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梅 王瑞閣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初探
袁梅王瑞閣
當今,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要求,思想深刻,內涵豐富。他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我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
生態文明;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習總書記指出,“歷史地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認識生態文明,就要從人類歷史發展范疇看待人與自然,工業文明與自然,正確把握“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關系的變遷。工業文明以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依賴綠水青山,力爭金山銀山”,工業文明時期,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只要金山銀山,管他綠水青山”。也正是在這種錯誤思想的指引下,人類社會發展面臨著人口劇增,資源緊缺,環境污染嚴重的困境,人與自然矛盾尖銳。現代人對擺脫自身困境的渴望,追求一種健全的生存發展,現代技術的發展催生了生態文明的崛起。也正是生態危機的出現讓人類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方式,重新思考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原始文明階段,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和支配能力十分有限,在人類心中,只有敬畏自然,順從自然界的意志才能得以生存。隨著人類對自然界進行初步的開發,農業文明時期,鐵器的出現大大促進了人類對自然的改造能力,人類開始由單純地敬畏自然向學會依附自然給予的條件去主動探索獲取最大的勞動成果轉變。人類一方面順從自然,另一方面開始學會趨利避害。人類首先把能夠提供生存必需品的自然資源作為財富,人類的財富觀開始生成并逐漸演變為把勞動力作為財富。這個時期,人類的勞動開始有了剩余,人類對財富積累的意識逐漸增強,他們通過對自然規律的總結創造適當的生產生活條件,使自己需要的物種得以生長繁殖。從這一方面來看,這個時期人類依靠自然界生存,人類對自然的改造不過是為了滿足他們的生存需要。他們從“綠水青山”中索取勞動產品,積累財富,構建屬于自己的“金山銀山”。
從總體來看,這兩個歷史階段由于人類沒有意識到可以通過外在的技術改造自然,本質上對自然界還是一種敬畏的態度。再加上人口數量少,生產力水平低,空間廣,原始資源豐富,生產工具破壞性低,所以生態環境自我調節能力也就比較強。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農業生產中,人類形成了比較獨體的習慣和風俗來體現人與自然的整體平衡。農業社會中人們積極主動地適應自然生態環境的實踐,雖然在今天看來不一定都有科學依據,但是其順天應時的做法對自然環境也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的。這段時期,人類并沒有從根本上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
工業革命時期,人類逐漸開始以自然界的“征服者”自居,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為人類提供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它逐漸打破了原來的農業文明體系,原有的生產方式也逐漸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替代。人類對“金山銀山”的追求,驅使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從而人類向自然索取的欲望與能力逐漸增強。工業文明利用先進的工業一次又一次地帶給人類前所未有的物質享受,人類也通過先進的工業貪婪地利用自然資源,同時,人類抵御自然災害和社會風險的能力也逐漸增強。但是,隨之而來地也是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以及與之對應的自然災害。人類對物質財富的貪婪,無視大自然對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導致能源枯竭,生態破壞等大量生態危機。依靠工業文明先發達起來的國家最先嘗到生態危機帶來的惡果,當自然界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由于對資源能源地過度消耗使他們不得不增加生產成本,經濟危機爆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許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都經歷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過程,在發展中把生態環境破壞了,搞了一堆沒有價值甚至是破壞性的東西[2]。這些發達國家意識到工業文明為本國帶來的惡劣后果后,做出了相應的對策。他們利用本國的經濟優勢在環保方面領先于其他國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但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本國的生態危機,實際上卻是將生態危機擴散到全球。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如果一味地追求經濟發展,不顧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那么,今后對自然的利用只會越來越少,資源能源緊缺,生態危機的蔓延只會加重經濟負擔,如此螺旋式加強。如果國民每天都生活在各類污染的環境中,對自己身體的傷害度也隨之增加,這樣的環境,如何讓人們積極地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去?如果因為發展經濟導致生態破壞威脅到個人的生存,當人民最基本的生活和身體健康都面臨威脅,這勢必會影響到社會穩定。因而,只有建設好“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才會隨之而來,社會才會安定,人民才能幸福。如果“金山銀山”的發展需要犧牲“綠水青山”,那么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
工業文明后,人類飽嘗盲目追求經濟增長忽略環境保護的苦果,生態文明登上歷史的舞臺。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為中心,它建立在科技與經濟發
展的基礎上。生態文明觀是一個以生態為中心的產業,它并不是否認工業農業以及科學技術發展為人類帶來的福利,而是一種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經濟結構。盡管我國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就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但是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飛速發展也加快了生態問題的顯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特殊性在于無論是經濟方面還是生態建設方面,都需要我們國家與人民一起探索。在改革開放初期,盡管知道不能走一些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是并沒有一條正確的道路指引我們前進。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顯著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環境等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環境問題日益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3]。要解決這些民生問題,就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根本途徑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逐步用新能源、新工業取代那些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費產業,建設綠色生產體系。
當今社會,人們對生活的要求,尤其是那些深受生態破壞所帶來的嚴重后果的人們,更迫切地需要一片“綠水青山”。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要舍棄原本筑建好的那些“金山銀山”來換取“綠水青山”,而是要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既要堅持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保護環境,又要在保護環境的過程中促進經濟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相協調,加快綠色生產體系的構建。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并不是對立的,而是一種相輔相成的存在。但是兼顧兩者的發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達成的,也不是簡單地通過國家立法或者依靠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就能實現的。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深入分析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論,我們不難看出,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的必然產物。人類文明所經歷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替代的,我們對“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探索也是一步一個腳印深深烙在歷史長河中的。這一理論也正是我們人類從依賴自然到征服自然再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詮釋。我們要正確地看待這個過程,不能妄自菲薄但更要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到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我們要全民環保,一起下定決心建設好生態環境,堅定走綠色循環,低碳環保之路,用“綠水青山”創造出“金山銀山”。
[1]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0.
[2]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4.
[3]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2.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