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平
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思考
張海平
思想政治教育依舊是當下不容小覷的教育內容,筆者主要從高校的大背景出發,以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解決的措施這三個維度來談對高校思政教育的認識,希望可以拋磚引玉,引起更多學者的關注。
高校;思政教育;學生心理
最近幾年,國家越來越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定了一系列與思政相關的政策法規,這使得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空前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日漸完善,人民對教育的滿意度日漸提高。雖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績大家有目共睹,但是,不容否認地是其依舊存在很多問題。
第一,從思想層面來看,社會上日益多元的價值取向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難度。以學生為主體來看,由于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有所不同,使得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也有所差異。以各個高校為主體來看,由于高校各自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有所不同,使得學校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側重點有所差異。
在當下就業壓力巨大的形勢下,學校為了提升就業率,在課程設置上加大了專業課的力度,相應地減少了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課時。用人單位在選擇人才的時候,更多地偏向于對實踐技能和專業技能的考察,忽視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考察,這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難重重。
與此同時,學生為了應對繁重的學習任務,忽視甚至無視思想政治課程的學習。他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與他們今后的就業作用不大。因此學生把時間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了專業課的學習中,有的學生甚至選擇盲目地考證,只為了在求職時多出一點優勢。
第二,從高校學生本身來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這制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長遠發展。在當下的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課采用最多的授課方式是老師講,學生聽。更有甚者是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下面干自己的事情,有補作業的,有玩手機的等。老師的提問根本無人理睬,因此,許多老師只能自問自答了。
高校思想政治課程實踐性嚴重缺失,主要原因在于授課方式古老單一,學生參與課程較少,課堂互動嚴重缺失。舊式“填鴨式”的教學夸大了教師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地位被忽視,從而降低了課堂學習的效率,也嚴重制約了思想政治課程學習的實踐效果。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只是完成了課程任務,卻并未實現育人的目標。
第三,從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學習效果來看,教育過程中理論與實踐脫節,使得思想政治課程越來越不受到重視。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教學中只注重理論學習,偏離現實生活,缺乏對實際問題的認識。這使得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程的認識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認為這是無用的課程,無需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們遇到實際問題時也無法用思想政治課程中的知識來解決,這使得學生更加堅信了學習政治理論課程無用的認識。理論與實踐的脫離,加劇了思想政治課程不受重視的局面。
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本文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第一,從授課方式方法上進行調整。思政教育大多數都是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實踐。理論教學形成了教師講授為主的形式,久而久之,學生會覺得這些東西枯燥無味,而且并無實質性的作用。從以往的傳統的理論講座方面調整成理論與實踐結合。增加實踐教學課時,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興趣,也起到了真正的學習效果,同時還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時,各大院校可以結合學生特點,積極發揮各大高校群團組織的作用,在學生活動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在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生“三下鄉”活動中融入傳統文化,紅色教育等。通過實踐,營造氛圍,在實踐中形成積極、正確的思想價值觀。
第二,對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教授者來說,思想政治課程的教育方法的創新顯得至關重要。對于授課者而言,選取教材理論與社會現實結合緊密的實例,以此增加學生對于思想政治課程的興趣。通過運用政治課程所學理論來分析現實生活的事情,使學生從內心深處認為思想政治課程有用,樂于學習這一理論。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進行改進,通過視頻,典型案例進行分析。結合時事新聞、時政要聞以及社會熱點新聞進行分析。讓學生通過案例、模擬案例分析等方式,來剖析當前的一些問題。
第三,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多種渠道和手段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學生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現在在校大學生以90后為主體,他們思維活躍,獨立意識較強,甚至有些同學逆反心理嚴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學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從學生感興趣的點出發逐步完成。
隨著網絡的發達,新媒體手段在各個層面流行起來,學生更喜歡將自己的思想、行為等發布到網絡上面。因此,要注重運用網絡的力量,加強對校園網絡的輿論引導和思想輔導,在校園網絡上嚴卡信息出入,時時關注學生思想,對于一些敏感信息,要做好引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與此同時,注意運用優秀學生的榜樣作用,對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把握,組織學生參與自我教育及管理,對其進行素質教育。在新時期背景下,校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容小覷。
第四,對社會而言,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一起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使受教育者獲得全方位的成長。學生優良品行的形成,不能單靠學校短短幾年的教育,更不能完全依賴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學習。學生的教育不是通過學校一方面努力就能夠完成的工作,其需要家庭、社會的共同影響,共同作用。學生在初高中階段家長會注重跟學校聯系,詢問學生在校情況,但是到了大學之后,很少有家長關注學生的在校情況,很少與教師聯系,這就導致學校與家庭教育的脫節。因此,要加強家長與學校的聯系,聽取家長的意見,對學生的思政教育至關重要。在社會層面,利用校企合作的形式,通過實踐活動來加強思政教育效果,這樣學校直接的育人與管理,加上家庭的教育引導與實踐活動的鍛煉培訓,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方教育體系,改善和優化學生受教育的客觀環境,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形成民主、和諧、平等、穩定的學習氛圍,學校的思政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儲備。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增強社會責任感,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同時,學校層面,要多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培訓機會,加強教師隊伍的培訓工作,建立和完善教師崗前培訓、課程輪訓、實踐培訓、學歷學位進修學習和骨干教師研修等多種形式的培訓體系,不斷提高教師水平,優化教師結構。
此外,在學生思想政治層面,要利用好學生團體和學生黨員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意運用學生干部、黨員等的模范帶頭作用,讓他們在學生中傳播思想政治課程有用的言論,為思想政治教育創造良好的氛圍。作為學生干部,在班團組織內,定期開展主題班會、主題活動、積極利用宣傳平臺做好各項宣傳。同時,黨員群體作為學生組織中的代表,要用自身先進事跡做好影響,尤其是對低年級學生的影響。例如,在新生入學階段,開展先進事跡報告會,利用同輩群體的影響力。同輩群體以他們共有的價值觀、行為方式,滿足友誼、安全、自尊、認同等多方面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涵蓋了政治理論知識教育,同時還包括了學生價值觀教育,職業觀教育、人際交往等很多方面。因此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才培養,讓所有學生都成為有用之才。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促進他們全面提升和成長發展,這是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使命。要緊緊把握學生的成長特點和規律,創造性地開展責任感教育和素質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綜合素質;要以社會實踐活動為抓手,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要營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圍,積極開展學術科創活動,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導向功能和感染力。
總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關系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內容之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辦學質量是當代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反思高校思想政治課程存在的問題,進而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只有切實把這些措施落到實處,才能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開展。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4.052