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立 劉昊 廖榮升
?
論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失衡問題的解決途徑
周建立劉昊廖榮升
文章從分析廣西地區少數民族構成情況出發,結合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特點和發展歷史,指出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失衡問題的具體表現及其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針對解決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失衡問題的途徑進行探討。
民族構成;發展失衡;影響因素;解決途徑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實現各個民族共同發展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必然要求。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狀況關乎地區穩定與發展大局,這對黨和政府開展各項經濟、政治、文化工作提出了要求:必須重視少數民族人民利益,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平衡。廣西壯族自治區作為五大民族區域自治區之一,民族構成情況較為復雜;其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得到社會普遍關注,盡管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落實以來,極大地促進了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團結,但其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發展不平衡問題。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區域,民族構成情況較為復雜。其中世居民族多達12個,有漢族、壯族、苗族、瑤族、回族等。除此之外,隨著經濟發展、人口遷移成為一種趨勢,也有其他民族在廣西分布,例如滿族、蒙古族、藏族、水族等。
少數民族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就廣西的常住人口來看,少數民族人口數量占廣西總人口比重三分之一以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少數民族人口總數位居全國第一,其中,壯族人口數量最多。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發展。從國家安全層面上看,民族問題主要是民族團結和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問題。但是,廣西作為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其首要解決的民族問題是發展問題,特別是經濟發展問題。自從1947年民族區域制度在廣西落實、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但與發達地區仍存在較大差距,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開始突出。
1.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
廣西漢族與少數民族聚居區域并不相同。從地理范圍看,漢族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少數民族則聚居于西北部。受自然、歷史、政治等多種因素影響,廣西東南部與西北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存在著較大差距。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深化,特別是受市場經濟競爭性、趨利性影響,東南沿海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與良好的經濟基礎,成為發展市場經濟的首選試驗地區。以致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及黨委在制定經濟政策時都相對偏向于扶持東南部,這就使得廣西南北地區經濟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
2.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落后
基礎設施是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它為社會生產環節和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服務,有助于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活動的正常運行。基礎設施包括交通、水電、科研、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公共服務設施。一般情況下,經濟越發達,對基礎設施的配置要求越高。就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發展情況來看,其基礎設施落后集中表現在衛生事業、文化教育與交通通訊業等。其發展情況與發達地區相比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交通條件落后,通訊線路少條件差等等,這些都成為制約經濟活動的重要因素。
3.第一產業占主導,資源投資效益低
廣西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是主要的農業經濟區域。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人口數占總勞動力比重較高,但相較于第二、第三產業的經濟效益偏低。就廣西壯族自治區整體來看,第一產業比重呈下降趨勢,但是少數民族地區下降水平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次少數民族地區礦產資源優勢明顯,多用于發展資源型重工業,例如采掘工業和原料工業等,對資源進行深加工以延長產業鏈意識薄弱,投資效益較差。
4.收入水平較低,貧困問題突出
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表現。貧困問題突出是影響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改善民生存在困難的原因之一。相關調查資料表明,廣西西北部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度較高,主要表現在居民家庭年收入水平較低,年收入5000元以下不在少數。少數民族地區是全省扶貧開發的重點地區,它成了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難點之一。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輛馬車之一,而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偏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就業情況不容樂觀,消費能力不足,由此使得居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
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歷史因素、自然條件因素,又有經濟和政治因素影響,明確影響經濟發展水平的因素是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前提條件。
1.歷史因素造成的經濟基礎薄弱
廣西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落后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邊境民族地區屬于革命老區,其突出特點是集“老、少、邊、山、窮”為一體,幾十年的戰爭破壞使得邊境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發展條件落后。邊民收入水平低,生活條件落后,貧困面積較大。邊民的生活水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區的穩定和長久發展,生活水平持續落后極易造成民心不穩,引發邊民遷徙,對國家實施安全戰略即穩定西南邊陲造成不利影響。
2.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經濟基礎制約了經濟發展
一般來看,少數民族地區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高強度利用土地資源又導致了土壤退化、土質較差的問題,使生態環境條件惡化。近年來,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在各方面都加大了資金投入,但仍存在農田水利設施不完善、生態環境脆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等問題。并且,廣西多山的地貌條件導致的交通不便,阻礙了農業生產機械化運作,人力、物力的大量投放加大了農業生產成本,降低了經濟效益。
3.邊貿優勢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相關調查表明,廣西少數民族地區主要從業方向較為單一,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從種植、養殖以及勞務活動中取得的收入是居民主要的收入來源。依靠邊境優勢從事邊境貿易的邊民數量并不多;利用發展邊境貿易,促進經濟文化交流,提高生活水平的優勢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4.科技投入不足,人才緊缺
人才、教育、科技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而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科技投入不足與人才培養機制缺乏的問題。科研投入少直接制約了生產實現集約化、機械化;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產品創新都需要科技與人才的參與。
黨和國家始終把解決國內民族問題作為實現國家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是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一步推進的需要。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失衡問題的有效解決需要政府、社會和少數民族人民共同努力。
1.大力發展經濟,完善基礎設施
大力發展經濟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有效途徑。通過大力發展經濟,提高社會發展程度,才能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為此,要制定科學的經濟發展戰略,以扶貧開發和經濟發展為重點,加大資金在完善公共基礎設施上的投入力度,通過扶貧政策,增加農民收入,緩解廣西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程度,縮小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
2.大力發展民族地區教育事業,提高勞動力素質
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石。針對廣西少數民族地區人才匱乏的現狀,中央和自治區政府要加大教育資金投入,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加大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投資力度,為社會輸送專業型人才;此外,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還要致力于辦好民族高等教育。
3.利用邊境優勢發展邊境貿易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為廣西經濟帶來了發展機遇,加大邊貿發展力度,充分發揮邊貿優勢將有助于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邊境優勢條件發展綠色產業、生態旅游等新型邊貿,少數民族地區可以利用現有的種植、養殖業基礎和生態資源,發展低碳環保型的邊境貿易,實現產業增值增收;此外,邊境貿易與生態旅游相結合的發展方式在廣西中越邊境少數民族地區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
4.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廣西邊境少數民族地區人地矛盾突出,生態環境脆弱是制約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為此,少數民族要切實貫徹落實科學發展戰略,在礦產開采與使用過程中注重山體保護并及時進行污染治理;種植業發展要因地制宜,實現保護土地資源的同時創造經濟效益。
加快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是提高廣西經濟整體發展水平的必經之路,針對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必須進行深入研究并尋找積極的解決辦法,為促進地區發展平衡不懈努力。少數民族發展狀況關系到區域穩定,關系到自治區政府各項民族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問題是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表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作者單位:賀州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6.009
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失衡和社會穩定研究(項目編號:201204LX476)】
[1]徐世英.少數民族地區民生狀況統計分析與預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
[2]寧健.關于廣西改善民生與社會建設的思考[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