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新
?
高校思政課“微社會”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研究
黃瑞新
“微社會”教學模式即以“課堂+微社會+社會”為建設模式,以和諧共享、實踐創新為建設理念,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例如全息投影、3D影院、紅色景區及文化虛擬場館等,補理論教學之缺,查實踐教學之漏,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專業校內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學生體驗社會,讀解、參與并見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平臺?!白屔鐣哌M高校,讓高校走向社會”的“微社會”教學模式以節約型社會的理念解決了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全員有效參與的難題,重塑了思政課形象。
思政課;微社會教學模式;創新
面對新世紀新階段,國際國內形勢帶來的新挑戰,豫北高校提出了“課堂+微社會+社會”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新模式,新常態,“補理論教學之無,充社會實踐之缺”。意在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及豐富的平面、立體媒體資源,搭起一個銜接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的過渡環節——模擬社會實踐微型教學平臺,以彌補這一重大缺憾,實現對目前思政課現行教學模式的開拓性改革創新。
進入2000年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教育部、宣傳部密集出臺了一批關于思政課實踐育人、加強文科實驗室建設的紅頭文件,比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教社政〔2005〕9號)、《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中青聯發〔2005〕3號)、《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社科〔2008〕5號)、《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號),都明確提出了“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的要求。為貫徹落實相關文件精神,結合實際情況,許多高校尤其是豫北高校也制定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方案,隨著相關文件和新的本科培養方案的陸續出臺,思想政治理論課革新傳統課堂灌輸教學模式,探索實踐教學新思路、新范式也就提上了日程?;诋斍案咝K枷胝卫碚撜n普遍存在課堂教學實效性差,社會實踐教學掣肘因素多的實際情況考量,部分高校在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的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開創性地提出了“課堂+微社會+社會”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新模式、新思路?!拔⑸鐣睂嵺`教學的依托平臺即為校內思政課實踐教學體驗中心、國情國史體驗館等。
目前高校思政課已經形成了課堂實踐教學、校內實踐教學、校外實踐教學“三維聯動,多元協同”的綜合實踐教學體系。而“微社會”教學模式開啟了校內實踐教學的新篇章?!拔⑸鐣苯虒W模式以“校內實踐教學”消除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教學之掣肘因素;以“文科實驗室”創新模式解決全員參與實踐教學難題;以“微社會”體驗式教學方式再現紅色歷史足跡;以“虛擬場館”體驗式學習方式重塑思政課形象。
高校思政課“微社會”教學模式優勢、特色、效果顯著,不僅著眼于學生,而且更著眼于教師;不僅著眼于教學,而且更著眼于科研;不僅著眼于高校當下,而且更放眼于高校未來。這一模式必將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和革新平臺、科學研究和交流平臺。
1.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和革新平臺
“微社會”教學模式以“課堂+微社會+社會”為建設模式,以和諧共享、實踐創新為建設理念,通過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學生體驗社會,讀解、參與并見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平臺。
2.高校思政課科學研究和交流平臺
⑴出項目、出成果?!拔⑸鐣苯虒W模式不僅是學生的實驗室,而且更是教師的研究室。相對于名校和科研機構,地方性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論研究方面基本不具備理論優勢。既然很難在“是什么?”和“為什么?”的思想理論層面出項目,出成果,那么就要另辟蹊徑在“怎么樣”的方法措施方面做文章,謀出路,方為明智之舉。教學模式的建立,“微社會”實踐教學模式的開展,必將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研究指出新的方向,開辟出新的領域,形成一批填補空白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研究成果,造就一批接地氣的理論人才,形成一支胸懷理想、腳踏實地的科研隊伍。
⑵樹品牌、樹形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現狀已經引起了從中央到地方,從學校到師生的關注,相應的任何可行性的改革必將會引來全社會的矚目與重視?!拔⑸鐣苯虒W模式的建立不僅解決了高校當下思政課教學面臨的困境,更要解除高校思政課理論教學的瓶頸制約。“微社會”實踐教學模式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權衡出一條嶄新的路徑,隨著“微社會”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成熟,交流與推廣,必將在數省乃至全國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1.“微社會”虛擬場館多樣化、網絡化
虛擬場館就是利用計算機圖形學的技術構建的數字化展覽館,是一種三維互動體驗方式,以傳統場館為基礎,利用虛擬技術將場館及其陳列品移植到計算機上進行展示、宣傳與教育活動,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時間與空間的局限。虛擬場館的出現,可以使更為廣泛的學生群體在電腦平臺上真實感受場館及展品,用互動的方式體驗“身臨其境,暢游無限”的精彩世界。虛擬場館影響廣泛,可以讓分散在學校的全體學生進行場館漫游與仿真互動。
2.“微社會”實踐教學規范化、制度化
“微社會”教學理念和模式雖然已經提出,并在豫北高校得以實行,但還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做更加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凝練思路、勾勒框架,使其教學運行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
⑴協調思政課理論與實踐教學,建立“微社會”實踐教學實驗效果的反饋機制來彌補課堂教學環節和實驗教學環節的脫節,使理論課和實踐課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⑵將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整合為一門實踐課程,分兩個學年四個學期,統一進行考核。
⑶健全“微社會”教學模式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完善實踐育人的長效保障機制。設置思政課實踐教學體驗中心負責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開展。制訂、修改與完善“微社會”教學模式實踐教學大綱、實踐教學計劃、實踐教學實施方案等,細化進而規范化、制度化“微社會”教學的運行環節。
3.“微社會”教學范式品牌化、形象化
目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但是究竟路在何方,尚需時日驗證。豫北高校領導慧眼獨具,加大加強了文科實驗室的培育建設力度,“微社會”教學模式的建立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微社會”實踐教學補理論教學之無,充社會實踐之缺,是教學和科研緊密結合的成功典范,是基于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現狀所探索出的被實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課改模式,大大緩解了河南科技學院實踐教學全員參與和資金、人員、安全缺乏之間的矛盾。幾年之內,“微社會”教學模式的影響力已經波及省內外眾多高校,吸引了包括貴州民族大學、大同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科技大學在內的十余所省內外兄弟院校來參觀學習,為高校形象工程和品牌建設增光添彩。
實踐教學是高校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而“讓社會走進高校,讓高校走向社會”的“微社會”教學模式是目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權衡實際后所能采用的最佳載體和組織形式。但是目前“微社會”教學模式的建設和改革尚未引起重視,在高校中還屬于一個薄弱環節,要改變這種現狀需要轉變觀念,同時還要將“微社會”教學模式科學化、系統化?,F在是信息時代,需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必須重視對“微社會”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和革新。高校思政課“微社會”教學模式通過“把社會搬進課堂”,有效轉變了教學理念,創新了教學方式,強化了實踐環節,真正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切實增強了教學效果,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普遍歡迎和認可。
(作者單位:河南科技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6.049
本文是河南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校思政課“微社會”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研究——以河南科技學院國情國史體驗館為例》(項目批準號:2016-ZC-094)最終成果;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微社會”虛擬實踐: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視域研究》(項目編號:16B88000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