的東西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兒童生活中接觸的材料、環境;二是接觸的人。在農村,幼兒生長的那片天空賦予了他們豐厚的條件得以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但是這種條件的充分利用還要得益于農村幼兒園活動的有效安排與設計。由于經濟欠發達,許多附設于農村小學的幼兒園一味模仿小學進程安排教學活動。死板的教材書本、乏味的課堂教學、木訥的教師管理者……這些足以讓幼兒獨具創造力的身、心、靈麻木、窒息。
“幼兒是完全的感官體,他的身體對環境完全開放,他與周圍環境完全同在。他在環境中呼吸,由感官吸入環境中發生的所有事,再以模仿行為呼出他吸收進去的”[9]。但是模仿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吸收、消化、重新創造,進而成為自己能力的有意義過程。席頓自傳中有一則小故事,“母親想讓我安靜下來坐著不要亂動。她用披肩把我包住,讓我靠在床邊,對我說:‘你現在是一棵樹,樹是不會亂動的。’于是我就把自己當成了一棵樹,在那兒一動不動地坐了一個多小時。”[10]席頓把自己的角色“一棵樹”用自己的那股心氣兒演活了,他完全進入了角色,所以才能一動不動。他的母親愛麗絲并不是靠命令、指示,靠的是讓孩子有意義地模仿的力量才把席頓的那股心氣兒引導出來,把他引向了一個創新的自我世界,這才是對兒童進行的真正的教育。
(四)立足平衡健康發展的課程目標。
日常生活中,中國人請客吃飯總愛不停地說“吃吃吃”,而外國人請客吃飯則往往問客人“您還需要嗎?”類似中西文化差異屢見不鮮,就連在幼兒園里也有所體現。農村幼兒園作息制度基本按照小學的做法,沒有專門的教養員、保育員,一周上課時數多在18節以上,有的甚至達到24節,每節課長達45分鐘,且教學內容偏重于讀與算,幼兒的戶外活動時間被大量擠占。其教育根本未能從孩子真正需要出發予以考慮。華德福教育認為,兒童時期不宜過多地利用孩子的智力,因為這樣會破壞孩子的天性和興趣,也不需過早地激發他們的判斷力,因為他們對生活的知識知之甚少,過早的判斷會給他們的頭腦帶來錯誤的結論和固定的思維。華德福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最大差別就是尊重人的發展規律,并從生活中觀察了解兒童的需求進行教育,為孩子的身、心、靈和精神整體健康而努力,促進其平衡穩定地發展。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得既不豐碩又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就會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11]。華德福教育尊重幼兒發展規律,立足幼兒平衡健康發展的教育理念與盧梭的自然教育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倡導根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安排其每日活動,培養幼兒獨立的精神個體,讓其成為會思考的自由人。在農村這樣一個充溢著大自然氣息與活力的氛圍中,更應當以幼兒得以平衡健康地發展為目標,放逐幼兒于自然中,讓其充分體驗那些自然生成、潛移默化的課程意蘊,切勿讓幼兒像似稻又實非稻的雜草,收獲季節未到便早已枯黃,結了空實。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多種形式擴大農村學前教育資源,支持貧困地區發展學前教育。可見農村學前教育是國家發展教育的重心之一,也是我國這一農業大國關注的問題之一。幼兒教育課程是幼兒教育的核心,反映著幼兒園整體教育客觀規律的總體結構。發展農村幼兒教育,其課程的發展便成為重中之重。借他山之石,攻自家之玉。華德福教育理念堅持了人智學對人的共性理解,注重人的本性發展,尊重人的自由天性,尤其是注重自然環境的創造,充分利用大自然這一豐厚資源使幼兒的身、心、靈等得以整體平衡健康地發展。這些對我國農村幼兒教育課程改革多了一些啟示,添了幾分參考。
[1][2]黃曉星.邁向個性的教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
[3]Barnes,Henry.Learning that Grows with the Learner:An Introduction to Waldorf Education[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1,10.
[4]吳蓓.從生活中學習[J].少年兒童研究,2004,11.
[5][11]盧梭,著.李士章,譯.愛彌兒[M].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6][8][9]簡楚瑛.幼教課程模式:理論取向與實務經驗[M].臺北:心理出版社,2003
[7]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0]大田堯,著.朱浩東,等譯.把自然還給孩子——關于當代教育的思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