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萌
?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持“五個樹立”
何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共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就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全面把握新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持“五個樹立”(即樹立唯物史觀,樹立責任意識,樹立憂患意識,樹立創新意識,樹立服務意識),勇于擔當,有所作為。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新要求;五個樹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就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論述是新形勢下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必須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的原則。要深刻認識到意識形態建設為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心工作服務,為中心工作的完成提供思想和輿論保障,圍繞中心工作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建設。要加快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建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建設新型智庫,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庫”“智囊團”作用。當前我國意識形態工作既面臨挑戰,又面臨機遇。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全面把握新形勢下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堅持“五個樹立”,勇于擔當,有所作為。
2013年12月3日,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唯物主義原理在社會生活和社會歷史中的運用,是社會發展的科學原理和認識社會、改造社會的科學方法,唯物史觀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制訂戰略和策略的理論基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先進的意識形態,要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就必須牢固樹立唯物史觀。
樹立唯物史觀,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觀點,客觀分析、理性研判當前國內外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新形勢,才能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保持清醒,不迷失方向,不隨波逐流;才能全面地看問題、前瞻性的思考,認清當前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從而找尋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樹立唯物史觀,按照歷史唯物主義關于尊重歷史發展規律和發揮人民主體能動性相統一的方法,以及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既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又要堅持人民主體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維護好、發展好和實現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樹立唯物史觀,要求理論工作者辯證分析,客觀研判,審慎應對。
責任就是對自己所負有使命的忠誠和信守,就是對自己工作出色的完成。責任意識是一種使命感,沒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就不能盡其職、負其責。只有強烈的責任意識,才能做到負責、具備盡責。
樹立責任意識,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有堅定的政治觀念,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樹立責任意識,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有大局觀念,改革發展穩定是黨和國家工作的大局,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之所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持理想、堅定信念,增強理論自覺,堅定學術自信,提高理論素養,增強政治鑒別力。
樹立責任意識,要求理論工作者堅持理想,堅定自信,明確方向。
憂患意識是指歷史主體在社會發展轉折時期或關鍵時期的一種清醒的防范意識和預見意識。中華文明傳統中蘊含的“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憂患意識。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做到有備無患。憂患意識“內涵著對事物發展的科學預見和積極建構?!闭軐W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憂患意識源于自身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是我們黨成功應對國際國內各種風險考驗的重要保證。樹立憂患意識,理論工作者要認清新形勢下我國主流意識形態面臨的新挑戰,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樹立憂患意識,理論工作者要心懷憂患、肩負責任、居安思危、審時度勢,以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思維提供決策咨詢。
全面深化改革時期,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樹立創新意識,就是要以黨的十八大以來意識形態建設理論成果統領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意識形態工作一系列重要論述的精神實質,緊緊圍繞黨的中心工作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理論的重大作用,凝聚共識、凝聚力量,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黨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執政,面對十分復雜的國內外環境,肩負著繁重的執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論思維的有力支撐,是難以戰勝各種風險和困難的,也是難以不斷前進的?!睒淞撔乱庾R,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以創新思維,推進意識形態工作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不斷深化對意識形態規律的認識,創新方法、拓展載體,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樹立創新意識,要求理論工作者創新思維、啟發大眾、凝聚共識。
服務人民是社會科學工作的根本宗旨。服務黨的中心工作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根本任務。樹立服務意識,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在明確自身責任的同時,要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三貼近”原則,理論工作者要致力于普及社會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不竭源泉?!闭軐W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持深入基層,傾聽群眾的呼聲,充分反映群眾意愿和要求,圍繞人民群眾關心的重大現實問題開展專題調研,提供決策咨詢,為基層群眾答疑解惑。研究成果要以傳播主流思想,激發和傳遞社會正能量,凝聚社會共識為主旨。樹立服務意識,要求理論工作者深入基層,答疑解惑,提供咨詢。
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哲學社會科學是人類認識世界,同樣也是人類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同樣使命崇高,發揮著文明傳承、理論創新、服務社會、育人咨政的重要作用。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哲學社會學工作者的思想和觀念意識體現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素質、思維能力、精神狀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與創新,關系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與進步。繁榮和發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強大的思想武器,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偉大任務。新時期廣大哲學社會學工作者的責任更加重大,必須要勇于擔當。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持樹立“五個意識”,這是我們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方向目標和根本遵循,只有這樣廣大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才能在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在我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進程中不辱使命,更加有所作為,不負眾望!
[1]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8-21.
[2]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
[3]王延.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使命擔當[N].吉林日報,2015-5-30.
[4]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l467.
[5]習近平.推動全黨學習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更好認識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工作[N].人民日報,2013-12-5.
[6]徐海榮.關于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方式轉變的幾點思考[N].光明日報,2013-5-12.
[7]唐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人本話語的回歸[M].2011.
[8]朱劍.建學術評價機制的邏輯起點——從“核心期刊”、“來源期刊”排行榜談起[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9]尹玉吉.論中國大學學報現狀與改革切入點[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作者單位:中共黑河市委黨校)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6.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