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南,王正東,臧晉,王效杰(沈陽醫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
功能解剖學教學中微課的運用探析
顏南,王正東,臧晉,王效杰*
(沈陽醫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摘要:功能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器官位置形態和功能的科學,隸屬于生物科學形態學范疇,為學習后續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奠定基礎。傳統解剖學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學需要,微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與傳統教學方法相輔相成,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微課;解剖學;教學方法
注:本文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JG14DB420);沈陽醫學院2013年教改課題(YB2013010)
功能解剖學是一門研究正常人體器官位置形態和功能的科學,隸屬于生物科學形態學范疇。在醫學領域,功能解剖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其任務是揭示人體各系統器官的形態結構特征、功能及器官、結構間的毗鄰等,為學習后續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奠定基礎。掌握概念和名詞是學習解剖學的重要原則,但是由于組織結構多、概念多,學習內容枯燥乏味,學生學習困難。微課是指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技能等單一教學任務進行教學的一種方式,具有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和教學時間短的特點[1]。因此,微課這一新的教學形式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解剖學課程變得生動有趣,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解剖學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通過板書和講解來傳遞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課堂教學形式單一,枯燥乏味,缺乏互動性,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這也是目前醫學院校多數初學者認為解剖學“難學”“難記”的主要原因之一[2]。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多媒體技術在解剖學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運用電腦軟件,對文字、圖片、聲音、動畫和視頻等多種信息進行編輯,以最直觀的方式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使枯燥乏味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但是多媒體教學也有其不足,如在多媒體教室上課時,為讓學生看清屏幕上的內容就要拉上窗簾,這會使教室的光線變得昏暗,使學生產生昏昏欲睡的感覺,影響聽課效果[3]。
目前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教學需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尋找新方法、新手段,提高解剖學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4]。
2.1微課在解剖學教學中應用的優勢
2.1.1教學時間短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內容。微課時長一般為5~8分鐘,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這可以減少學生因長時間觀看視頻而產生的枯燥感和乏味感。
2.1.2教學內容具體功能解剖學是一門基礎的形態學科,主要介紹人體器官的形態結構、位置及功能。傳統解剖學教學主要依賴教師講授、板書和部分掛圖。學生看到的掛圖和課本上的插圖既簡單又缺乏立體感,而人體是一個三維立體結構,器官結構、形態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立體感很強。所以傳統解剖學教學很抽象,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由抽象的平面圖形去想象各器官的立體結構和位置關系[5],教師講得費力、學生學得費神,往往事倍功半。微課通過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多種信息載體,整合了課堂教學設計(包括教案和學案)、教學素材和課件、教師教學反思、學生反饋評價及學科教師互動點評等多種資源。學生在這種具體的、典型案例化的情境中學習,原本抽象的內容形象直觀,便于理解和記憶[6]。學生通過觀看微課掌握必要的人體解剖學知識,為其他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學習奠定基礎;同時制作微課還注重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的原則,這有助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一個完整的人體形態結構。
2.1.3資源容量小微課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視頻格式須是支持網絡在線播放的流媒體格式(rm、wmv、flv等),也可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筆記本電腦、手機、MP4等)上實現移動學習、泛在學習[7]。微課可以實現相對靈活的個性化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學習進度自行決定學習時間與內容,還可以隨時觀看難懂的解剖學視頻資料。
2.2微課在解剖學教學中應用的不足
2.2.1碎片化,不系統短小精悍既是微課的優點也是其短板。微課具有孤立、零碎、信息割裂等缺點,利用微課教學,學生學到的知識就會不成體系。這種學習方式與我們一向倡導的“統合綜效、知識連通、融合創新”等學習理念背道而馳。
2.2.2不適合長期課堂教學微課不同于常規教學,不局限于課堂,但由于現在部分學生課下缺乏自主學習意識,對如何利用微課進行學習缺乏深入了解,還是把主要的學習精力放在常規課堂上,導致微課無法成為學生學習的主流模式。
在解剖學教學過程中,微課可以作為輔助教學資源。對教師而言,微課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備課、課堂教學、課后反思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8]。基于微課資源庫的校本研修、區域網絡教研日益重要,并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對學生而言,微課能使其對不同學科知識點進行個性化學習、按需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鞏固知識,是傳統課堂學習的重要補充和拓展。
參考文獻:
[1]宋兆華.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微課運用探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4 (35):134.
[2]郭海旺.解剖教學中的傳統教學模式與多媒體技術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7):120-121.
[3]張曉玲,王嬌穆,劍玲.微課、慕課在醫學影像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36):129-136.
[4]吳云,劉娜,閆宇翔,等.人體解剖學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8,28(1):65-67.
[5]柯荔寧,張海,黃文華.基于網絡資源的現代解剖學教學模式的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14,16(2):136-138.
[6]王登科,戴新文,朱繼紅,等.《人體解剖學》教學現狀及教學模式改進與實踐[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4(6):100-102.
[7]吳靖,夏斌.微課程建設的裝備需求與實現方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32):45-46.
[8]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 65.
(*通訊作者:王效杰)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9-0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